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季羡林自传:我的前半生》读后感100字

《季羡林自传:我的前半生》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季羡林自传: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季羡林前半生自传》

本书是季羡林前半生的个人自传,当然是不完整的自传,只有阅读更多季羡林相关的书籍,才能更好了解季老。

季羡林的原生家庭是贫穷的,但他六岁起,就因为家族中下一代人少也被重点培养,进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千字文了,也离开了母亲身边,以后也开始思念母亲。

从一师附小转入新育小学,时间是在1920年,我九岁。我同一位长我两岁的亲戚同来报名。面试时我认识了一个“骡”字,定在高小一班。我的亲戚不认识,便定在初小三班,少我一年。一字之差,我争取了一年。季老从小学起就开始了学英语,读小说。

初中三年,有参加课后的古文补习班,晚上在尚实英文社继续学习英文,这些“加餐”给季羡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自传没有多少笔墨书写,季老在清华的生活,在德国留学的生活。但毫无疑问,季老一定会受到良师的鼓励和影响。

进入高中以后,有因日本侵华辍学一年。开始学习德语,写作文章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因受到老师的影响,以后开始长期写文章,节衣缩食买英文书籍,很可能季老高中时阅读量就比同龄人多了。因为考试得到了前清状元的墨宝,激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占据了高中的六个甲等第一。

大学毕业后,德语专业不好找工作,教起了国文,常常跑到无人处哭泣。德国留学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得不忍受物质短缺带来的饥饿。

期待以后补上,季羡林的后半生。

《季羡林自传: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二):季羡林自传:我的前半生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季老先生的印象,都是「那个给学生看行李的老头」,加之「北大校长」的名头,使得我怀着一腔崇敬打开这本自传。只是翻完后倒是有些不一样的想法了……

•关于有意义和很伟大

读完后我与堂姊叙说,我说以往总觉这些国学大师很了不起,为什么现在会觉得不如于敏孙家栋黄旭华这样的人来的伟大。堂姊说不伟大并不代表没有意义。从前并不觉得自己认知如此局限,也不知自己受理工科思想熏陶,潜意识里会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

•关于包办婚姻

其实季先生全书并没有提到他自己的婚姻,是我翻阅至留德十年,老先生提了一句少妻幼子后无下文,全文提及妻儿的次数,也不过三五次。但是花了一个小节写了伊姆加德,写到"像我这样一个人不配爱她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孩子"。为了避免自己臆断误会,特意去问了度娘,结果发现并不是我理解错误。我戏称我看到此处三观崩塌,由此引出了我和堂姊关于婚姻的浅论,谈及尊重和三观契合,都是闲话。

•肯定

相较于后人著书立传,自传当然是需要立传人对生命有诚恳态度的。这是我的肯定。至少文中多次提及的少无大志以及在学业和选择上的迷茫与无奈都太过真实,和太多的有所成便从小与众不同的刻板印象区别,颇有些治愈。大抵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实话实说并无不可。

至于絮絮叨叨中写下的战乱,没有鲜血淋漓,只有平淡日常,却也过分真实。太平盛世之中,唯愿盛世长安!

Zhyyezi 于2022.10.21

《季羡林自传: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三):我不是学霸,我是学神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清平县,济南,北京,济南,德国哥廷根,北京。这是季老前半生的旅途。

小学中学时,“当时表面上看起来很忙;但是我并不喜欢念书,只是贪玩”,“钓虾、捉蛤蟆对我的引诱力更大”。正谊中学时期,十二岁到十五岁,每天日出而作,日落再回到尚实英文学社学习。这一阶段,仍然是对未来无限迷茫。直到北园高中,王状元表彰学生,季老成为得到状元公墨宝的唯一一人。从此以后,“眼前的北园,荷塘纵横,并不缺少虾和蛤蟆,然而我却视而不见了”。

高中毕业,报考邮局未考中。才得以有“我选清华,还是北大”的烦恼。清华四年,西洋文学系以及另外两个大师,陈演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潜移默化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也是季老学术生涯的起点。

德国十年,继续跟随大师学习,在这里找到了未来要走的学术道路。主系梵文,副系英国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还选了南斯拉夫文。再后来阴差阳错,又学习了吐火罗文。这也是整本书中自己最喜欢感觉最精彩的部分。在哥廷根的丛林中,全年碧绿的草地,有孤身一人,踽踽独行的惬意,这也颇有点天人合一的意味。也有一起留德的同学,谈时政,谈当下,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中间,有希特勒掌权,迫害犹太人,也是从一个中国人、一个平民的角度,来描述那段历史。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食物短缺,饥饿如影随形。德国其他城市也是断壁残垣,战争残酷。

后来就是归国,任教。不如耄耋之年,生病和对人生的思考了。

这前半生,季老从顽劣的靴筒,一步一步走入学术道路。遇见了许多人,有很多回忆。对一些人有很深的想念,一些人也对季老产生了深深的影响。但每往前走一步,这些人就只能留在身后了。有些人这次见过,下次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尤其是德国的女房东,我想在一定程度上,她把季老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人海茫茫,匆匆过客。

在文中跟随季老游历了一番,是我喜欢的写作风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