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寻味读后感1000字

寻味读后感1000字

《寻味》是一本由林卫辉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锁线裸背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3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味》读后感(一):民以食为天,年胃怎能说停就停?

之前看了一个说法,为什么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是因为我们长大了,失去了童年无忧无虑的快乐。 其实,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平时饭桌上的食材已经相当丰富美味,不必像旧时候一样,吃顿饺子都得等到过年吃。 但是,即便如此,每餐都是满满一桌子的精致美味佳肴,依然能极大地安慰我们劳累了一年的心和胃。民以食为天,食物给予我们的,应该不止温饱,更有心灵的抚慰。 这大概也是美食类纪录片大受欢迎的原因吧! 广师大出版社的这本《寻味》,是美食顾问林卫辉的又一力作。书名就特别耐人寻味,藏在美食里的文化和情怀,值得思考。 之所以用文字记录美食,是因为“有时候你会发现,用文字回味美食,大脑皮层的多巴胺分泌速度,甚至超过享用时的状态。”读莞本书,也就真的理解了这句话。 林卫辉的文字就如美食一样吸引人,他不但挖掘美食“考古”,更加以现代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别有一种韵味在其中。 本书分为三章内容:寻味中华,寻味海外,寻味《风味人间》。配以100余张高清美食大图,数十份私藏菜谱,带你探寻、品鉴百余道中外佳肴,探秘菜品、各色食材的文化历史。 年过完了,年胃不能停。当美食极大丰富,必然会走向精致化,带上文化思考。美食,真的是把物质和精神结合得相当好的。

《寻味》读后感(二):跟随食物的味道,寻找人间的美好

作为一名资深吃货,有时候也会看一些美食家的评论,对那些著名的饮食地也会去打卡。虽然远远不足以称为美食评论家,却也对味觉有着相当的自信,经常会在美食的香味中,享受生活的美好。

《寻味》是美食专栏作家、《风味人间》美食顾问林卫辉的作品,同时他还著有《吃的江湖》《吃对了吗》《粤食方知味》等美食文集,是一名顶级的美食作家。《寻味》记载了林卫辉在国内外食游的足迹,讲述了他与美食之间的动人故事,通过舌尖上的触觉,反映出美好的体验过程。

“用文字回味美食,大脑皮层的多巴胺分泌速度,甚至超过享用时的状态”,林卫辉如此说到。美食向来让人感到愉悦,但是阅读林卫辉的文字,竟然真如他所言,能够产生品尝美味的快乐。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二季曾经有过一道菜蟹酿橙,林卫辉在杭州品尝到了这道美食。江南菜的风味,咸鲜酸甜的搭配,橙子与蟹的相遇,是陆地与水族,植物与动物的完美邂逅,通过林卫辉的文字,展现在了每个读者的面前。这道宋朝名菜,经过当今的名厨加工,带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再度展现出它的魅力所在。

国内的美食相信读者们大多耳熟能详了,这次林卫辉踏上了国外之旅,去寻找那些经典的美味。新加坡的国菜海南鸡饭,虽然打着海南的旗号,却是新加坡的国菜。这种用鸡油、鸡汤煮过的米饭,配上鸡肉、特制酱汁,看似十分寻常普通,却包含着各种讲究。海南鸡饭起源于清代海南一带的居民祭拜活动,逐渐成为了移民东南亚的华人中的习俗。虽然海南鸡饭简单,味道也并不出众,却有着广大的受众群体,深受百姓们的喜爱。

提起鳗鱼饭,许多吃货们不禁会流下口水来,一盘米饭,上面几片油光丰润的烤鳗鱼,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和肉食的搭配,就能诱发出心底最深层次的食欲。日本人偏爱鳗鱼,将鳗鱼加工成了各种食材,其中鳗鱼饭是最受好评的料理。蒲烧鳗鱼中蒲烧是指对鳗鱼的烤制加工手法,因加工后的鳗鱼形状与香蒲相似,因而称为蒲烧。

天妇罗是日本从葡萄牙引入的舶来品,原型是一种名为“花园小鱼”的葡萄牙美食。天妇罗讲究季节性,对食材的新鲜度、食物的搭配甚至品尝的时间都有着一定的规律,一般天妇罗最佳的品尝时间是在炸好的30秒内,通常的上菜顺序从虾开始,海鲜与蔬菜交替出现。一道舶来品的日常小菜,居然被日本加工成了拥有着独立美食文化的美食,不得不佩服料理人的匠心独运。

中国的历史悠久,但是美食文化的研究并不算多,这其中有着历史的因素,也有着自身起步晚的局限。对于美食文化的研究和探索,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过程。在寻找美食文化的起源时,本质上也是在寻找美的过程。

《寻味》读后感(三):人间至味是平淡

这本《寻味》的设计体现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广雅书系高超的设计水平,封面主题是波浪涌动的海岸和悠闲漫游的鱼群,即与《风味人间》第三季第一集《天涯·四海为家》主题相符,也暗示了林卫辉这位广州老餮的来处和居所——濒临南中国的海饶平县海山岛和闹中取静的黄埔岛;

加上半透明的硫酸纸印制成的异形腰封,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山脉,能让读者回忆起《风味人间》的起始——《山海之间》。

听闻林卫辉老师是陈晓卿老师《风味人间》的美食顾问,再看到这精美的设计,脑中自然响起阿鲲独具特色的美食纪录片风格配乐;翻阅书中的文字,仿佛也是李立宏老师经典的嗓音在为我朗读。边读这本小书,我又回顾了《风味人间》的第三季,在林老师的文字帮助下,我看到了这部纪录片佳作除了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外,更多让人感动的细节与情感。但如果只是把这本书当做《风味人间》的幕后花絮和资深解读的话,那就浪费林老师这本书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第三章《寻味<风味人间>》不到60页,只占这本小书六分之一的分量,书中更多记录的是林老师在国内和海外美食和生活。作为一位羊城资深食客,林老师自然是要从粤味美食讲起,而且除了岔开话头去写了两篇苏杭地区的美食之外(估计也是受苏东坡的感召),就没有离开珠江三角洲。书中所涉猎的,既有出品创意菜的高端餐厅,也有坚持传统的地道广府食肆,我去年夏天有幸在广州勾留了几日,空闲时间也在住处周围探索了一下当地美食,期间还路过了书中提到海心沙No.2以及沙面岛。只恨当时没有读过这本小册子,只能是按照大众点评的推荐随意乱找。

除了国内的美食外,林老师还记录了海外的生活,美国、新加坡、日本,这些文字也能看出他的口味,无论是新加坡的黑胡椒蟹,还是在美国自己烹制的各种鲳鱼、青花蟹,以及日本的鳗鱼饭、秋刀鱼和天妇罗,都还是离不开各种海鲜海味。

这些文字背后是林老师对平淡真味的追求,以“坛子脸”陈老师的序言和作者自己的后记为线索,我也简单搜索了一下林老师的生平,往事已矣,无须述评,但林老师在困顿之际阅读苏轼的文字,东坡居士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平淡生活一定给他很多的启示,对于美味和美食,也像广府菜一直追求像平和清淡的本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