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王家卫访谈录》读后感1000字

《王家卫访谈录》读后感1000字

《王家卫访谈录》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家卫访谈录》读后感(一):王家卫:在等待中反刍内心世界的聚散情缘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王家卫的电影,我会选择用“等”,王家卫电影世界中的主人公都不断在等待中反刍内心世界的聚散情缘。

《旺角卡门》(1988)里有阿杰与表妹之间纯真浪漫的爱情,当然也有二人情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当命运沾染悲剧色彩,情感也进行了伤感而富有诗意的演绎。 《阿飞正传》(1990)中通过“一分钟”见证了苏丽珍和旭仔感情的了结,也预示了苏丽珍与巡警之间似有若无的感情的开始,无不再现了这几个香港青年伤感茫然,近乎绝望的心境。 《重庆森林》(1994)当人物用精确的物理时间计算彼此的感情,那该是多么无可奈何及,一边对心理时间留恋并且憧憬,一边在来去匆匆,飘渺不定的自我中迷失。 《东邪西毒》(1994)这个江湖四海之中,最厉害的不是武功,而是时间。在周而复始的闭环内,弥漫在往事的孤独、疏离与虚无,冷却后焚为时光的一抔灰烬。 《堕落天使》(1995)空间的变形、失真和扭曲带给我一种超乎寻常的视觉刺激,主角孤独渴求、压抑无奈的心情表露无遗,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近在咫尺,人们远隔天涯,正如王家卫所言,我们只可以疏离,不可以靠近。 《春光乍泄》(1997)一次次出现令人眩晕的光圈,当影片前二分之一的黑白部分放映完后,强烈的红黄两色虽然让人温暖,但也隐藏着某种躁动不安。 《花样年华》(2000)中那些雨意绵绵里不断氤氲在欲说还休之间的情欲,缓缓发酵成一种无法言说的怀恋:“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2046》(2004)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当下、过去、未来未必有其明确的界限,在光阴的故事里,每个人都成为回忆的囚徒,不管是露露,还是周慕云,他们都沉浸于在回忆里,不断捡拾,不断失去。 《蓝莓之夜》(2007)钥匙成为打开通往回忆之门的唯一工具,也许物是人非,然而已经逝去的情感,飘忽不定牢牢缠绕着心门,只会顾影自怜,在时间的灰烬里早就永远无法释怀。 《一代宗师》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似乎与《红楼梦》有某种契合,“世俗世界,理想世界,神话世界”。荡气回肠,又丝丝入扣,百转千回,又暗自低语。

当王家卫的电影风格成为一种经典,氤氲在似真似幻梦境里的甜蜜、消散在时光里不可触碰的往日情怀、镜中红颜不再的落寞伊人,当一切破碎重组,不断失去找尊、昔时错过的缀连成一串串在等待中反刍一生聚散的情缘。

《王家卫访谈录》读后感(二):王家卫的创作理念与电影解读

最早看的王家卫导演的电影是《花样年华》,电影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张曼玉的旗袍,23套旗袍全手工制作,简直不要太惊艳。更让人惊讶的是,电影拍摄结束,张曼玉将所有旗袍全部买下。

至于电影的故事情节,在读了《王家卫访谈录》之后,我发现当初的理解好像并不太正确。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他又是如何创作故事,导演电影的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李惠铭写的《王家卫访谈录》一书中。本书收录了王家卫接受的二十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五年,这些访谈涉及到有关王家卫的一切,也记录了他创作故事、拍摄电影的方法以及对电影的独特解读。

1、 创作故事、拍摄电影他有独特想法

对于故事创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王家卫认为想故事并不能预先定下框框,故事一边发展,人物的性格与你的偏好是分不开的。言外之意,如果预先定下框架,那么人物的性格也就出自创作者,而非人物本身。在采访中,他这样回答:“我的戏是没有故事性的,全由人物的性格发展出情节来,我觉得故事不重要的,人物才重要。”

对于人物而言,王家卫写的人物没有那么黑白分明,他电影中很多人物也是有缺点的,比如电影《最后的胜利》中徐克和曾志伟也是有很多缺点的。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呢?其实很简单,正如王家卫所谈到的,电影中的人也是人,是人就必定有缺点,而观众能否接受,取决于人物的描写是否完整,如果完整的话观众会找到那个感觉。

至于人物的情感关系,王家卫认为这是很难写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最微妙,但时间是最大的因素,在时间中人与人相处,感情便不知不觉产生。

一般人创作故事,都会有故事大纲,但王家卫有时候却没有故事大纲。他先确定演员,然后根据演员的性格、形象,一点点发展成为一个故事,甚至在开拍之后,他还会一直拍一直改。他对于演员也没有过多的要求他们要怎么做,很多时候他会依着演员的特质去发展。

