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活的哲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活的哲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活的哲学》是一本由李小龙著作,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的哲学》读后感(一):内容有点散乱

1. 智者不追求智慧,只过好自己的生活

哲学对“如何做”不感兴趣,只关心“是什么”和“为什么”。不少哲学家说一套做一套,他们所宣扬的哲学与其平日所奉行的哲学大相径庭。因此,哲学日渐成为口头空话,大有摇摇欲坠之危。哲学本身就是一种病,却又假装能自病自医。

智者不追求智慧,只过好自己的生活,而他的智慧也恰在于此。

虽然思想最为神圣,但人的目的终究意在行动,不在思想。

2. 一指望月

我的手指只是为你指明月亮的方向,你应该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指。

师父所传授的断不是真理本身,他是一位向导、一位指路人,指引学生自己去发掘真理。所谓良师,无非是一剂催化剂。

我无法教你什么,只能帮助你探求你自己。

3.空

杯子的用处正在于它的空。不要赞同也不要反对,只要成长。所有的思想都是片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比较出新知。不要急于“认定”,相反,应不断探索和深化你的理解,不断地认清自己无知的原因。

4. 要做自己

我四下游历,学到了一件事,那就是一定要做你自己,表达自己,相信自己。切勿向外求索,复制别人的成功。就我观察,这种现象在香港很是普遍,一味模仿他人的行为举止,从不曾从自己的本性出发,扪心自问:“我当如何做我自己?”

务必自由地表达自我。这条解放自我的真理,只有在生活中亲身践行,才会变成现实。

5.成长

成长是指在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过程中,逐渐弥补自身的性格缺陷,从而使自己重新变得完整。

成长,发现,都需要付出心血。我日日如此,有时如意,有时失意。

成长的目标就是少“思考”,多感受。多接触世界,多了解自己,不要只停留于幻想和偏见。

比较出新知。

人本在不断成长,但当他被一套既定的思维模式或行事之“法”套牢后,也就停止了成长。

所谓饱汉不知饿汉饥,有些事必须经历才能理解。

6.力争更好

始终努力变得更好,前途将无可限量。

7. 与外界关联,有利于自知

一个人只能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认清自己。人际互动实际是一个自我揭露的过程,就像照镜子一般,你能从中发现自己——人只要活着,就会与他人产生关联。

