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读后感摘抄

《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读后感摘抄

《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是一本由王锐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读后感(一):解读有关思想的火花

解读有关思想的火花

——读《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

威武赫兹里有句名言: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时代的巨大变迁都是在思想中萌芽,在付诸行动中拉开序幕。翻开作家王锐的《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你会读到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作用及具体表现。

本书共分为十讲,每一讲中的内容都会为读者呈现出“思想”的历史以及每段历史中的核心人物,我们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能更真实地触摸到那段历史的脉搏跳动。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国现代思想史?作者在书中详细地陈列了理由,那些理由我很赞同,同时我觉得:我们了解过去,是为了在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路途中,心中更充满自信。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政治与文化共同体。作者在文中提到:长久以来,“政治”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文化”具有极强的政治属性,“政治”显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二者是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的重要认知与基础。

历史知识在大众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毛泽东在1938年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重新看到那些消散在历史尘埃中的伟大人物,他们的言论思想有如熠熠生辉的星光,照亮了我们这些后来人的思想之旅。晚清士人王韬作为近代第一批“职业报人”,在面对时代变局时,他反对那种深闭因拒,将西方列强视为“夷狄”的做法。他说:“东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方有圣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故泰西诸国今日所挟以凌侮我中国者,皆后世圣人有作,所以混同万国之法也。”因为他相信未来全球文化会形成某种融合的态势。这样的心态也让他以比较开放的眼光来审视世界格局。纵观现今世界,王韬的“开眼看世界”在数百年后的今天,特别是在文化方面,确实清晰地体现出来了。

从晚清到辛亥革命,从新文化运动到南京国民政府,从新启蒙运动到现代儒学的经世理念,那些伟大的“思想”犹如一簇火光,无时不闪耀在历史的缝隙中,它照亮了中国历史前行的每一小步。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讲到的:《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从当代全球局势发生深刻变化和中国新的实践出发,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在主题与内容上更“接地气”的通史性质著作,它更适合90后与00后阅读,为读者思考相关问题提供一些历史方面的参考。

我想说,每一位喜欢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人,都应该仔细去读读这本书,读一读那些我们不知道的历史事件,读一读书中那些闪耀的、有关思想的“火花” 。 (作者:王粉玲)

《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读后感(二):独立自主是唯一的救国方式

本书于序言部分就概括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即中华文明有诞生原创性的思想学说的土壤,比如著名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汉魏玄学及明清遗老等产生的创造性思想成果几乎对那个时代都起到了改变现状的效果,然而近代却失去了应对复杂现状的能力,无法深刻阐释复杂的局势与社会现状,也无法批判外来的新事物,更徨论从传统内部学理中提出解决危机之道,故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基本上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全盘否定,华夏文明与文化随之出现了一个大的断层。而今中国社会与政治的危机基本解除的情况下,如何对待中国古代文明与文化的问题,实在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似乎也是本书的首要任务:认识传统在近代思想流变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非将传统视为一种被动的、包袱式的因素,超越以前的近代思想史的思考,而试图去回答一些更为深层次的历史问题。本书首先就传统提出新观点,即传统就是需要不断的肯定、培养和掌握的东西,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在不断的阐释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传统的价值,往往在社会动荡与混乱之时被重新发现,被儒家视为异端的思想重新进入士大夫的视野,如魏晋时期士人将玄学重新拾起作为批判君主制度的武器。

文中提到的谭嗣同的《仁学》,从一个意外的角度描述了他爱国背后的纠结与彷徨,虽然他为国殉道,但是认识却不免带上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即幻想着中国能在列强的“相助”下完成现代性,甚至以此能走向富足,不免有些空想的成份,也是我以前从未发现的,不同国家的人民与人民之间,也许会有伟大的友谊,然而国家与国家之间,则更多的要么是竞争,要么图的是互惠互利,很少有他所幻想出来的单方面帮助,因为每个国家都要以自己人民利益为重,他们代表的是整个国家。

但读到后面的内容讲孙中山都寄希望于日本的力量来改变中国,便知道当时仁人志士的无助到了何种程度,以本人之意,即使真有友邦乐意帮助,仍然需将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作为根本立足点,一个国家才有可能走向繁荣兴旺。又由于某种局限性,当时对“社会主义”概念也并不明晰,甚至会与“无政府主义”混淆,

