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读后感1000字

《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读后感1000字

《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是一本由周小宽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读后感(一):自我情绪认知指南

《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是中国的一位女性心理咨询师写的,里面有很多案例。这里的“自我认知”,更确切的说是认知自己的情绪、分辨它、接纳它,并且深入理解它产生的原因,从而认识自己产生这些情绪的思维模式,接纳自己,疗愈自己(有时候看见本身就是疗愈)。书中讲到了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恨意和歉疚感、不安全感、愤怒、不正确的沟通等等负面情绪,是一本不错的心理读物。

《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读后感(二):我已经很棒啦~~

很好的一本书,心情低落自我贬低的时候会去读一点,特别喜欢里面的那句,假如今天是浪费掉了,为什么明天不可以浪费掉呢?喜欢这种心安理得的摆烂哈哈哈哈哈。

里面讲到了很多自己与自己相处的问题,大多是和爱有关的,爱是需要学习的,每个人都是值得被爱的即使他有各种各样的不足,即使你很完美、成熟,也依然不可能让别人爱你,爱的对象需要随缘。自己的状态和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之前努力渴望并且学习,受到打击很大程度会一蹶不振,现在好像是会轻松很多,另外对于爱的看法会成熟很多了,对于爱的对象也有了自己的观点,我喜欢极了这样的自己,他会有勇气去尝试认识一些人,失败后会反省内心,继续学习总结,面对问题虽然会经常想逃避嫌麻烦,但是也会努力去尝试面对,这已经比之前好太多了,要一直加油鸭!jgw~~

《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读后感(三):走出认知的黑箱

这本书我看了好久,差不多在微读上是一个评论一个评论看下去的,看到了很多人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他人的经历。这本书我看下来,觉得侧重点是在讲我们要怎么与原生家庭和解。曾跟小伙伴聊过原生家庭的问题,发现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问题推脱给原生家庭,也不敢去正视自己,但是大部分人是想通过原生家庭找到一些被掩埋的问题,慢慢地疗愈自己。文章的一开始就说明孩子的大部分认知都是原生家庭赋予的,这点我很赞同,我觉得自己的认知是藏在遇到的人,经历的事中。书中讲了很多关于原生家庭的相处,别把父母当做自己的道德、不完美的自己也是值得被爱的。不要掺和到父母的“三角关系”中,去试图解决父母的冲突。自己可以不完美,不要在意父母的投射,父母不是万能的,不需完全让父母满意。虽然有些举例不恰当,但是这书读起来很暖,能看到作者的共情,值得推荐。

《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读后感(四):第一章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作“表征”,指信息记载或表达的方式。 一个孩子在不会说话、头脑里还没有词汇的时候,由于无法与自己对话,也无法对他人表达,不能思考和处理受到的创伤,难以稳定情绪和控制行为,这些都会对未来形成的性格产生影响。 在自我没有形成稳定的内核之前,在没能用觉察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他人和自己之前,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和大多数人一样,是父母赋予的,是社会文化背景赋予的,也是家族代际传承的价值观赋予的。 为什么你活得不开心?相比于在快乐中毫不设防跌入黑暗的那种可怕、失控的体验,还是一早就预知结局,甚至一直待在确定的结局之中,更有安全感、确定感和掌控感啊。 防御有很多种,而其中一种防御就是,让自己待在熟悉的感觉里,那样当不可避免的糟糕感觉来临时,你会觉得更容易接受。 经过这么久的自我成长,还是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同,无法完全离开过去的阴影和模式,活成一个新的自我。 不完美的你,也是值得被爱的。 荣格认为,人活着会经历一次或几次那种整个思想体系(价值观)的坍塌(转化),然后在这种“被迫的”坍塌(转化)之后,人再慢慢建立起新的思想世界。 容纳是一种健康而具有适应性的心理。对“坏”的容纳和理解,是一种对“坏”的免疫,而不是对“坏”的姑息,它能不让我们在被“坏”侵害后就被感染甚至被杀死。从一开始就去接触一些黑暗,才是一种保护。 你可以不对,这才是自由 自由,从来就不是指“做一件结果好的事情”,而是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你要活得自由,你就得面对,你自由的选择,不但可能导致不好(不符合标准)的现实结果,更难的是,你还得面对那些你在意的人对你的种种强烈的情绪。 这就是自由的代价——你可能会让你在意的人不满意。 你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你自己。但一个极度自卑、价值感低的人,却接受不了一点点的否定。你要学会在心里对自己进行肯定,并锻炼这种能力。 你的价值不取决于他人的评价。 你都不愿意了解我,又怎么谈得上爱我? 如果一段关系充满了功能、标签和要求,那怎么还能从中找到包容、接纳、理解和体谅这些爱的特质呢? 我们期待对方给我们提供物质上的安全感、精神上的安全感、生活上的照顾还有生育的配合,却没有或者不愿意去看到,对方其实也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缺陷、有局限、会陷入无力、会陷入矛盾纠结、会犯错的活生生的人。 最好的关系,就是彼此有沟通,沟通也有回应的关系。在回应当中,你能够看到自己和对方都在调整着步伐,逐渐向一个方向去努力。 你那么缺爱,为什么就是要不到爱呢? 如果你对你的伴侣通过设定规则去索爱,你的索爱,就不知不觉演变成了一种“道德绑架”。 PU(Paternity Uncertainty) 你的婚姻到底谁说了算?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完成和父母的分离,需要克服的障碍是内心的内疚和恐惧。 “离婚后,折磨我五年的病突然好了” 婚姻不是一种解决方法,婚姻是你们俩原生家庭模式的强迫重复,是你们潜意识中创伤的真切呈现。 受害者思维,会造就互相怨恨、终日指责对方的伴侣。 问题是:你指责他,他就会改变吗?你要求他,他就会做到吗? 婚姻不是恋爱,它是两个人以极近的距离构建家庭关系,在日复一日亲密的相处中,每个人连自己都不熟知的阴暗面和创伤点就会暴露无遗。 了解是一辈子的事情,但婚姻却是一个在特定时间在某些动机的促成下做出的选择。 压抑愤怒,那不叫“处理情绪” 是因为我们在一个情境里被激活了内心深处的记忆,被激活了埋藏在潜意识里的创伤。 做别人的“情绪拯救者”,你累吗?做别人情绪的旁观者,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的一门功课。 你以为这是沟通?其实这是攻击。 我们都很厌恶被人下定义、贴标签。 如果你表达的是——我说的就是权威,而你说什么都不重要,你也不需要再说,除非你认同我说的。那么你要的不是沟通,而只是认同和服从。 别再掏空自己,别让大灵魂吃掉你的小灵魂。 一个人,如果没有看清和觉察自己本身的脆弱,没有看清自己转化负面能量的系统其实作用微弱,还在关系中不断掏空自己去为他人提供正面能量,却不进行自我滋养和补给的话,那么结果是危险的。 累积好的感觉、好的体验和正面能量,我们才会因为满足和平静而得到放松;我们才不会常常陷入焦虑、紧张、压力和绝望。

《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读后感(五):《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读书笔记整理

我们的有限,在于我们不能什么都控制和改变;而我们的无限,在于我们永远都可以,走在去理解和拥抱的路上。当一个人被困在旧的认知中时,就无法向前实现个人的成长。而要做一个成年人,更多的是去做一种选择——你选择不被局限在别人的认知中,你选择构建属于你自己的全新认知。

2022.6.12 Ancy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