8.李小龙颇为重视思想自由、自我解放和创新精神。

《生活的哲学》读后感(二):谁是李小龙的最爱?从李小龙的情感经历看李小龙的人生哲学

李小龙生命中有两个挚爱的女人琳达和丁佩,到底他心里最爱的女人是谁?这一直是大家争论的话题。 琳达是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丁佩是他的情人,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是在她身边度过的。 恋爱和婚姻,在李小龙心中到底有怎样的定义和概念?《生活的哲学》一书给了我们想要的答案。 琳达,是李小龙唯一的妻子,他们相识在华盛顿大学。琳达本来是李小龙的女弟子,他们认识的时候,李小龙的女朋友是艾美,后来两人分手了。此后琳达哟昂自己的真情和*打动了李小龙,成为李小龙的女朋友,两人交往一年结婚。他们的婚后生活很平淡、幸福。 李小龙对他们的婚姻生活很满意,对琳达也充满感激,在很多场合都表达了对琳达的爱。李小龙说,爱要表达出来:我要感谢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她自强而优秀一一不吝付出、与人为善、坚强笃定,还能理解李小龙这个家伙,任由他做他自己就好。她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伙伴,我们两人的路相互独立又彼此交织,她丰富了我的人生,是我深爱的女人,而更有幸的是,她成了我的妻子。在此,我必须要说:琳达,感谢那一天,在华盛顿大学,我李小龙有幸遇见了你。 琳达不是李小龙交往中最漂亮的人,但她是最适合做妻子的女人。因为琳达对李小龙的爱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时候,琳达都能都能平静客观地去处理婚姻中的事务,处理好夫妻关系,两人常常会对很多事情进行讨论,可以看出,李小龙的婚姻生活是很融洽平静的。 在李小龙看来,婚姻是一种友谊,夫妻关系是一种伙伴关系,牢牢建立在日常琐事的基础上。而琳达能够把日常的琐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让李小龙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上去。 可是在淡如温吞水的生活中,男人也需要激情和新鲜。丁佩应该就是能够激发李小龙热情的那个人。虽然李小龙生前,他们一直不承认和李小龙是情侣关系,直到李小龙在她的家里去世后,她才不得不承认这段恋情。从二人的交往来看,李小龙一直就是丁佩的偶像,而在演艺事业上,丁佩给了李小龙很大的支持,李小龙的经典发型,就是在丁佩的建议下做得。二人不仅在屏幕上塑造了情深意浓的情侣形象,在生活中也是热情似火的恋人。 李小龙爱丁佩,但他不会给她一个妻子的身份,即便他没有英年早逝,也不会娶丁佩的。对于恋爱,李小龙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认为: 恋爱不一定是恋爱不一定是婚烟的序喜恋爱时,相互吸引的两个人总爱找些新奇的乐子。跳舞、高级餐厅就餐、参观博物馆,两人几乎将本地的娱乐活动了解得一清二楚,但他们唯独不了解彼此。 在他心中,爱是仅限于两个自我之间的私自的感情。真诚地对待自己与所爱的人,推心置腹、亲密无间。你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之间不存傲慢、不存虚伪、不存怨怼。 从这些观点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李小龙婚姻美满,却还是要和丁佩有一段恋情了。因为他在自己的生活哲学里,婚姻是相互协作、细水长流的亲情,而恋爱是火热刺激、燃情四溅的激情。婚姻和爱情是可以割裂开存在的。 其实李小龙除了是一个功夫明星外,还是一位哲人,他不仅在感情上有独特的见解,对生命、对成就、对人、对艺术……他都有自己的观念,他的思想和观念几十年来一直在启发和激励着形形色色的人。人们通过他的言论中发掘出治疗时代病症的灵丹妙药,将他视为自律、力量和智慧的典范。 李小龙的哲学以彼此矛盾的观点,阐述一切真理最质朴的本源。他从不会视同左右他人的观点,也不渴求得到他人的认同,在他的观念中,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找寻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任何人都不必固守非此即彼的成见,更不必被孤立和定式所桎梏。 《生活的哲学》通过8大章节、72个主题、825条格言,把李小龙对生命的领悟、对人生的的思索展现在我们面前。李小龙的哲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进步的世界、一个脱离苦海的世界、一个摆脱无知、迷信和腐朽的觉悟的世界。至于从书中我们能领悟和学习到什么,那只能取决于你。

《生活的哲学》读后感(三):功夫巨星李小龙的另一面,一个哲学家的思考人生

李小龙作为一代功夫巨星而家喻户晓,但我们对他的了解都是通过大屏幕和相应的功夫传奇。但又有几人知道李小龙大学所学的有哲学专业,他在哲学思想上也有着很深的造诣。

李小龙并没有专门出过哲学著作,他的所有哲学思想都散见于他对于武术的理解,对于哲学书籍阅读的感悟,以及一些谈话专访和朋友之间的通信。约翰•里特,作为可以完整接触李小龙遗物的学者,通过对李小龙所留下的文化遗产的整理,把李小龙散见于各处的哲思以语录体的形式编纂出书,就有了这本《生活的哲学》,让我们得以全面,深刻的理解李小龙。

语录体的形式造成了这本书只能是零散的片段,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只是李小龙关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感悟和反思。虽然零散,并不影响我们对于李小龙思想的领会。哪怕他的一句话能引起我们共鸣,对我们的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收获。约翰•里特在编撰时,还把这些语录进行了分类整理,更方便于我们阅读。

李小龙是在美国工作生活的华人,哲学思想也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但他毕竟是一个华人,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一直深深的植根于他的灵魂深处。他的哲思就有着中西合璧而融汇贯通的痕迹。他的哲思既有西方的存在主义思想,又有着中华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思想。

