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读后感锦集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读后感锦集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是一本由中国铁道出版社著作,69.80元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读后感(一):她告诉了我中奖号码,我要去买张彩票

我于2007年至2010年间服务于北京的一家培训机构,我的直属领导韩姐是职场女强人,为人热情做事风风火火。哪时的我刚出校门,经常随她拜访客户。韩姐有个小本经常随身带着,有一次我好奇的问:“韩姐,你这个小本本上面写的是什么?” 韩姐说:”写的是每天的工作日程”,她随后递给我,我注意到中间用工整的字体写着时间和要办的事项,周围密密麻麻写着备注的事情,有些画了圈,有些画了线。韩姐说:“我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如果不做日程管理,会耽误不少事。这样的小本我记了十几本了“。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时间管理。十年来,韩姐把公司运营的很好,在北方颇有名气,在同行中知名度很高。

遗憾的是,我没有学会这种方法,确切的说,没有养成这种习惯。最近几年,随着工作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重,力不从心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这段往事,想着怎样学会时间管理。

正好在当当看到崔律老师这本书,用了一周时间读了一遍。 我能明显感觉到崔律本人是”精时力“方法的践行受益者,这是她多年经验的总结,她能把践行时的感受和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列举,并提供了解决的办法。她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做,还用了大量科学研究证明为什么这么做有效果。

还有一个感受是这本书不仅是在讲时间管理,还在讲如何管理精力。我们经常出来这种情况,已给要做的事情预留了时间,到点了,因为太累不想做了,或是精力不济,做的很慢很糙。我忽然意识到,精力充沛,高效率做事,也相当于有了更多的时间。

此书还有一章写心力管理,讲了高能沟通的方法以及心理学,价值观方面的案例,我想其作用是教我们管理好心情,降服自心,而后做事,效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相对又有了更多时间。

书里大量情景是像你我这样的年轻人遇到过的,书中有大量对话案例,有的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此书的写作风格在严谨和活泼间自由切换,读起来不枯燥,还有点好玩。

最后一点的感受是:学习精时力管理不仅是学她的方法,而是要内化为自己的习惯,做到日用而不自知,就像是自己原生习惯一样。这需要长期践行,在践行中获益。

我买这本书时还赠送了崔律精力时管理100天的线上训练营,不知道现在还没有。总之挺值的,建议年轻的你买本读读,和我一起养成好习惯。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读后感(二):管理好精力账户

曾经的我,很喜欢盯着银行卡里的余额,余额多了便多一分安全感;开展副业也是为了金钱账户的富足,不知不觉我的精力已经放到了金钱账户上,一不留神就会钱也没挣到,精力也没了.......。

在读崔律的这本书时,我一再意识到管理精力的重要性,管理自己的精力就是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打理精力账户就是打造一个更加精致的自己。

比如时间管理,是充分使用资源,以“日清单”为核心近瞄远估,把某一个工作日闪过的去西藏的念头远估记下来,然后在临近的日子去近瞄这件事,不辜负“诗与远方”。

再比如精力管理,是扩展可用资源,做一个有精力的女性。管理好体力需要固定好时间,早睡早起,这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管理好体力需要上午或者下午各给自己补充一次零食与水果,耐心地切好备好;管理好体力需要按时运动,在周末来跳舞出汗吧!

管理好脑力,给自己设定离线时间,世界离开了我照常运作,在宿舍里阅读写作;更重要的是,管理好精力账户需要心力,做一个正能量的女孩,多去设想,想想自己想要的事物,喜欢的事物。

每次意识到自己在思考那些不想要的事物时,囿于生活的困顿时停下来,用想要的东西替代并且重复十次。

“管理好自己的精力账户”就是打理好自己的人生。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

8.0

中国铁道出版社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读后感(三):进步看得见!

【图1是去年第一次学习的打卡情况】【图2是今天的打卡情况】

进步看得见!

