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什么值得吃,什么值得做》读后感锦集

《什么值得吃,什么值得做》读后感锦集

《什么值得吃,什么值得做》是一本由马达 / 什么值得吃著作,68.00出版的32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值得吃,什么值得做》读后感(一):“好吃的食物,是爱的延续”

从泡面说开始吧。

上周五下班到家里煮了碗泡面,觉得特别好吃,就哭了。

关于做泡面,蔬菜是灵魂,白菜是最佳选择,如果有胡萝卜、豌豆、玉米粒三件套更好了,要新鲜的不要冰冻的。这是我的泡面启蒙老师,我的姐姐,让我知道的。

摊一颗蛋,要在面条逐渐散了之后放,这样,能吃到溏心的。

泡面调料不要全放,可以放一点自己喜欢的调味料,这也是姐姐教的。

可以放两三个馄炖或者水饺,这个是迟先生当时最喜欢做的。

想起当时加班,很晚下班,迟先生隔一段时间就会问我到哪一站啦,快到家前一站,他就会准备煮面,我到家,就可以吃到了。

他煮的泡面是真的好吃。有个特别之处应该是一个紫菜调料包,放进去会有难得的鲜味。不过,我后来发现,里面有虾米。我不喜欢吃虾米,他就一个一个的挑走了。

迟先生做菜好吃,唱歌好听,对自己要求严格,对未来很有规划。这些早就与我无关了,只是吃到泡面,听老吴唱《逃亡》还是会突然想到他,他所有的回忆,都在泡面里,在还有我们一起听过的歌里。

我做的泡面,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特别是当时煮给迟先生吃的,可能是紧张吗,总是做的很难吃,要不然煮太烂了,要不然是汤放太多了。他眼里透露出无奈,言行里还是说着好吃。我说我太紧张了,做的不好。他问我紧张什么。我说,因为你做的东西太好吃啦。他倒是没反驳,说,是啊,所以,你在怕什么?

是啊,我在怕什么?我至今也不知道。

去年分手之后搬出来住,心想着,我也要能做好吃的给喜欢的人吃。就算是一碗泡面吧,也要做到极致。可惜每次都失败了,连一碗泡面都失败了。

那我的人生也太失败了吧。

我并不是一个,越受到质疑会越奋起直追的人。像是,要萎靡好一阵。直到某个契机,我才能回一点血。

那天吃完泡面,发现架子上这本《什么值得吃,什么值得做》。好像是一个契机,又好像是想要告诉我:

我要做好的,不仅仅是这碗泡面吧。还有更多更多,我想要做给喜欢的人吃。

就像迟先生那时候给我做的一样。

“好吃的食物,就是爱的延续吧”忘了是哪个朋友和我说过这句话。我觉得,要把一样菜做的好吃,“爱”真的很重要。

所以接下来,我想要,把这本书30样菜都做一遍,在这边打卡,请友邻们监督,请马达监督

《什么值得吃,什么值得做》读后感(二):对于美食的探索是吃货永恒的追求

我写这个不是为了推荐书,只是想聊聊关于下厨这件事。

我妈对于下厨一直不感冒,但也有那么几道拿得出手的菜,只是很少做。后来她把这几道菜交给了我,尝试几次之后发现我做的还不赖,之后就把厨房也交给了我。反正只要我在家,她是从来不下厨的。我最初学做菜,并不是因为好奇,也不是因为对于下厨本身有多少热爱,说出来不太好意思,真的只是因为馋。因为自己学会了,想什么时候吃就可以自己做,完全掌握了主动权。

婚后的几年,辗转搬过几次家,租来的房子厨房有大有小,结构各不相同,厨具也总是有限。但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会每周末在家做饭,一是因为一周吃腻了工作餐,想要换换胃口;二是因为省钱;三是因为我真的在做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

最初只是学习一些先生爱吃的家常菜,之后对于一些不太常见的菜谱也忍不住想要试一下,现在基本上可以说做的有模有样,这里要感谢先生作为小白鼠的贡献。那时候无论我做成什么样,先生都能吃的一干二净,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随着我的厨艺不断进展,我们两个的体重也一路飙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有了很自主的分工,先生学会了择菜洗菜,现在能分得清油菜和油麦菜,圆生菜和圆白菜,并且饭后主动洗碗收拾厨房;而我也逐渐掌握了切条切丝滚刀块,以及各种调料的配比完全靠感觉就能完成。

