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荣格心理学入门》经典读后感有感

《荣格心理学入门》经典读后感有感

《荣格心理学入门》是一本由[日]河合隼雄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荣格心理学入门》读后感(一):一本关于荣格心理学的入门教材

据说这本是作者河合隼雄根据在大学演讲时的稿子整理而成的一本关于荣格心理学的入门教程。由于是演讲稿改编所以整体学术性很强,看了很容易犯困(睡前好读物)

做为一个对心理学有着初步爱好并且想学习的人,这本对我来说很是很有用的,比如说: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意识和无意识的互补),情结(情结的现象以及消退),还有困惑可能是整个人生的“阴影”,内心的“原型”;意向的作用;荣格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梦”,梦代表了什么,梦的意义······荣格以他的观点想法告诉你。

由于过于学术型,第一遍阅读只是粗读,想再细读需另择时间。总而言之还是推荐的~

《荣格心理学入门》读后感(二):值得一读再读

《荣格心理学入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我大概也是到了荣格所说的人生后半段不得不面对内心世界的时刻了吧。心理学自有一套话语体系,没有接触过的人会觉得玄妙高深难理解。所以小白没直接读原著悟原理,从别人咀嚼过消化过的入手。 荣格的思想贯穿着对立统合的哲学思维。开创性的理论体系,以身试法(道法)的勇气,兼蓄并包的大气,确实是宗师大家级的人物。 有一些荣格提出的概念其实早已渗入我们的日常概念,比如内向,外向,人格,情结…但每个概念都又不是我们日常所想象的那样,或者说不知道提出这样的概念是为了构建怎样的观点体系。 好消息是整合意识与无意识,开发弱势机能,自性的实现是有可能的。 坏消息是发现阴影,直面阴影,发现情结,对决情结,内心原型的发展,每一步都很困难甚至危险,而且不会有人能教具体该怎么走。 #读书#

《荣格心理学入门》读后感(三):深度自我认知的必读书,神经症患者的解药

荣格对我来说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但对于他的思想确知之甚少。今年阅读了荣格的自传《回忆,梦,思考》,初以为以传记做为了解荣格的切入会顺畅一些。但事与愿违,该书更多从第一视角描述荣格自己的意识和潜意识,夹杂有他的精神和心理学的思考,对于不了解荣格理论的读者来说难以领会,作者本身也不是将其做为理论剖析阐述的作品。

偶然从豆瓣中搜索到《荣格心理学入门》,便于图书馆借来阅读,读后收获超出我的预期。本书为日本临床心理学创始人河田隼种所著,其在瑞士荣格研究所学习多年。其在本书中分析解释荣格精神心理学理论时经常带入东亚人的视角,延伸对比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东亚人和西方人在意识潜意识方面的差异,并将根源追溯到东西方文化尤其是神话故事。所以毫不夸张的说,做为中国读者,阅读本书可能比直接阅读荣格的著作更容易理解并帮助到自己。日本推动了精神心理学在东方的发展,很可能中文中大量心理学相关词汇都是日本人最先译出。

本书对我自身的重要帮助是在神经症诱因方面的分析。日本人森田正马对神经症治疗的贡献是广大神经症患者的福音,我也将其理论应用于自身,可以说给了我重生。但阅读过的为数不多的森田正马书籍中,更多是教患者怎么做,注重于实践,对神经症的诱因未给出解释。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答案,神经症的产生由于情结扰乱了自我的统合性,因而引起心理或身体技能障碍,而治疗方式就是当事人应付出艰苦的努力,把情结整合进自我,不要用概念化的手段去压制。这方面的努力不仅对神经症患者有建设性作用,对所有人来说都可以进一步提升为自性实现,做为人生的意义之一。

全书除了对荣格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外,第一章中关于心理治疗师的作用和其应怎样给患者带来帮助的问题解答,出乎意料的让我对自然科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将心理治疗师的作用做了便于理解的类比,“物理学不是为什么的学问,而是如何的学问”;自然科学真是依赖于把“Why”转换成“How”才取得了今日的辉煌成就;“物理学并不是因为我们熟知物理世界而呈现数学性质,反倒是因为我们对物理世界毫无所知才具有数学性质,我们能够发现的仅限于数学性质而已”。心理治疗师应致力于陪同患者共同走过恢复情绪平衡状态的过程,没有宗教、哲学的答案,也能够伴同患者走上通往解决问题的道路。

