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插图袖珍本)》读后感1000字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插图袖珍本)》读后感1000字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插图袖珍本)》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11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插图袖珍本)》读后感(一):当80岁白先勇,遇见300岁曹雪芹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插图袖珍本),由叶嘉莹先生作序推荐,收录了38幅全彩插图,精致小开本,使用的是护眼字典纸,书脊还可以180°平摊,这么一本书,捧在手里实在赏心悦目。 解读《红楼梦》是一门大学问,张爱玲、周汝昌、蒋勋、白先勇、欧丽娟,还有马瑞芳,这几个人各有粉丝拥趸,他们的解读我多少都读过一些,个人比较喜欢欧丽娟的解读。 白先勇的解读,有两点争议比较大,一是轻视庚辰本,二是认定后四十回乃曹雪芹原作。 我自己所读为庚辰本,白先勇挑出来的几个问题我在阅读中有同感。比如尤三姐一案。尤三姐刚烈,后来柳湘莲因怀疑尤三姐不贞,三姐羞愤自杀。庚辰本“贾珍便和三姐挨肩擦脸,百般轻薄起来。小丫头子们看不过,也都躲了出去,凭他两个自在取乐,不知作些什么勾当”,这一段把尤三姐描写的极为轻浮,初读红楼梦时年纪还小,但这段对尤三姐的描写以及后来尤三姐的结局,确实让我比较困惑。程乙本“那三姐儿虽向来也和贾珍偶有戏言,但不似他姐姐那样随和儿,所以贾珍虽有垂涎之意,却也不肯造次了,不好意思太露轻薄”,看白先勇的解读,确实程乙本这一版比较合情合理。 但是我接受不了后四十回为曹雪芹原作,鲁迅先生在《论睁了眼看》里有段话:赫克尔(E.Haeckel)说过:人和人之差,有时比类人猿和原人之差还远。我们将《红楼梦》的续作者和原作者一比较,就会承认这话大概是确实的。 然而读书本来就是如鱼饮水,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各不相同,不必要打嘴仗吵来吵去捍卫自己的观点,君子和而不同,比如白先勇对于主要人物分身镜像的观点,对于全书分为神话现实两层架构的观点,对于儒释道三种信仰融合交错的观点,对于袭人和蒋玉菡最终结合象征意义的观点,包括对于一些写作手法的讲解,都对于我有很大的启发。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插图袖珍本)》读后感(二):美读中的兴发感动

想了很多开篇的内容,或洋洋洒洒,或半文半白,或假装深沉,然后又默默删掉了。

想炫一下自己的文字,想显摆一下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在白先勇老先生面前显得可笑又自不量力了。

面对《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这样一本书,无论怎样开篇都不如一字一句认真又老老实实写出自己的感受好。

知道白先勇的名字始于《台北人》,无意中读到开篇,那个下午我便再也没有离开过座椅。即使多年后对那种无可奈何的凄艳之美仍然无法忘怀。

于是《树犹如此》《孽子》统统收入我的阅读名单。一路读下来,除了膜拜二字,似乎很难找到其他字眼来形容我的心情。

作为一个读了十五年《红楼梦》的小外行,除了喜欢曹公的文字,曹公的故事,好像我很难再读出更多的含义。但每每看到后四十回,心中总是愤懑无比,为何会如此设置结局?为何会如此对待宝黛!甚至很长时间内,我只读前八十回,把那些美好,浪漫,幸福,留在脑海里一遍遍反复回味。

但后四十回始终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心中那份不快一直在扯拽着我。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中终于为我释疑:《红楼梦》均为曹雪芹所著,因为前后情节呼应,人物性格吻合;如果为他人所续,要达到如此完成度和一贯性,要对前八十回达到常人难以理解的深度,这个难度太大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白先勇对后四十回地解析字字珠玑,又条分缕析。虽然对这结局令我意难平,却也不禁一声长叹:如此,才是曹公本意吧。

而解读至此,并非白先勇先生的精妙之所在。

于我一个外行而言,《红楼梦》始终是个故事,是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但若这如此,又何来如此之多的红学研究?

白先生把《红楼梦》比较抽象和深奥的有关人和人性的命题化解为横向和纵向两度。

横向以贾府的兴衰为主线,填充以大观园的荣枯和各色人物的命运;纵向以人的精神境界为主线,在空间上则是人的灵魂从仙境落到凡间再回到仙境为轴。白先生于是也就将《红楼梦》化解成了活生生的人生命题:从年青时追逐名利信奉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中年经历种种挫折碰壁后开始逐渐信奉无为避世的道家思想→老年已看破人间种种学会放下而信奉遁世的佛家思想,悠悠的厚味和深邃的哲思就从这双重人生幅度中渗发出来。

这样的解析反映出了一种失意人生的写照,与曹公要表达的悲情人生观无比贴切。白先勇用地道的文学方式传达出了那种形之于过程的、说不清道不明却又具有广泛裹卷力和震颤力的人生真味。

