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情感的演化读后感锦集

情感的演化读后感锦集

《情感的演化》是一本由露丝·雷斯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5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感的演化》读后感(一):勘误

1. 第41页【注释 1】及第477页名词索引:“Hans Dreisch”应为“Hans Driesch”,原书有误,不过译者既然做了注释,当时有义务查证;

2. 第422页:“激进实证主义”翻译为“彻底经验主义”可能比较好,原文是radical empiricism;书中有时将涉及到实验验证的empirical翻译为实证,因为经验貌似太宽泛,这应该也是通行的译法;

3. 另有读者提醒,书中可能有混淆了“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即positivism和pragmatic的地方,这个差别很大,想弄错似乎也不容易,我检索了原稿,暂时没发现,欢迎指出;

4. 读者 @实在界原质 提出马苏米的autonomy of affect翻译成“情感(情动)的自治”比“情感的自发性”更好,这里写出来供参考;

待续

《情感的演化》读后感(二):假面的我们也很精彩

很赞的一本关于情绪心理学的梳理研究,不再是那种心理学鸡汤,而是正本清源的学术论述。虽然我只看了些皮毛,还是想记录一些碎碎念。

曾经弗洛伊德告诉我们,情感是有意向的,它是因为欲望或者信念,比如因为欲望无法满足得不到而沮丧,是因为对象的信念感,引发了我们的情绪。

然后汤金斯就大刀阔斧的告诉我们,情绪比欲望更为自由,它没有意向,因为它是盲目的,它倾向于犯错,所以它不像欲望那样狭窄逼仄,那么强调工具性,所以就算情绪有对象,也是不明确的。同时情绪还能带给认知力量,认知也让情绪有了意义。

于是精彩的假笑研究论述就开始了。汤金斯认为我们是有基本情绪的,如同儿童时期的纯天然经历形成的脚本,然后决定我们的意识形态,最后变成我们的情感和态度。

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几乎找不到这种基本情绪了。比如微笑,我们只能带着本能的肌肉记忆加上我们想象出来的感情。这种叠加里面有着成年人的习得,也就是备份情感。是啊,被社会规训出来的笑容,多少带有压制。抑或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愤怒一样。

接着艾克曼深化了汤金斯的理论,直接论述了摆拍,更清楚的告诉我们面具在哪里,从哪儿来。作为社会人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观察着,所以摆拍的情绪无处不在。除了社会观察中的情绪压抑以外,我们还带有顺从对方的潜意识情绪表达,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情绪能够更清楚的被对方感知。于是,我们摆拍情绪,夸张也好,极端也罢,其实就是我们的一种反抗。甚至我们独处的时候,也不例外,也没有真正自发的表情,依旧带有习得性,依旧有社会性,如影随形。

以上假笑+摆拍的论述真的很精彩,也让我很释然。不必为自己的惺惺作态而内疚,不必道德压制自己,情绪它就是如此自由。

接下来开始论述拉扎勒斯和扎容姿的争论,这块我的确不太懂,只是了解到阈下知觉,说明了情绪还具有主动性。

然后就是关于隆德隆的理论描述,他是对于艾克曼理论的反驳,这块的研究更像是小说反转,我之前觉得言之凿凿的正确都要被推翻。作为行为生态学的鼻祖,隆德隆不在纠结于基础情绪的不可得的问题,也不再将基础情绪和后期的摆拍做二元对立,而是将他们融合,形成共生的交互关系。这也很好的解释了即使没有天生的情绪其实也没关系,社会性中成长的情绪其实更有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让我明白了独处的时候,自带社会性的我们自然也很怡然。同时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这种社会性的情绪也更像是一种保护色让我们适应环境,这样也很好的说明了人和动物情绪上的共同性。

更重要的是行为才是最重要的,情绪很多时候只是借口而已。就像我们通常说的不要看他怎么说,要看他怎么做。我们不能因为情绪而为我们的行为找借口。比如生气摔杯子,就是行为的问题,而不能一句情绪化就蒙混过关。情绪不是为了给行为找意义,不是行为责任的万金油。

最后作者提到了格里菲斯,他作为艾克曼和隆德隆的弥合剂,贡献很大。

后记

其实看完以后,依旧认为心理学还是一门无法证伪的伪科学,里面论述的实验我实在是无法认同它能验证的结果正确性。的确后期的心理学家的批驳也大多是从实证的角度抠细节批驳,但是还是在死循环里打转。

另外,我发现战争和灾难的确对于心理学的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确很多心理现象在二战后大量披露,然后才有更为深入的心理学分析。这也的确让我感叹,二者的悖论,我们当然不希望灾祸的发生,但是没有他们,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可能没有这么深入。只能一声叹息。