但对于刘师培与章太炎的清醒与明智,说明有深厚学养的人,往往智慧也过人,而当时章太炎的理论却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现在是时候重新认识到二人的 价值了:

梁启超,我一直将其视为法国伏尔泰式的功臣,其应有的地位应当远超他实际上的地位,此书中他有一个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他认为史学应当是国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应当作为一种常识被国人掌握,但人无完人,即使再明智的人,其观点与视野也难免受时代或局势所限,梁启超主张分裂胜过统一的观点,也是需要反思与审视的。

后文对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确实影响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因为其意之诚,其志之坚,其思之幽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我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现代中国传播,鲁迅也是功不可没的。对这一点,后半部分对引导中国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仁人志士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释与介绍,并将他们的思想与中国自己的问题结合起来,阐明了中国必须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救国救民的真理。

《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读后感(三):觉醒年代书单:思想的洗涤

我泱泱华夏,一撇一捺,都是脊梁,我神州大地一丝一念接受未来;我浩浩九州,一文一墨,均是骄阳。此生无悔入华夏,来时还在种花家。自《觉醒年代》热播以来,凡是看过这部剧的人都深深切切爱上了它,我更是喜欢上了一切与《觉醒年代》有关的事物,如纪录片《西南联大》、书籍《西南联大通识课》系列、《南渡北归》以及这本《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我十分欣喜我遇见这本书。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这本可以称为《觉醒年代》系列书单了。正是因为《觉醒年代》的原因,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那一段寻找新中国出路的历史,也更加了解那一个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清晰了近现代人民群众如何破开思想牢笼的过程,从而也引发了我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兴趣。

这本书有点像一本关于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大学课本。它的目录十分清晰,从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国现代思想史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学术中国化”的历史意义以及现代中国的儒学传统,详细论述各项细节,每一讲都是重点。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国现代思想史?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讲师冯庆说:“思想是一个动词。思想的历史,是行动的历史,是道路的历史。过去一百多年的道路所通向的是非成败,需要今天的我们“时时上征,时时反顾”,这不仅是为了回应重建民族自信的时代召唤,还是为了向面目日益模糊的现代世界呈现一幅百折不挠地践履文明大义的豪迈图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让纷繁复杂的思想轨迹获得了明确的方向,让攸关天下大势的众声喧哗最终共鸣为对国家和人民的道义担当。在这个意义上,讲述变动不居的历史,恰恰意味着讲述永恒不变的人心。”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政治与文化共同体。在中国的历史变迁中,“政治”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使得中国的“文化”总是具有极强的政治属性,而“政治”也显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要辨明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最基本特征,很大程度要看是否与大多数中国人相似的历史与文化记忆,是否分享着在历史变迁中形成的价值与伦理内涵。而学习中国现代思想史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国思想史对安邦济世之道的探讨,所讨论的问题与对象,往往关系大多数人的生活,现实感非常强。很大程度上,谈论这些思想史的内容,就是在谈论中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这本书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关怀,看这本书对于我们冷静思考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别有助益。

《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是一本通俗生动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这本书以时间为线,故事为引,书写现代中国的危局与变局,呈现思想流变的继承与革新。

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文字版的中国现代思想史纪录片。这本书史料充足,又纪实又写意。不仅展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刻画了宏大的历史事件的布景板。书中以时间为线索,贯穿1911年至1949年几乎所有的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将对思想学说的分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相结合,展现现代中国的危局与变局的历史经过。这本书又以故事为引,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传奇故事作为基本叙事线,生动再现一批文化大师和一群热血青年的真实形象,勾勒出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

这本书的精彩点还在于详细介绍了孙中山的“政治策略”,康有为的“物质救国”方案,梁启超的“新史学”,《阿Q正传》中的辛亥革命,以陈独秀为例看待“新文明”的态度等等。每一讲每一节都能学到满满的思想史知识干货!

