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1000字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1000字

《一个一个人》是一本由申赋渔著作,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一):那些一个一个像星星一样的人

去书展偶然拾起这本书,被其装帧所吸引,那些票据、存根、插画……

作者申赋渔先生将其所遇到的一个一个的人记叙了下来,那些背后故事也慢慢带出,有温情、有失意、有困窘……读起来轻松但又不失深度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那些陪伴过儿时时光的星星,正一闪一闪的亮着微光……后来星星慢慢的淡出视野,也遇到的一个一个人,成为现在的自己……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二):天上有些星星是人造的,而有些遥远它真的是遥远

我把作者另一本书(《一只山雀总会懂另一只山雀》)给骂惨了,现在“良心发现”说些该说的话。 该说不说,这本作者早期的书果然比较有元气些,说它元气淋漓也不为过。以致于读着读着,自己似置身于神秘森林,雾气升腾,落叶游走,颇有几分武侠氛围。我知道我已无法轻易走出。又,所有的走不出,不过是不想离开。 作者知道自己写人方面的天赋,一味地写,却不令人生厌,这是本事,很大的本事。申赋渔这孩子他知道笔越老越妖越是诚的道理,懂得真正写作的秘密是回到简单——一次次地回到,回到简单的简单,简单的简单的简单——简单的无限细分——向内简单——直至干净得如同一瓶娃哈哈纯净水,可直接送去做实验那种。他做到了。上一个做到的人,是同为江苏人的汪曾祺,他们皆属沈从文一脉。所以或许可以这么说,申赋渔,被低估得厉害。特别是这本书一出现,谁人敢来小看。他后面有很多作品,再后面还会很多作品,但是这本书,应当始终是他的护身符。 申写人妙处似中国画,重意和意境,其它哪怕也可成为要求也是琐碎要求,不似“意和意境”来得主要。比如写女人,就说漂亮;比如女人不漂亮,不说不漂亮。比如懂得悲和不可知要胜过喜和可知。比如从不用上帝视角。这都是很有功夫的,其中也可能包含有科班功夫的加入,不得而知。 作者自己写的序,这个序本身就是一篇文章,写得很好。甚至让我恍惚间认为这一篇可算进中国现代散文的巅峰之作的候选,尽管它仍不完美比如仍需要简化,又比方说可以考虑需要删去一些没必要的连接词。推荐有空的都去听张颂文朗诵这一篇,反正我是听了很多遍,他的朗诵比专业还专业,声调醇厚之外,又有种平和之气,像是历尽劫波之后的那种平和之气,堪称优秀,动人心弦。 作者按时间顺序安排的文章,写从小到大的自己,以及一路上遇到的各色人等。朱赢椿的设计是:“这本书,从前往后翻,纸张由黄变浅,时光慢慢逼近”。尤其是前边的青春岁月,写得太好了,也太无辜了——嗯,一种无辜的好。无辜的好才是自然的好,才是真的好。这也是我最前边提到的元气的来源。 作者不擅长蒙太极,或者不喜欢用这招,而更愿意用“简笔”创作,写若隐若现之物,写朦胧的情感,实录其事,又把氛围置于事实之上,让人每每读来,似置身在云雾间,不由得就被感动到。感动的时候,能明显感受到被真诚之光所照,尽管人家似乎是盲照。作者还知道,让叙事推动笔尖,而不是笔尖推动叙事。这都是高手手法。所以才说可不能小看他。 他写别的恋情已经打动到我了,写到妙妙时更加。那时妙妙漂亮不漂亮,他不写;他有多大程度喜欢妙妙,也绝口不提。让人直想这时该有一壶酒,让我们相逢。 相逢时也不需要寒暄客套,我想我会开门见山地要求:“申老师,那个妙妙,说说呗”。 哪怕有一天忘了本书的其它故事,读者也总会一次次想起,那个知道他要离开而把自己躲起来的女孩,那个把他从看守所保出来的女孩,那个把他带回家感受,她全家人热情招待的女孩,那个带他一起瞭望过那时满地是老虎机的澳门的女孩,她如今怎么样了呢? 当书里一个一个人远去,缩成小不点快要看不见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天上有些星星是人造的,而有些遥远它真的是遥远。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三):个人与时代

