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历史地理学十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历史地理学十讲》经典读后感有感

《历史地理学十讲》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地理学十讲》读后感(一):李安导演表情包

今天看完了史念海的《历史地理学十讲》。

本书是史念海先生十篇论文合集,能看得出来老先生的学术功底不是一般的深厚,作为专业书籍比较合适,看史书的时候可以拿出来作为工具书翻一番,作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地理学参考,普通读者读起来很轻松,但是会比较无聊,因为“太过专业”。

现代学科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细枝末节的“冷门”学科,本书序言标榜的历史地理学,与传统中国史学框架下的“沿革地理学”作为区分,是因为引入了西方地理学概念,将地理学相关学科门类+中国传统历史,算是与现在越来越流行的交叉学科一脉相承,按照序言作者的说法,是史念海先生开创了这门学科,而这本学科更倾向于西方现代概念定于下的“科学”,对于现代学子来说,应该算是福利吧。

只是对于我而言,用李安导演的名梗表情包比较符合当下的心情: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本书比较简单直白,轻松读完,本来一天能读完的,硬是拖到了今天才读完。

《历史地理学十讲》读后感(二):一些想法,感谢史老先生那代学人的贡献

粗翻史念海老先生《历史地理学十讲》,有些话不说不快。 首先,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先驱,感谢老先生的开拓之功,毕竟在数十年前,有些东西殊为不易,不能过于吹毛求疵;其次,有知无识,本书最大的问题。可以说就是史先生的后辈们将其文稿不加任何增删修订就堆砌而成的一本小集子,也许是出于缅怀,也许是借着当下历史地理学的兴盛分一杯羹,本书可以说就是简单的知识罗列,可以作为知识普及书和简易文献检索工具书(作者文献功夫不错),但是作者本人的见识和学力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而且一本历史地理学的作品,全书竟然找不到任何的图表,脚注也没有很好地起到解释说明作用,真的玷污了作者的声望;再次,失误太多,例如第四、五讲关于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和城市,竟然没有出现邺城和太原(晋阳),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贻笑大方,稍有历史常识之人都明白这两座城市在元朝之前在中国史上的具有怎样的地位;复次,本书编辑严重渎职失责,文中简单的文字谬误、语病、历史常识错误等粗粗读了百余页就不下二十余处;最后,本书最大的亮点应该是辛德勇所做的序言,有点儿价值,如果想寻找“历史地理学”较好的入门读物和作品,推荐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价值远超《历史地理学十讲》。

《历史地理学十讲》读后感(三):历史地理学十讲 史念海

坦白来讲,读完后并不满足,但也收获颇丰。基本达到读前对此书抱有的希冀,即对历史地理学有一定认知。除过有些许繁琐与对历史形态的感念外,毋庸置疑,这是一本很好的历史地理学的入门书籍。读书总该持一颗“贪心”,双向的贪,对作者贪心,希望有满满的输出;对自己贪心,希望能理解更多。又或许说,本质上,是希望自己在读书时能摄入更多。读某些知识密度大,或过度超出自我认知边界的书时,常会感到疲乏,但同时会有异常的满足与兴奋,内心的贪欲会叫喊:“more!more!”。不过,本书不属于此类。 读本书,感觉更多像“渐悟”,一点点的拼拼图,这拼图碎片来自以往的知识存储,来自读本书时的摄入。读完,即似乎拼好了某副巨作的一小部分,但也所赖于此书,才得以聚集碎片,拼好这一小部分。 回到书本身,何为历史地理学?地理的变迁,人的活动,和地理变迁下人的活动。重点在强调一定历史时期内人同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历史地理学何以开始?从有人为的活动开始。最着迷处在于作者对河流的讲述,十讲中也有好几讲或多或少都讲到河流。必竟河流对人的活动有很强的塑造作用,人必须逐水而居,建筑依水而建,粮食取水灌溉,都城也需要有水流来保证运输。黄河,商周皆发源于黄河流域,西汉时才始称“黄河”,前人所述,仅一“河”字,后经魏晋隋唐至宋,黄河流域战乱频仍,亦因不合理开发,人民被迫迁徙,长江流域逐渐被开拓,发展。宋以降,黄河又易决堤泛滥,且仍多战乱,故相对来讲,之后长江流域地区的发展要强于黄河。北宋定都开封,就是出于经济上的考量,通过汴水航运,大量输送来自太湖和长三角的物资。其实黄河流域的疲乏与长江的开拓与发展,在魏晋南北朝已初见端倪,三国时,吴国对江东的开发;东晋时,南渡士族的持续发展;到唐安史之乱后,不同地区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职能区划,河北河南属凶地,长安京畿区依赖于江浙南来的物资;而南宋更是以南方之人力物力,维持其统治,同女真,蒙古对抗;尽管元明清仍定都于北方,但也必须依靠南来物资。历史地理的视角再转到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同外国人的交互中,沿海地区的发展兴盛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历史地理学十讲》读后感(四):历史地理学初读

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十讲》是买今年老先生《中国的河山》时一起买的,正好前几天读葛剑雄《悠悠我思》也谈到老先生。这十讲,讲了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问题,我国的古今气候、人口迁徙、版图规模、交通运输、城市演变、经济重心等,展现了历史地理学广阔的研究范围。老先生无愧学科奠基人之一,行文扎实,考证细密,脚注很见水平,讲春秋时期道路问题,以各国战争、会盟、商人行商、开凿运河等种种史料佐证山川道路,真是遍及群书。论证华夏早期气候及分布,细致到竹林、梅花、大象在北方南方的演变迁徙,用各种材料包括《诗经》诗句、考古材料等佐证之,非常高明。另外,老先生是山西人,又常年在西北高校任职,对河西(陇西、凉州)、敦煌、黄河、黄土高原等西北话题用心作了思考研究。