细说二字中贯穿了一个美字。白先生对红楼梦进行了一番周详的美学赏析,从其中的语言之美(如白先生盛赞曹公通过各色人物对话,几笔便能形象的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出身),到人物之美(如宝黛湘云熙凤探春到晴雯平儿到贾母刘姥姥各色人等或有美好的性情或有高雅的品味或有超凡的才干),到文章之美(如文中做出的各类诗词歌赋及不同人物发出的人生感悟),到情境之美(如对大观园、太虚幻境、丧葬节日等各种场景描绘,对黛玉葬花、湘云醉眠、宝钗扑蝶、宝玉听琴、黛玉焚稿等等行为艺术的描写数不胜数),到构思之美(曹公构思精妙,文中一物一线索,一人一结局,当之不愧的草蛇灰线、伏言千里,无一句废话,亦无一个无用之人物,将故事讲的十分工整圆满,几无遗漏),令人信服于曹公的语言设定上总是那么真实和贴切,让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红楼梦的无穷妙处。白先生解析的《红楼梦》唯美,浪漫而又波澜壮阔。

支撑小语:《红楼梦》对白先生产生着一种疏而不漏的强大控制力,所以我们看白先生的文学作品绕不开红楼梦三个字,这当然不能仅仅看成是他对《红楼梦》的偏爱。

文学是永恒的事业,文学的历史上升起过一些为数不太多也不太少的永恒星座,这种星座所散发的光辉是不受时间局限的。不管是哪个时代的文学事业的继承者,都应是这些永恒星座的忠诚卫护者和终身性的仰望者。而白先勇,这位现代中国作家的精神行箧中始终醒目地放着一部《红楼梦》,而且永远也不会丢失。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插图袖珍本)》读后感(三):听奇人讲奇书,这个版本值得品读收藏

《红楼梦》是中国文化集大成之作。像挖不尽的宝藏,多少人毕其一生研究,仍觉它深藏玄机,意犹未尽。一打开它就像听到某种召唤,扎进迷雾幻境中。不仅读原文容易上瘾,读它的各种解读(汗牛充栋的研究啊)也是津津有味。

关于它的解读争议,可谓“百家争鸣”。比如: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怎么评? 高鹗一直备受争议和诟病,而林语堂为他平反,认为高鹗被骂得太厉害了。张爱玲则专门写评论把后四十回痛批一顿。那白先生持什么态度呢?

他认为高鹗才智不亚于曹雪芹,改别人文章难,续写更难。第九十七回写黛玉之死,一百二十回写宝玉出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写的都极好。

话说白先勇先生本身就是位奇才——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叶嘉莹先生评价他“奇才解读奇书”。她在《代序》里说,《红楼梦》一书蕴含的人情世故,妙想哲思,都是体味和述说不尽的,而白氏此书则能对其中多方面之意蕴做到了深刻细致的分析与说明。读这本书除了享受,还因好奇,想知道他是怎么评说的。”

的确,先生对《红楼梦》一往情深,他解读《红楼梦》的著作蛮多,有“正本清源说”,有“对话录”,有“细说”。那何为“细说”呢?对照原著一百二十回,完逐一拆解。并非注释原文,更侧重于多角度述评。从曹雪芹的写作,到小说里的细节,宏观、微观兼有。

这本《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大陆首版是2017年,这次再版可谓亮点多多。奚淞亲笔手绘插图、精致小开本、180°平摊活腔书脊、双色印刷,还附赠“红楼梦神话结构示意图。拿手里厚厚的很扎实。

白先生说,《红楼梦》厉害的地方,是什么角色讲什么话,把它随便翻开一页,只看对话,把那个人名遮起来,只看讲话的语气,就晓得是谁说的。那么多角色,每个人讲话有每个人的特性,不只是主角,就是次角,平儿吧,紫鹃吧,也都不一样的。

比对此前看过的几位红学家评述红楼,白先生的解读吸引我的地方,除了观点透彻外,很大个原因是语言风格非常亲切、舒适。就像有个学识渊博,脾气又特别好的兄长,一边讲着故事,一边讲着种种人性幽微和世事沧桑。

很久前听过一段话,深以为然。他说,你要听谁讲解个什么东西,比如解读某个作品,如果听起来特别费劲,很绕。那大概率就是讲述者自身并没有吃透作品。他自己一知半解,才会讲得云山雾罩。

所以,每当我们读大家之作时,反而常常感到如沐春风。没什么晦涩语言,多是短句子,家常话,就把原本艰深难懂不易觉察的地方,一下子整敞亮了。对,白先勇先生这部书,就这个感觉。读完它就像又读了一遍原著,而且还想再回去读一遍。《红楼梦》读起来,总给我一种错觉,稍微入戏,就总觉得这大观园啊,这女子们,都是存在过的。实在太太太真切了。安了多角度摄像机也不过如此。

还想看看白先勇先生其他作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