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视觉与诗意经典读后感有感

视觉与诗意经典读后感有感

《视觉与诗意》是一本由郑岱著作,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元,页数:4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视觉与诗意》读后感(一):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视觉与诗意》带你领略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视觉与诗意》是一本充满艺术气息的书籍,它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深深的思考与诗意。郑岱通过他的作品,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在这本书中,郑岱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生活中的点滴,从微小的尘埃到浩瀚的星空,每一个细节都被他细腻地捕捉并呈现在画布上。他的画作充满了诗意,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暖。通过这些画作,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发现,就能找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瞬间。 除了视觉上的享受,郑岱的文字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他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他的所见所感,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韵味,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他的文字让我深刻地理解到,艺术并不只是画作本身,更是艺术家内心的独白,是他们与世界交流的方式。这种交流是如此真实而深刻,让我深受触动。 此外,《视觉与诗意》还让我对艺术家这个群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郑岱通过他的作品展示了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和复杂,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和痛苦,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都让我深感震撼。这让我更加珍惜艺术家们的努力和付出,也更加欣赏他们的作品。 总之,《视觉与诗意》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美好,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郑岱用他的作品向我展示了生活中的美好和艺术的伟大,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这本书会带给更多人启发和感动,让更多的人爱上艺术、爱上生活。

《视觉与诗意》读后感(二):诗意,是在笔触之间流动跳跃的闪闪浮光

逛美术馆的时候或是在街边偶遇一个“别有用心”的雕塑或奇石,有没有驻足思考并试图解析其中的奥妙。我们的艺术传统是象征、寓意、寄托、形容、表达。基于数千年文学素养的熏陶,郑老师尝试用一种文化自内而外的深刻反思去重新审视艺术作品。

道德经中提到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所谓的“诗意”在艺术作品中,正像“道”一样,飘忽不清却四处留下蛛丝马迹待人寻味。人们通常认为的大自然中的朴素的“诗意”是什么?创作者如何将这一概念植入作品之中?又是如何传导到观看者的感官之中呢?

加斯东·巴什拉所指出的,“诗意的瞬间需要复杂性:感动,证实,应邀,抚慰,它是令人惊叹的,也是熟悉的。”自然物的本体是清晰的,而来自其中的“诗意”确实模糊跳跃的。创作者凝视景观之时,是将感官重组还是尝试提取大自然给予的灵感?艺术家又是如何将“诗意”一词剥离诗歌而转为一种美学意义的表述?

郑老师在这本书中,分析了不同画家对诗意的不同表现手法。马蒂斯在晚年病重时几乎实在轮椅上度过的,行动受限大大增加了他创作的难度,这个阶段他改变了创作形式,由绘画、雕塑变为剪纸。这期间一系列以“水”为题的作品将马蒂斯的作品推向了新的高度。其中出名的有《游泳池》系列,还有书中提到的于1952年创作的《海浪》。一张蓝色的纸中间呈波浪状一分为二,中间的空白暗示出尼斯海岸的白色礁石。这是马蒂斯提取出的“海的诗意”,给艺术做减法是大·师的智慧。

艺术在于精炼世间的“诗意”,归根到底,一切的艺术都侧倾于“诗意”。郑老师结合自身的创作思路,开展一场寻获视觉与情致、想象、创造、心灵的美术之旅。

《视觉与诗意》读后感(三):艺术家眼中的世界:诗意,是治愈平凡的魔法

作为一名中传系学生,艺术和中文贯穿在我的学习中将近十多年时间。小时候喜欢画画,但是到大学才真的开始学习素描和水彩。毕业两年,转行互联网公司的工作经历更历练了我对美的关注和追求。发现美,观察美,表达美似乎应该成为每个人的普遍能力,你想想,信息量巨多的现在,又有谁愿意把时间放在低差内容上呢?

虽然说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但每个人对于艺术的追求应该无差。艺术也许有不同的定义,上到阳春白雪,下到下里巴人,每个人对艺术的感知也许不尽相同,也正是这样的分歧成就了艺术独属的玄妙之处,印证了那句“你是什么,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

我们的眼睛是我们观察的利器,作为心灵的窗口去捕捉这个世界中诗意的部分。理解诗意并没有那么容易,但是横向对比过来你会发现,看见美好也许并没有那么难。你的身边,你的周围,无所不在的,是这个世界专属的美感。艺术的美妙之处,在我看来也正是因为它的专属之处:如果人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我们同样无法两次邂逅同一种美感。

因为你无法遇见同一份心情,同一道光线,同一段呼吸,这种偶遇像是奇妙的缘分,还真的有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美妙感觉。

在这里,文学和艺术形成了闭环。作者提到,在20世纪90年代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绘画基础课的时候,她会经常去中文系听课。在叶嘉莹老师讲授的古典诗词课中,作者汲取到了很多关于创作的养分。毫不夸张的说,中文和美术其实在根基层面都离不开艺术的养分,我们常说文人写意,换一个角度去体会这句话,对于作品来说,呈现的结果不管是行云流水的文字,亦或是五彩斑斓的画作,都是创作者内心的反射和投影,诗意的表达并不是从这里开始,而是在这里从无形变为有形。

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诗意的境界中“见”字蕞为紧要。眼见不一定为实,但是在艺术这件事上,你可以永远相信自己的眼睛。去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去相信自己发现的美感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愿意,你一样可以把诗意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领域,去理解诗意,去创造诗意,去感悟诗意,去表达诗意。

基于以上种种,你会发现,这本书中关于“诗意”的解答充满了融合的意味,因为作者在传统的中式教育中学习的是中式思维方式,中后期受到西方的影响又充满了感性,整个论述侧重告诉读者如何观看诗意,用自己的语言去二创诗意,去表达诗意,学会用绘画语言去表达胸臆,可以说在专业绘画研究领域确实是有文学的贯穿意味。

整个书本的文字语言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学功底也非常深厚,整个内容的搭配条理清晰,不仅仅有名人名家的金句作为理论支撑,同时又有大量的艺术画作作为案例分析,感受这一切的过程充满了艺术的想象和创造力,理解美是层次一,表达美是层次二。从零到一不容易,从一到二更需要长久的努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