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拖延到行动》经典读后感有感

《从拖延到行动》经典读后感有感

《从拖延到行动》是一本由苏颖著作,深圳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拖延到行动》读后感(一):凡事别想太多,先行动起来再说

什么是拖延症?拖延症就是,我们明明预料到,如果不尽快去做一件事,一定会产生一些我们不想要的结果。但是!我们还是选择了把计划往后拖延,直到不得不做为止。其实很多人有拖延的问题,那《从拖延到行动》这本书推荐大家看一下。这本书专为解决拖延问题而生,作者深入剖析了决策压力、不良情绪、完美主义等六种拖延成因,结合时间管理、目标达成等实践策略,给读者有效分配精力、劳逸平衡等六种具体可行的改变方案,带你走出拖延。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从拖延到行动》的作者苏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记得史铁生说过,拖延的最大坏处并不是耽误,而是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丧失信心。贝多芬说:“人拥有的东西没有比光阴更贵重,更有价值。”所以千万不要把你今天所做的事,拖到明天去做。不要再等待,不要再拖延,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因为有些事等你发现它很重要时,却为时已晚。不管什么事,决定了,就立刻去做。这本身就能使人生气勃勃,保持一种主动和快乐的心情。 总是拖延,只会让你止步不前,大多数人总是睡前计划一大堆,可一觉醒来,又还是重走老路。想的时候很兴奋,可到了第二天真正要做的时候,又拖着不肯开始。总想着反正还有时间,迟一点再做也没关系,可拖着拖着就成了来无影去无踪了。为什么会总是这样呢? 因为想的时候不痛苦,所以会产生各种想法。但当行动起来时,就要付出很大决心,而且这个过程很艰难。于是就还是放着不做,想着等到条件成熟再行动起来。我很喜欢一句话:“幻想千百次,不如行动一次。”总是拖延,只会让你止步不前。生活中的任何事,行动了,或许还有一丝成功的机会;如果总拖着不做,那就只有一个想字了。 大多数拖延者都有害怕失败的心理,觉得自己无法完成既定目标。我们不妨给自己一些积极心理暗示,不要用过去的错误惩罚现在自己,相信和激励自己,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也可以试试五分钟法则,五分钟法则可以克服畏难情绪。当开始时,实际行动会疏解那些要做却不想做的心理压力。坚持五分钟后,会让你如释重负,根本停不下来,做事效率也会大大提升。排除干扰因素当受到外界的阻碍太多,加上拖延者容易分心的弱点,最终会选择躺平。所以告别拖延,要保证自己所处环境不容易被影响,排除干扰因素,让自己处于自律环境中,促使自己不要懈怠,全心全意投入。 对过去纠结不放会导致拖延。我们常常会对两种事情纠结不放:不可修复的和可修复的。不可修复的指那些无法弥补、无法挽救的错误。这样的错误会让我们长久地陷在自责和悔恨的怪圈里,纠结于已发生的不幸,直至丧失行动的力量。但其实,纠结不放只是一种无谓的挣扎,你的反思并不能改变过去,而是让你进一步否定自我,放弃自我。这个时候,我们只能说服自己接受现实。接受现实,意味着要忍受全部的痛苦,所以我们必须扩大之前划定的“可以接受的错误”的边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下过去,原谅自己,重新寻找出路;否则就会陷入崩溃,无法行动。可修复的指那些换一种方式或许就能避免的错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次的失败可能意味着下一次的成功。人类纠结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可以找到答案,但纠结不放缩小了我们选择的范围。总是纠结会导致选择困难症,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习惯,大事小事都难以抉择,难以行动。而事实上,很多事情,如果你继续尝试、练习、改进,随着时间的积累,你就会发现没什么好纠结的,因为总会解决。 读了《从拖延到行动》后,做一个有执行力不拖延的人真的不难,不是靠空想,不是靠做计划,而是靠身体去行动。每天给自己一些鼓励,你就可以克服一次拖延,每克服一次拖延,你就会有丰富收获。让我们告别拖延,即刻行动吧!

