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24Keys·荣格心理学入门读后感精选

24Keys·荣格心理学入门读后感精选

《24Keys·荣格心理学入门》是一本由邓小松著作,58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4Keys·荣格心理学入门》读后感(一):心理学入门书——荣格心理学

荣格这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我是在大学辅修心理学专业的时候熟悉的。

学心理学本科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心理学家,一是弗洛伊德,二就是荣格。通过本书看荣格自己的心理学造诣,首先也没有离开谈论荣格和佛洛依德之间曲折的关系。两人开始关系甚好,彼此心灵想法相同,后面因为对于集体潜意识的观点两个人不相同,最后就分道扬镳了。

关于荣格的新知识——居然荣格如同一位画家一样愿意画画,常常会用到画画的方式去探索/去解答患者的心理问题。

很早就知道,有些心理疗法会采用绘画的方式,让我们的患者随心所欲的去画画,然后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患者所画来解析患者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荣格提到了另一个观点我也很赞同——如同中国古话所说,包容万千,有容乃大。意识不断增加包容性,也会成正比的增加我们的幸福感。

"生活需要的不是完美,是完整"——完完整整的走完这一生, 完完整整的做完这件事。完完整整,有头有尾。

“向外望者梦,向内望者醒”——不想要当那个做梦的人,努力把自己活成清醒的人。

《24Keys·荣格心理学入门》读后感(二):荣格宇宙的说明书

作为一本入门书,作者确实做到了入门一说。简单地梳理了一下荣格宇宙,用词也比较普世易懂,没有太多高深的心理学名词,字里行间也比较克制自己的个人表达,多专注于荣格心理学本身。

一开始前五章讲的是意识、潜意识、集体无意识等概念的源来和简易说明。潜意识是佛洛依德提出的。他认为潜意识分为两部分压抑和补偿。意识是脑海中每个人能够感知到的思维,而潜意识则是一些察觉不到的情绪,比如说童年的创伤、痛苦的经历、被压抑的欲望都是潜意识的内容,它们并没有消失只是在潜意识里贮存了起来。虽然斯嘉丽总是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借此恢复一个活力的自己,把痛苦留在昨天。但是潜意识却是个极其保守和过分负责的保管员,把一切的记忆经历的收存起来。佛洛依德相信梦是沟通潜意识和意识的桥梁。荣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潜意识这个概念。 他认为人类有共通的心理主题,他为之起名为原型。包含所有原型的潜意识层面,被称为集体无意识。 书里写到,荣格通过大量案例发现人们梦里会有相同的内容,比如曼陀罗图案、十字架、世界起源、英雄主题等宗教象征与主题。在第四章心灵的古老记忆,作者写了荣格分析一个小女孩的梦境,这个梦境是小女孩的父亲转述的——这位父亲也是一个精神病专家。梦里面有上帝、死亡、月球等星体等等,后来这个女孩在一年后去世。初看这些梦的时候,荣格就有不详的预感,觉得它们预兆死亡。于是,荣格得出结论梦与这个女孩的个人经历、个人潜意识无关,是全人类心灵的古老记忆。

这一章终结,作者也没有评论和讨论荣格这些观点。而在我看来,首先这些梦境样本就可能很值得讨论。荣格生活的时代充斥着宗教的气氛,同时代的比如中国,人们的梦里就不会出现十字架曼陀罗等等主题。(要深究宗教的起源那就不是入门书的任务了。)小女孩的例子也可以看出,这可能是一个久病的女孩子,家里父母大有可能为了她的健康宽慰她,于是向上帝祈祷寻求心灵的慰藉。身体不好的人自然忧心健康,重病者是会想到死亡,所以她的梦境有上帝,有死亡。梦境的来源可能不是集体潜意识,而是她所接触到的日常。荣格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好,孩子早夭是比较寻常。所以也不存在预测。

集体潜意识是不是和基因相关呢?荣格那时候自然没有那么先进的科学作为研究辅助。就像一只从来没见过小鸟的小猫,也没有母亲的教化,但是见到小鸟,血脉觉醒,天生的杀戮之心就起来了。这个就要看近代学者的研究才知道,不能想当然。 而后提到的,阿尼姆斯和阿尼玛是每个人心中的男性和女性的原型,荣格提出男女是后天教化的结果,每人心中都有男女属性。不过,将果敢和坚毅来源于阿尼姆斯,敏感和脆弱来源于阿尼玛,这就像地心说一样,有时代的进步和局限性。但是原型理论还是值得深挖的,尤其对于心理分析。 自性化是分析心理学的治疗过程,可以概括为一种意识扩大的过程。“我们的意识能包容的内容越多,我们就越可以超越自己的困境”。荣格认为意识不断与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接触,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看到这里,感觉到现代心理学心理咨询时,总去深挖你的内心隐痛你的原生家庭。仿佛揭开伤口,伤口就能真正的愈合。潜意识如果是放置痛苦的所在,那么原因就是它在保护你,为了避免痛苦和伤害。有时候挖出来,因为对象已经成长到可以抵御了,也许就和解了。但是也可能对象和那时候的自己一样,或者环境根本没办法改变。 荣格提出 面具和阴影就可以说明人类应对发办法。不同的人群中,戴上不同的面具,用来交流。因为别人是不能也没有义务接受一个完全自我的人的,彼此都要妥协才能相处。而阴影则是人们收到了挫折和失败,可能否定自己也可能避开类似的环境避免痛苦再次发生。 面具就像骑车的自动化程序,你骑车的时候可以想其他的东西,处理平衡和识路都已经可以用最节能的方式运作。 意识最大化是不是可以解决心理问题,可能不然。现在人过于理性的目标和情绪感性的冲突是很多痛苦的来源。专注力是现代人想要的稀缺能力,那是因为大脑的构造它就是单点运行的,其他过多的关注只能带来干扰。 在时间原型那一章,作者说所有的节日和庆祝活动,都是人类潜意识渴望回到原点的表现。所以,如过年、生日这些仪式感,是为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摆脱以往的痛苦挫折,有点活在当下的意味。 后面部分的炼金术等等,现代有更先进的化学。从中国庄子中领悟的内丹—贤人石等等,有兴趣的可以细看,篇幅不小。 荣格作为心理学的大师,提出的理论和概念仍然在心理学中有源头地位和使用价值。通过本书入门级的了解,可以为之后有选择的学习或了解有一个清晰的方向。