以下是我在某次文章中的文字贴了过来:

花了3个月左右听了师父的精力与时间管理的课之后,我开始获得一些学霸才会有的习惯,这让我相信成长型思维的意义:

1)复习。因为每天早上6:30都会重复前一天的学习内容。在我注意力转到别的学科之后,我每天早上6点11我还没有完全醒过来,准时脑袋里面就会蹦出:我昨天学习了xxxx,第一,第二,第三。这让我太惊喜了。复习完成之后,就彻底醒过来。

2)刻意练习。

3)每天为自己打鸡血。我大概累计了100句鸡血,比如“每天进步1%,100天就进步100%”、“万丈高楼,平地起”、“学霸都是特别努力的人”之类的句子。

4)刻意观察、提升自己的精力值。

5)复盘。

6)从0开始的勇气。

7)不断优化的思维,比如标准化作业、下次如何做才能更好、流程化、模板化。之后我看精益制造、大前研一自传等日本大企业一类的书籍的时候,特别感动也更加容易理解,似乎实现了某种同频。

8)用微笑感染身边的人。这是我认师之后,师父第一个给的建议,我当时并不清楚为什么,后来我看的书多了,知道了所以然。

9)每天进步一点点。我开始无法忍受今天和昨天过的是一样的日子,通过时间记录不断提升纯时间的利用效率和时长、

10)先做一个0.8版本。一个完美控都说可以先做一个0.8版本。

11)重细节。律所合伙人都重视的细节,你能不重视吗?比如标点符号,比如如何排版微信信息才能赏心悦目……

12)养成了早起的习惯。这个作用,不用说了。

13)分类,给自己的工作分类、给人脉分类,然后不断优化

14)给任务做加法和减法,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

15)一些正能量的词汇,比如我今天很开心/感恩……,这些正能量的词汇,让我感觉生活有好些,同时启发了我学习积极心理学之路,我开始学习拿破仑希尔、戴尔卡耐基的作品。

16)拆书技能的get,虽然我还是个1级拆书家,但是我已经刻意练习了一些3级后拆书家的技能,哈哈

17)学习别人的思路,这让我明白,每个人的逻辑真的是千变万化的,如何透过那些千变万化的人语言看到作者和作者的思路。

18)阅读方法技能的Get。这个太多了我就不举例了。我在任何一本关于阅读的书本中都无法get这些实用技能,这就是我的评价。

19)我拥有了一个梦想,以前我总是被工作、问题、任务推着走,现在我也是个拥有小梦想的人,我是个被梦想牵着走的人,跟梦想无关的我可以选择说不。

20)我又捡起自己动手的乐趣,动手让我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想象空间,让我进入心流的状态,让我觉得人生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读后感(四):孕傻?No,只是大脑的打开方式不对

自从生了孩子,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每天一睁眼,就有一百件事等着我。总想着快点把事情都做完。于是,就开启了 “一边……一边……”模式,偏偏我好像脑容量又不太够。

一边做饭一边听书,想打开听书软件找本新书的时候,发现都眼熟,又都不知道讲了什么;一边哄娃一边计划明天的安排,孩子的绘本照本宣科好多遍了,我都不知道完整的故事是什么;午休时间,一边躺着,一边见缝插针听网课,听到睡着了,耳机还一直在嗡嗡,醒来头都嗡疼了,课程内容???

一边跟孩子讲话,一边回复微信消息。孩子经常会把她的脸怼在我的面前问:“妈妈,你到底听到没有?”微信消息也常常回的莫名其妙,自己回头看都是一脸问号;一边烧着锅里的菜,一边看短视频。我的宝贝锅们,买的时候觉得是扎实到可以当传家宝,可架不住频繁干烧,一年不到就卸任了。

至于边看综艺边吃饭,边开车边听音乐,那更是稀松平常,简直标配嘛。

我一直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当锅烧坏,消息回复错的时候,我都是自嘲大脑单核,内存小。毕竟跟朋友逛街的时候,她一边把控着整个聊天的走向,还能适时指出:“哎,你不是要买风衣吗?那里有一件。”而我,只是陪聊就已经满负荷。

很不巧,身边这样一边叽叽喳喳一边手脚麻利、头脑清醒的人还不少,这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大脑构造是不是少点什么。

