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的读后感大全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的读后感大全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是一本由【韩】黄珍奎 著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读后感(一):这书评我笑死

十个里面有九个都是V信公众号。毒鸡汤留着你们慢慢喝。

为了凑字数说很多废话。

我在讨论里也发布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是真的想知道给这本“伪哲学”这么高评价的人,除了那些公众号是怎么想的?

要么是真的当代人读书品味太low了,要么是附庸风雅,再要么就是读点所谓的感觉高大上的东西用来炫耀,总不能真的是图个心理安慰吧?

我笑死了,不要问我我推荐什么书,至少任何一本严谨的哲学书籍都比这本商业化读物强的多。有个书评说对了,这本书对哲学的扭曲极其严重。

还有奥,喷子我直接拉黑。

好了

字数凑够了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读后感(二):局限性大的远不如哲学原作的通俗读物

本书的豆瓣评分不错。可能是因为会看哲学通俗书、心灵成长类书籍的大众,会这类书籍的期待,本就是通俗易懂,生活化的写作及适用性。

看了几章,遗憾的发现,作者的写作语言,远不如引用的那几句哲学家原作。

本书是对于其引用那几句哲学原文与现实生活、自我感受的论述及分析,作者的逻辑不够严密,论述太绝对化,对生活的适用性也很大有限。

通俗是通俗,就是没多大意义。泛泛了解下一些哲学家及其代表言论还是可以的。

再次肯定了一件事,不要轻易买解析别人著作的书,请直接看原作,通常解析的书,都远不如原作。

-------------------------------------------------------------------------------------------

笛卡尔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读后感(三):学习生活哲学,哲学家们为大家排忧解难

哲学,其实并不一定是那种高深莫测的学问,我们普通人其实随时都能碰触到,只是我们没有刻意注意这些问题而已。应该如何生活,生活的真谛是什么,人生有很多烦恼,如何解决我们每个人的烦恼,这些问题在哲学里都能找到答案。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是韩国一位哲学爱好者黄珍奎的一部作品,自称哲学宅,作者为了学习哲学辞职在家,用了四年的时间钻研哲学并著书立说,成了一位哲学通,特别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哲学的乐趣,觉得哲学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排忧解难。

哲学,按着哲学家罗素的分类方法,分了感情哲学和实践哲学,按作者的分类方法,分为知识哲学和生活哲学,生活哲学包括感情哲学和实践哲学。本书不研究高深莫测的知识哲学,只讲生活哲学,我们普通老百姓能理解,也非常需要的哲学问题。人们之所以在生活中伤痕累累而始终找不到症结所在,就是因为不善于总结其中的哲学道理,如果能知其然并知所以然,所有的问题都不难解决。

这本书给我们提出了二十个人生考题,形成了二十组概念,二十位哲学家通过作者的解析来给我们排忧解难,哲学家们用哲学概念帮助我们思考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帮助我们提出问题,带领我们找到答案,形成态度,解开迷惑,是二十堂不可多得的人生哲学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挫折,我们遇到问题是不能躲避,而应该积极面对问题,回应挫折,伤口只有愈合了才不会痛,哲学家们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和处理生活烦恼和挫折,不再犹豫,不再彷徨,只要找到症结所在,并积极处理,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我们伟大的哲学导师马克思是一位历史唯物论者,他认为实践是改变我们现状,提升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环,只要我们认真努力,人生就会有所不同。在新时代,尽管有很多人认为努力不再那么重要,其实在同等条件下,努力的人永远比懒惰的人的机会更多,取得成功的机会更多。这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定律。

如果你无法控制情绪,哲学家弗洛伊德会告诉你,超我可以解决你的问题。他认为有个本能的我,这个我不会考虑现实层面;还有个超我,这个是指社会,他会禁止我们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还有个是自我,会平衡本我和超我,这才能让我们活得更舒畅。当你无法控制情绪时,想想那些超我中的法律、法规、社会良俗,你就会慢慢冷静下来,对撞超我会吃大亏。

还有十八位哲学家的教导,我就不一一介绍,在作者的引领下,在哲学家们思想的教导下,相信我们每一位看过这本书的同志,都会有满满的收获。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读后感(四):通俗实用!这不是你想象中的哲学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在生活感到沮丧,感到无聊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这两句古诗,给自己打气。在我年轻气盛的岁月里,生活中常常感到有无数的烦恼,譬如“努力就会有所不同吗?”“该选择梦想还是现实”……我常常独自思考一些大而无当的问题,愈加觉得人生是飘渺的,虚无的。而如今,当我不再年轻,却觉得每一天都要过得充实快乐,是那些烦恼消失了吗?不,要细数起来,生活中的烦恼和困难只有比从前更多了,是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其实是我的生活哲学发生了变化:与其去想那些没发生的烦恼,不如珍惜当下的每一刻;与其记住过去,不如学会遗忘。

大多数人面对“哲学”二字,马上望而却步,认为这是这么高深的理论和学问。其实不然,冯友兰先生对哲学的定义值得我们一再细读:哲学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人人皆有一套处世的生活哲学,譬如我的孩子在四岁的时候便说:我觉得做事情要在中间。比如在幼儿园吃午饭,太快了会烫到,有危险;太慢了就不能和好朋友一起玩了,所以吃饭要不快也不慢。这便是一个孩子稚嫩的朴素的“中庸哲学”。而对于成年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有人认为过日子要未雨绸缪,有人则认为今朝有酒今朝醉,不同的态度所影响的不同行事风格,变成了不同的生活哲学。

