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家》读后感锦集

《我们家》读后感锦集

《我们家》是一本由颜歌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家》读后感(一):822.24.4《我们家》-颜歌。

平乐镇段家人的故事,开场就是俗之又俗的人之大欲,爸爸的床事被奶奶从兴头上打断,这一哭笑不得的场面,点开了亲人之间亲密和尴尬共存,隐私和礼节混淆的状态。 爸爸薛胜强是段家在平乐镇的“话事人”,虽然身为春娟豆瓣厂厂长,但我们看到的是他来往于酒局、床榻和家,忙碌又不知为何忙碌的身影,他在满足自身欲望和消弭家庭矛盾之间寻找平衡,他私德不满大节倒也无亏,自己艳遇不断还能包容出轨的妻子,被情人和司机联手欺骗也能放宽心胸自圆其说,对家人的意见仅限于内心腹诽,口嗨粗鲁凡事周到,《我们家》的故事一层还有一层高,没有尽头永不停歇,看似混乱不堪实际上有条不紊,段家就是一锅糜粥,奶奶是火,不停的让粥咕嘟冒泡,两儿一女是米,翻滚、沉浮着跳不出段家这口锅。 大量方言的使用让《我们家》的人物动态生动丰满,对话粗鄙有趣,在推进情节时带来戏剧性的效果,让冲突和转折虽紧张但不窒息。伦理、不堪、禁忌,都是能掀起轩然大波的焦点,但让方言一打诨,就从剑拔弩张变成茶余饭后会心一笑的司空见惯。而且,《我们家》荒唐的故事其实很真实,比如多子女家庭,互相都以为对方是母亲的最爱,爸爸和大伯多年来各自憋着委屈较着劲,爸爸守着豆瓣厂大发其财,心里暗暗嫉妒大伯可以远走高飞,先天残疾的教授大伯,羡慕爸爸从小不被逼着读书,互相嫉恨几十年,坐到一起还是亲兄弟。 最后, 《我们家》是一场在四川小镇上演的生活剧,“生活”二字的含义,就是生命犹在整活不止。

《我们家》读后感(二):再伤心也比不过无可奈何——读颜歌的《我们家》

《我们家》写于2012年,于当年10月在《收获》杂志以《段逸兴的一家》之名压轴刊发时即引发强烈关注。并因此于2013年4月获得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新人奖。 作者颜歌,本名戴月行,四川郫县人,80后女作家,20多岁的时候就已出版十余本小说,而且作品多发表在《收获》《人民文学》等杂志上,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作家。 第一次知道颜歌,是因为《平乐镇伤心故事集》。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潜意识中就认为这是一个四川籍的作者,翻开一看,果不其然,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叙事逻辑,都流露出四川人特有的一种气质,那种气质大概有25%的吊儿郎当,25%的荤素不吝,25%深情款款,25%的暗自神伤。读起来很轻松。典型的传统小说风格,文笔朴素写实,不露声色地徐徐道来,由于是短篇,很多内容无法展开,只能靠作者用类似旁白的方式来推进,弄得不好,会有突兀的感觉,好在作者文字的感觉很好,节奏掌握得也很好,让人读起来一点不觉得无聊。 翻开《我们家》,刚看了个开头,就被作者的大胆自嘲给吓住了,虽然,谁都知道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作为一部以自己出生地为背景的小说,很难不让读者对号入座。 “在爸爸的手机里,奶奶的名字是妈妈。一年之中,总有几次,这个号码要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响起了。”短短的两句话,看似波澜不惊,但总觉得在文字的背后隐藏着点什么。再往下看,你会发现,不只是爸爸和奶奶,小说中的每一个饮食男女,都隐藏着点什么。 小说的主人公叫段逸兴,所有的描写都是以她的视角展开的,原本以为她会在最重要的的环节以一个关键人物的形象出现,结果直到最后,段逸兴都只是在讲述,始终没有出现。她讲她的父亲被禁锢在小镇的豆瓣厂,禁锢在这个充满秘密的家族,一生荒唐,却又一生忍辱负重。她讲她的奶奶霸气侧漏、不怒自威,无比光辉的形象在行文到最后却又被瞬间解构。她讲她的妈妈、大姑、大伯,精明的精明,精致的精致,看似成功的背后,却又充满了交易、妥协甚至是卑微。她用蒙太奇的手法讲了一个四川小镇上的一个家族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筹备八十大寿的故事,却串起了三代人彼此交织却又互相伤害的爱恨情仇,最终以一场意外,将所有的矛盾变成了平乐小镇恒古不变的日常。 滑稽、魔幻、荒唐、悲鸣、宿命、生动,放纵、泼辣、规矩,满嘴粗话、絮絮叨叨、粗鄙丑陋、五味杂陈,仿佛一副活色生香的川西小镇风俗画,夸张又不算离谱,写实却让人惊愕。 小说中有很多地方涉及到sex,这与《繁花》颇为相似,但这种相似只是写作手法上的相似,所呈现出来的气质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大城市的sex是暧昧的,隐秘的,是不响的。而小镇上的sex是荒唐的、肆意的,是野生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这一部分的讨论,是不会有结论的,喜欢的自然喜欢,讨厌的必然讨厌,还是那句话,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流言家见秘事。作者在封底这样写道,“作为小说家,我需要悬置对人物的道德批判。” 回到小说本身,这部小说给了我极大的阅读快感,一方面,是作者通篇使用了四川话进行写作,很多的方言俚语,就躲藏在我的记忆深处,被颜歌这么一写,伴随着很多对于语言的不可言说的妙处一起被重新发掘,颇有一种千里觅知音,他乡遇故知的畅快。另一方面,阅读的快感除了文字,还有一部分源于我与作者有着类似的童年。四川小镇,工厂子弟,活灵活现的方言,偶尔捉襟见肘的生活,以及社会大变革洪流下小人物无法自己掌握的命运。想起那些曾经被崇拜被向往的父辈,无论当年有多风光,最终还是走不出那个小镇,走不出眼前的苟且,走不出归于土归于尘的结局。 微光固然能够点亮微光,但绝大部分的微光势单力薄,最终连自己也无法点亮。 伤心的故事固然让人神伤,但那些烟火气,那些龙门阵,那些鸡零狗碎,不就是生活中的日常吗。 再伤心,也比不过无可奈何。 2022年2月2日

