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金犀牛读后感锦集

金犀牛读后感锦集

《金犀牛》是一本由[法] F.,富威尔-艾玛尔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01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犀牛》读后感(一):扫雷

1.前言页7行9:据意文版,“撒哈拉最贫瘠的西部”应为“撒哈拉最贫瘠的毛里塔尼亚东部”。 2.前言页7行16:据意文版,“不是为了了解遗址或文物得以留存的途径”应为“而是为了了解遗址或文物得以留存的途径”。 3.前言页8行11:据文意,“这些证据不是出于一种毫无根据的选择”,应为“这些时间节点不是出于一种毫无根据的选择”。 4.前言页8行12:据意文版,“实行着某种整体”即è soggetta a un particolare regime documentale,应为“实行着某种文献模式”。 5.前言页9行3:“西起撒哈拉沙漠和萨赫勒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应为“西起撒哈拉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和萨赫勒”。 6.前言页9行10:“市郊”即periferia,可作“像边缘一样”。 7.页4行1:据页5,这里的“专家”即 Jan Julius Lodewijk Duyvendak。 8.页10行14:“呈黄色”即cerosa,可作“呈蜡状”。 9.页11行10:据上文,“4世纪上半叶的伊斯兰世界的美景”应为“伊斯兰世界的第4个世纪的美景”。 10.页11行11:据文意,“在返回印度的途中”应为“在从印度返回的途中”。 11.页11行15:“在汲水点下毒以驱赶大象”应为“在汲水点下毒以捕猎大象”。 12.页18行15:据文意,“我们不再参考这份已经丢失的文件”应为“我们不停参考这份已经丢失的文件”。 13.页28行4:“圣皮埃尔”一般译作“圣彼得”。 14.页34行1:据意文版,“并不在少数”即non sono molto affidabili,应为“并不可靠”。 15.页37行9:“这种偶然的联合”删去。 16.页52行19:“雷格”应为“图阿雷格”。

《金犀牛》读后感(二):中世纪非洲史-金犀牛

关于非洲历史类的书籍其实寥寥无几,也没有几本书能真正把非洲的历史脉络梳理清楚。这本书更是非常割裂,除了本书的翻译和写作手法外,最重要的原因在欧洲殖民者踏入非洲大陆之前,本地的记载极其匮乏,没有人能得知在此之前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这本书凭借跨语言文献和一些考古材料,甚至一些道听途说如地理学家的只言片语以及探险者和商人的浮光掠影给我们推测并勾勒出了一些模糊印象。不必说,就像支离破碎的拼图一样,所以在读者看来本书是非常散乱且没有什么逻辑性,对于一些对非洲没有任何概念的人来说大概率应该看不下去。所幸我在非洲呆过一段时间,对于书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和知识是有一些感知的。其中还有一些冷知识和趣闻,也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例如:

1.第一个到达非洲的中国人是唐朝时的杜环,他在“恒罗斯之战”中作为俘虏被阿拉伯军队带到伊拉克,之后再到非洲之角。

2.郑和曾两次到达非洲。

3.马达加斯加岛没有狮子、斑马,也没有猴子、长颈鹿、羚羊,更没有任何一种常见的大型非洲哺乳动物。

4.马可波罗实际上并没有去过马达加斯加,他只是听阿拉伯人说过后然后跟自己的狱友吹嘘;

5.中世纪的非洲,一匹马就能换10-15个奴隶。

6.中世纪的贸易实际上贯通整个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等航线直达非洲,而且虽然语言文化不通,但是却形成了成熟的商业体系和规则;非洲人与阿拉伯人,欧洲人,印度人做生意,而且也间接与中国做生意,当地挖掘出不少中国的瓷器,中国也青睐和进口非洲的龙涎香、象牙等货物;

7.传说14世纪西非国家马里曾经非常富裕,拥有海量黄金,该国还有一个罕见的50kg纯天然金球。国王非常阔绰,在出访埃及时甚至因为大肆挥霍黄金导致开罗金价贬值。

8.伴随南非第一王朝贵族下葬象征南非历史的珍贵文物“金犀牛”其实并不是非洲犀牛,而是一只舶来的亚洲犀牛。

通篇读下来,其实非洲的历史并不孤立。相反,他们的历史和文明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他也不是大多数人想象中固化封闭的非洲。相反非洲非常开放多元:人货物贸易数千年来交换频繁,形成纵横交错的贸易网络;各种宗教碰撞交织,伊斯兰教在撒哈拉大沙漠遍地开花.....尽管非洲这块大陆在近现代饱经苦难,而且直至今天还有很多地方依然无比贫穷落后,但是非洲曾经的繁荣昌盛以及他们创造的文化成就是无法抹去的。

而非洲中世纪的历史,就像从废墟中被挖出来的金犀牛一样,金光灿灿绚丽夺目又转眼即逝。

《金犀牛》读后感(三):中世纪非洲史

关于非洲历史类的书籍其实寥寥无几,也没有几本书能真正把非洲的历史脉络梳理清楚。这本书更是非常割裂,除了本书的翻译和写作手法外,最重要的原因在欧洲殖民者踏入非洲大陆之前,本地的记载极其匮乏,没有人能得知在此之前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这本书凭借跨语言文献和一些考古材料,甚至一些道听途说如地理学家的只言片语以及探险者和商人的浮光掠影给我们推测并勾勒出了一些模糊印象。不必说,就像支离破碎的拼图一样,所以在读者看来本书是非常散乱且没有什么逻辑性,对于一些对非洲没有任何概念的人来说大概率应该看不下去。所幸我在非洲呆过一段时间,对于书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和知识是有一些感知的。其中还有一些冷知识和趣闻,也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例如:

1.第一个到达非洲的中国人是唐朝时的杜环,他在“恒罗斯之战”中作为俘虏被阿拉伯军队带到伊拉克,之后再到非洲之角。

2.郑和曾两次到达非洲。

3.马达加斯加岛没有狮子、斑马,也没有猴子、长颈鹿、羚羊,更没有任何一种常见的大型非洲哺乳动物。

4.马可波罗实际上并没有去过马达加斯加,他只是听阿拉伯人说过后然后跟自己的狱友吹嘘;

5.中世纪的非洲,一匹马就能换10-15个奴隶。

6.中世纪的贸易实际上贯通整个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等航线直达非洲,而且虽然语言文化不通,但是却形成了成熟的商业体系和规则;非洲人与阿拉伯人,欧洲人,印度人做生意,而且也间接与中国做生意,当地挖掘出不少中国的瓷器,中国也青睐和进口非洲的龙涎香、象牙等货物;

7.传说14世纪西非国家马里曾经非常富裕,拥有海量黄金,该国还有一个罕见的50kg纯天然金球。国王非常阔绰,在出访埃及时甚至因为大肆挥霍黄金导致开罗金价贬值。

8.伴随南非第一王朝贵族下葬象征南非历史的珍贵文物“金犀牛”其实并不是非洲犀牛,而是一只舶来的亚洲犀牛。

通篇读下来,其实非洲的历史并不孤立。相反,他们的历史和文明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他也不是大多数人想象中固化封闭的非洲。相反非洲非常开放多元:人货物贸易数千年来交换频繁,形成纵横交错的贸易网络;各种宗教碰撞交织,伊斯兰教在撒哈拉大沙漠遍地开花.....尽管非洲这块大陆在近现代饱经苦难,而且直至今天还有很多地方依然无比贫穷落后,但是非洲曾经的繁荣昌盛以及他们创造的文化成就是无法抹去的。

而非洲中世纪的历史,就像从废墟中被挖出来的金犀牛一样,金光灿灿绚丽夺目又转眼即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