《从拖延到行动》读后感(二):记录自己的时间、想法和行为,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旺盛的精力和那些大块的时间一样,难以找到。”读到心理咨询师苏颖在《从拖延到行动:心理学疗愈精神内耗》中写的这句话时,我猛然一惊。有时间的时候没有精力,有精力的时候没有时间,这个问题怎么破? 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除了上班的时间,家务要做,孩子要陪,父母要常回去看看,留给我们学习和提升技能的时间并不多。再加上习惯性的拖延,开年的计划到到年终总结几乎没动。 10分钟、15分钟我30分钟的时间并不是太短暂,如果我们不拖延是可以做很多事的。 比如说每天花10分钟读5页书,一个月下来也有150页,两个月下来300页,一本书也基本读完了。 这么一看好像挺简单的一件事,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因为一是因为习惯性的拖延,二是因为我们的心理感知时间与实际时间出现了差异。 想要解决拖延的问题,我们需要审视自己日常行为习惯,并做好记录。 比如说上午的时候计划读半个小时的书,结果来了一个电话,接完电话后顺手刷起了短视频,当意识到刷短视频时间过长的时候,已经过去了40分钟。 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这种行为进行记录,不加评判,只是记录,记录自己的有效时间利用率。这是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作为了观察对象。 有一次我记录自己的时间利用率,结果发现有效的时间利用率仅仅是百分之八,也就是说92%的时间都是浪费在那刷视频、聊电话或者是其他的无意义事上。 我对自己的这一记录结果感到吃惊。如果不改变现在的行为模式,我可以预想到自己的进步空间太窄了。 于是决定改变原来的行为模式,只是仍然在记录自己的时间,记录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当进行记录的时候,时不时翻手机的频率也下降了很多,开始能够静下来心来读书或者是运动。 记录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审视自己的状态,改变以往的行为模式,整个人也开始也神清气爽,精神抖擞,更重要的是知道了自己的时间去了哪里。 深圳出版社出版的《从拖延到行动:心理学疗愈精神内耗》,作者苏颖给出对抗拖延的建议非常实用。 在写观察日记的过程中,在记录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里,我们在审视着自己的状态,在写下来的动作时,不知不觉我们的思维也在发生变化,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多维化,我们的想法和行为也变得清晰起来。 这真的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写观察日记的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于拖延,不再是处在悔恨和自责中,而是在这一系列的的观察、思维、行动中化解了延拖的症状。 对抗拖延,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差异。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是不一致的。 现在多媒体平台已经侵扰了我们方方面面的生活和工作。计划晚上早点休息,结果刷了一个电视剧或者玩游戏,不小心已到了夜晚12点。这就是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严重的出现差异。因为处在非常兴奋的刷剧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淌,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在时间的荒漠里。 对时间感知的失衡,很容易造成拖延的习惯。就像作者所说的,心理时间会支配一个人的行为。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感知时间的能力呢? 对计划要做的任务,先做一个时间预估,进入实际完成的时间,然后进行两者对比。在不断的对时间进行预估和实际使用之间的对比,我们感知实际时间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利用好闲散的时间,是培养对感知时间的一个好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块的时间很难找,但是10分钟15分钟却经常有,利用好这碎片化时间,对任务完成效率会有很大的提升。 就像我们开头所说的,如果你找了一个完整的三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一本书,但是精力也不旺盛呢?碎片时间易找,大块时间难寻,旺盛的精力更是难以与大块时间匹配。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的精力和忍耐力,不如利用好10分钟15分钟的碎片化时间。 《从拖延到行动:心理学疗愈精神内耗》,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如果处在精神内耗和拉扯中,不如来写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行为吧,从此与拖延说再见。

《从拖延到行动》读后感(三):大多数人没想到,“追求完美“也会引发拖延

领导布置好久的工作任务和交办事项,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明知道家门口修路,想着早点出门别迟到,于是定了好几个闹钟时间,但每次响起都被按掉了,想着再睡一会吧,于是还和往常一样,卡着点出门了 …