由此可见,对于创作与拍摄,王家卫的认真的,也是有自己独特想法的。综合上面的内容,其实我们可以发现,王家卫的注重人物的,这一点与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所讲内容一致,“人物即故事”。因为一个人的性格确定,在遇到事情时自然会从他的性格出发做出行动,一直行动下去,就发展成了故事。

2、 有关《花样年华》的一些解读

一些人认为《花样年华》讲的是外遇的故事,王家卫认为这个故事的重点不是外遇,他是尝试展现香港历史上一个特定时期内人们的态度——他们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这可能正是王家卫特别之处吧,他知道关于外遇的故事有很多,拍外遇的故事也很无聊,所以他选择了新的角度。

在访谈中,他这样解释:“电影讲述的是那个时代、那个时期,以及那时人们怎么对待外遇——保守秘密。秘密是这个故事的重点。”

《花样年华》是通过不变来体现变化。重复的音乐、重复的空间和物品,总是一样的。然而重复之外也有一些小小的变化,比如男女主的服装,他们吃的食物,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细微的变化。从这些细小的变化中,我们感受时间的改变,感受故事的进展。

这部电影还使用了很多慢动作,对于这一点,王家卫这样解释:“这部影片不依赖语言。一切都是通过身体表达的,通过演员——他们走路、说话和移动的方式,有一些我想用慢动作展现的细节。”

事实证明,正是这样独特的拍摄方式,让《花样年华》有着别样的味道,它向观众慢慢展现,不需要太多的语言,观众看了,自然就明白了。

写在最后:

《王家卫访谈录》让我真正认识到一位导演对于创作和拍摄的态度,也让我认识到他对于电影如何呈现主题有着独特的处理方式。

可以说,阅读这本书,可以更好的了解王家卫,也能更好的理解他创作的电影。

读完这本书,真想重新去看一看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了。

《王家卫访谈录》读后感(三):欠王家卫的电影票,都可以用这本书来还

《王家卫访谈录》实拍图

不止一人问我:《王家卫访谈录》是不是那本WKW?不是!这本书属于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电影人访谈录”系列,收录王家卫在二十多年间接受的重要采访,包括多篇珍贵粤语访谈、台湾地区影评人的访谈,以及首译中文的数篇外语访谈。这本书虽不像WKW那样由墨镜王亲自监督(因此简体中文版大概率猴年马月才能面世),但不可否认,它填补了简体中文出版市场的一大空白,可被视为王家卫电影的观影指南。

借用影评人吴泽源的话说:“就像一部王家卫电影一样,《王家卫访谈录》涵盖的面向太多,同时并行的线索也太繁杂,我们很难从其中梳理出所谓的‘主线’。”

那我们便来拍一部微电影。

脚本:《王家卫访谈录》(略有改动)。

进入气氛了?

Action! 音乐响起——

第一幕 拍摄电影其实是百无禁忌的!

时间:2046年

地点:中国香港

角色:王家卫、A、B、C

配乐:“California Dreaming”

A:很多人都说,王家卫是有意不给自己的演员看剧本,让他们表演时临时发挥,这样才更有新鲜感。

王家卫:没有,从来没有这种事。当然我不能说带着白纸一张去现场,不可能。我会有个粗略的剧本,我大概知道故事讲些什么,现场可能这一句跟那一句台词会有变动。

【编辑旁白】影评人和影迷常问的一个问题是:“王家卫到底用不用剧本?”这要拜他“即兴发挥”的风格所赐。剧本是用的,不过是极简版。比如《重庆森林》开拍时还没全写好;《春光乍泄》只有两页的大纲,拍摄前才开始写剧本。

B:人们认为你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神秘人物,因为你的电影优美而私密。

王家卫:为什么?很难看懂?

B:有时候难懂。

王家卫:想想看吧,我不是画家,拍电影需要向观众表达。否则拍电影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当然愿意和观众交流,但这并不代表必须选择容易的方式。

【编辑旁白】有人说王家卫的电影看一遍不懂,看一百遍还是不懂。华语导演李安曾盛赞王家卫为天才,而李安一句火出圈的话(本来是形容伯格曼的)用来描述这位天才的电影不能更恰切:“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王家卫电影的晦涩难懂、碎片化叙事,以及很强的文学性,让他成了学术界的争论焦点、影评人的心头好。关于他的评论文本几乎可以淹没他的作品。怎知王家卫是个反对阐释的人。

C:有人说你的电影是解构主义。

王家卫:我的戏和解构主义是没关系的。我唔系大卫·林奇。后生仔应该不要听那么多别人的话,这样会变得老气横秋……很多人将理论放入电影里,渐渐便会发现看电影看得很无瘾,变成一条formula。

C:你是否很抗拒理论?

