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沙特公司的读后感大全

沙特公司的读后感大全

《沙特公司》是一本由[美]埃伦·R.沃尔德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沙特公司》读后感(一):值得一读的书

纪念一下22年读完的第一本书,虽然是连着去年的尾巴。作为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同时也是要写阿拉伯经济方向的人,这本书确实有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角度。以沙特公司的发展为主线,见证了沙特王国的建立,历代国王的励精图治,才造就了沙特公司的辉煌。沙特公司被沙特政府所“收购”确实是一个较为平稳的国度,而不像其他阿拉伯共和制国家激进的国有化导致一系列的对立和不稳定。但是沙特多元化政策以及对于能源领域的投资还需要再做研究,沙特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体现的似乎过为乐观,有点过于美式。当然本身也有于沙特阿美内部资料的稀缺,很难给出一个比较公允的判断(作者也有提到)当然这本书写得还是很好的,能够为我们了解沙特阿美公司提供很好的机会。

《沙特公司》读后感(二):以阿美公司为线索的沙特简史

因为沙特最近大手笔投资中国石化产业,找一本相关的书看看。本书以沙特阿美公司为线索,简要讲述了沙特的历史与阿美公司的发展壮大的历程。有几个有趣的点: 1,沙特独特的王位继承与立储制度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建国90余年,虽然经历了第二代国王沙特的昏庸、第三代国王费萨尔的遇刺、第五代国王法赫德中风等诸多突发状况,核心权力基本平稳交接。 2,沙特的精英集团可谓有计划、有谋略,用了几十年时间,逐步扩大石油收益、收购阿美公司的股份、领导欧佩克维持油价、不断进行石化产业上下游的整合、进军新能源领域。 3,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在沙特对世界进行经济打击时,政治为之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掩护。为了反对以色列而操纵石油市场似乎比为了利益而操纵石油市场显得高尚很多,虽然后者才是中东产油国真正想达到的目的。 4,大名鼎鼎的金·菲尔比的父亲,很早就结识并支持沙特开国君主阿卜杜勒·阿齐兹,阿拉伯的劳伦斯支持的是麦加的谢里夫·侯赛因。

《沙特公司》读后感(三):渐进式发展的受益者

沙特的发展路径是标准的渐进式发展,对沙特阿美公司的一次又一次地施压谈判,花了五六十年的时间才最终通过收购完成了国有化。在这个过程中,沙特既享有了利益,也保证了石油工业的高速发展和稳定运营,避免了快速国有化带来的政治关系恶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撤离,产能一落千丈的恶果。最终实现了本国石油工业的稳健发展和平稳过渡。而反观将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国家,大多一地鸡毛。

沙特虽然很多人都嘲笑他是中东傻大户,但是回过头一看,沙特是中东地区政治最稳定,宗教和发展处理地最稳妥,同时也是最富有的国家。其他国家要么是颜色革命,要么是战乱不止,要么是经济濒临崩溃,除了占领国际新闻头条,他们什么也没得到。沙特将资源禀赋发挥地最好。

渐进式地改革还是最稳妥的发展方式,剧烈的政治革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对底层人民来讲大多数时候都是巨大的波动甚至灾难。

《沙特公司》读后感(四):兼于齐楚,一飞冲天

喜马讲书

梳理沙特阿美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分别是1933年,1950年和1980年。

按照这三个时间节点,以及当时国内国际的形势,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展开,可以划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蜜月期;第二,利益争夺期;第三,独自发展期。

从纵向来看,自1991年开始,沙特阿美深入石油全产业链,全面布局上、中、下游。

从横向来看,沙特阿美把注意力转向全球。沙特的主要做法是与当地的石油公司合作,购买其股份,成立合资公司,再向其提供原料。

回顾沙特的历史,以及沙特阿美的发展史,作者分析了其成功背后的经验,我总结梳理成三个方面:

第一,沙特不走极端民族主义路子。沙特的特殊在于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利用宗教让自己的统治合法化,让宗教机构管理司法、社会和部分教育事务,但将宗教机构排除在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和军事领域之外。

