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咸鱼白菜也好味》读后感1000字

《咸鱼白菜也好味》读后感1000字

《咸鱼白菜也好味》是一本由林卫辉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咸鱼白菜也好味》读后感(一):《咸鱼白菜也好好味》

从关注《辉尝好吃》公众号开始,所有的推文必读,除了我本人好(第四声)吃,更主要是作者林卫辉先生写的文章,从多角度去介绍食物:引经据典去介绍食物的历史趣闻亦纠正一些与时间不符的说法;用物理和化学角度去阐述食物的味道、品相的形成;用生物学,食品学讲述食材的风味,用心理学去解释人对某种食物的喜厌……从首本活色生香的《吃的江湖》,到揭示粤菜味道的《粤食方知味》,再到科学解读食物的《吃对了吗》,每本都读得垂涎三尺且回味得明明白白。期待再次跟随作者继续品味美食,品味生活——《咸鱼白菜也好好味》,《上新吧,福味》……

《咸鱼白菜也好味》读后感(二):一果一蔬,天赐之味

跟朋友说我买的新书《咸鱼白菜也好味》,朋友随口哼出了《分分钟需要你》的那句歌词,粤语的发音让我回想起一个月前在那里短暂的停留,也正是因为对“广东味道”的眷恋,促使我翻开了这本书。

我是一个爱吃的人,从小跟着姥姥姥爷尝了很多津城有名的馆子,姥爷爱请客,请客前美名其曰地要安排一次的“试吃”,而我通常就是那个年纪最小的“试吃官”。渐渐长大,对吃和食物本身有了更多的留心,两部《舌尖上的中国》我反反复复看了20多遍,后来的《寻味顺德》《老广的味道》也是每播必看。我对吃的喜欢,不再停留在某个餐厅或某道菜,而是结合着时令、产地、烹饪技法、品尝方式做综合的了解和学习,而这一切都是基于热爱。

作者林卫辉先生是美食专栏作家,也是著名的纪录片《风味人间》的美食顾问。辉哥不仅告诉我们食物的味道,还告诉我们味道的来源,那藏在显微镜下的食物的基本化学结构、生物结构,以及与这个食物相同环境下的其他生态产品之间的关系。比如他会告诉我们整蒜、拍蒜和蒜末炒空心菜,味道完全不同,因为大蒜里有蒜氨酸和蒜氨酸酶,两者平时和平共处,互不相扰。当变成拍蒜或蒜蓉时,两者发生关系,变成大蒜素,又是另一种味道。整蒜没有大蒜素,油炸后表现出来的是淀粉受热后的香与甜,蒜末炸后表现出来的是大蒜素的浓郁香味,而拍蒜介于两者之间。又或者,番茄的营养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如想补充维生素,则生吃;如想发挥去抗氧化和消除自由基的功能,则加热,热加工可讲部分天然番茄红色的反式结构转变为顺式结构,加入油脂热处理后的番茄红素比未加工的番茄红素更易吸收。

从食品科学的角度,辉哥也帮助我们厘清了一些误区。比如,蛋黄中的胆固醇尽管多,但并不会转化为人体的胆固醇,可以放心吃;西餐中的烤牛肉,血淋淋的不是血,而是肌红蛋白。又比如,盐的腌渍,使肌肉细胞内成束的纤维形肌动蛋白散开,就如同马尾辫改成了披肩发,手感自然更加柔顺,火腿获得了紧致而细腻的口感。

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不仅有科学研究的佐证,还有文献考证的加持。辉哥通过对文献典籍的信手拈开,带我们从食物的“今生”回溯它们的“前世”。比如,《诗经》中最早出现萝卜的身影,那时它的名字叫“菲”。“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葑”是指蔓菁,潮汕称大头菜,而“菲”就是萝卜。中药中的“莱菔子”也就是萝卜籽,具有止咳化痰、消食除胀、行气的作用。而“莱菔”的名字从何时开始叫起,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莱菔乃根名,上古谓之芦萉,中古转为莱菔,后世讹为萝卜。”据清朝王鸣盛考证,是唐朝开始“萝卜”成为民间称谓。

从瓜果蔬菜、各种肉类到海鲜水产,辉哥分门别类、如数家珍地为我们细数着各种食材。此外他还细数了可圈可点的餐厅,介绍了每个餐厅的主厨和特色菜品。

听着辉哥的娓娓道来,我如遇知音。这里有我的旧知也带给我很多新知,我对食物、饮食的理解也更深入了。一餐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不管是奢侈名馔还是咸鱼白菜,在把吃当作热爱的人眼中,都值得深入研究,都是应认真对待的天赐之物。

《咸鱼白菜也好味》读后感(三):527哎,我爱吃

“有了你开心啲,乜都称心满意,咸鱼白菜也好好味。”嗯,难道只有我觉得一人食时候咸鱼白菜也好味么?咸鱼肉质紧实,咸而鲜,蒸一下,配白粥,美味来,有白菜更佳。 今天527哎,我爱吃。谁不爱吃么?推荐最应景之书林卫辉《咸鱼白菜也好味》。