因此读到《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一书,令我最欣慰的便是长久以来被人误认为神秘高冷的哲学,成了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着实能唤起更多的人有勇气读哲学书籍。

长久以来,面对生活中的困惑烦恼,大家往往归因于心理问题,大多选择寻求心理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最耳熟能详的便是书中提到的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以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概念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然而还有许多的现象和问题,用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是不足以解释的。在本书中,作者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20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用合适的哲学流派来解释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从“原理”上让人发现自己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对该哲学理论做了清晰明了的解释,既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学习了哲学知识,以及哲学史知识。

然而,将本书作为解决生活烦恼问题的“使用手册”,须注意非常重要的一点:实践。这些年我们已经厌倦了鸡汤,甚至发现更喜欢用毒鸡汤来自嘲,与其活得那么痛苦,不如在自嘲中一笑而过吧。大家都清醒地意识到:听过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如果是抱着这样的态度读本书,那么可能也将本书理解为:用好深的哲学理论包装的鸡汤吧。其实不然,本书苦口婆心劝大家将烦恼抛诸脑后,其中便要求读者愿意实践,反复练习,内化于心。每当遇到烦恼的时候,想想书中解释的哲学原理,清醒地练习自己的做法,才会让自己活得更接近自己的理想,才会少一些痛苦。

即使我已很少被生活烦恼所困扰,生活也算快乐,但我也会常常想,该怎样过好这一生?我亦常常想,如果从中学时期,便开始学习哲学课,学古今中外的哲学史,对生命有更多元的思考,也许我们更多的生命,都会更加精彩丰盈,而遗憾则会更少。

面对烦恼,生活哲学中最著名的一句是:难得糊涂!以前我常常说,喝点酒,醉一点,不清醒也许是最好的。读完这本书,我又觉得,清醒认识到问题的根本,反而又解决了所有的烦恼困惑。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读后感(五):哲学是意识不到的生活底子

笛卡尔,还以为是数学家,没想到是排第一位的哲学家。“我思故我在”的意思是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只有思考的刹那可以确认自己是真实的。其余的都要去怀疑,这个可以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别人讲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吗?比如结婚就完整,比如一定要热爱什么东西,这些都是应该被怀疑的。笛卡尔第二个论调是精神理性是纯洁的,只是因为肉体的关系,产生了偷盗的念头。人类所有的丑陋之处都是因为身体限制了灵魂精神的美。笛卡尔把人的理性精神抬高太多。

帕斯卡,认为现代人本能里有一种寻求关注的倾向。在网络上发照片等是一种错误的虚荣,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别人手里,是一种自残。帕斯卡认为追求虚荣不可避免,但是有两种,一种是拥有100个奴隶,另一种是真心对奴隶好,深入链接奴隶,获得奴隶们的爱。第二种可以延伸到很多事上,深入去爱,获得真切的关注和爱戴。

斯宾诺莎,认为人的欲望很重要,和笛卡尔认为的相反。他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完善力,认为人和事物,都有一种为了延续自己的存在而努力下去,类似惯性。按心理学讲,就是人为了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会无意识靠近或者远离和生存有关的事。斯宾诺莎认为精神与肉体是相互影响,认为人应该去靠近自己喜欢的人事物,因为当人靠近自己喜欢的人事物时,身体感觉舒服,就会促进精神的愉悦。

休谟,谈到同情的表象和本质。举了个例子,看到一个乞丐,女性给钱,男性阻止给钱,说会让乞丐越发沉沦,应该帮助他重新活过来。谁是有同情心?休谟男性女性都有。因为当看到乞丐时,内心感受到他的痛苦,这就是有同情心,给钱或不给,只是方式不同。

费希尔是唯心主义,认为非我是先形成在自我当中。比如茶杯,饮料,是在脑子观念意识中先存在。人的自我,则是存在过去的记忆中。如果不去厘清过去,或者让过去一直没变化地存在,人的自我就会一直不变,无论一辈子多长,人永远过着同样的生活。因为记忆,人的精神背负了很多东西,像负重前行的骆驼,需要不断“遗忘”,清除,获得自由,力量,变成狮子;但是光变成狮子,没办法创新,最后还是要变成婴儿,活在当下,忘记所有,才能有创造力。人的自我存在记忆当中,但又唯有遗忘,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黑格尔这边讲现实和理想的区别。他举了个例子,一直住在原始洞穴里的人,讥笑想要住窝棚里的人,这种人不是现实主义,而是一种逃避的虚无,因为他不会为了想要更好去创造什么。而住窝棚住了又想着住楼房,住完楼房又想住宫阙的人才是现实主义者,他们愿意为了更好的选择去奋斗,而不是逃避进大家都认定认同的现实里。黑格尔认为想要住到窝棚里的人的创新更替,不是个人精神的一种偶然突出,而是历史自己想要完成更替后挑选某个天选之子来完成。

马克思认为,个体的努力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用,但群体的有决心的努力有用,会改变社会关系。传统唯物主义认为,一座城堡,后来被改建成饭店,本质上是一样的存在。但马克思认为城堡原来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私有物,是地位权势的象征,经过革命这一有决心的实践活动努力之后,属性变化了,变成平民的。因此,城堡和饭店是两个东西。马克思还认为人类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不是笛卡尔,费什么勒他们认定的人的某个属性来代表整个人,比如人是理性的,人是冲动肉体主宰的,天生无法更改的。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关系可以通过有决心的联合起来的,实践努力去改变。这让处于关系底层的人看到了希望,让处于关系上层的人害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