绿林网

《非凡的成功》读后感摘抄

《非凡的成功》读后感摘抄

《非凡的成功》是一本由大卫·史文森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7.42元,页数:2020-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凡的成功》读后感(一):投资框架不错,数据太老

从资产配置,择时交易,证券选择的描述中,对如何进行资产配置及实践很有参考意义。 该书提倡的是被动投资,长期投资。 另外对于择时交易和再平衡的总结我觉得挺到位的,至少在其他书里是没看到的。 Bug: 数据太老了,都是04年的,现在可是2021年了。 这本书早就有了,引进时间太迟了。 其实大部分内容和《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差不多。

《非凡的成功》读后感(二):就这羞耻的书名吧。。。。

先吐槽一下这本书的书名,听着像是一本成功学营销类书籍,有些不好意思在公共场合拿出来阅读,感觉翻译成非常规意义的成功更为贴切。本书前半部内容和《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部分内容是重叠的,剩下一半的内容针对个人或者机构投资者的不同做了区分。前半部分基础原则和工具的定义非常详细和基础,但是在《机构投资》里面逻辑关系更加饱满严密,相比之下本书的读者看着会有点着急、有点赶。第二部分挺妙的,就是半本书都在教育个人投资者要远离市场上最主流的投资产品——(营利性)共同基金,在中国就是公募基金行业。不过介于中美两国市场的有效性分歧(这点很多国内大牛写书时也专门提到了),还有指数结构性问题,对国内投资者现阶段的借鉴意义是有待商榷的。行业从业者倒是可以看看,笔者对于美国市场和共同基金发展现状的看法都是十分宝贵的一手资料,比看自媒体的简短介绍要深刻和尖锐很多。

《非凡的成功》读后感(三):我的投资启蒙之书

这本书至少看过三遍,每次看完都坚定了自己的投资理念。这本书不适合初学投资者,只适合经历过投资的人,再来翻看,才能有切身的体会,这才能坚持下去。因为这本书讲得最多的不是让你学会屠龙之术,更多是让你懂得放弃。

对于年少的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特殊的,无所不能的人,有无限中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渐渐的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投资也会有这个过程。刚开始我们会被一年十倍,二十倍的战法所吸引。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能跑赢市场,认为自己是投资天才。随着投资时间的积累,才会发现所谓的一年五倍易,五年一倍难。时间越长,投资收益率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投资水平。

这本书,百分之八十的内容在告诉我们,要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特别是散户。即使是机构,百分之80以上的都跑不赢指数。因为择时是无效的,选股难度又极大。A股4000多只股票,谁能保证能选出茅台?即使曾经拿过牛股,但是你拿的住吗?赚个百分之20,顶多赚个一倍就抛了。

投资说透了,就三点。选股,择时,和资产配置。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选股难度极大,而且信息严重不对称,个人风险也极高。动不动就暴雷,如果重仓一只股,或者几只股。一旦暴雷,对于有些人来说就是重大的打击,特别是加了高杠杆的人,基本上就是失去的人生。二,择时。大家可能觉得很简单,高卖低买就赚钱了啊。价值投资靠估值。

《非凡的成功》读后感(四):最硬核的投资理念

资本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赚取投资收益的三类工具,即资产配置、择时交易和证券选择。前两个彻底不起作用了,资产配置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最后的赢家。

这是作者本书中最核心的内容:强调资产配置!

三条长期的资产配置准则——偏重持有股票、投资组合多元化和对税负敏感。

资产配置,背后的逻辑是基于均值回归,因此需要对配置继续再平衡。再平衡,也就是先了低买高卖。

对于股息,书中没有太多解释,只是给出了实证结果。

综上,这本书可以作为个人投资的哲学指导,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操作,还需要建立适合自己的方法。

《非凡的成功》读后感(五):宏观一瞥

逻辑与笔者立场而言,这其实是一本挺机构化的书。也鉴于这是写于04年的异国的书,参考性有一点朦胧,因此也就顺势宏观一点。

最近突然发现深港通已经6年了,想起来有点惊讶,即有已经6年了也有才6年的感受。得说国内目前fof做得上路了,专项债方兴未艾,401k在揣摩,量化如火如荼,reits也有点声响,但离成熟的市场还差得很远。上Vanguard官网发现其香港业务已于2020年8月停止关闭,而上海公司于2017年成立,至今未在中国地区向公众开放任何业务。在hk回归25周年的关口更让人觉得时代变迁,以及感受到新时代开启的前奏。

anyway,以任何角度来看历史总是有微观宏观的,尤其证券及信息、社会领域天生具备把个体与世界,当下与过去未来链接的本质。在观望时总是几年一下子就过了,真过去时又发现原来几年一下过去这么远。只是想一想,疫情发生多久了,茅台600是哪一年,本市哪一年出现的过10w的房价,特斯拉盈利是什么时候,brk又是什么时候到的400kUSD?到这个时候就会有沧海桑田又摸不着头脑的感受。因此,怎么能在放眼10年的时候责怪人目光短浅呢,又怎么能在聚焦当下的时候嘲人脱离时代呢。

今晚也和上级单独吃饭,能放开工作细节聊一些从业以来的收获感想,结论也似乎如上。可贵的是,即使本书写于20年前,也仍有许多超前的定义与洞见。面对变化,最好的是保持稳重与动态,大道至简这时才更有感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