这本书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些重要观念与学说进行分析,呈现中国现代思想流变的整体面貌,为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提供参考。并且这本书从当代全球局势和中国新的实践出发,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在主题和内容上也更“接地气”。这本书非常适合90后、00后进行思想史的思考时提供历史方面的参考。

《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读后感(四):从故事中学习现代思想史,从思想中探寻文化自信之根源

清代诗人赵翼曾有诗云:

这两句诗本是讽刺人云亦云、毫无主见的“随大流”现象,在建立自己独立价值体系、思想体系的过程中,人云亦云是拦路之虎,那么放眼整个人类文明进程和思想进步历程,思想的独立亦是重中之重。

思想之独立并不是追求一味的独树一帜、特立独行,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之下,所产生的思考和文化价值观。在中国现代史当中,救亡与图存是当时中国人民以及一众仁人志士的共同奋斗目标,在那段屈辱的历史当中,浩浩汤汤的新思想、新文化运动接连展开,但是当时社会的真实进步却依然让人们深感前途未卜。

知识分子们个体的觉醒、观念的解放,视爱国主义和救国救民的为革命任务为己任,谱写出一首首悲壮、高昂、激荡的奋斗战歌。

王锐教授对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学术史、政治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一书当中,王锐另辟蹊径,以时间为线,故事为引,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历史人物的思想通过他们的故事生动立体地呈现出来,重现《觉醒时代》中那段激情燃烧的澎湃岁月。

与此同时,王锐将史学的重点从时人对域外新知的援引以及对近代西方的历史进程展开反思与批判,转移到“分析时势变迁中的政治兴衰得失之上”,细细梳理现代中国的动荡与变幻中的创新与不足,呈现出一部通俗生动且发人深省的中国现代思想史。

《旧唐书·魏徵传》中记载,李世民曾对魏征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以古为鉴,是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开拓思路的重要途径,作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也将对于历史的重要性的阐述作为开篇,强调“了解中国现代思想史,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代中国走过的历史道路”。

思想史作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并理解历史,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提高现实的理论水平,建立起创新、独立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从而“摒除各种当代大众意识形态所营造的历史幻象,以至于把一些失败的政治实践与本无多少见地的思想言说视为某种美好的东西”。

纵观大多现代思想史论述,着眼点多是在于中国受到的近代西方的影响或制约以及在不同阶段开展的救亡革命运动所产生的国际化影响,在王锐看来,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更应该从中国自身的处境出发,认识到传统的复杂性与能动性,才能更好地了解、反思、进而改变近代世界的政治与经济现状的过程。

无论是从维新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些列新思想启蒙运动,还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思想当中来看,“我们该如何看世界,如何从看世界中反观中国现状”才是形成更成熟、更自信的世界观之关键。

“开眼看世界”对于我们大多人而言,实在不算陌生,提起这五个字,我们往往第一反应就是林则徐和魏源。实际上,这并不是几个人的思想进步,而是几代人的探究摸索。

在一众提倡“开眼看世界”的士人之中,近代资产阶级第一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韬是非常的独特的一个。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王锐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中所提倡的是将着眼点放在中国本身的立场之上,而王韬的独特之处就是在于他所提倡的开眼看世界,必须要从中国自身的立场出发。

如何学习西方的优点、长处固然重要,但在“师夷长技以制夷”之前,王韬认为,我们更应该去探究列强为什么能够侵略中国,去切实地“思考当时列强的真实行动逻辑为主,而非是后者的宣传口号在中国大地上的传声筒”。

在当时动荡的政治环境和屈辱的压迫之下,这样独立、冷静且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十分难得,他深知“要掌握变革的主动权,要根据中国自身的状况和需要来寻求变革”,而不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空抱盲目幻想。

而对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世人们的印象或许依旧停留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大义之上,王锐却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看法——谭嗣同在人格上很纯粹,但他的世界想象却是极度扭曲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众所周知,谭嗣同是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是梁启超中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是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吾辈楷模。然而,他也曾赞同日本是甲午之战中的“仁义之师”,否认日军在旅顺进行过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矛盾,王锐认为,是因为谭嗣同“所接受的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沾染着19世纪西方列强的主要意识形态话语——文明等级论。”

这也是为什么书中一再强调从中国自身的立场和处境出发的重要性,文化自信,不是别人给的,我是我,我该怎样做,我又如何成为我,或许更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王韬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正如王锐在书中所言,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让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干涉和欺凌的唯一办法,是“革命的力量只能从中国广大的民众当中产生,而不能将一时的政治目标建立在向列强让利的基础上”,听到那些被主流话语所压制的声音,将广大民众从失语状态之中唤醒,以自下而上的力量去重新整合社会。

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之所以得到了最后的成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摆脱盲目照抄苏联经验的教条主义束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立、成熟地思考中国的文化问题,把握主要矛盾,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