直到我看到崔律的《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

“思考脑无法同时做两件都需要高注意力的任务。

因为思考脑的注意力有限,事实上,我们是做不到多任务并行的,只是误以为自己做到了。

如果在日常工作中确实做到多任务并行,而且效果还不错的话,说明这些任务对我们而言都很熟悉、很轻松,处在“自动驾驶”的模式。”

我一年大概难得逛一次街,也比较喜欢独处,朋友是很喜欢扎堆聊天,也很喜欢逛街的。一起逛街聊天,我反应慢很正常啊,因为刚好都是她熟悉的,也刚好是我不熟悉的。

我们以为的多线并行其实并不存在,大脑后台操作并不是并行,而是在不停地切换。因为忙碌、想提高效率同时做两件事,其实适得其反,时间可能更长,并且质量一定更差。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早起或者夜深人静的时候效率比较高,因为在这个时间,很容易做到一次只做一件事,而在白天身边环境干扰比较多的时候,维持一次只做一件事,需要额外的觉察才能做到。

觉察到这一点,我再也不会一边跟同事闲聊一边工作。闲聊的时候,我会停下手中的事情,看着她。如果手上有不方便打断的事情,我会告诉她,我先把这件事情做完。到后来,我意识到,应该挑选那些最不容易打断的时间来做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再到后来,我发现同样是不被打扰的时间,早上思维更活跃,更适合做困难的工作……嘿,我的时间管理就这样开始不断地升级。

慢慢我发现,不只是效率提高,好像也没有那么焦虑了。

一心两用,总是让自己处于一种撕扯中,很容易疲惫,也总觉得忙乱。而一次只做一件事,做完了打一个√,反而觉得对生活很有掌控感,并且有做完事情的成就感。

越来越感受到一次只做一件事的魅力后,我开始试着即使在一个人吃饭的时候也不看综艺、不听音乐。结果让我很惊喜,我开始体会到饭菜本身的味道,开始对饭菜做不到将就,开始体会到身体好像并不是很喜欢这些重油重盐的菜,开始觉得新鲜食材很重要。开始认真对待入口的每一样食物。

叠衣服的时候也不再听音乐,我发现更能感受到我对每件衣服的感觉,它哪里让我不舒服,我喜欢它的色彩……我开始认真挑选衣服,断舍离也变得容易。

晚上陪孩子读绘本的时候,我会把手机放在另外一个房间,带着好奇心去看儿童绘本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副画。我发现那些有趣的文字,富有美感的画,在滋养孩子的同时也滋养了我,读到有趣之处,一起爆笑,读到感动之处,相互依偎地更紧,读到新鲜有趣的科学知识,我们一起惊呼:“啊,原来是这样!”

因为一次只做一件事,我开始不再喜欢微信上你来我往的打字聊天,我会主动约朋友,空出一个专门的时间,找一个漂亮的餐厅吃饭。当我全部的注意力就在朋友那里的时候,我发现她跟我讲了很多平时不太说的话,也更能体会到她的心情,也很少去打断和评判了。我成了一个不错的倾听者。

……

原来,一次只做一件事,不只是提高效率的利器,更是一种让人幸福的生活方式。

心静从容的感觉真好呀!

《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读后感(五):管理时间和精力,就是管理自己的内心

2019年国庆假期,感叹完我们伟大祖国的强盛后,认真看完了早已入手的崔律(崔莉莎在拆书帮的江湖昵称“崔律美美哒”,被大家爱称为“崔律”)的《精力与时间双重管理研习手册》,并认真地做出图解笔记。

书第一章的图解笔记

与其说是在读书,其实是在整合,把书中提到的工具和我这几年自己使用的一些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的一些工具做一个整合。感叹于崔律的知识体系化,也惊讶于自己这几年的实践和变化。依托书的内容,写下这篇书评。

这是书中第一章的一些标题,结合我上面的笔记附图,也就是把一天分成三份,用手机APP来制作按时间轴分配的任务清单,并且按照紧急和重要两个维度用不同颜色标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著名的时间管理方法。)让我对自己的时间管理做了一次升级和回顾:

第一阶段:4D工作法

两年前,我使用了一个取自邹小强的时间管理表格4D工作法,经过我的改良,成了下面那个样子

这个表格我是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待办清单一栏是每天事情的陈列栏,时间轴上分配所有的硬时间,也可以安排一些任务的大致完成区间,Do It Now 一栏,每天填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紧急的),Delay It 一栏,主要用来分解待办清单中比较耗时、大型的事情,分解成为一个个小任务,然后填到时间轴里去。