后来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厨房完全是按照我的想法打造的,我们又补充了很多厨具电器,对于美食的追求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偶尔出去吃到比较好吃的菜,回来总是手痒复刻一下。之前听人说,厨艺是件只要你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的事。复刻一些味道是熟能生巧,创造一些新味觉,就要靠感悟了,我现在还处于前者。但相比大部分同龄人来说,我已经算得上是在厨房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司机了。因此对于很多菜,也有了几分自己的主张。虽说家常菜的配搭和用料大同小异,但真的是每个人做出来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在工序和用料上总有几分差异之处,就像四川家家都会做泡菜,可泡菜和泡菜之间,总还是有几分区别,仔细一尝就能吃出来。

这也算的上每个料理人引以自豪的部分吧,不失本味且有独有个性。就算是最简单的西红柿炒蛋,也会有人放葱,有人不放葱,只是这一点点葱花,就让这道菜在味道上有了丝丝差异。这一丝差异,就是每个人做菜的独特味道,也是每个人厨艺的性格。

《鱼翅与花椒》中扶霞说,国外的许多中餐馆喜欢用味精来增加食物的鲜味,大量味精的使用让很多外国人对中餐持有偏见。实际上,很多中国菜的烹饪是用各种调料混合,或者依赖食材搭配来产生独特的鲜味。不过确实很多中国家庭在做菜的时候,会使用味精或鸡精来提鲜。后来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上看到,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最早是由日本人发现并提取的,日本人喜欢食用鲣鱼和海带,后来他们在其中提取了鲜味的来源谷氨酸钠。从品尝鲜味,到寻求鲜味的来源,这也算得上是吃货对于美味的深入探索了。

因此,学习下厨多年,我仍然会经常查阅菜谱,偶尔尝试新的味道,并且对于“少许”“适量”这样的量词不再纠结,再毫厘之间寻求合适自己的味道。现如今,我也有几道可以拿得出手招待朋友的菜,但距离大师还非常非常遥远。即使这样,对于美味的探索仍然鼓励着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并保持着喜悦与热情。

《什么值得吃,什么值得做》读后感(三):下厨房(1)