结果可想而知,早上出门后才发现,之前不堵的路段因为修路堵车了,紧赶慢赶地到公司,还是迟到了,刚坐到位置上,就被领导叫到办公室,原来工作成果是按时交差了,但没来得及检查,被老板发现几处错误、加上上班迟到,然后被劈头盖脸地训了一通。

这还没完,刚回到办公室,家人就打来电话,询问这周末度假的机票和房间订了吗,才发现这是被自己给拖忘了,上网一查,发现啥啥都涨价了,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多花钱才办妥。

忽然间,感觉一整天的好心情都没了。

是不是看着很眼熟,如今“拖延”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似乎已成为大多数人的通病,因拖延限入困境,并引发内疚、自责、焦虑等负面情绪,已成为当代人的精神内耗之一。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颖,专门为解决拖延问题著有《从拖延到行动》,书中从拖延的特点及根源入手,深入剖析了决策压力、不良情绪、完美主义、心理时间贻误、行动信心缺失、被诱惑分散精力六种拖延情况的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六种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即:积极心态、直面困难、借助外力、有效分配精力、劳逸平衡、培养高效习惯。

作者苏颖给出解决拖延问题的几个关键,就是要:克服完美主义心态,改善精力分配计划、和优化思维方式。

一、 用成长的心态瓦解完美主义信念

很多拖延是追求完美的心理作怪,“先完成、再完美”,大多数真正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是完美主义者。

新闻里经常看到有名校高材生因论文答辩不过关、而选择轻生。书中提到,完美主义者面对失败,更倾向于固定心态,觉得只有成功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一旦失败就是全盘地否定自己。完美主义者宁可拖延也不容许自己表现不好,害怕表现得没能力、没价值,导致一遍遍的推迟延误。追求完美没有错,对自己要求严格也是一件好事,但完美是没有界限的,不管是谁,给再多的时间也是无法达到真正的完美,所以,要改变完美主义者的固定心态。

要改用成长的心态看待失败和错误,能够正视自己的不完美和错误,制定的目标,要切合实际、现实可行,衡量自己的表现,不能过于苛刻,这样就不会一味地追求完美而导致迟迟不行动或者延误。

二、 克服延误要改善精力分配计划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精力放在关键的事项上,合理地分配时间。书中提到,要拒绝习惯性的无意义行为,没有意义的浪费时间的事情,必须拒绝。拖延者常常分不清事情的重要和必要程度,导致浪费了时间却一无所获,所以,要杜绝拖延,就是要分清楚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要有明确清晰的目标,明确地判断出浪费时间的事情,并把它从你的生活里踢出去。

要做的事,马上去做,不要想着一切都齐全了再开始,一件事只有开始做,才能清楚还需要完善哪些内容。刷抖音、快手、短视频,各种社交网站、网购平台,都会悄悄地偷走你的时间,所以,要制定做事计划,用做事计划的执行节点,来强制规划改善自己的精力分配。

三、 优化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高效习惯

除了已提到的用成长思维方式来克服完美主义心态之外,还要用积极地思维方式来做事。

我们经常对自己不喜欢做或者厌烦做的事情推延,有时候不是故意拖延,而是真的提不起做事的兴致,所以,要用积极地热情和激情消灭拖延,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将枯燥的工作兴趣化,思维方式的转变,会让自己对要做的事情提高重视程度,提升专注度,同时也能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建立做事的信心。

正如,“优秀是一种习惯”,拖延者往往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拖延,生活中的拖延会影响健康,工作中的拖延会丧失职场竞争能力,拖延会让我们看似很努力,但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所以要改变的应该是我们的思维方式,用成长的心态、积极地状态去直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克服完美主义带来的心理阻碍,这样不拖延做事的高效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从拖延到行动》读后感(四):克服拖延,让你做事事半功倍。

我小时候经常上学写作业周五布置的拖延到周日下午才开始做,这就导致周一上学交作业就可能没写。因为没有写作业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受到批评就有可能会厌烦学习,然后又不写作业,这样就有点恶性循环。

