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圈层效应》读后感1000字

《圈层效应》读后感1000字

《圈层效应》是一本由[美]托马斯·科洛波洛斯 / [美国]丹·克尔德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圈层效应》读后感(一):“怎么推”运营推广人干货学习交流网站

在产品推广中,品牌宣传和转化效果都很重要,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常见的6种品效结合的推广方式。

① 行业垂直网站:首页banner位和首页顶部、左侧、右侧、中部、底部等等的固定展示类广告位,

②应用市场优化:分类、推荐、排行、精品应用等前10位,或安卓、App Store优化。

③ 导航网址:如360导航、hao123等导航网站,所对应的行业频道

④ 信息流广告:出现在内容资讯平台、社交媒体用户好友动态中的广告,如百度原生、广点通、今日头条等平台。

⑤ DSP:是基于程序化交易的需求方平台,以精准营销作为核心概念。

⑥ 线上视频类广告:爱奇艺、优酷、腾讯等视频贴片短视频广告,电视剧、电影播放期间植入广告

更多关于推广运营干货内容,请大家搜索网站——“怎么推”,作为推广人学习网站,站内还有众多推广人的学习社群,主要交流探讨运营推广知识,交流不同推广方式的技巧与效果。

————来自推广人交流网站“怎么推”

《圈层效应》读后感(二):Z世代消费观

第一,他们更在意购买决策背后的用户标签。书里说,在95后的观念里,商品不是越贵越好,也不是性价比越高越好,他们买东西其实是为了给自己打标签,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消费决策。这些消费决策背后的含义有很多维度,比如,可能是表现某种生活态度,或者是展现某个潮流观念。

第二,他们更愿意赋予时间更多的意义。类似小红书这样的社区电商很流行,就是因为消费的终极意义在于如何度过更充实的人生。这也是95后的消费观念之一。因为时间越来越值钱,所以年轻人更青睐赋予用户时间更多的意义。社区电商的价值之一,就是让你在同一时间里,既有良好的购物体验,还能享受“种草、拔草”的快感。

第三,他们是“孤乐主义”的接班人。由于他们追求强烈的个性化,因此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了孤独。或者说,与其在群体中委曲求全,他们宁愿选择孤独。阿里研究院的数据显示,95后一个人看电影的比例高达54%,一个人叫外卖比例达到了33%,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孤独中享乐。由于很小就通过互联网获取了大量的外界信息,他们对于兴趣的选择是主动的,并且更愿意为兴趣付出时间和金钱。他们也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很多行业针对这代人的特点,做起了有关“孤独”的生意,包括一人食、一人租、一人旅行、迷你小家电和小户型公寓等。一种“单人的自我乐活模式”正在悄然开启。

《圈层效应》读后感(三):了解z世代95后

z世代95后已成为全球社会的风向标,了解这个圈层的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的机会。这本书详细阐述了z世代的特征,以及一些可以尝试的获取和满足这个圈层用户需求的方式。

z时代的五大特征:年龄包容,线上线下一体-地球是平的,低技术门槛-useable&useful,财富影响力下降,文化跨界-游戏融入教育。

特征一:年龄包容,由于技术门槛的降低,z世代不再是以年龄为区分的代际分层,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世代包括:婴儿潮60后,x世代80后,y世代00后,z世代95-10

--z世代对于互联网,影响力,连接性认为是必须品,更接受失败,认为知识产权阻碍发展而非创造价值,,赌博是参与的基础而非无价值的游戏,认为不确定性可以预测而飞有所准备,退休时旅行而非目的地。

--对z世代影响的三种黑客行为,众筹,3D打印,对知识产权态度的变化。

特征二:线上线下一体,逆向导师制度,向年轻人学习。

特征三:低技术门槛,技术反弹力,可用有用,心流。

特征四:财富影响力下降,影响力6原则-互惠,言行一致,社会认同,权威,好感,稀缺,自媒体发展

特征五:文化跨界,教育的可得性-慕课mooc,终身学习,游戏嘘唏-摇滚史密斯。

《圈层效应》读后感(四):翻译硬伤,内容笼统陈旧。

首先说翻译,翻译的确是一个致命伤,比如把 YouTube 翻译成「优兔」,一般叫「自媒体」书里译成了「自营媒体」,还有「Z 世代」和「Z 时代」混用,并且在同一句话里出现的等等还有其他一些不知所云的语句。

其次说内容,总的来说,内容其实只需看「前言」和「结语」2个章节即可。然后全书之时冗长地用了一篇篇(很不喜欢一篇篇,感觉像拼凑)来撰写/证明(可能对于互联网行业人群再熟悉不过的)一些常规概念:Always Online,技术便利,自媒体的影响力,MOOC 慕课教育。(事实证明原著写于2014年)

一些观点摘要,或者说作者为我们提炼的关于 Z 世代的一些观点(有剧透):