林卫辉还需要介绍吗?广东食家,“辉尝好吃”主理人,《风味人间》《沸腾吧火锅》美食顾问。 写美食文字的一大把,林先生异军突起,当然有他的道理。他除了和别人一样介绍食材、味道、历史渊源,他还介绍食物基础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和其他生态产品之间的关系,吃得更明白了。还有烹调小技巧,不是凭经验,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才对。

本书四个部分:瓜果蔬菜,最熟悉的部分,空心菜西红柿萝卜白菜黄瓜豆腐以及桂花荔枝杨梅桃子菠萝,就是这些身边的瓜果,讲前生今世,一篇文章细说从头,让你明明白白。诗经里的“菲”知道是什么吗?卖个关子,不说,在11页,自己查。我可以告诉你的是:“葑”芜青,潮汕称大头菜(嗯?我惊!以后可以指着大头菜说:我见到了诗经中的植物。)当然诗经是的植物还有很多咯。 至于番茄(西红柿)当然不在《诗经》里了,番地的茄嘛,你知道是生吃还是熟吃西红柿?学问很大哦,想补维生素,生吃,想读番茄红素,熟吃,加点油。煮开就好,别煮太久。 至于空心菜(蕹菜)怎么炒还是绿的学问也很大,据说泰国还有道菜“飞天空心菜”象杂技一般传菜,(哗,不过是空心菜啊)。 日啖荔枝三百颗会上火,多吃杨梅也会吃出病,著名的左宗棠鸡的左宗棠大人在苏州就吃杨梅太多吃病了,哈哈哈。饮食上的事怎么老扯上左大人。

第二篇:美味魔方,主要是鸡鸭牛羊肉,不多说了,看着都流口水,“肉食者鄙”鄙就鄙吧,无肉不欢,还是边吃边读过瘾,《字说》《左传》齐飞,苏轼和李渔就更甭提了,食客聚会。

第三篇:水产海鲜。禾虫?见过没?吃过没?美味?本地豆丹申请出战。 海参,鲥鱼,江刀,哈蜊,贻贝…嗯嗯嗯,确实美味,这些不用多介绍了,海鲜嘛,但是看林先生说得眉飞色舞还是很过瘾的。

第四篇:四方食事。介绍全国各地食府,这些地方只能随缘了,也许哪天按图索骥去吃一回。就记个地方吧,银芭川菜(这杯奇亚籽番茄汁冰粉是淡香槟色的,唔唔唔,土包子开眼界了。)新荣记(在北京)台州风味国际范儿,青木(广州)日式料理…云南菜厉家菜,柏景轩,广州荔雅图

食不厌精…,他也太会写了,看到半夜肚子咕咕叫。看得到吃不到,馋人呐。

这本书锁脊装订,能完全摊开,很好看。

《咸鱼白菜也好味》读后感(四):解构食材中的生活秘密

夏日远航·第20册:《咸鱼白菜也好味》,林卫辉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品。

老子有言,“圣人为腹不为目”,孔子曾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早在春秋先哲就已高度肯定了吃的重要性。民间同样有谚语广为流传,“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爱吃、会吃,自古就对吃颇为讲究,贯穿千年历史,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我十分尊敬喜爱的汪曾祺先生也曾在《四方食事》 一文中写到,“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可见吃不仅仅是满足口舌之欲的简单果腹,更是一张重要的文化表现,正如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什么”。

以家宴名扬文化界的陈立教授,也在为《咸鱼白菜也好味》的序言中写道,“吃,让我们明白了自身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更是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读《咸鱼白菜也好味》,就是知道用过吃来学习、来认知、来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一道道餐饭菜品,渗透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是我们观察事物、判断事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美食专栏作家,公众号“辉尝好吃”主理人林卫辉深谙此理。在为《风味人间》《沸腾吧火锅》等纪录片担当美食顾问的同时,撰写文章传播自己关于“吃”的认识。

继阅读了《吃对了吗》一书之后,我一直常常想起林卫辉用文字记述的食物私人记忆,在书店看到《咸鱼白菜也好味》一书后就迫不及待带回家中,开启一场“美食”的阅读“盛宴”。全书收录47篇与食物相关的文字小品,从千里之外的江湖味道到灵魂深处的家乡味道,都在书中娓娓道来,是属于一个人的美食小史。书中围绕瓜果蔬菜、飞禽走兽、水产海鲜、四方食事等四部分写起,作为北方读者,这里面有我所熟悉的菜品,也有陌生的食材,日常出现在餐桌之上的他们,原来每个都有着丰富的“身世”与故事。

