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读后感精选

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读后感精选

《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是一本由徐贲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3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读后感(一):批判性思维

名为批判性思维,实为社会批判。在当今的大环境下看到这样的书,有点意外。 诚如作者所言,批判性思维的目标不是真,而是求真。作者也多处提到,真不见得是最好的。那么,求真为什么就一定是最好的思维方式呢? 书的主题是伦理学,然而书中却多处出现“正确”一词,这至少是有点不严谨吧。

名为批判性思维,实为社会批判。在当今的大环境下看到这样的书,有点意外。 诚如作者所言,批判性思维的目标不是真,而是求真。作者也多处提到,真不见得是最好的。那么,求真为什么就一定是最好的思维方式呢? 书的主题是伦理学,然而书中却多处出现“正确”一词,这至少是有点不严谨吧。

《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读后感(二):客观和主观如何能统一

1.说理性更强,就是在讲为什么批判性思维不仅要考虑认知问题,就是客观上分辨对错,还要研究心理原因,因为有人不愿意承认何为对错,这就是高考语文的方向嘛。但是实际操练性差了一点,第七章才说到如何锻炼这样的思维。但是具体应该怎么做到批判思维,不够具体,缺乏实际操作性,太笼统,不全面。 2.里面作者举的一个例子有的也缺乏客观或者与作者本身的理论不能自洽。第一个讲空气雾霾的,我觉得立场不客观,经常这个频率副词就是主观的,雾霾严重也是主观的,无法驳斥官员说达到健康标准没有对人体造成危害这一结论,所以后面的举例都不合理。很多例子都为了启智。 第二个例子是潘石屹捐赠哈佛大学不能等同于贿赂,只纠结于两者是否等同,却偏离了之前所说的一些内容。虽然概念不等同,但是结果是否一致呢?也就是说潘石屹儿子的录取过程是否公正公开可查询呢?如果没有那和贿赂有什么区别?仅仅是表述不一样么?我对这个例子存疑 有些内容前后重复。 既要理智又要有适度乐观的心

《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读后感(三):人文教育下的批判性思维

读罢,我想到的是,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无非是让自己在社会环境中努力成为一个真诚、善良、有所作为的自由人。

人文价值的守持至关重要,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目标是焕发人的理性和善念,在看待社会力量时,坚持人的自由和自主,是行动的思想。因此,它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徐贲老师所说,“没有人文价值坚持的批判性思维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毫无批判意义可言的”。

批判性思维要瓦解的轻信和欺骗,而其中,打破自欺则显得格外关键。书中采用了大量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补充和说明人性的轻信与自欺机制是如何在环境中诞生和起作用的,也有很多经典文本和现实事件的案例引用(可以作为课程的参考)。

情绪、欲望、认知、环境交织起作用,带来了人的自欺、欺人,从哪一个角度去切入破案?在前面两点,我经历过痛楚,也从中脱离,从而继续对纠缠的敌人开战:捷思带来的认知偏误、制度陷阱对下意识的侵犯。而在此之前的关键是,认识人性的怯懦,也看到人的主体性,避免批判性思维成为无价值守持的纯工具/技能,避免使人陷入怀疑的深渊中无法自拔。

而训练批判性思维,

1. 需要关切,对了解人的真实处境有真实的关心和认识。

2. 需要知识,努力认识现象背后的机制如何运作,如何发展变化。

3. 需要行动,力所能及在自己的位置坚持真实,坚持说理的对话。

因而,理性之光,需要持续不断的激情在燃烧,一把把由人举起的火炬,照亮了前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