《我们家》读后感(三):再伤心也比不过无可奈何——读颜歌的《我们家》

《我们家》写于2012年,于当年10月在《收获》杂志以《段逸兴的一家》之名压轴刊发时即引发强烈关注。并因此于2013年4月获得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新人奖。 作者颜歌,本名戴月行,四川郫县人,80后女作家,20多岁的时候就已出版十余本小说,而且作品多发表在《收获》《人民文学》等杂志上,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作家。 第一次知道颜歌,是因为《平乐镇伤心故事集》。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潜意识中就认为这是一个四川籍的作者,翻开一看,果不其然,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叙事逻辑,都流露出四川人特有的一种气质,那种气质大概有25%的吊儿郎当,25%的荤素不吝,25%深情款款,25%的暗自神伤。读起来很轻松。典型的传统小说风格,文笔朴素写实,不露声色地徐徐道来,由于是短篇,很多内容无法展开,只能靠作者用类似旁白的方式来推进,弄得不好,会有突兀的感觉,好在作者文字的感觉很好,节奏掌握得也很好,让人读起来一点不觉得无聊。 翻开《我们家》,刚看了个开头,就被作者的大胆自嘲给吓住了,虽然,谁都知道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作为一部以自己出生地为背景的小说,很难不让读者对号入座。 “在爸爸的手机里,奶奶的名字是妈妈。一年之中,总有几次,这个号码要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响起了。”短短的两句话,看似波澜不惊,但总觉得在文字的背后隐藏着点什么。再往下看,你会发现,不只是爸爸和奶奶,小说中的每一个饮食男女,都隐藏着点什么。 小说的主人公叫段逸兴,所有的描写都是以她的视角展开的,原本以为她会在最重要的的环节以一个关键人物的形象出现,结果直到最后,段逸兴都只是在讲述,始终没有出现。她讲她的父亲被禁锢在小镇的豆瓣厂,禁锢在这个充满秘密的家族,一生荒唐,却又一生忍辱负重。她讲她的奶奶霸气侧漏、不怒自威,无比光辉的形象在行文到最后却又被瞬间解构。她讲她的妈妈、大姑、大伯,精明的精明,精致的精致,看似成功的背后,却又充满了交易、妥协甚至是卑微。她用蒙太奇的手法讲了一个四川小镇上的一个家族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筹备八十大寿的故事,却串起了三代人彼此交织却又互相伤害的爱恨情仇,最终以一场意外,将所有的矛盾变成了平乐小镇恒古不变的日常。 滑稽、魔幻、荒唐、悲鸣、宿命、生动,放纵、泼辣、规矩,满嘴粗话、絮絮叨叨、粗鄙丑陋、五味杂陈,仿佛一副活色生香的川西小镇风俗画,夸张又不算离谱,写实却让人惊愕。 小说中有很多地方涉及到sex,这与《繁花》颇为相似,但这种相似只是写作手法上的相似,所呈现出来的气质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大城市的sex是暧昧的,隐秘的,是不响的。而小镇上的sex是荒唐的、肆意的,是野生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这一部分的讨论,是不会有结论的,喜欢的自然喜欢,讨厌的必然讨厌,还是那句话,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流言家见秘事。作者在封底这样写道,“作为小说家,我需要悬置对人物的道德批判。” 回到小说本身,这部小说给了我极大的阅读快感,一方面,是作者通篇使用了四川话进行写作,很多的方言俚语,就躲藏在我的记忆深处,被颜歌这么一写,伴随着很多对于语言的不可言说的妙处一起被重新发掘,颇有一种千里觅知音,他乡遇故知的畅快。另一方面,阅读的快感除了文字,还有一部分源于我与作者有着类似的童年。四川小镇,工厂子弟,活灵活现的方言,偶尔捉襟见肘的生活,以及社会大变革洪流下小人物无法自己掌握的命运。想起那些曾经被崇拜被向往的父辈,无论当年有多风光,最终还是走不出那个小镇,走不出眼前的苟且,走不出归于土归于尘的结局。 微光固然能够点亮微光,但绝大部分的微光势单力薄,最终连自己也无法点亮。 伤心的故事固然让人神伤,但那些烟火气,那些龙门阵,那些鸡零狗碎,不就是生活中的日常吗。 再伤心,也比不过无可奈何。 2022年2月2日

