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坏的哀伤,好的哀伤读后感锦集

坏的哀伤,好的哀伤读后感锦集

《坏的哀伤,好的哀伤》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乔比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坏的哀伤,好的哀伤》读后感(一):哀伤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感谢豆瓣鉴书团和贝页图书这次的赠书活动,有幸读了这本书。

{美}迈克尔·乔比 著 {中}杨春丽 译

过去可能一直都没有明确把“哀伤”和“悲伤”分得很清,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哀伤是对人逝去的情感,而悲伤可以是对任何事情的情感。

这是一部关于哀伤的哲学指引,所以可能不太喜欢哲学的读者看了这本书会觉得很无聊,都是一些翻来覆去的辩证。

首先放一段书里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话:男人和女人的哀伤方式常常不同。与女人相比,男人较少地讨论自己的哀伤,谈论时也会表现得比较冷静,情绪上更忧郁。但事实上,男人的哀伤在情感上更加煎熬,令其烦恼。

也许我并不喜欢哲学,也并不喜欢这本书,但是对这段话很有兴趣。我觉得这就足够了,这就是读这本书的意义。

下面来简单说说这本书。

这本书通过几个章节来阐释哀伤:

一,我们为谁而哀伤

二,哀伤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三,在哀伤中找到自我

四,从痛苦中获得益处

五,哀伤过程中的理性

六,哀伤是人的义务

整理以下要点:

哀伤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情绪。

哀伤是活动,它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

当我们哀伤时,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处境能够成为安慰或消除疑惧的来源。

哀伤特别的益处在于它会培养深刻的自我认知。(特别喜欢这个观点)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虽然哀伤在表象上并不是一个积极的情绪,但是如果我们能切身实际地从中获得正面的回应与心得,那么哀伤的益处将被无限放大。这也就呼应了这本书的名字《坏的哀伤,好的哀伤》。

Grief,你懂它,它才会懂你。

《坏的哀伤,好的哀伤》读后感(二):探寻哀伤的本质

感谢鉴书团和贝页给了我先行阅读与评价本书的机会,花了一下午读完,以下是阅读后对本书的看法。

正如本书的标题:Grief: A Philosophical Guide,这本书是一个对哀伤的哲学指导。

封面

什么是哀伤(grief)呢?这里特指因为死亡夺取我们深爱且敬重的人后所引发的怆痛(wound)

The great secret of death, and perhaps its deepest connection with us, is this: that, in taking from us a being we have loved and venerated, death does not wound us without, at the same time, lifting us toward a more perfect understanding of this being and of ourselves.

引言部分

哀伤的体验应该绝大多数人都有:长辈的寿终正寝,偶像的意外事故等等。有些人的离去只给我们带来几天的遗憾,同时也有些让我们久久无法释怀。从哲学上理解哀伤是有益于我们处理这种持续时间不短的悲伤的。

目录

整本书的结构很像一篇论文,事实上很大的一部分阅读体验也确实像是在读一篇论文。introduction部分首先引出探讨问题的必要性:理解哀伤有足够的意义,与此同时对于哀伤的研究在哲学史上处于无足轻重。然后简要介绍了哲学史上对哀伤的观点,包括以哀伤为羞的地中海哲学流派和接受死亡的东方哲学流派。接下来就是自己的观点输出,而内容也与目录非常一致。

在不同章节中分别对相应的内容进行了论证,包括对其他与之相冲突的观点的辩驳。值得肯定的是,在论述过程中举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降低了理解门槛,但与此同时本书还是需要一些心理学或者哲学的前置知识的(或者拿gpt随时查查)。一些内容立论很干净,能够说服我,然而也有一些并不是很能说服我(比如探讨哀伤的理性的那一部分)。为了避免我直接全给你讲了,这里也就不多赘述了。

这个引用标真有看论文那味儿吧

这本书不是帮助人走出哀伤的疗愈之书,而是像书名一样,是一本指导之书,让你做足准备而不是被哀伤打个措手不及的书。

最后,按照看论文的惯例,要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哪里还能做的更好。首先在introduction部分有句话好像出现了两遍,在之后的哪个章节里也有一模一样的话出现两遍的情况,这很难接受。其次有些地方的论点有点勉强,似乎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他驳斥的几个现有观点我觉得完全说的通(你们社科创新点也要求这么严啊?)。

但是根据整本书的内容和阅读体验来说,确实是值得一读的。

PS:还是觉得哀伤这个词译得不好,但是我也想不到更好的词

《坏的哀伤,好的哀伤》读后感(三):哀伤是哀悼我们与逝者失去的那部分关系,是重新寻找自我的过程

哲学本就是我们人类所有智慧的结晶,因为它的希腊文原意就是“爱智慧”。那么我们人类的所有成长经历、爱恨情仇、悲欢喜乐都可以从哲学之中寻找到帮助。 但哲学也是一个思辨的学科,并不同于现在的科学,在哲学领域往往并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它却可以让我们每个人借助于它进行深入思考,并去寻找独属于自己的答案。只要我们明白了自己心中困惑,只要我们接受了自己的理念,我们就能够拥有幸福的人生,我们就能够享受美好的生活。

哀伤,这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极为独特情感。在我们的哲学体系之中,好像很少听到对于哀伤的详细论述。可哀伤又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哀伤是对于逝去之人产生的复杂情感,而世界上每天有无数人的逝去,我们身边也必然有着一些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人会逝去,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哀伤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状态。

但哀伤的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却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有的人会陷入极度的哀伤之中,甚至会成为一种病态,需要接受相应的疗愈。但同样也有一些人完全体会不到哀伤的情绪,就比如我们熟悉的《庄子》之中,就有的庄子妻子死去之后,他载歌载舞的记述。 那我们怎样跟更好的认识哀伤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会陷入哀伤之中呢?我们在哀伤什么呢?哀伤能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益处呢?哀伤又是否会真正成为一种病态呢?所有的这一些答案,其实我们都可以去哲学之中探索。虽然没有哲学家专门探索着哀伤,但在他们的理论之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相应的依据,依然值得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反思。

迈克尔·乔比,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教授,死亡与临终哲学协会创始人,而他的这一本《坏的哀伤,好的哀伤:一部哲学指引》就带我们深入到前人对哀伤的哲思之中,并根据自身的反思,让我们完成对于哀伤的理解,让我们增长这方面的智慧。 在这本书中,作者给我们呈现的哀伤哲思都有哪些呢?我们为谁而伤伤?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与我们有着亲密关系的人,我们爱着的人,我们依恋的人,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人,抑或能够给我们带来期盼的人,都会成为我们哀伤的对象,可见人类的哀伤是多么的多样化。

那么我们哀伤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我们具体失去的这些幸福、爱、依恋或者损失吗?在人类的哀伤之中总能够很容易的找到反例,也就是说这些其实都并不全面。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给我们回答的答案就是我们哀伤着与逝者生前的关系?我们哀伤着逝者逝去之后自己失掉的那一部分自我。

所以作者也就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哀伤是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找回自我。因此这个过程虽然痛苦,极为煎熬,但其实依然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好处的。这就是为什么哀伤还被普遍接受并值得推广的原因所在。

在对于哀伤的深度探索中,这本书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因为哀伤具有多样性,因此我们生活中什么样的状态也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我们内心能够得到籍慰,能够重新获得那部分失去的自我,我们的人生就可以在哀悼之中重生,就可以向着未来的生活继续下去。这就是哀伤的正意,这就是我们应该对哀伤所寄托的态度,这就是我们在这本书的阅读中之中所能够收获的满满能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