王家卫:如果一个“靓仔”走来同我讲一大堆道理,我真会晕倒!

《重庆森林》剧照

第二幕 他是天生浪漫的人,他是制造情绪的高手

时间:花样年华

地点: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法国

角色:王家卫、D、E、F

配乐:“Yumeji’s Theme”

王家卫:我依着演员们的性格、形象,一点一点地发展成一个故事。

D:电影中,你用了极多的特写镜头表现饰物穿着与女性的关联……

王家卫:王菲穿上鞋子,你就不只感受到脚的美丽……我拍章子怡的脚时,就要给人一种很情欲的感觉。我对女人的美丽很敏感。我认为女人的脚是最性感的部位,拍得好就有味道。

【编辑旁白】王家卫极其看重人物,有时甚至先看到演员,再想到人物,然后才发展出一个故事。他看见王菲,于是有了《重庆森林》;他看见诺拉·琼斯,于是有了《蓝莓之夜》;而短片《手》的灵感来源之一则是巩俐柔软的手。他太懂得如何去放大明星的魅力与性感。在他的镜头前,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是戏。人物,而非情节,才是王家卫电影的关键。所以“看懂”王家卫的电影本就是个伪命题。

E:你选取的景点很特别。常常用象征香港的地方,譬如《重庆森林》的重庆大厦。

王家卫:这些都是香港人生活过的地方,譬如饮茶的地方、旧书摊、杂货铺。但在不久的将来,我相信这些地方会消失,觉得应该保留些旧的。

E:这正如电影的功用,把时间保留,停住了历史。

王家卫:对,这正是电影神奇的地方。

F:你为何将《花样年华》的故事设定在60年代?

王家卫:我很喜欢那个年代的香港。我们在影片中描绘的上海人群体非常特别。他们是1949年离开内地来到香港的。他们是一个流落异乡的特殊群体。像梦一样,已经失落,不复存在。我想向观众展示上海人群体的真实面貌。

王家卫:我不只是想“看见”那个年代,同时也想“听见”那个年代。记忆之中,那时候的香港仿佛连阳光也充沛一些,加上空气中传来的无线电……那时候一切都慢慢的。

【编辑旁白】王家卫讲的不是故事,是气氛。王家卫拍的不是情节,是情绪。他的电影是恋物且怀旧的。他像小津安二郎或黑泽明那样去创造极其精确的细节。他的影像与音乐把上海和香港神奇地重叠,把上海人小资群体的优雅精细与香港市井的混乱迷幻并置。一根烟、一个凤梨罐头、一个电饭锅、一款旗袍,都浸染了浪漫、暧昧的文艺范儿。毛尖说得对:“王家卫的电影就是吃饱撑着了以后才能看的。”他用人与物编成时间网,再给这张网下了个咒,任谁进入都会被裹挟、无法逃脱。人与物是王家卫召唤老香港、上海人生活、爱情与寂寞的法宝。这张时间网所网住的是60年代香港的质地、失落的建筑与人群、哀伤的灯红酒绿。

王家卫:60年代,爱情是一场重病,杀伤力可以维持很久,到了现代社会,一切都去得很快,谁也没有空去记着谁。可是经过蜕变,我才发现电影内所发生的事情,到了今时今日仍然在我们身旁发生着。

F:拍得出寂寞感觉的人,才拍得好爱情电影。你在最寂寞、最难过的时刻,是不是最想混进陌生的人潮里,让陌生和更大的凄凉来抚慰自己的寂寞?

王家卫:是的,愈是难过的时刻,愈是不要孤单地关起来。混迹人群,在喧哗与欢乐中,你会有更强烈的失落与寂寞,但那是最好的疗方,好像一场痛哭之后,伤口就愈合了。

《花样年华》剧照

第三幕 王家卫是NG我最多的导演

时间:蓝莓之夜

地点:菲律宾、美国

角色:张国荣、刘嘉玲、王家卫、G、H

配乐:“The Story”

张国荣:面对我这级数的演员,很多导演都会迁就我,但王家卫绝对不会,他要求十分严格。王家卫是NG我最多的导演,最高纪录是四十七takes。

刘嘉玲:最初,我很害怕王家卫,这种恐惧感来自梁朝伟。梁朝伟拍过王家卫的戏后,对我说他今天NG了二十六次,他责怪自己不懂演戏,于是在我脑海形成恐惧感,觉得这个导演要求好高。

【编辑旁白】再来听点“荤的”。

G:即兴创作在《春光乍泄》拍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张国荣和梁朝伟对此有什么贡献?

