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投资:一部历史的读后感大全

投资:一部历史的读后感大全

《投资:一部历史》是一本由[美]诺顿·雷默 杰西·唐宁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4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投资:一部历史》读后感(一):变的是投资形式,不变的是人性

身处商科教学领域,如果真要评价这本书,我觉得可读性一般吧,作为一本课外的读物是合适的,但是可获得的信息量有限。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投资民主化”的进程与发展,从投资需求的增长、投资的工具的多样化、投资绩效的评价等角度介绍了投资的“发展史”。科普味大于学术味。

从本书中可以了解到,“投资”不再只是少数精英阶层可以进行的,现今普罗大众也悉数可以参与了,这可能得益于社会财富的积累、生产力剩余的增长,但同时越来越多针对普罗大众的新词汇、新观点在涌现,诸如“泡沫”、“韭菜”等等,无不是对普通散户投资者的嘲讽。纵观投资发展史,精英阶层对平民的剥削,其本质似乎并没有根本解决,仅仅是表现形式的转变,从高门槛、排他性转变为抬矫、割韭菜,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是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这几天全球金融市场都震荡明显,股票、期货、虚拟货币,轮翻惊现巨幅涨跌,读完这本书,也许能理解金融市场涨跌的背后,折射着人性贪婪的使然…

《投资:一部历史》读后感(二):实际表现低于期望

千百年来,投资一直只属于那些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们,大多数普通民众,几乎不可能参与这种投资未来的有偿活动。今天,数十亿人成为投资者,投资民主化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从土地、借贷、贸易等权贵投资到股份制公司、工业革命成果运用到公开市场,上述因素创造了更加平等的投资环境。当代,监管体系民主化、危机管理能力发展、投资理论的出现是投资民主化的最新发展。

正是由于几千年的投资民主化进程,才使得近一百年来,欧美国家平民能够实现资产增值;才使得进三十年来,普通中国人有机会实现资产增值。相比于古代近代,相比于非洲落后国家,很幸运生于这个时代、这个国家,才使得我们平民有机会去参与投资。

本书的翻译比较流畅,没什么可说的。但内容不尽人意,本书的名字包含“一部历史”,但却缺乏一种高屋建瓴的历史感,古代的投资情况写的还可以,但是中段即中世纪到二战前的投资对象、方法、观念的演进说的比较少,好像从古代直接跳到了现代,有一种割裂感。而且,对于当代的投资说的过于多了,作者不厌其烦的介绍了当代投资理论、技术、投资对象等等,然而本书的主旨是历史啊,缺乏前后相继的连贯性。

总体上,还算可以吧,因此给个“推荐”的评价。

《投资:一部历史》读后感(三):一部攒出来骗人的书

这是我第N部在国内宣传时被很多水军忽悠而买入的书了。

书的标题写着:“一部历史”,嗯,那我挺想看一看这个历史过程如何的。但读完书后,发现所谓的历史,就在前两章匆匆交代了。后几章都说啥了呢,“欺诈、市场操纵与内部交易”、“投资理论的出现”、“周期性危机的管理进步”,一会儿讨论投资监管、一会儿讨论投资理论(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投资理论的提出者的简历、个人历史,然后所谓的理论以极浓缩的一句话给概括),然后又去讨论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金融危机去了,每一章都是浅尝辄止,没有什么明确的见解。整个书看起来,逻辑都非常的离散,章节之间完全没有逻辑衔接,想到哪儿就说到那儿。

所以,这本书到底是给谁读的呢?这本书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呢?完全混乱。书的主题非常离散,而且偏而不全,完全达不到“一部历史”给读者的心理预期。作为一部普及性的书籍,却有近100页的文献注释,奇了怪了。

看到最后面的“致谢”,我才明白,原来这就是和国内的学术研究一样,找个项目,找几个研究生攒一攒各个章节,然后一二三四排列一下章节,出书了。但是说是个破烂研究项目的成果,也卖出不出呀,那就起个看起来好卖的名字吧:《投资:一部历史》。我觉得这个名字更适合:《我们研究了好久也搞不懂啥叫投资,而且也写不出来一个主题清晰的书,所以就编了这么一本书,有不知情的人买了就是我们骗到了》。