因为拖延的教训在每个人身上肯定都会产生,有时候会发生因为拖延而产生的精神内耗。如果你已经产生就可以来看看这本《从拖延到行动》

从小学生到科学家,从商人到官员,从实习生到董事长,每100个人中,有91个人都在拖延。

本书专为解决拖延问题而生,作者深入剖析了决策压力、不良情绪、完美主义等六种拖延成因,结合时间管理、目标达成等实践策略,给读者有效分配精力、劳逸平衡等七种具体可行的改变方案,带你走出拖延。

苏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冥想催眠治疗师、绘画疗愈师。从事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团队协作成长辅导、家庭教育10余年,累计咨询案例超3000个、EAP(员工心理援助)项目200余场,尤擅压力疏解、领导力提升。

关于拖延的产生,会有许许多多的情况。像行动缺失,导致的拖延。害怕失败导致的拖延。信心不足导致的拖延等等。

很多的时候工作就比如做报表。经常会在月末最后的几天才开始做。结果每次都要在月末最后几天的压力状态下努力的完成了。虽然这样完成了,但是如果一个月当中每天完成一点反而这个更加轻松。有时候最后一刻的完成,会让你陷入被动。

很多人上班了以后会去办各种课程的卡。比如说健身卡,声乐卡等等。一办就是一个月一年。但是因为觉得自己工作太忙,然后就没有去拖到了很久,慢慢的卡的时间也没有了。所以我们就不要把忙碌当成拖延的借口。

当拖延的产生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努力摆脱拖延的状态。每当拖延之前都会有借口,我们先把这个借口戳穿让拖延失去理由。

为了改变拖延,我们先自己做出改变。先了解自己的拖延习惯。看看是哪一些阻碍导致了你的拖延?当知道了哪些阻碍我们再进行解决?

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作为观察对象,对自己做一次检查。从观察中科学的分析出结论和做出推断。预想可能的结果。向着最积极的结果努力并且行动起来。最后总结自己对抗拖延的收获。

通过这个过程,让自己的注意力注重自己的内在感受,转向自我观察。了解自己拖延的阻碍做一个对抗拖延的观察日记。

面对拖延可以主动发出积极行动的信号,增强行动的欲望。可以做承诺性语言来鞭策自己。承诺是一种保证,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让我们承担责任,督促我们完成事情。

就像老板让我们做一个报表,我们就向老板承诺,三天内就能做完给他。我们就在三天内做一系列的规划和总结,帮助自己把这个报表做完,然后按时交给老板。

为了摆脱拖延这个斜坡,先问自己对我来说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我要做到什么程度?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我需要哪些条件?需要多长时间。

为了对拖延做出改变,可以先了解自己的拖延是哪种类型。行为性拖延,迟迟没有行动,导致计划目标没有实现的拖延。改变型拖延回避改变维持现状。迟到性拖延一种很难克服的拖延这种类型的拖延是任何活动或约会都会迟到。

当我们面对拖延,也可以请求外界的帮助。有的人会选择每天做完多少东西,先做个计划,然后让另外一个人来监督自己,如果没有完成的话,就给另外那个人发一个红包。

通过这样的行动来帮助自己努力完成约定的计划。就是为了不发红包给另外那一个人。通过这个办法,很多使用了这个方法的人都觉得很有效。

为了改善拖延,我们需要劳逸平衡用休闲娱乐补充精力。因为有的时候我们是因为精力不足。自己有可能会产生许多厌烦情绪,从而导致自己拖延了。

就让自己每天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小睡一下,或者下午选择一些不费脑力的工作来进行解决。

通过阅读本书,你能了解许多克服拖延的各种解决方法。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先行动再完善,行动是治愈拖延的良药。

当你陷入不良情绪而拖延时,抽出三分钟舒服的坐下来,注意力都集中在呼吸上,不管其他念头,用正念摆脱不良情绪。

《从拖延到行动》读后感(五):当我们拖延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

这时,手机响了,闺蜜群里弹出一条消息。你和闺蜜畅聊了十分钟,又看到头条推送了新闻,刚好是你感兴趣的新闻,你又忍不住点开......时间一点点过去,不久,你发觉自己有点饿了。