王家卫:我先向他们介绍情况,开始拍之后他们就在镜头前即兴发挥。他们不能停,看他们在没有人喊“停”的情况下做动作,将场景演绎出来,真的很有意思。他们在等我喊“停”,与此同时不得不继续演!

【编辑旁白】由于格外看重人物,王家卫对演员的苛刻是出了名的。他会花很长时间和演员交流,给他们讲戏,让他们深入人物内心。他让演员即兴发挥,一遍遍地拍摄,后期制作时却一遍遍地剪辑,甚至狠心剪去当初煞费苦心拍的镜头,比如《春光乍泄》中关淑怡的戏全部被删。演员们对这种苛刻是买账的,但也有畏惧和吐槽。巩俐在采访(非本书收录)里回忆,有一场哭戏拍了十七八条:“哭得死去活来。后来一看电影,根本没这镜头。天哪!我那天晚上都干什么来着?”这一切都导致拍摄进度极其缓慢。说个题外话,三年前我决定做《王家卫访谈录》的时候得知王家卫要拍《繁花》了,三年后《王家卫访谈录》出版,《繁花》却还停留在预告片。

H:其实你跟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有很不一样的地方。

王家卫:当然不一样,他太卖座了。

【编辑旁白】“叫好不叫座”这五个字好像粘在王家卫身上似的。他也常常以此自嘲。《阿飞正传》原本是打算拍成两部电影的,然而票房糟糕,以致投资方撤回了资金,续集流产了。似乎除了《一代宗师》,王家卫的电影很少叫座。在香港人生活中,“王家卫”甚至是个贬义词,被用来形容“抽象、文艺的东西”。过长的拍片时间、晦涩的作品内容几乎让王家卫成了“逆商业大潮而行”的赔钱高手,而在内卷时代则是特别令人宽慰的清流。有意思的是,王家卫本人总是拒绝被称为艺术电影导演,他认为自己的作品都很商业化。

王家卫:我不赞成别人武断地说我的电影是艺术片。从来只有电影的艺术,没有艺术电影。

H:你渴望拍更商业化的作品吗?

王家卫:我认为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商业电影。

H:但我不认为你近期会拍摄一部《星球大战》。

王家卫:如果我有乔治·卢卡斯那份热情,为什么不拍呢?

《春光乍泄》剧照

第四幕 我可以无限接近一个真实立体的王家卫

时间:2022年

地点:中国南京

角色:编辑、译者

配乐:“Quizas, Quizas, Quizas”

编辑:你原本对王家卫和他的电影有什么印象?译完这本书后有什么改变?

译者:原本觉得他的电影对观众不友好。翻译过程中把王家卫的作品(不管以前看没看过)都找出来,结合书中的内容看了一遍,发现王家卫寥寥几笔就能塑造鲜活的人物,抒发细腻的情感,审美也是全方位地出色。他就是一个当代电影诗人,用都市男女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去描述我们心中最私密、最难以名状的情绪和感情。

编辑:这本书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译者:是访谈录这种直接对话的形式所呈现的真实,没有记者的加工。我可以无限接近一个真实立体的王家卫。比如关于他为何总是戴着一副墨镜,王家卫就在一次访谈中给出了清楚而精彩的解释。

编辑:翻译这本书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译者:是对书中大量粤语的处理。说来惭愧,尽管我大学时曾在香港交换学习过半年,但对粤语一窍不通。特别感谢本书英文版的两位主编解答了不少这方面的问题。

【编辑旁白】《王家卫访谈录》中数篇访谈来自现已停刊的香港杂志《电影双周刊》,十分珍贵。外方提供的是这些访谈的影印版,我在编辑过程中一字一句核对了原文,对错误字词做出了修订。译者为呈现访谈的原有风貌,保留了粤语和英语的表达,并在括号内注明了词义。值得一提的是,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在收录《疯狂的日子:菲律宾外景八日》一文时,删去了原刊中关于这八天的拍摄日志。我读了原刊,觉得这些日志颇有意趣,于是在征得外方同意后将其重新收录,现在读者可以看到该文完整的版本。此外,为了弥补周慕云和苏丽珍的遗憾,我在半数《王家卫访谈录》中附赠了那“多一张船票”,如果幸运,你会得到它。

《王家卫访谈录》实拍图

尾声

时间:疯狂的日子

地点:重庆森林

何志武(金城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子。秋刀鱼要过期,肉酱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编辑旁白】王家卫和他的电影,以及《王家卫访谈录》。

文/顾舜若

(文章原载于做書公众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