时光是一连串絮絮低语的音符,在生途中连绵不断,年轻人再怎么深情吟唱,终究只是一首“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歌,而有深厚阅历与通透智慧的人,一开口就是整部抑扬顿挫、婉转绵长的人生。《一个一个人》就是申赋渔先生的一首岁月之歌,是他在历经沧桑之后,于将近知天命之年对以往年月的一次系统的述怀与深情的回望。

或者就像作者本人所说的,“我希望打在泛黄纸张上的文字,能打捞一些遗落在时光之流中的诗意贝壳,让异化并麻木了的灵魂能重拾感受力,让原初的生命力重新起身,最终能把一颗完好的心,安放到一个妥帖之处。”

在这本书中,作者回顾了从1979年到2017年的历史,通过讲述身边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变幻景观,以及国人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巨大变迁。

瓦尔特·本雅明在其论著《历史哲学论纲》中说道,“把过去的事件不分主次地记录下来的编年史家依据的是这样一条真理:任何发生过的事情都不应视为历史的弃物,只有被救赎的人才能保有一个完整的,可以援引的过去。” 当然,不仅是发生过的事情自有其历史意义,曾在历史上留下或浓重或轻微影响的“局内人”,也构成一部自洽自足的编年史。作者将这些“一个一个人”比喻为“一颗一颗星”,就像他在序言最后所说的那样,“我又流浪了许多年。一路上,我碰到了一个一个人。我常常想,他们也是一颗一颗的星星,或明或暗、或近或远、或大或小,他们高高悬挂在天幕,构成一个星空——我们时代的天空。而那些星星,也照耀着我灰暗而平凡的人生。”

是的,历史是由人来书写的,终归也是由人来讲述的。《一个一个人》所带来的阅读体验是何等的愉悦与畅快,就像在凉爽的夏夜,坐在小马扎上,挥舞着蒲扇,听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讲那过去发生的故事。在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风貌、当时国人的思想状况以及激荡年代下普通个体的悲苦与幸福、焦虑与希冀。这些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大背景下的小故事,何尝不是一部风云激荡的当代中国史。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首版荣获2012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只从外部来看,以为是图书日久天长,发霉泛黄了,但这是设计者有意为之。打开书页,书中保留着大量的原始痕迹,包括下划线、手写的字迹等,给人以古色古香之感。某种程度上,我们能够读到这些散发着“文物”气息的作品,也是一种很幸福的体验吧。但真正触动我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归根打底,小人物的故事最能打动我。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四):《一个一个人》:每个人都是天上的星星

很喜欢本书的设计,因为记录的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微叙事,所以书籍非常应景的做旧设计使得本书质感满满:泛黄的纸张上处处印满了时代的印记,那个年代的粮票、各种各样的合影照片都增加了更多的真实性;书中随意的圈划笔记仿佛穿越漫长岁月和作者对话,本书无愧于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

作者申赋渔,在他的个人履历中我看到的最大的闪光点是他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后从事记者工作二十年,多年丰富的记者经历能让他的心灵更深度地和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并能常怀一颗悲悯之心,所见之情之景会大有不同,这也是申赋渔先生创作本文坚实的基础。

对于书名——《一个一个人》,在我刚拿到书的时候并不理解这个书名的含义,甚至会觉得比较拗口。直到读完自序中的“一颗一颗星,就是一个一个人,”以及给我留下深厚印象的目录,才对书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小的时候,爷爷与世长辞,奶奶总会在乡村宁静的夏夜,带我坐在田埂上一颗颗辨认天上的星星,告诉我最亮的那一颗就是爷爷,所以我和作者一样从小就知道,天上的一颗星,就是地上的一个人。这样浪漫的谎言却在彼时治愈了我对爷爷无穷无尽的思念。