《我们家》读后感(四):到底是谁得了疯病呢?

12月读的书里有好几部女作家的作品。

之前提到过《五四婚姻》《冬牧场》《形影不离》《幸得诸君慰平生》。

另外还读了颜歌的三本,分别是《我们家》《五月女王》《平乐镇伤心故事集》。

《我们家》印象深刻,故事是以“我”的视角展开的,不过有意思的是“我”始终未在现场,而是隐藏在暗处,默默在看着“我”的家人们一个一个粉墨登场。

而从家人们只言片语中,拼凑出的“我”得了疯病,一直在医院里。

所以,这是一个“不正常”的人眼里,“不正常”的一家人的不正常的生活。

读到最后会发现,世界是疯狂的,到底是谁得了疯病呢?

恐怕大家都有疯病吧。

一大家人里,看似最正常的是奶奶,或者是是因为她年纪大了,已经看透了一切,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了。

她深爱自己的儿女,她努力把所有的爱平均分给儿女们,但儿女们却始终认为她是厚此薄彼的。

所以,这世间的爱,哪有绝对均衡的呢?血肉亲情尚且如此,又何况爱情?

在这个”故事里,我始终疑惑的点是:老太太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和安排?让几个儿女轮流随了她和丈夫的姓?

爷爷姓段

奶奶姓薛

姑姑姓薛

大伯姓段

爸爸姓薛

到了孙辈,“我”又随了爷爷的姓,取名段逸兴。

三个子女里,姑姑是老大,随母姓薛,老二是大伯,随父姓段,最小的老三,就是“我”爸爸,又随母姓。

前面一直没有交待过为什么这样安排。

但书中各种细节表明,豆瓣厂当年就是薛家的,当年掌权的是奶奶的父亲。

而爷爷呢,是外地人,穷学生出身,到了平乐镇当教书匠。

所以,当年以奶奶的家世,自然是比出身穷学生的爷爷更有话语权的。

但这也并不能合理解释姑姑为什么不姓段而姓薛。

除非,姑姑并非爷爷的亲生女儿?如果不是爷爷亲生,那么,她是谁的女儿呢?

故事里并未揭露谜底,甚至一路遮遮掩掩。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故事最后一章里,奶奶八十大寿时,“我”才发现,奶奶和爸爸的师傅陈修良年轻时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但两人都极力避嫌。

那么,最合理的猜测就是,姑姑是陈修良的女儿,但奶奶和陈修良因为各种原因(或许是奶奶的父亲阻止,毕竟陈修良只是豆瓣厂里一个工人)没能在一起。

或许奶奶是带着未出生的姑姑跟爷爷结婚的。

奶奶当年有自己喜欢的人,却被棒打鸳鸯,而到了姑姑、大伯和爸爸这一代,奶奶同样强势插手儿女的婚姻,让姑姑嫁跟自己一手安排的人家联姻;拆散了大伯的爱情……

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爱恨情仇啊。

人生就是在不断循环,每个人都未在“正常”的轨道上,都有疯病。

但每个人都在努力想要回到正轨上来,姑姑勇敢离了婚,大伯终于跟自己少年时的恋人在一起,爸爸回到了妈妈身边……

可是,生活真的就能像童话里最后一句“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吗?

------

总之,这本书值得读。不能只看到表面的人类情欲本能,其实背后还有很多内容可以挖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