《24Keys·荣格心理学入门》读后感(三):荣格宇宙的说明书

作为一本入门书,作者确实做到了入门一说。简单地梳理了一下荣格宇宙,用词也比较普世易懂,没有太多高深的心理学名词,字里行间也比较克制自己的个人表达,多专注于荣格心理学本身。

一开始前五章讲的是意识、潜意识、集体无意识等概念的源来和简易说明。潜意识是佛洛依德提出的。他认为潜意识分为两部分压抑和补偿。意识是脑海中每个人能够感知到的思维,而潜意识则是一些察觉不到的情绪,比如说童年的创伤、痛苦的经历、被压抑的欲望都是潜意识的内容,它们并没有消失只是在潜意识里贮存了起来。虽然斯嘉丽总是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借此恢复一个活力的自己,把痛苦留在昨天。但是潜意识却是个极其保守和过分负责的保管员,把一切的记忆经历的收存起来。佛洛依德相信梦是沟通潜意识和意识的桥梁。荣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潜意识这个概念。 他认为人类有共通的心理主题,他为之起名为原型。包含所有原型的潜意识层面,被称为集体无意识。 书里写到,荣格通过大量案例发现人们梦里会有相同的内容,比如曼陀罗图案、十字架、世界起源、英雄主题等宗教象征与主题。在第四章心灵的古老记忆,作者写了荣格分析一个小女孩的梦境,这个梦境是小女孩的父亲转述的——这位父亲也是一个精神病专家。梦里面有上帝、死亡、月球等星体等等,后来这个女孩在一年后去世。初看这些梦的时候,荣格就有不详的预感,觉得它们预兆死亡。于是,荣格得出结论梦与这个女孩的个人经历、个人潜意识无关,是全人类心灵的古老记忆。

这一章终结,作者也没有评论和讨论荣格这些观点。而在我看来,首先这些梦境样本就可能很值得讨论。荣格生活的时代充斥着宗教的气氛,同时代的比如中国,人们的梦里就不会出现十字架曼陀罗等等主题。(要深究宗教的起源那就不是入门书的任务了。)小女孩的例子也可以看出,这可能是一个久病的女孩子,家里父母大有可能为了她的健康宽慰她,于是向上帝祈祷寻求心灵的慰藉。身体不好的人自然忧心健康,重病者是会想到死亡,所以她的梦境有上帝,有死亡。梦境的来源可能不是集体潜意识,而是她所接触到的日常。荣格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好,孩子早夭是比较寻常。所以也不存在预测。

集体潜意识是不是和基因相关呢?荣格那时候自然没有那么先进的科学作为研究辅助。就像一只从来没见过小鸟的小猫,也没有母亲的教化,但是见到小鸟,血脉觉醒,天生的杀戮之心就起来了。这个就要看近代学者的研究才知道,不能想当然。 而后提到的,阿尼姆斯和阿尼玛是每个人心中的男性和女性的原型,荣格提出男女是后天教化的结果,每人心中都有男女属性。不过,将果敢和坚毅来源于阿尼姆斯,敏感和脆弱来源于阿尼玛,这就像地心说一样,有时代的进步和局限性。但是原型理论还是值得深挖的,尤其对于心理分析。 自性化是分析心理学的治疗过程,可以概括为一种意识扩大的过程。“我们的意识能包容的内容越多,我们就越可以超越自己的困境”。荣格认为意识不断与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接触,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看到这里,感觉到现代心理学心理咨询时,总去深挖你的内心隐痛你的原生家庭。仿佛揭开伤口,伤口就能真正的愈合。潜意识如果是放置痛苦的所在,那么原因就是它在保护你,为了避免痛苦和伤害。有时候挖出来,因为对象已经成长到可以抵御了,也许就和解了。但是也可能对象和那时候的自己一样,或者环境根本没办法改变。 荣格提出 面具和阴影就可以说明人类应对发办法。不同的人群中,戴上不同的面具,用来交流。因为别人是不能也没有义务接受一个完全自我的人的,彼此都要妥协才能相处。而阴影则是人们收到了挫折和失败,可能否定自己也可能避开类似的环境避免痛苦再次发生。 面具就像骑车的自动化程序,你骑车的时候可以想其他的东西,处理平衡和识路都已经可以用最节能的方式运作。 意识最大化是不是可以解决心理问题,可能不然。现在人过于理性的目标和情绪感性的冲突是很多痛苦的来源。专注力是现代人想要的稀缺能力,那是因为大脑的构造它就是单点运行的,其他过多的关注只能带来干扰。 在时间原型那一章,作者说所有的节日和庆祝活动,都是人类潜意识渴望回到原点的表现。所以,如过年、生日这些仪式感,是为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摆脱以往的痛苦挫折,有点活在当下的意味。 后面部分的炼金术等等,现代有更先进的化学。从中国庄子中领悟的内丹—贤人石等等,有兴趣的可以细看,篇幅不小。 荣格作为心理学的大师,提出的理论和概念仍然在心理学中有源头地位和使用价值。通过本书入门级的了解,可以为之后有选择的学习或了解有一个清晰的方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