目录很有意思,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列举概括了作者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一个有气质的人、一个半夜起来喝酒的人、一个摇摆在理想与现实中的人……每一个人物的标签都那么独特有趣,阅读的过程仿佛走马观花般领略了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以及他们的人生。作者叙事的文笔非常生动真挚,平常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便有了画面感,好似在看一出连环剧。

书中经常有地方是作者自己做的批注,既有感想也有吐槽,申赋渔老师非常幽默,每每让人看了忍俊不禁,而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在无形之中便拉得更近了。作者刻画的父亲形象在某个角度居然和我儿时对父亲的印象重合了,蛮不讲理,以自我为中心的大男子主义,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用暴力解决问题,最窒息的是从来不会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喜好。他的父亲一口气撕毁作者苦心积攒的一百本小人书时,我的心也痛得撕心裂肺,还好有爷爷宽厚细腻的爱治愈,让作者不至于成长成为一个冰冷极端没有感情的人,可是到底再也不看小人书了,这可能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书籍从起稿到出版发行需要经历很多很多个步骤,在附录中我有幸见证了本书设计情况和诞生过程,无数次苦思冥想,一次又一次的书稿设计,更让我珍惜这本书的方方面面。一代又一代人,曾经苦苦挣扎,然后又漫漫消失在时光当中,我们都是过客。

《一个一个人》读后感(五):有趣又惊艳的当代心灵史

你见过一本书书封竖着放吗?(这样放,既有个性又不方便,哈哈哈~)你见过一本书的封面上仿佛是反面印出来的嘛?(乍一眼其实有点看不出书名,但是这也是让人惊喜惊讶的。)你看过一本书里面仿佛夹了很多很多的照片、证件、头发、虫子等奇奇怪怪的东西嘛?(好像有的页夹着或是蜈蚣、或是苍蝇、或是蜘蛛、或是蚊子,虽是跟随着当时的情境,但多少有些吓人了~)没错,这便是《一个一个人》,整本书都带着特立独行的创意,让人充满了欣赏,却也会想吐槽的“心灵史”、“当代史”。

起初,想要阅读这本书,大概是因为看到了张颂文老师的推荐,早在2019年的时候,张颂文老师便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分享过“申赋渔先生的文字是我喜欢的,因为文字中的,也是我,一个平凡的普通人。”。而如今,因为一部戏,认识了这位演技精湛的平凡的普通人,又因为这位普通人,我遇见了这本构思精巧的作品。

《一个一个人》整本书都是泛黄的,甚至封面印上了胶带、补丁的痕迹,自带一种岁月的痕迹。就像书中展现的,这本书从1979年到2017年,穿越了将近40年的时光,作者遇见了一个一个的人,将他们以类似日记的形式,一一展现。32个“一个******的人”,是作者分享的或是自己或是相遇的人(其实准确的说,可能是31个,因为最后一个,是作者分享的,关于本书的巧思)。

作为四十年家国一个一个普通人的当代史,感觉本书还是比较成功的。其中的岁月里,在94年之后的时光,会有格外亲切的感觉,因为从那些时刻开始,是本人开始经历的年代,那些有代表的事情、有代表的人,都能深切的感受到那些时代里的印记。而关于涉及到南京的故事里,也有许多熟悉的地点,于是,通过作者的文字,仿佛回溯到那些时刻,虽然是旁观者,但是却又会有着深入心灵的碰撞。

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许许多多不同的人,在其中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在时代的潮流下,相遇的时刻总是会带有独属于那个年代的印记。及时每个普通人相遇之后,最终总是会分道扬镳,各自回归各自的生活,但是留下的记忆却是永恒的,那些平凡的人们,永远会带着年代之下的特征,存放在我们记忆中的某个角落。很多人都会像天上的星星,偶尔闪闪发光,但更多的时候,或许是沉寂在宇宙的某个角落,等待最终的闪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