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地理学、制图学与文学》读后感100字

《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地理学、制图学与文学》读后感100字

《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地理学、制图学与文学》是一本由[美]王敖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地理学、制图学与文学》读后感(一):文学与地理学的碰撞

昨晚的秋雨声势浩大,现在想来依然心有余悸。雨势盛时,已然埋没了小型客车的半截轮胎。不少司机只能在湍急的水流中缓缓前行,十字路口,站满了要过路的行人,他们面对突然到访路面的雨水,只能处于观望态度。 今早,我步入林间小道,雨后湿气又是如此清新宜人,顿时感觉若“春日”、“早晨”是新的开始,那么“雨后”更是充满了正能量。 我带了最近阅读的一本书《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想要在这艳阳高照的秋日,在布满山楂树、各种鲜花、木桥、湖水的林间,感受书中的墨香。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诗人,也是耶鲁大学博士,现任美国维斯大学东亚学院副教授的王敖。 根据书名便可得知,本书大致围绕“中唐时期”和“空间想象”这两个主题来全面布局。而“空间想象”便是文中最常提到的中唐诗人的佳作中表现出的文学意象。 那么全书在写什么主题呢?全书在写:在动荡的中唐时期,当时诗人作品中的文学意象与当时的地理学、制图学之间有着多样且流动的关系。 针对“文学与地理学的关系”,不少学者还是发出了质疑声:认为这两者之间并不能产生联系。 这个方面我本人才疏学浅,只能静候学问较深的学者给出答案。 我个人认为文学充满了个人的观点与臆想,而地理学属于客观、真实存在的事物,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如果非要关联一下,那文学是在感受到地理学的外观、内在等地貌之后,所产生的内心表达,其中糅合了作者独有的思维、认知、学识等因素,表达出的结果也会因人而异,没有太精准的地理学研究意义。只有从文学价值出发,才可以看出作品深远的意境、巧妙地表达或朴素的白描。 整本书从文学的角度去衡量,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因为作者对中唐时期诗人以及其佳作的研究比较深入,让我长了不少知识。通过作者的介绍,我又可以更好的理解那些诗的深意。 同时本书的写作角度也启发了我,诗还可以从地理学角度去浅尝辄止其中的趣味,这是一个比较有创新的点。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你眼中的本书又是什么样的呢?

《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地理学、制图学与文学》读后感(二):为什么网上AG只杀大赔小呢,你有没有知道AG的黑心骗局,远离AG

昨天我一个大学朋友突然给我打电话说,他被骗了;我仔细询问得知,他是被网络AG骗了。但既然被骗了我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有安慰他了,然后给他说了一下网络AG的内幕,现在他也已经醒悟了。

那么他们背后作假的内幕又是什么呢? 首先,他们的这类游戏其实门槛是很低的,只需要随便弄个游戏网页程序就可以运行了。他们很多是没有什么实力和经验可言的。但当我们进入游戏大厅后;并不会觉得这是一个没有什么人气的平台。房间里热闹得很。

甚至一般都有上百号人在线,但当看到这些的时候,不要怀疑,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只不过是他们设置的虚拟人气。为了引导真实玩家,他们会放很多的机器模拟人来陪玩家一起玩;从而到达更为真实的伪装。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被平台忽悠,说他们这是澳门正轨的什么什么的;像这种更加不能相信,因为我国是不允许开设线上的。像现在出现的什么太阳城,金沙这些就是伪装的较真实地之一。网络骗局水真的很深,千万不要抱着好奇心去尝试;好奇心往往会害死人,不碰才是最好的!

永远记住一句话;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地理学、制图学与文学》读后感(三):中唐时期的地理学、制图学、文学

提到中唐时期,文学这一块已经可以用耳熟能详来形容了。《中唐时期的想象空间》这本书又围绕着文学触及到了新的点,它将地理学、文学之间的多样性、流动性拉到了一条线上。

关于想象空间、地理学、文学。 想象的内容是构造意象的过程,而意象的概念则是“指现实通过各种媒介呈现出来的精神图式或表现。”它可以是影片式的图像式的,语言……“想象空间”这几个字在那个时期的文学上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书中有一段却说到“文字与视觉意象之间的区别,在西方传统中十分强烈,不过在中国却并非如此……”只是它的出发点是从制图学方面来的。意象本身也是跨媒介、跨学科的。 地理学和文学,其实二者可以说是《中唐时期的想象空间》这本书的主要论点。学科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有互动的,只是人们习惯了“专注”这个词。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多了旅游这一项,其实也是在感受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艺术。书中的时间线定在了古代,也就相应介绍了历史背景。介绍了中唐时期的地理学发展、相关的人物、地理学方面的著作。在哪个时期涉及地理学的书籍编写当时的一些文人也有参与到其中。

那中唐时期的地理意识又有着怎样的地理意识呢?在混乱的790年代到820年代,由于战乱的需求,对地理位置的了解让地理学变得尤为重要。也就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文人政客都投身研究编撰地图、地理学的画面。这些也成了中唐时期文化思想的一部分。 书中提到了许多“图”,地图与地理是相关的,古时候的地图也呈现出了山川地貌的特点,一般被用在军事、政治上,成为了导航和组织工具。关于地图的性质、制图以及古时候的一些名图,地图相关的历史背景、作品等内容都还是比较详细的。