说在前头,这本书不是不是不是说「95后」的。「95后」应该是出版社引进的时候硬加上去的,连副标都提不上!原书名只是「The Gen Z Effect」。

首先,有一种现象叫做「Z 世代效应」,是指通过技术的简化和便利将原来各个世代(代际)之间互相的隔离和边界距离越来越缩小甚至消除的现象。比如:我们已进入后计算机时代,技术变得越来越亲民(如祖母可以通过 iPhone/iPad 和孙辈视频通话,祖辈和孙辈可以一样使用社交网络)发明创造通过「众筹」变得简单(如 Kickstarter),这些曾经将我们分开的「技术」现在正又将我们联系在一起。

假如说 Z 世代是真正的数码/互联网原住民,之前的千禧一代则是他们的测试版。

Z 世代效应与出生时间无关,它是一种是否接受新的行为和态度模式。

对于Z世代来说,退休不是年代顺序上分水岭,并不意味着工作生涯结束,开始进入闲暇时光。Z世代不希望也不必从工作中脱离,工作会在经济和个人感受上带来充实感。相反,他们仅仅是进入一个生命的新阶段,工作和娱乐的平衡或者目的可以互换。

随着工作年限的不断增长,到 2020 年,会有5个世代的人在一起工作。

总结,来自书中最后一张的「结语」,

《圈层效应》读后感(五):读《圈层效应:理解消费主力95后的商业逻辑》

近两年,汽车行业的商业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95后逐渐开始成为消费主力,各大主机厂都开始尝试大量推出年轻化产品,希望赢得市场的未来。以蔚来为首的造车新势力,对标互联网公司,从运营客户的角度出发,对传统汽车企业的商业逻辑发起了冲击。从我的理解来看,他们不再是先生产出产品,通过产品去寻找客户,而是先锁定用户群,之后围绕着目标客户群所需要的生活方式来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就像是瑞幸咖啡在IPO 招股书中的第一句话说的那样:“Our mission is to be part of everyone's everyday life, starting with coffee.”产品只是切入客户生活的一个触点,更重要的是品牌理念和生活方式。

前几天,我在研究我们的品牌app时,下载了蔚来的客户端,在社群里看到了蔚来的“Fellow计划”,瞬间被圈粉。我相信当你的客户利用周末时间,自发的去店里、自费去车展上作为销售顾问来解答客户提出的每个问题,帮助你传播产品理念和公司愿景时,不管这个产品是不是完美,他一定有着令人值得期待的核心价值观。所以,像蔚来和瑞幸这样的品牌,虽然产品还不够完美,还不能获得盈利,但是我希望,也相信他们通过对底层商业逻辑的创新,一定能够积蓄势能,发起对传统行业的猛烈的冲击。当我的消费能力足够时,如果蔚来还能保持现在的品牌理念,估计我会选择成为一名蔚来的车主。另外,虽然没有和蔚来的员工交流过,但是我觉得在具有这样公司愿景的一家企业工作,应该也会是一件很令人感到期待的事。

回到本书《圈层效应》,让我感悟最深的一点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由于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快,操作会变得越来越便捷,准入门槛越来越低,呈现出指数型增长趋势,所以代际之间的间隔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直至消失。而95后可能就是最后一个可以被定义的代际间隔,也就是作者书中定义的Z世代。想想也确实是这样,好像在80后之前,并没有人提出70后、60后的概念,而90后很快就出现了95后的说法。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进步,现在谁也无法准确判断出五年甚至是三年后的技术会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

而像我们传统车企在定义目标客户群体的时候,第一点还是首先定义年龄“25岁到35岁之间”。其实现在看来,这种定义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与最终的客户实际年龄段匹配度也不是非常的契合,更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驱动,从而对经销商赋能。也就导致了经销商店端集客大幅下滑的时候,经销商和区域经理都不知道客户到底在哪儿,在关注什么,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所以静展、巡展做了一大堆,集客量却没有多少提升。当然,面临当前的市场环境,虽然蔚来等新造车对于客户的理解更深,但是由于自身技术和产品力的不足,2019年一季度交付量也出现了大幅下滑,能否挺过这段艰苦的洗牌期,最终实现技术研发的不断突破,也是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传统车企的优势在于技术底蕴和产品储备,前一阵看到一家媒体在参加完上海车展的大众之夜后评论:看了大众集团在未来几年规划的几十款电动车,联想到了一部电影:《帝国反击战》,大众集团虽然在产品研发上反应较为迟缓,导致了在中国市场的电动车领域被造车新势力和国产品牌打了伏击,但是凭借着技术实力,转过身以后,仍旧是一个庞然大物。但是除了产品,面对这种商业逻辑的突破创新,传统车企能不能快速响应,转变思路,对标互联网公司,从组织架构上突破,组建自己的数据开发和运营团队,以运营客户为核心,打造全新的生态圈,并且有效收集客户数据,通过智能设备将客户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化,结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不断修正对于客户心理的理解和行为的判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品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还有待时间来验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