不过这十讲本是散见于刊物,编辑在一起逻辑性没有那么强。还有的篇幅过长细节过细,没有想过地图对照直接会晕成一团。历史地理学的面貌是有的,用作入门读物稍显欠缺。

历史地理学兼顾历史、地理两科,研究内容涉及山川地理、版图、人口、民族等等话题,确实很吸引人。只要历史书看到后来,特别是战争、财政等大事,非要结合当时地图不可,因此谭其骧现实作的地图集确实是历史爱好者案头必备,编出来功德无量。历史地理学学科虽然有些历史传承,但主体结构和思想还是借鉴西方思想,以《禹贡》杂志和顾颉刚为奠基,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为奠基,葛剑雄周振鹤等继之,这本书是辛德勇作为史先生弟子作序。说到这里,前几天还看到马梦龙考复旦博士失败,葛剑雄慧眼识珠,力排众议破格录取并负责其食宿,却真培养出一位学问种子,造就一代师徒佳话。

都说人名、地名、职官、目录是认识历史的钥匙,还真在看闲书甚至看小说深刻感受到,这几年涌现的历史小说网文,水平极高,小说中战事激烈时,网友纷纷贴出当时地形图,真有拨云见雾之感。甚至玩游戏都会有,不知道塔防和其它竞技游戏是如何注意泉水森林的,要是玩吃鸡之类枪战,山脉河流公路屋顶仓库都得注意;更别说P社游戏和大航海之类游戏,带你走遍千山万水,熟悉无数人名地名。

另一个角度,历史地理学往往又能跟地缘政治等接上线,海权陆权等大学说,甚至文明冲突等学说,都可以互相衔接,譬如去年的阿富汗热点,一篇分析文章怎么也得讲到其多山地形、多民族(与巴勒斯坦等跨境来往)、宗教、邻国影响等因素,才算合格吧。这块都可以是历史地理学的东西,很有意思。

《历史地理学十讲》读后感(五):只建议翻翻,没必要精读

这本书和北大出版社的“十六讲”系列不同。“十六讲”系列脱胎于北大的通识课,比较适合作为某个学科的入门书,而这本《历史地理学十讲》则是史念海先生的10篇论文,学术味太重,读起来并没有“十六讲”系列那么有趣。

不过这本书的序言还比较有意思,是辛德勇老师写的。基本上介绍了历史地理学的诞生脉络,特别是禹贡学会在其中的作用。概括来说,历史地理学在西方学术中本身就是门比较新的学科,在中国的正式成立更晚。按照辛德勇老师的界定,基本上成型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主要有三位:侯仁之、谭其骧(那本著名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作者),以及本书作者史念海。辛德勇老师在序里着重介绍了史念海先生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贡献。不过其实辛德勇老师大概在2020年左右,在北大文研院开过一次讲座,专门讲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脉络。这次讲座不仅介绍了史念海先生的贡献,同样花了大篇幅介绍侯仁之老师和谭其骧先生的贡献。只可惜似乎后面没看到这次演讲的录像,只有辛德勇老师在《历史地理研究》2021年第3期发表的《历史地理学在中国的创立与发展》。但粗略看过去,似乎没有当时讲座的内容丰富,大概是版面有限有所删减吧。

这篇序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身是从中国古代就有的“沿革地理学”,也就是国家疆域和行政区划变革的学问。大概可以理解为王朝版图。这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中的《禹贡》篇(大约是西周时期),这也是后来史念海先生他们组成历史地理学研究会时起名为“禹贡学会”的原因。多说一点,中国的代称“九州”正是来源于《禹贡》中对中国地理的划分。

不过这篇序中,辛德勇老师太纠结于概念了(当然这也是他的学术风格),所以我们这些外行读起来会觉得,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结太久了。但总之,这篇序很好的科普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当然,更好的介绍自然是前面提到的《历史地理学在中国的创立与发展》。

这本书很好的展示了历史地理学究竟在研究些什么,辛德勇老师在挑选这10篇论文的时候肯定也是出于这个目的。不过因为这些论文最早发表在1950年代,最晚也是1980年代了,所以其中很多的知识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是常识了。比如气候的小冰河期导致游牧民族南下,造成了五胡乱华的历史事件;黄河并非自古以来就是黄色的,水土流失起源于战国;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古代主要是黄河流域,因为黄河生态被破坏和气候变化才逐渐转向长江中下游等。不过这10篇的内容,基本让我们这些外行对历史地理学有了大概的印象。

不过从表现形式来看,这本书真的阅读体验不佳。例如讲地理学,但是全书没有一张地图;讲历史,大量古文也没有相应注释,完全靠读者自己的知识储备。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确实不适合以纸书作为承载形式,课堂老师对着PPT讲述效果才好。当然,最理想的方式,是用《三国志11》的形式,从夏商周开始逐渐推进到现当代。其实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光荣不用做《三国志11》的方式,把整个中国古代史都做一遍呢?战斗系统和地图基本可以沿用,只需要文案上花功夫就可以了,一下子能批量生产20多个游戏呢。

总之,读下来的感觉是得到一些印象,以及一些不是作者史念海先生本意传达中的知识(比如陕西的地名来源于周召分陕,而西周初年的陕在今天的河南,陕西这个地名是沿用源于唐代的陕西节度使)。历史地理学的课程可能更适合B站UP主“沙盘上的战争”所做视频的表现形式。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更精彩的、更符合“电子”特征的“电子书”作为讲述载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