《情感的演化》读后感(三):当头脑与心灵对峙的时候,心灵获胜

雷斯的这本书可以当做普兰佩尔《 人类的情感》一书中普遍主义的扩展版阅读。她在书中所提倡的观点实际上与普兰佩尔所提出的观点一致:在情感研究领域,科学家们连对情绪科学最基本的设想都尚未达成共识。他们不断坚持着他们充满争议的立场和研究策略——给人一种印象:情感研究是复杂而又停滞不前的。她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20世纪情绪心理学的发展( 普兰佩尔所谓的生命科学 ),主要梳理情感领域中非意向性的转向和发展。相较普兰佩尔的书而言,这本书对心理学的发展和转向有更为细致的刻画和描写,但没有绕出普兰佩尔所论证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节论述的是西尔万·汤金斯的情感理论。也就是简单的冲击-反映理论,但是汤金斯强调这种情感是天生的、盲目的,因此是非意向状态。(也就是不由我们的意志所决定)这样一来,他实际上承认了情感的普遍性和生物性。简单来说,情感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身体的反应,这种情绪将有面部表达出来。这一论断的发展实际上与当时学界的心理学转向有关。当然,人除了有自然的情感之外,也有“备份情感”,也就是通过认知而习得后天情感。不同的情况之下,人的反应有所不同。由此他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知识心理学:人们对于所有成套的有组织的观念既有自己的认知也有清晰的表达,也就是因为如此,情绪的表达具有不确定性。

这一理论在第二章保罗·艾克曼的神经文化情绪理论得到发展。他借用杜彻尼的实验继续在面部表情上深入探究——人什么时候会展现自己的真实情绪?什么时候又会展现自己文化建构中的情感?他认为社会环境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只有人在独处或者完全无压力的情况下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而当我们与他人在一起的时候会因为“情绪展现规则”的干预而做出虚假或者虚伪的表情。对此,他的学生弗里德隆德并不认同。(具体可参见 第五章一个没有伪装的世界? ——弗里德隆德的行为生态学理论)他认为隐藏在欺骗背后的东西会从不受控制的行为中“泄露”出来,当人类在面对对他们有利的时刻才会制造面对行为或者表现。也就是说无论如何真实的情绪一定会被暴露出来。

对于这种非意向性的情绪讨论,最重要的批判者是拉扎勒斯。他认为情绪是由认知决定的。人们能够立即识别场景的安全性,从而快速评估当下的环境,从而采取行动。他把这个体在没意识到刺激情况下对危险的判别反映称之为“阈下知觉”。他还进一步进行实验,发现在相似的压力条件下,不同个体的反映程度不同,也就是说危险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具有差异性,情感中的个人因素和个体差异需要被重视。

这一成果被扎荣茨所借用并提出了相反的结论:情绪或情感立即产生的时刻,他们实际上是不需要“识别”的知觉或直接的刺激。他认为情感系统的发生与个体的发生是高于认知,他们是普遍的,不需要认知或概念作为中介而是由不同的神经系统起作用。这个理论的提出又符合了当时20实际美国学界思想史的一个特定时刻——用信息处理的词汇来理解心灵的概念。他强调情感的自发性,并像创建了心智模型。

无论是哪种情感的表述都存在一定的偏见和漏洞。人既是高级的动物,情感既是自然又是建构的。大多数人还是支持有普遍的情感一说,比如恐惧、厌恶、愤怒、悲伤、愉悦等。一个个体会因为突然失去支撑而感到恐惧,这种恐惧既是个人独特的反应也是一种普遍的信号,既是一种特有的生理学,也是一种自动评估。可以进一步说,他是一种欧变存在与所有文化中的先例,一种独特的发育表现。跟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快速反应、短暂持续、不收约束,具有独特的思维、记忆和图像,以及独特的主观体验。

不管怎么样,在许多研究之中,情感过程甚至可以被视为某种智力活动,它们在身体中或独立于认知、意识进行的,大脑的反应往往过于迟缓。因此,在人文学科之中,我们往往更加强调情感的生理特性。斯梅尔指出与启蒙相关的政治变革和理念,不应该被过渡概念化为个体人类思维和行动的产物,而是在个体、潜意识大脑的互动过程中,作为文化事件大范围非个人意向的结果。另一个受神经生物学的影响的学者是林 亨特,她说历史学家或许应该吧注意力转向个体自身的主观体验,又是大脑中的变化。当人们在阅读或目睹痛苦的事情时会产生生理反应,并专户为大脑的变化,反过来形成关于社会和政治生活机制的新概念。她进一步提出,“任何对历史变革的解释,必须最终也要对个体心智变化做出解释。”