中文的翻译也有些不顺畅,而且对于一些专业的术语,没有中英对照。

《投资:一部历史》读后感(四):文不对题

标题是写投资的历史,正文却写什么欺诈、经济危机等等。

类似:我写下俺们村儿的投资历史,然后前两章认真写了俺们村的投资观念变化,写着写着就歪到了俺们村七大姑八大姨结婚了没生孩儿了没,然后又写俺家的兔崽子们怎么调皮,这TMD跟“投资、历史”有什么关系?!

书评还要求140字?!

那就请大家看看本书的第五章、第六章写的啥吧,跟投资、历史有关系吗?

第五章欺诈、市场操纵与内幕交易 /

欺诈 /

剑走偏锋:交易欺诈 /

市场操纵 /

内幕交易 /

小结 /

第六章周期性危机的管理进步 /

股票市场崩溃与“大萧条” /

股市大崩盘与大萧条之间的联系 /

大衰退 /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交互关系 /

经济复苏 /

小结 /

《投资:一部历史》读后感(五):投资的大众化进程

如今,投资已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储蓄存款、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等资金,都已汇集到投资的洪流中,即便以上项目你统统没有参与,日常消费也为实体经济做出了贡献。但是,作为当代社会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的投资,在古代却只能为少数人独享。

《投资:一部历史》十分生动而又详尽地讲述了投资的发展历程。但与其说这是一部讲述投资历史的著作,倒不如说它是以投资这个话题为核心,阐述了自古以来与投资密切相关的社会各个层面的变化产生的对投资发展的推动力,这种架构在本书的前半部体现得尤为鲜明。例如,作者重点回顾了工业革命时期技术的变革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因而成为投资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加速器;而讲到作为投资民主化最深刻的表现之一的退休和养老金概念的出现时,又引申出了退休是如何向其现代形式转变的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退休金投资的复杂化趋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中产阶层的生活水平在显著提高。

对投资与社会生活之间深远的相互关系的整体呈现,体现了全书的宏观视角;而对每种投资工具的起源和发展变化的逐个梳理,体现了细致的而又全面的微观经济视角,这正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因为作者强调:以往“几乎很少有观察尝试揭示不同投资形式的历史发展,进而解释其含义并开启可能的未来发展。”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现代投资形式的雏形,它们的变迁史为人们展望未来提供了更长远、更有借鉴意义的目光。

本书重点阐释的是投资在西方社会中的民主化进程,其实,现代社会的投资已经向它的全球范围的大众化进程迈进着——“投资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人类事业。”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地域障碍早已被打破,一个覆盖全世界的现代金融系统已经形成,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或成为投资人,或成为投资管理业界的一份子,或成为某些投资的受益人,这早就不再是古时特权阶级专有的福利了,反而投资可以使一部分人华丽转身,跻身精英阶层。

从《投资:一部历史》中我们可以预见的是,21世纪,投资的大众化进程仍将继续,而且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与其他学科不同,投资学的日益进步似乎也解答不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问题:如何在瞬息万变、难以预测的市场中实现收益最大化?为此,数个世纪以来人们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至今,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不断发展,也出现了引起广泛关注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等另类投资,但有关技术分析真的能让人们寻找到高额获利的空间吗?恐怕未必,“有效市场假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理论学家们尝试研究的市场本身就充满了不可避免的随机游走、偶发事件和反复无常,同时投资行为又与每位实际操作者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形式可以进步、风险意识可以增强,可人性的贪婪却永远不会消失,诈骗、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也不会绝迹,相反还会朝更为隐蔽的方向发展,继续优化、完善监管框架、不断改善经济管理政策以避免经济危机,给大众提供一个安全、健全的投资环境,才是当前最切实的要务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