《咸鱼白菜也好味》可谓是一本书内令读者置身四海美食盛宴,吃的背后是悠远的中华文化精髓,书中有大量古籍和名人著作的引述,力显林老师在吃上研究的深入透彻,不仅仅是介绍了产地、滋味等层面,更是以科学视角展开分析,无论是滋味好的原因,还是营养价值高的理由,由表及里,逐层呈现。同时文字毫不枯燥,生动有趣,在愉快轻松的阅读氛围中,认识食材,脑补了入口滋味,更是学到了其中的文化与知识。为何有这般深度,因为有爱在其中,令“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饮食,远远不是提供营养这么简单一件事。

我非常喜爱的著名导演陈晓卿曾评价林卫辉,“生活里卫辉兄一人分饰两角,一面重义好客,席上永远有他高频次高频率的笑声;另一面雅食独慎,沉浸于自己的食物考据,自得其乐。”国际美食评委蔡昊评价作者在“吃”与“写”上的认真:“在这个网红时代,大多数人愿意用耳朵去‘吃饭’,却少有像他这样的大忙人,花大量时间用心‘吃饭’。他会抽丝剥茧,加以大量的佐证、典故和数据,传统、市井却又科学地叙述每一道真味。”《咸鱼白菜也好味》中我感受到了吃中有真情,解构食材出来的是生活的秘密。

如果这47篇的阅读之后您和我一样意犹未尽,可以去关注林卫辉老师的公众号“辉尝好吃”,树立更加健康美好的饮食观念和习惯, 品味这最抚凡人心的人间烟火气。

《咸鱼白菜也好味》读后感(五):吃是本能,怎么吃是文化

吃是很性感的一件事,就连孔老夫子也说:“食色性也”。因此,无论是《舌尖上的中国》《人生一串》,还是《风味人间》《深夜食堂》,这些关于美食的纪录片,才能把人们的味蕾和胃口牢牢抓住,让忙碌而疲惫的中国人,重新将目光投向美食和生活。

其实,早在这些美食纪录片出现之前,中国的文人们就写过许多关于美食的文字,让人打开书闻见人间百味,合起书依旧唇齿留香。

比如,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里写祥子吃豆腐脑:

“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

光是看到这段文字,恐怕你就会口水直流,恨不得立刻端起一碗装得冒尖的豆腐脑,哧溜一声吞下肚去,好慰藉自己的肠胃。

美食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无论是成天加班,疲惫不堪的人,失恋痛哭的人,梦想受挫意志消沉的人,还是忘却日常乐趣的人,被沉重的工作压得透不过气的人,因上司蛮不讲理满腹牢骚的人,只要吃饱喝足,便能暂时忘却尘世间的烦恼,心满意足地回家睡觉,因此,把美食比作治愈天堂,也丝毫不为过。

当然,写美食的书实在是多如牛毛,难免良莠不齐,如果读到一本糟糕的美食书,就像吃饭时吃到一粒沙子一样,让人心里膈应一整天。因此,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看看:

它描绘的文字会不会让你垂涎三尺,闻得见味儿,尝得见香?大快朵颐之后,是不是还有更深的故事等着与你分享?

美食专栏作家林卫辉,就是一位“好吃之人”,他来自美食之乡潮州,从小对“吃”颇有研究,是知名美食公众号“辉尝好吃”的主理人,还担任过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沸腾吧火锅》等节目的美食顾问。

在《咸鱼白菜也好味》这本书中,林卫辉从日常的瓜果蔬菜、牛羊肉蛋、水产海鲜出发,带着我们由浅入深地探究食物、解构美食,让我们都能成为会吃、会做、会品鉴的美食大咖。

比方说,在介绍空心菜的时候,林卫辉告诉我们,想让烹饪好的空心菜保持翠绿,就要大火快炒或用开水烫后用冷水过凉,避免空心菜里的酚类化合物被氧化,导致绿色叶菜变成令人倒胃口的棕褐色或黄色。

再者,用整蒜、拍蒜和蒜末炒空心菜,味道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大蒜里面含有蒜氨酸和蒜氨酸酶,两者平时互不干扰,但遇到空气后,它们就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名叫“大蒜素”的物质。

整蒜没有大蒜素,经过烹饪之后会表现出香和甜的口感,用蒜末炒菜时,就会表现出大蒜素的浓郁香味,拍蒜的口味则介于二者之间。知道这一点后,下次你再用大蒜炒菜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想呈现的味道,正确选择整蒜、拍蒜或蒜末了。

像这样的烹饪技巧,在书中俯拾皆是。

读完这本书,你会学到,怎样用桂花做出人见人爱的美味菜肴?你将了解,山药最适合的烹饪方式是煲汤还是清炒?你还会知道,究竟哪里的羊肉品质最好?

总之,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既能学到很多美食品鉴常识,又能领悟到美食背后的逻辑。正如林卫辉在书中所说的那样:

“吃是一个认知与学习的过程,更是一场参悟生活的旅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