与普兰佩尔一样,雷斯对此深感忧虑——“我对新情感理论家的批评完全超越这样的一种观点,即他们对自己所仰赖的神经科学了解甚少,或者他们注定会在某些神经科学的主张中确找到要探求的东西,即便这些主张在实证中缺乏支撑。”不过她也进一步指出,新情感理论家所提出的观念已经开始超越以往单纯探讨信念和意图的狂战,而是在探讨一场变革产生的新的本体论、新的身体和新的生活。在这种新“自我技术”和身体“策略”下的自我转变会改变身体与大脑之间的关联,从而产生新的政治身份。简单来说,就是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与非网络时代的人们之间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思维鸿沟与身份差异,我们很难对以往的人与事物完全的感同身受。

最后,这是一门还在发展的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脑日趋成熟,单纯地依赖纯理工科的思维去解释复杂的人恐怕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感介于身体与意识之间,必然产生更多的联系和纠葛。当某一天,大脑与心灵对峙的时候,或许心灵会获胜。

《情感的演化》读后感(四):当头脑与心灵对峙时 心灵获胜

我们的文化一直对“理性的”、“机械的”现象过度热衷,却对所谓“非理性的”经验加以抑制。自从文艺复兴时代以后,我们对“非理性”现象的观察,便普遍采取一种保持距离的态度。——罗洛·梅

焦虑的意义

8.3

[美] 罗洛·梅 / 2010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总体而言,信息量有的……结论不可能有的……就是不知道是不是买了盗版书,还是语句本来就生涩。

情感的演化

8.6

露丝·雷斯 / 2020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潜意识的大脑过程在意识意向出现之前就已经启动了自主行为,他提出,〈虽然〉大脑在轰骗我们,让我们相信有意识地做决定很重要,以及我们的行为是个人事件。如马苏米所言……”

后面又没有转折,虽然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还是感觉〈显然〉是不是更顺口,或者虽然大脑在哄骗我们……后面还有下文……

汤金斯20世纪60年代,为情绪研究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艾克曼也没有一统江山……

拉扎勒斯(评估):情绪产生自认知过程……似乎看到了某一自我宣称科学实证的疗法的信仰的渊源,如果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真正的被锤的证据,不知道被科普的小白鼠们怎么想?

(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认知重评?有多大适用性和效度……)

扎荣茨:情感不依赖于理智

认知评估在情绪中的作用——如果认知评估对逆转情绪的作用有限,某些治疗方法的信仰将没有科学根基——也可以拿mindfulness挽救下面子。

布伦塔诺的一个知名学生也许能打回来!

“扣带回和它的相关结构(如岛叶)掌握着我们成为完整的人类动物的关键,令我们的三个脑拥有统一的心智。”

尽管前扣带回的功能非常复杂,从广义上讲,前扣带回充当了较低、更受冲动驱动的大脑区域和更高、更受思想驱动的行为之间的通道。

如果是两个相对独立运转的系统,执行不同过程的评估,一个系统有什么力量去彻底逆转另一个系统?

当我们不遵循我们内在的本能时,等待我们的经常是严酷的后果,我们把这种预感称为“直觉”(Peter Levine SOMATIC EXPERIENCING®SE™)。——当头脑与心灵对峙时,心灵获胜。

如果一个系统忽略了另一个系统传递的信息,后果就是灾难及毁灭。(自上而下 vs 自下而上)

全球抑郁症的泛滥成灾,与现代文明理性主义与认知主义的胜出不无关系,当思维、意志被过度强调,而自发性情感反应被理性贬低,抑郁症必然成为文明的副产品。

——

“心理学的历史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了心理学这个大杂烩。而正是心理学家的人格决定了这一大杂烩中的哪些对其有吸引力。对心理学的学生来说同样如此。科赫(1981,1993)断言,与其说心理学是一门单一学科,还不如说心理学是几门学科的结合;有些学科是科学的,但多数不是科学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心理学至今依然是不同事实、理论、假设、方法和目标的集合体。心理学在多大程度上是科学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今依然不明确,甚至那些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人也在争论,心理学应该属于哪种类型的科学。心理学不是难以容忍模糊性的人待的地方。当代心理学观点的多样性,以及有时是相互冲突的特征无疑将继续是未来心理学的特征。对那些寻找“唯一真理”的人而言,这种状况是令人痛苦的。各种哲学和心理学流派提供的可能只是有关人性的部分真理,他们会提出更多的真理。对那些非常能容忍模糊性的人来说,心理学是,而且将继续是一门令人激动的学科。”——赫根汉《心理学史》

心理学史导论(第七版)

9.1

[美] B·R·赫根汉 [美] T·亨利 / 2019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口水仗一时半会还是有的打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