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晚饭后的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晚饭后的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晚饭后的故事》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元,页数:2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饭后的故事》读后感(一):最抚我心

要说烟火气,在我这里汪老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谁会这么发现平凡生活的那么点点甜和苦呢,能把生活写的这么有味道,也就汪老了。 因为是最后一篇,所以记忆是最深刻的,感慨庆春和招弟,那张恨水似的错过,庆春后面如何了,招弟已是寡妇,没准他又会想…毕竟他看着招弟的孩子也会想这是我的娃的话她会姓郭。最近在看大江大河,雷东宝出轨小年轻,男人啊,呵呵。 还记得三侠客一般的人物,再宝贝的墨,也比不上我的朋友,友谊是如此珍贵,和爱情一样,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一切随缘而已。 八千岁不要再省钱了,这很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留给后人最好的财富是精神,是渔不是鱼,我的话也许无人应和,现在都是金钱第一。 为致秋难过,不过还好,人走了就走了,什么都不知道。 陆鸭好厉害,也许听上去赶鸭子而已,不是什么技术活,但是我顶佩服这种手艺人,眼睛一眯,就知道鸭子几斤几两,也许不像什么医生老师一样是受人尊敬有地位的工作,但也是得有聪明劲的人才能干的,就好像王二的卤味摊,人人都卖,为啥就他能赚钱呢,人哪,啥事儿都得多琢磨。

可惜了孙小姐,死了丈夫不想再嫁不要紧,但不能这样永久的躺床上,身体是灵魂的圣殿,只要活着,就应该好好活每一天,好好活在当下,这话是对孙小姐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

一本书看的太久,前面忘的差不多了,碎碎念哦哦哦。

《晚饭后的故事》读后感(二):《晚饭后的故事》:徐徐道来的是生活

汪曾祺,喜欢读书的人都不应该陌生。汪先生,1920年出生,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为沈从文先生的弟子,毕业后做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的职员、文学期刊编辑等。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菰蒲深处》《矮纸集》等,散文集《晚翠文谈》《蒲桥集》《旅食集》《塔上随笔》《逝水》《独坐小品》等,他的作品现实感很强。

《汪曾祺别集:晚饭后的故事》中有《致巴金》《致邓友梅》《晚饭后的故事》《瞎鸟》《小学同学》等。

《致巴金》这封书信很短,写的内容也是因为想念巴金,所以聊聊家常,但是从书信中不难看出汪曾祺对巴金先生当时悲愤、委屈、难过而担忧。信中写了自己回北京,写了遇到章靳以,写了少数民族文工团演出的高质量晚会。看似东拉西扯,实则充满思念之情。

《致邓友梅》中:“我今日晚往徐州去讲的学。去年他们就来过人。我当时漫应之曰:‘明年再说吧。’我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不想人家当了真事!南方冬冷难耐,不如仍到北京吃涮肉为好。”读这篇文章我似乎看到了生活中的汪曾祺,他与老友之间的对话没有润色,没有矫情,甚至带着点粗俗,可是你会觉得特别真实。

《晚饭后的故事》开篇写道:“京剧导演郭庆春就着一碟猪耳朵喝了二两酒,咬着一条顶花带刺的黄瓜吃了半斤过了凉水的麻酱面,叼着前门烟,捏了一把芭蕉扇,坐在阳台上的竹躺椅上乘凉。他脱了个光脊梁,露出半身白肉。天渐渐黑下来了。楼下的马缨花散发着一阵一阵的清香。衡水老白干的饮后回甘和马缨花的香味,使得郭导演有点醺醺然了……” 《晚饭后的故事》的故事非常简单。写了一个出生在解放前城市中的苦孩子郭庆春,少小学戏,可惜没保护好嗓子,被戏班子淘汰,为了生活做了小商贩,他的“初恋”也因此弃他而去。解放后,郭庆春开始走运,不仅进了文艺界,还被领导相中,最终成了知名导演,在一次招考学员中,有一位女孩子竟然是他“初恋”的女儿。这部小说是虚构的,人物、故事、情节,甚至细节、对话,等等,都是虚构完成的,但是,阅读的过程中你不会感到故事情节牵强,人物之间情感也刚刚好。

《瞎鸟》,文中的老王被“大裤裆”用一只瞎鸟换了一只好鸟,故事很简单,就像是一个个场景的描写,可是人物却活灵活现,真实且有画面感,将遛鸟的老人们生活现状很自然地展现出来,这些遛鸟的人形形色色,很有生活气息。

《小学同学》中的金国相父亲死得早,与祖母一起生活,长得头大眼睛大,时常被同学欺负。邱麻子自然是同学给起得绰号,因为他黑,脸上有麻子,他读书晚,个子又高,在班级没有朋友,他曾因“摸”了女同学,被教务处主任用戒尺打手板,打到手肿,还为此被学校开除,成了一名铁匠。文中还写徐守廉、王居等,这些都是汪曾祺记忆中的同学,时光一去不回头,人生也是如此。

阅读这册汪曾祺别集,有书信,有小说,有散文,写的是生活,感受到的是真情。

《晚饭后的故事》读后感(三):《晚饭后的故事》——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文学体验

《晚饭后的故事》是《汪曾祺别集》中的第五本,包含了小说、散文、书信等多种体裁的作品,让我们得以比较全面地领略先生的创作风格,让我们在先生的文字中收获更多的体悟。 汪曾祺先生的许多文字是空灵的、是恬淡的,但这种空灵与恬淡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超脱现实,因为他的感情是真实的,他将自己最真切的情感融于笔墨之中,让我们看到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

在这本书前半部分的书信选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先生。在先生与朋友往来的书信中,我们看到他关于自己生活情况的表达,看到他对于朋友处境的关心,看到他关于作品的探讨,甚至还有一些生活中的小事,而就是这样的文字,让我们在平实中看到一个最生活化的先生,让我们能够从文学之外的角度去了解先生。

在《晚饭后的故事》这部短篇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京剧导演在晚饭后的一段回忆,而这段回忆似乎追溯了他的半生。从在街头卖瓜到在剧场学戏,从在戏园子演出到卖力气做小买卖,从重返舞台,一炮而红到成为专职导演,从与有着朦胧感情的青梅竹马分开,到落魄时的匆匆相遇,再到多年后事业有成时的再度相逢。郭导演的生活真的是波折不断,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个人走过的路真是难以预料”。而故事的结尾落在了郭导演挑西瓜上,当薄皮红瓤的大西瓜被切开的时候,似乎也在回应着他那过去的时光。汪曾祺先生将故事客观平和地讲出来,没有议论,没有评价,没有强调个人的感情色彩,甚至在他故事中,我们亦不能在他的主人公身上发现特别强烈的情感波动。他只是在给我们讲说一个故事,也许我们会将自己带入主人公,去感受他的困苦、他的努力、他的潦倒、他的成功,去体会他的满足、他的遗憾和他的怅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许会有感慨,也许会有体悟,但先生只是讲了一个故事而已,其他的他并没有说。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深刻的印象,那些娓娓道来的文字,在带给我们美的感受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温暖和感动。而在这一部别集中,我们得以读到他更多的文字,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文字又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也带给我们不同的文学体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