在最底下的临时添加栏,记录当天的临时添加新任务和自己突发奇想地任务,后面那句话“两个30分钟集中处理”是为了提醒自己,如果能在30分钟搞定这些,就抽个30分钟搞定。

最后每天复盘打分,是为自己的完成情况和时间的利用率打分。

这个工作法,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要打印,手写,携带不便。但是如果把带笔记本变成一种习惯,这点不方便也就不存在了。

第二阶段:时间管理流程图的出现

我在公众号“L先生说”上看到的一张时间管理流程图,我仿照原图自己画了一个流程图,于是我在原来4D工作法的基础上,迭代了我的时间管理,增加了一个灵感、信息、任务收集箱:Ever Memo,增加了一个手机输入软件和一个记录软件:讯飞输入法和讯飞语记。

大家仔细看看这张表,主要是任务清单要做一次筛选,思考的任务,移入思考清单,而行动的任务移入待办清单,这样一下子让我的碎片时间利用率高了好多,哪怕是带孩子,走路,逛街,吃饭的很多时间,因为有一个“思考清单”的任务在那里定了个锚,所以大部分时间意识都会转过去对任务进行思考,等思考好了,就可以开始行动了。我用这个套路,完成了好多写作任务,备课任务和课程设计的任务。

第三阶段,加入运动、冥想,进度条

无独有偶,我也是看了《运动改造大脑》一书后,开始对慢跑有了重新的认识,一年前,开始了定量慢跑计划,陆续完成了“100天50小时”、“100天300公里”、“100天500公里”的慢跑计划,在之前时间管理和任务管理的基础上,我学会了分解任务,于是,我把100天分解成为30-30-40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任务递进,并给每个阶段的任务画进度条,让任务的完成可视化,对任务的执行和完成是一个促进。

保持自己的体力,还要保持自己的注意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冥想,从一开始坚持不了3分钟,到现在可以坚持30分钟,提高注意力的同时,每次冥想都是一次微睡眠。

冥想的具体步骤就是:

1、找个安静的环境,以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不需要盘腿,挺直腰杆

2、设一个5分钟的闹钟(一开始就从5分钟开始,之后可以慢慢增加),然后闭上眼睛

3、大脑放空,停止一切思考(包括有意识地和无意识的),放慢呼吸速度,讲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这一步刚开始很重要,也很难做到)

4、过程中你一定会走神,你的无意识大脑会蹦出各种念头,当你意识到自己走神了,用意识把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即可。直到闹钟响起。

第四阶段,OKR工作法,曼陀罗九宫格,KRT复盘以及PA停车场四法综合使用,完善周计划。

书中提到了注意力恢复的大脑机制,简而言之,就是注意力在任务切换中需要5到15分钟的适应时间,所以我们如果在不同事务之间不停切换,时间都会被浪费在注意力的再次集中上,处理事务的效率很低。

(1)我结合一次只做一件事,在时间管理上引入了OKR工作法。

举一个我的OKR的例子:

我把OKR缩短成为一周,完成一个一周的小目标。

(2)曼陀罗九宫格,就是一个下图的九个格子:

中间写上本周的计划清单,而四周八个格子,可以写周一到周日的每日安排,最后一格,用来分解大型的项目。

(3)KPT复盘,是如下的一个表格:

把一周内需要保持的,出现过的问题,成列出来,然后写出尝试优化的想法,复盘就结束了。

(4)PA停车场

这是一个灵感来源于:会议讨论的技巧,为了避免完成任务是跑题,把冒出来的话题和灵感记录在一张叫PA的白纸上,等解决了手头的任务,再去解决。

用这个PA可以把本周内突发奇想地很多点子记录在本子一个表格中,最终的版本如下图:

其实管理时间、管理精力就是管理自己,术和器固然重要,但是“道”才是根本,什么才是精力和时间管理的道呢?那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你不断地向内认知,向外行走,你的时间和你的精力就会被自动管理起来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