于是打开了外卖软件,给自己点了份外卖。回到电脑前准备在外卖到达前理出头绪,但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现在开始工作,等下外卖来了还得中断工作吃外卖,步入运动一下加速代谢,刚好吃了外卖也不会胖,于是你开始运动。

半个多小时后,外卖来了,你又花了半小时吃外卖,而时间,已经过了11点。你想起自己还没洗头洗澡,于是放下吃完的饭盒,就直奔浴室。再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凌晨12点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我们发现,时间就这样被拖延症吞噬掉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也在被拖延症渐渐毁掉。

人为什么会拖延?如果你已经是拖延症晚期,还有没有治愈的可能?这本《从拖延到行动》可以说专为解决拖延问题而生。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冥想催眠治疗师、绘画疗愈师,作者苏颖从事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团队协作成长辅导、家庭教育10余年,累计咨询案例超3000个、EAP项目200余场,尤擅压力疏解、领导力提升。

正视拖延,直面拖延,端正心态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86%的职场人都患有拖延症。50%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工作。13%的人没有人催,就不能完成工作。难怪有人会说,现在99%的年轻人都靠“截止日期”活着。

拖延症的人,为什么迟迟不愿意采取行动,是因为他们觉得事情的重要程度不够,自己做的事基本上是琐碎小事,没有必要花太多精力。针对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形,要学会罗列自己想做的事,并且根据相应的重要程度对其排序,不断的提升自己对某件事情的重视程度,重视程度越高,做事的动力也就越足,渐渐的,自己也就学会了“拒绝摆烂”。

书中作者在第一和第二部分中就拖延的特点及根源,让我们从根本上认识拖延症的成因。学会发现问题根源更容易在自己的问题上找到答案,从而让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像起床,扔垃圾以及做工作总结等等养成一个好习惯从而避免在重大问题上形成拖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去做,行动和想法要统一

其实拖延症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影响,如:自责,焦虑,抑郁,负罪感,自我否定,自我贬低,无价值感,严重的还会演变各类严重的精神疾病,如人格障碍,精神衰弱等。

曾经看到过一个战胜拖延的好方法,个人觉得很不错,就是尝试五分钟计划。所谓五分钟计划,就是向自己承诺,我先坚持行动5分钟,5分钟后再决定要不要继续下去。

比如像文章开始,你正准备写工作总结,但发现没有头绪就可能下意识用拖延来逃避。这时候你就要鼓励自己,我先查五分钟资料再说。这并不难,毕竟五分钟不是多长的时间。在这五分钟的时间里,你很可能找到了行动的方向,甚至已经深深地沉进工作中。

这一点也十分符合书中第三部分的解决拖延的准备,我们学会用一些小目标在约束自己,当我们在小目标的约束下逐渐达成最终目标时,价值感也会随之增加,很多时候价值感会带给我们很大的力量。

拖延症的人,做事的态度总是非常懒散,觉得自己不去做事,并不会给自己造成什么负面影响,也时常纵容自己的男生习惯,这种习惯改变起来也具备一定难度。作者在第四部分做给到的解决拖延的具体方案中就有一项借助外力。

有时候,孤军奋战不如适当求助。当我们已经下定决心想做出改变时,可以让自己的好朋友、家人,充当监督者的角色,不断的提醒自己,专注的改变具有拖延症的不良习惯。当有人在身边不断的提醒自己,不断敦促自己做事后,个人的注意力会渐渐的变得集中。

真正的拖延症是习惯性的,长期持续出现的,事后又给自己带来焦虑,自责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情况。在分析拖延症的时候,还得分析产生拖延的背后心理因素,比如:不自信,怕自己做不好,不敢承担做事的结果等,这背后存在的原因才是问题的结症。

这本书中作者苏颖深入剖析了决策压力、不良情绪、完美主义等六种拖延成因,结合时间管理、目标达成等实践策略,给读者有效分配精力、劳逸平衡等七种具体可行的改变方案,有针对性的处在拖延焦虑的人走出拖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