《荣格心理学入门》读后感(四):心理治疗师的作用

P4——接受心理治疗的来访者,首先说出来的应该是自己的症状、苦恼等等。把这些都说出来以后,可以说毫无例外的都会问:“先生,我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啊?“面对这样的问题,治疗是保持沉默——真是情况或许是什么都说不出来。接下来,疑问又会出来:”事情到底怎么会变得这么糟糕呢?“这一疑问来自一种逻辑推理:自己的困境一定是有原因的,找到原因,除去产生问题的原因,自己的烦恼也就解决了。思考过程实在是逻辑清晰、简单明了。基于这种想法,来访者把折磨自己的苦恼说给”有名的老师“、”心理学专家“听,以为请教一下专家到底是什么原因,然后就可以解决问题。抱着类似期待来访的人很多。暂且搁置一下这种简单明了的想法在心理治疗方面的有效性,我们先来想想,在治疗现场人们是不是地发出的”为什么?“”怎么会?“这些疑问究竟意味着什么?回答应该是没有毛病, 可是人们却不能够从回答中得到蕴藉,为什么医学上的正确回答没办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呢?因为这类回答无意中把一个“为什么"(Why)的问题,转换为“如何”(How),所以答非所问。.....这些事情教会我们与注意看上去像是知识性问题深处存在的情绪变动。

没有读这本书前,我一度很困惑。在临床诊室遇见的那些急于寻求答案的来访者,我觉在给出了相对专业的医学解读,自认为ok的诊断流程及治疗方案,但他们又表现的不甚满意,甚至有些气愤。之后又遇到小组内有关抑郁症话题的求助帖子,也都在问为什么?该不该吃药?自己心悸了该怎么办。同样的我认为这是个可以回答的问题,诊断明确的话,遵嘱服药,或者系统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但事实上,他们好像对正确的答案并不在意,更大的热情再继续输出悲伤、输出困惑。看到书中 河合隼雄 先生精准的描述,让我大有“小丑竟然是我”的不堪感觉。

想起先生在另一本书中写到的,来访者的问题能在咨询中解决固然是好的,解决不了得,可能也有其存在的意义。所以人们在面临困境、低谷、选择时,在没有能力或者准备好去解决问题是,症状是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可能有用帮助就是去陪着去体会这种情绪,让

《荣格心理学入门》读后感(五):读书心得

先读了荣格的原著《心理类型》,再来读这本书,一些之前没弄清楚的地方豁然贯通了。对于已经掌握的内容,也是一次非常有亲和力的梳理过程。本书读起来很愉快、顺畅。

说几条有意思的。

原型:

1. 心灵反应与诱因不匹配,可探求是否与原型有关。(P113)

2. 古代的神话之所以不客观记述自然现象,是因为原初的集体无意识认为主客观不可分割。(P119)

3. 阴影原型是人没活出来的一部分,是意识难以认可的内容。(P123)

4.要小心被人格面具同化的危险性。就像Marcel Marceau的哑剧The Mask Maker (1959)一样,最后面具粘在脸上缺摘不下来,滑稽的面容下隐藏着痛苦的自己。(P237)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Z4y1G7S6

意象:

1. 具象化。道理不一定有意象强烈。内心有威严恐怖的父亲像,社会上难以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相处。直接处理意象比讲道理更管用。(P141)

2. 集约化。一个意象可有多重意义。(P142)

3. 我认为象征是一种意象:是一种被用于创造内容、建构内容的意象。例如,象征可用于统合对立的心理类型,形成超越功能。(P157)这与个性化(自性的实现)大有关系。

梦:

1. 梦的类型分为:补偿、展望、逆补(通过贬低或僵硬)、描写、预告、反复。(P183)

2. 梦的分析要以梦为中心,做中心式的发散。而不是像自由联想那样链条式地发散。(P206)

自性:

1. 自性过于强大,以至于自性的伟大吞没了自我,主体容易丢失自我的价值。而如果自性的伟大转移给了自我,以至于自我膨胀,主体则会忘记了自性的存在,而找不到“意义”。(P264)

2. 荣格:“什么都好的东西往往很贵,而人格发展是最高价的东西。”(P268)

其它:

书中提到弗洛伊德的治疗是将滞留(retention)的能量发散出去。(P26)我觉得在生理学上或可理解为,某个神经回路处在紧张状态。回到那个神经回路,将其捋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