什么值得吃,什么值得做 马达 ◆ 新手知识四 调料篇 >> 味道和颜色上来讲,生抽盐味重、颜色淡,老抽盐味轻、颜色深。日常炒菜时生抽用途更多,老抽一般在红烧肉、卤汁中起到上色增鲜的作用,或者跟生抽成比例搭配使用 >> 豉油是口感上盐味更淡、甜味较重的酱油,味极鲜则是在酱油的基础上添加味精突出鲜味。 >> 山西老陈醋就是高粱醋的代表,而镇江香醋是典型的糯米醋, >> 为了不影响成品的颜色,会使用白醋。 >> 意大利黑醋(也叫意大利香醋、摩德纳香醋等)是由葡萄酿成的,有特殊的香气与回味,与橄榄油搭配就是简单而又万能的油醋汁 >> 拌沙拉或蘸法棍都可以。黑醋的质量与年份相关,年份越久,醋越浓稠香甜,价格也就越高。 >> 酒可以去腥,可以让肉的口感更嫩,也会带来更丰富的香味。 >> 中餐中更多用到的是它的辛辣味道,所以用黑/白胡椒粉比较多;西餐中往往需要它的香气,所以用现磨的黑胡椒会更好。 >> 咖喱块可以直接煮出浓稠的汤汁,而单用咖喱粉的话,汤汁比较稀薄。 >> 混合香草碎是干制后的香草,一般用在腌制、炖肉或者做酱汁的时候,不能像新鲜香草一样在最后撒在菜品上。 >> 蚝油是百搭调料,大部分菜都可以加一点蚝油,提鲜作用非常明显。 >> 蚝油容易坏,开启后最好放冰箱冷藏,并且尽快用完。 >> 豆瓣酱开启后需要在冰箱冷藏保存,每次要用干净的勺子或筷子取用,防止污染。 >> 味啉(也叫味霖、味醂、米林等)是日本料理中的调味料,类似甜味的米酒。如果买不到味啉,可以用酒酿汁+糖来代替。 >> 罗勒basil和番茄的味道很搭,在意大利菜中应用很广,最传统的意式玛格丽特比萨中就用到了罗勒。 >> 意大利人还喜欢将大把罗勒叶与橄榄油、蒜、松仁一起捣成青酱,直接拌意大利面吃。 >> 百里香味道淡雅,带有一丝类似柠檬的香气,适合长时间炖煮,是西餐中可以百搭的香料。 >> 欧芹parsley经常与重油的肉菜搭配,是解腻的一把好手。 >> 迷迭香rosemary的香味浓郁而独特,会让人想起胡椒和松木的辛辣气味,一闻就让人头脑清醒,非常适合与土豆、肉类搭配 >> 牛至/比萨草(Oregano) >> 鼠尾草(Sage) >> 因为其气味浓烈,经常被用来腌制内脏等味道较重的食材。 >> 月桂叶(Bay Leaf) >> 莳萝(Dill) >> 莳萝适合与海鲜搭配,三文鱼与莳萝是固定搭档。 >> 肉桂(Cinnamon) >> 香草荚(Vanilla) ◆ 新手知识五 烘焙篇 >> 高筋粉通常用来制作面包,因为韧性好的面团才能支撑起面包内部无数的气孔,让面包吃起来又软又暄;低筋粉通常用来制作蛋糕、饼干等,口感酥、软;中筋粉用途非常广泛,绝大部分面点都是用中筋粉制作的,超市里的“饺子粉”“小麦粉”“麦芯粉”等都是中筋粉 >> 有盐黄油:加了盐的黄油,一般适合拿来抹面包吃,不适合烘焙。 >> 无水黄油、片状黄油:将普通黄油内的水分降到0.1%之后得到的黄油。这种黄油的软化和融化温度与普通黄油不一样,不适合一般烘焙。制作千层酥皮时可以用到这种专用黄油。发酵黄油、酸性黄油:将牛奶轻微发酵后制作的黄油,风味比普通黄油更丰富,价格也更高。在烘焙中可以用来代替普通黄油。 >> 黄油是从牛奶中提取的脂肪,自带奶香 >> 牛奶的发酵是乳酸菌将乳糖分解为乳酸的过程,所以会变酸;麦芽的发酵是酵母菌将淀粉和糖类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香味物质的过程,所以啤酒会有很多泡泡。面团也是由酵母菌发酵而成,也会产生气体。这些小气泡会被困在面筋的蛋白质形成的网中,让整个面团变得轻盈又多孔。面团加热后酵母菌死亡,但气孔留下,面团不再像死面疙瘩一样又硬又难嚼,而是变得口感松软,这就是面团发酵的意义。 >> 面团发酵有两个重要因素:酵母的活跃程度和面筋网。 >> 35℃~40℃下最活跃,所以中式面团的发酵通常在室温或者热气下发酵,一般发酵2个小时就可以。 >> 西式面包面团为了引出更多的风味,会在更低的温度下发酵更长的时间,甚至放在冰箱里过夜。 >> 面筋可以通过“揉面”获得;也可以给蛋白质留一段时间,让它们自己慢慢变成网状,这就是“醒面”。 >> 发酵成功的标志,通常情况下就是:面团变成发酵前的两三倍大。 >> 做馒头要少放点水,做包子要多放点水。夏天可以少放些酵母,冬天温度低,酵母可多放一些。 ◆ 补充知识 一枚蛋的学问 >> 松花蛋多为密陀僧、桑木灰、盐等腌制而成,因为含铅,不宜多吃。 >> 鹅蛋不宜多吃,一天吃1个足够,多了会对内脏造成损伤。 >> 与普通鸡蛋相比,绿壳乌鸡蛋所含硒、蛋白质更多,脂肪、胆固醇更少,一般被认为具有滋补和保健的作用。乌鸡蛋由于产量少,价格比较昂贵。 >> 手持鸡蛋晃动,如果感觉不到蛋液的流动,而是一个整体,说明蛋是新鲜的; >> 将鸡蛋泡在大碗水(或10%盐水)中,新鲜鸡蛋会下沉,不够新鲜的鸡蛋会倾斜或浮起来; ◆ 衍生食谱 鸡蛋料理 >> 将鸡蛋放入冷水中,中火加热,水沸腾后分别再煮3.5~4分钟、4.5~5分钟、8分钟。 >> 锅中放油,调至中火,打入鸡蛋。②鸡蛋底部凝固后,倒入1大勺清水,迅速盖上锅盖,小火焖1分钟左右,然后以盐、黑胡椒调味。 >> 在水中放入2大勺白醋,煮开。将鸡蛋打开放在一个小碗里。②醋水煮开后转小火,水面要平静。用一根筷子沿锅边搅拌,让水形成漩涡,将鸡蛋贴着水面滑入漩涡中心(漩涡中心比较稳定,鸡蛋不会拉出蛋花丝),继续用小火加热2.5分钟左右(根据鸡蛋大小灵活调整),用漏勺捞出存放在温水里。 ◆ 麻婆豆腐: 下饭最夯法宝 >> 南豆腐更软,适合蒸或做汤;北豆腐有韧劲儿,适合焖、炒、煎;内酯豆腐最为嫩滑,适合凉拌生吃。 ◆ 萝卜炖羊肉: 一个人的晚餐,也要暖暖的 >> 将羊肉炖得软烂有三个要点:炖煮时间足够久、放足够多的水、盐要最后放。放足够多的水指的是加水时一次性多加一些,避免中途加水影响温度,让肉缩紧。盐最后放,除了能更准确地调味,也能避免因为其脱水使得肉质水分外渗,肉质变老。 ◆ 酸菜鱼: 家庭聚餐热门菜 >> 如果想自己切片,可以切成“蝴蝶片”,切法和茄盒有点类似。第一刀切口不切断,第二刀再切断,这样鱼肉片会更大些 >> 要想鱼汤更白,一般都会先煎鱼或鱼骨,以增加脂肪。加热开水大火煮沸,则可以更快地促进这一过程。 ◆ 鸡丝凉面: 四季皆宜的清爽面食 >> 鸡胸肉冷水下锅,煮到水开后,一定要转小火,再煮8分钟左右,避免干柴 ◆ 青菜丸子汤: 秋冬时节的一大碗酣畅淋漓 >> 在做丸子时需要加水、料酒、淀粉等,是为了更好地成团,如果是下锅翻炒则不用加。 ◆ 补充知识 番茄制品区分 >> 我想做糖拌西红柿,或者我做菜不嫌麻烦 → 新鲜番茄;