西方存在主义讲究“活在当下”,并为当下的幸福、事业、成功而努力。生命短暂,而他又追求无限的成就。李小龙无论是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他对于武术的极致追求,都是积极其追寻自我价值实现的行为动力。在他实现目标的第一准则时,李小龙说到“务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根本不担心回报,一心只想全力以赴,实现梦想”。李小龙是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的,他也为之不懈的努力着。他对于武术,对于功夫电影的极致追求,才让他成为现在受人敬仰的人物,他就是中国功夫的代言人。 同时李小龙又是追求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境界的。在他极为高强度的武术训练同时,他还进行了禅宗的训练。止心息念,让自己的心完全停下来,变得宁静、明澈。这不正是他在追求着动静相宜,阴阳平衡吗? 这些是李小龙哲思的最核心观点,但正像他的空杯理论一样,只有让自己放空才能接受新的思想,新的感悟。对任何科学思想都不能先入为主,也不能接受此思想,排斥彼思想,兼容并蓄才是王道。所以李小龙的哲思,也就有着更广泛的内容。这本书中,所有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李小龙对应的应答和评论。无论生命、死亡、幸福、恐惧、恋爱、婚姻、工作、金钱、艺术、思想、自我实现,等等等等。只有我们想知道,都可以去寻找相应的语言,看看李小龙是怎么说的,对比我们现实的生活,也许就有着不一样的开悟。 也许你是李小龙迷,那么他的哲思是一定不容错过的;也许你并不关注李小龙,但这些思想火花,也是一个人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反思。了解另一个人的思想,引起我们的反思,就是有意义的。

哲学即思考,人生也需要思考,读书同样是思考。读一下《生活的哲学》,借鉴一下李小龙的思考,来开启我们自己的思考人生吧!

《生活的哲学》读后感(四):《生活的哲学》向内探寻自己,实现真的自己

李小龙——功夫巨星,一代宗师,这是我对李小龙的第一认识。在我拿到《生活的哲学》这本书后才开始对李小龙有所改观和了解。 其实李小龙并不是一个天生的习武奇才,相反的他从小体弱多病、扁平足,能有世人称颂的武学能力都是靠后天的努力和惊人的毅力。 他还是一位舞蹈高手,并通过踢踏舞积攒了不少人脉和积蓄,之后才开设了属于他的武馆。 他还很喜欢哲学,专门进修了西方哲学,还提出了“功夫即哲学”。 美国著名篮球巨星科比·布莱恩特说:“成长过程中,李小龙一直都是我的缪斯。我看了他参演的所有作品,我还看了他的每一次采访。他非常愿意分享他的知识,他希望能启迪大家......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加出色的人,而这也是我希望传递给下一代的东西。” 这本书更像是李小龙对生活的感悟随笔,读起来并不深奥,通俗,易懂。而我读到的更多的是向内探寻你自己,是先真的自己。 “万缘本空:若欲饮水,必先空杯。” 想要喝水,必然要先清空杯子,这样才能装下更多的水。舍弃先入为主的成见,才能保持中道。 曾经有一个学者向一位禅师问禅。在禅师说禅的时候,学者频频打断禅师的话,发表自己的观点。于是禅师只好停止说禅,转而给学者添茶,茶杯满了,但禅师仍不停地向茶杯中注水,学者急忙喊停禅师:“师傅,茶杯已满,盛不下了。“这时禅师反过来问学者:“你就像这个茶杯,心中满是杂念,如何喝得了我这杯茶呢? 这是李小龙经常给他的弟子讲的一个故事。 若心中满是杂念,又如何能杯中水,如何能听取、学习更多的知识、见解呢。知道这句话的人很多,会说这句话的人也很多,可真正了解的并做到的又有几何。而李小龙一直在这么说这么做,进而他独创了“截拳道”,吸收百家之长。 “我在,故我思。” 不知为何被这句话吸引,隐约认为这是认识自己的必经之路。有的人他存在,但他并不一定思考,可他依旧存在。有的人他存在,他一定会思考,而思考就是向内探寻自己的开始。 美国电影演员史蒂夫·麦奎因说:“在我看来,李小龙是一位生活的哲学家,出类拔萃。他始终孜孜不倦地找寻自我,并忠告他人‘认识自我’。他的智慧都源于对自身的了解,我们曾就此促膝长谈。不论你要做什么,如果不了解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你都无从个体悟。我想,这正是当今有识之士的一大共性——认识自我。”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一条自助的路,也是一条自救的路,这一路会孤独却又不会孤独,为何这么说?开始总是很难,可你真正的踏上这条路时,你会发现,这条路上不止你一个人。 我们常常把自我和自我形象弄混,自我是那个不需要你费尽心思去塑造的人,而自我形象就是那个你要费尽心思去塑造的人,而那个人不是真的自我。 李小龙的成功来自于真,而他的真也影响着身边的人,乃至他离世后依旧影响着世人。 他的真来自与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实现真正的自己。 《生活的哲学》这本书不需要按照目录的顺序刻板的读下去,喜欢哪个章节便去读哪个章节,你会发现无论你怎么读都读的懂,而且每读一次所悟都不同。