唐朝时期的不少诗词人的诗句中都有对那个时代的地貌描写。柳宗元等人的作品在书中也被作者一一解读。中唐文学所创造出的宏伟意象,给作者提供了一个很有新意的研究视角,这种跨媒介研究也让作为读者的我们对那个时代的面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书中出现了许多中唐时期的诗人名字和他们的作品。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作者研究中唐时期的文学、制图、地理学过程,也发现了中唐时期繁荣包容的关键不止是帝国统治者,诗人的价值也不仅体现在文学上,也因为他们留下来的作品为人们研究历史从多方面提供了依据。

《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地理学、制图学与文学》读后感(四):地理学与文学的碰撞

试想一位文学家进行文学创作时,他其本人应该有怎样的基础呢?杜甫的《严公厅宴请同咏蜀道画图》诗曰:“日临公馆静,画满地图雄。剑阁星桥北,松州雪岭东。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兴与烟霞会,清樽幸不空。”这首诗是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后,身处四川成都,在宴会时为诸位宾客描述的蜀道地图。蜀道路途艰难,但因为四川盆地周围被重岩石叠嶂围绕,川内与外界遭砸隔断,为天府之地,被多数旅客游人向往。蜀道之徒艰难和绝美,正是无数文人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如果只是单纯地从地图中体会蜀道之路线难免会产生更强大的心灵碰撞,而实地去蜀道体验一下起其路途多舛,难免过程艰辛,在宴会之中进行文字游戏,依韵作诗而观图遐想,读者才有无数神思。 这首杜诗所涉及的,是方志地理、视觉艺术和诗歌之间的三角关系。颔联将不同空间地理进行整合,引导读者在剑阁、星桥、松州和雪岭四个地标之中遨游,这些地名产生的视觉和触觉效果,也表达了四川诸地的自然之美。颈联突破了地图尺幅之限,将地域之广大延伸外域,这是诗歌创作的遐想力。尾联中,作者将兴致引入厅宴之中,表达对幕主的敬意之上。这首诗虽然是即兴之作,却洋溢着中唐帝国地域之宏大,朝鲜韩国之流写不出这么气势恢弘的诗句,这与他们的国家地域面积有关。 中唐时间段是代宗大厉历到文宗太和年间(766~835),共计69年历史。《中唐时期的空间想像象:地理学、制图学与文学》一书中,王敖教授将地理学和文学这两门学科之间相互交汇重叠,旨在对这两大思想领域之间的类同(affinity)与联系(interplay),作一论述。在中唐时期,地理学和文学领域被源源不断的地生产和阅,唐朝疆域的不断变化会引起居民流动,而文学创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这两个领域的大师通常是一个人或者说一类人。一个不懂文字的人是没有办法去学习地理知识的,而一个文学家的知识储备,除了历史,人伦,朝堂,礼仪还有地理等知识。本书研究的是空间如何让透过中唐文人群体的思维滤镜,变形为映射在文学接受面上的镜像,首段杜甫之诗便是例子。

《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地理学、制图学与文学》读后感(五):半个佳作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这句诗,应是本书最佳脚注。本作是一部研究集性质的作品,如果说的再通俗一些,更像是一个扩充版的毕业论文。站在此角度再阅此书,不难发现本书在创新性上的贡献。众所周知,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新数据、新方法、新问题(观点)”。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新数据实在难以取得。早年的研究尚有名家非名篇可以一读,随着时间的推移,广为流传的作品和广为流传的作者不再有可挖掘的空间,甚至连不那么有名的作品都被挖的一干二净。低垂的果实已经被摘完,后续的研究如何进行?本作恰好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既然没有了“新数据”也难有“新方法”,新观点、视角就成了最重要的法宝。本作恰是如此,作者选取了中唐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名家名篇为切入,使用了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文学视角与现实视角相结合,以由诗入画的方式撷取作品中与地图、方位有关的意象进行分析。最终将文学、地理学和制图学相结合,从空间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了解构。这一视角不可谓不妙。正如作者所言,中唐时期盛唐的尾韵,也是唐帝国版图剧烈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在积极参加政治生活的同时也被政治生活所裹挟,或贬谪或逃亡,向蛮荒之地。另一方面,动荡的政治局势稍微平稳时期却又面临着外患,即使不是国破山河在的悲壮,于有家国情怀的文人而言也是心理上的巨大失落。心理版图的缺失与现实丈量脚步的扩展都为这一时期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沃土。不同于盛唐时期作品的雄浑、浪漫,这一时期作品似乎更具“实用”性,这又再次反哺了制图学与地理学的研究。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中并无清晰的逻辑链条,而“地理学”、“制图学”和“文学”这三个关键词的关系也无法判定。在某些情况下,是制图学影响了文学,文人们习惯地图视角下对所处环境进行分析。同时,也存在如图经般以文学服务于制图学、地理学的案例。更不乏后世抽丝剥茧般研究中发现的地理学和制图学痕迹。因此,这部作品并没能回答它自己的命题,我们依然不知道这三者间的关系。这其实也是低垂果实被摘取后研究中难以避免的一点。根据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观点,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因果性却并不普遍。证明因果性是研究的一大关键。在新观点的指引下,研究更多是在寻找什么可以研究,而难以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本作品在一个新观点下,既不能纯粹的新瓶装旧酒也无法说明新事物间的真实关系。这就使得全书难免有跳脱和混乱之感。

因此,在早已没有低垂之果的情形下,如何找到视角切入又如何讲好故事,或许成为了当下绝大多数研究者面临的难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