第二,沙特权力交替基本平稳。沙特基本保持了相对稳固的政局,总体来说平稳地实现了王位的传承、权力的交替。

第三,在复杂的地缘争端中,沙特始终在东西方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不仅没有卷入战争,反而不断巧妙利用战争对石油激增的需求,扩大国际影响力。

《沙特公司》读后感(五):沙特阿美公司的经济逻辑(笔记)

1、加州标准炼制重油的能力有限,因此接受了德士古的入股。

2、战后石油需求强劲,新泽西标准和纽约标准入股,四家公司组成“阿拉伯美国”公司。

3、苏莱曼用拖延偿还铁路贷款的方式,逼迫阿美接受石油特许权谈判。

4、收益分成合同中,产油国以“所得税”征取石油公司利润,而石油公司可在美国申请外国税收抵免。

5、1954年,尝试组建国家船运公司,违反了同阿美的特许权协议,阿美直到1959年才赢得仲裁案的胜利。

6、国有化是一种现代性,意味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民族-国家主体意识的觉醒,财税、经营主权的收回,但其中衍生出的“现代化”问题,恰恰对君主制造成挑战。

7、OPEC对70年代石油市场的影响力,来源于世界供应重心向中东的转移,特别是美国剩余产能的枯竭。

8、萨乌德国王时期,石油部长塔里基曾提出过将沙特石油产业国有化的计划,并创建一个更有资源民族主义特性的资源国共同体,以对抗石油消费国。而费萨尔时期的石油部长亚马尼坚持采用收购而非国有化的方式逐步提高在阿美公司中的地位。

9、原油牌价时期,国际石油公司同资源国约定原油牌价,以比例税率向资源国缴纳税费,石油公司最终出售的实际价格同资源国无关。70年代OPEC大幅提高石油牌价后,国际石油公司相应要承担更高税收负担。资源国此时与其按照牌价,通过石油公司出售石油并分配利润(并同油公司扯皮税务)。不如自己制定价格,直接向市场出售现货,而石油公司买到现货后再将成本转移给消费者(名义上是资源国制造石油危机),这样两头都受益。因此OPEC在70年代的石油定价权,本质上是“资源国垄断供应+现货市场”定价机制。

10、沙特在石油危机的前后充分地发挥了机会主义的经济策略。石油危机前,1972-1973年沙特产量增加了51%达到840万桶/日,而此时美国剩余产能已经基本枯竭,沙特短时间内的生产暴增带来了油田压力下降,沙特正急需减产避免地质破坏。中东战争爆发时,沙特顺势要求阿美公司减产,减产的部分就是出口给美国和西方的部分(用美国公司制裁美国),对美石油禁运后沙特就拥有了200万桶/日的巨大供应弹性,而非OPEC产区的剩余产能此时已经枯竭。此时,如果沙特能够自主控制国内石油和出口(1971年参股总协议拿到25%的阿美股份),将凭借石油定价权+OPEC剩余产能实现对全球石油供应的主导,这成为入股式国有化的经济动因(保持产量和长期利益、贸易关系稳定)。

11、70年代,沙特既大幅增加石油生产,又提高石油牌价,在布雷顿森林崩溃,美元贬值的同时,沙特在短时间内持有了大量美元,远远超越其消防能力,如何保证美元的有效投资(美国国债/赎买阿美公司)和沙特长期利益(炼化转型)就成为问题的核心,这成为“石油-美元”联系的沙特需求。

12、沙特阿美完成赎买后,在纳伊米的主导下,阿美同财政部谈判,并拒绝将石油收入上交财政部,而从利润中向沙特政府支付特许权费、税金和分红,这样保证了沙特阿美财政和经营的独立地位,定位于“国王直属的经济工具”和“国际能源巨头”。

13、1995年,纳伊米由沙特阿美总裁卸任,转而担任沙特石油部长,沙特阿美的独立性、专业性进一步得到保障,同沙特王室的利益更加一致。

14、沙特增产的核心逻辑,在于“释放浮动产能来打击进入石油市场的新竞争对手/地缘政治对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