孤独的价值

8.1

[日] 森博嗣 / 2020 / 后浪丨 漓江出版社

《生活的哲学》读后感(五):读书有感

李小龙可以算是我爸爸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偶像,现在已经2021年了,家里还存放着李小龙的武打光盘。在那个DVD普及的年代里,在家里刚刚买了DVD之后,老爸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售卖光盘的地方买了李小龙的武打影片。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他是一代功夫巨星和文化偶像,将功夫片在世界影坛发扬光大;他是世界武道改革的先驱,创建了截拳道,启发了综合格斗等运动,影响了数十代人。现在我才窥探到在这位偶像的背后,他的精神世界。

《生活的哲学》这本书是分为七章,分别从首要准则、人、存在、成就、艺术与艺术家、自我解放、蜕变和终极法则这七个方面来进行划分的。

浅谈机缘巧合之下,作为一个几乎没有怎么读过哲学书籍的我,看完这本书对我的一些启发之处吧。

在成就里实现目标的第一准则:务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很清楚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因此,也一定能收获令人满意的结果。我根本不担心没有回报,一心只想全力以赴,实现梦想。我的付出当由日后的回报与成功来衡量。譬如你投石入湖,水面就会激起层层涟漪,随后一圈圈地荡漾开去,直至溢满整个湖面。这正是我将我的想法付诸实践后的情形。

现代社会,大致分为三类人。第一类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清楚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的时候就开始发力,一步步去实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我非常羡慕这样的人,他们很早就非常了解自己,从而才能在小的时候就开始发力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第二类人:在大学里或者是经历社会的碰撞,不断的去试错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这需要经历很多现实的毒打。第三类人:一辈子没有思考过自己想要什么,或者直接照着父母想要的方向走下去。我希望能看到这儿的你,早点想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摒弃杂念,一往无前。

在第七章自知的这个部分,对我最近几年的社会经历很有帮助。书中写到自知包括认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一个人只能与他人的互动中认清自己。人际互动实际是一个自我揭露的过程,就像照镜子一般,你能从中发现自己——人只要活着,就会与他人产生关联。

在当今社会,从校园延续到社会的友谊有很多,随着步入社会,大家几乎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时间的推移,慢慢默默的互不关心,最后双方渐行渐远,这份友谊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这样没有了。我们也会因为各种渠道再次建立新的友谊,这是现在互联网带给我们的福利之一。通过从小到大的友谊,也能从中发现自己有哪里做的不足,从而改善自己的缺点,自己的变得更加好。

在自知里还有一段话让我影响非常深刻。学会真正的“看”:虽然我们都有一双眼睛,但是多数人并不曾理解“看”的真谛。当我们有意盯着别人的过错看时,常能飞快的备好一顿责难。然而真正的“看”不带任何拣择之心,令人耳目一新,进而引领我们发掘自身潜能。

在职场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遭遇在很早之前就埋下了伏笔,只是我们自己当时身在局中,等后期结果显现,自己才会觉得诧异,觉得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要遭遇这些事情。但是我们都忘了凡事都有因才会有果,我们如果跳出局,从第三视角来看,事情便会迎刃而解了。

希望同样阅读这本书的人,也能从中有所启发,生活更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