我想做意大利菜,或者做其他菜需要炖番茄 → 番茄罐头;

我也想做楼上那种,但我懒/想快点出锅 → 番茄膏;

我比楼上还懒,能不能随便热一下就可以吃 → tomato sauce;

我只是想蘸薯条,或者炒菜调味用 → ketchup。 ◆ 番外篇 升级为厨房高手的20个秘诀 >> 用冷水来加速解冻冷冻食物吃之前,不要着急拆包装去泡热水。可以带着包装放到冷水中浸泡解冻,解冻速度较快。 >> 捏住鱿鱼的触手往外拔,将触手与脑袋分开,一并去除内脏。然后切去一个类似圆盘的硬物,再将眼睛和墨囊去掉。接下来去除半透明内骨骼,最后撕掉最外层的皮。清洗干净,就可以切圈了。 >> 中国菜爆香的常见料是葱、姜、蒜,以及干辣椒,其实国外料理也会“爆香”,常用洋葱碎和蒜末。 >> 葱花也可常备爆香用的葱、姜、蒜里面,葱最不好保存,放久了就蔫儿。其实可以先把葱花备好:买来小葱一次性切完,用厨房纸吸去水分,然后放保鲜袋里密封冷冻,用前在桌角敲散,取出想要的量即可。 >> 黄油是西餐大厨的秘密武器。除了发挥“油”的作用,黄油的特殊香气能让很多料理变得更加可口。煎牛肉、煎蔬菜、做浓汤、做奶油意面的时候都可以放一点点黄油增香。 >> 烧了一锅开水后,无论是为了焯青菜还是煮面条,都记得放一勺盐。调味作用是其次,主要是能防止面太黏,还能让蔬菜更加清脆。 >> 肉类、鱼类放入热锅中,极可能导致局部受热过快,因此下锅前要做预处理。比如,在处理好的鸡腿肉上切断肉筋,或是在三文鱼皮上切开口子,避免收缩。 >> 买来一次吃不完的蔬菜和菌菇,都可以冷藏保鲜多存放几天。方法是用沾湿了的厨房纸覆盖上再冷藏,这样可以保证蔬菜的湿度,也能让青菜保持翠绿。 >> 煮鸡蛋时在水中放一汤匙醋,可以防止鸡蛋开裂;煮骨汤时加一小勺醋还能去腥,并产生“酯化反应”,可以溶解出钙质,让汤更白、更有营养。 >> 热锅热油适合爆炒,让食材快熟,同时可以煎牛排、煎鸡胸,让肉的表面焦化或形成脆皮。热锅冷油适合爆香,让香味慢慢出来,避免一下子炸糊。适合炒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肉片、鸡蛋,避免温度过高粘锅。冷锅冷油指的是油倒入锅里,再共同加热,适合需要从低温开始慢慢加热的食物,如炸花生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