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同车异路》经典观后感集

《同车异路》经典观后感集

《同车异路》是一部由帕纳·帕纳西执导,Pantea Panahiha / 哈桑·马朱尼 / Rayan Sarlak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同车异路》观后感(一):日常式的离别

这是一部伊朗的独特影片,整个影片是一种情绪渲染型?情节非常简单,但是把深深的感情融于一路上,一家人的家长里短闲聊之中。 整个故事就是送亲人离别,俗话说,生离死别是人的悲伤情感最浓厚的,这部影片就是设定在一家人,一辆车,一路上,这样一个场景。在整个路上,不断的悄绪渲染加深,有一家四口人之间的感情离别,有母与子,父与子之间的平常话语之间的告别,最后是一家人送别以后,沉浸在浓浓的感伤之中,影片最后的两首歌烘托了整个悲伤的气氛,同时家里一条宠物狗的离世,让家庭悲伤的气氛达到最高潮。 联想到家族之中有些亲人的告别仪式,其实感伤的话也的确是说得不多的,也不敢多说,怕引起亲人更多的伤感。家族亲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的确也是家长里短的闲聊,把亲人的悲伤深深地埋在情绪的深处。 本片的摄影也具有中东的地形特色,广阔的取镜,把沙漠,戈壁和星空表现得如此的壮阔而美丽。

《同车异路》观后感(二):分别

妈妈依依不舍,对方说大袋子容易暴露,妈妈跑回拿了个小袋子,把钱塞给儿子;不断地问去哪,地址是啥;说他会感冒,跑回车上拿围脖帽子,顾不上哇哇大叫的幼子 ,回来踉踉跄跄摔了一跤。爸爸安慰儿子说,别担心,你会回来的,侯尚是个正直的人。弟弟被被哥哥绑在树旁吧,大喊哥哥去哪?

最后妈妈大喊停下,亲自给儿子围上围脖,喃喃地说,儿子要感冒了,嘱咐儿子照顾好自己,摩托车启动了,妈妈喊着等等,追着摩托车追了几步,最后一句是问你要带我儿子去哪里…….

离开家乡二十年的我,受不了了

《同车异路》观后感(三):带着阿巴斯的镜头,继续行走美丽的伊朗高原

首先,在此纪念Abbas Kiarostami(1940-2016)。 伊朗当代年轻影人已经传承了他的美学和叙事方法。 一家人租车行走在伊朗高原上,寻找他们各自人生的答案。也传递出现代化对伊朗传统的改变。

阿巴斯标志性超大远景超大景深叙事。1.最远景,小酷哥和年迈狗狗玩耍。2.次远景,哥哥跑步去追弟弟。3.单车赛车队飞驰而过,表达年轻人对法国的向往。4,最前景的父母倚车窗眺望自己的孩子们。

1994,《橄榄树下的情人》

阿巴斯标志性意象:土墙和一抹绿色。绿色,阿巴斯热爱的色彩,伊朗国旗的色彩。热爱电影的大儿子即将离开家人追逐自己的生活。应该是编导自己的写照。

伊朗国旗的色彩。铁丝网象征西方的制裁。中心拖动的红椅子象征斗争(后解密:原来是年迈狗狗拖着红椅子飞奔,它也在为生命而抗争)。伊朗电影倾向法国电影美学原则的又一体现。

西方多年制裁下,面对家庭的变故,伊朗一家人仍然保持乐观。母亲的笑容依然恬静。小酷哥不受任何拘束。父亲浑身点缀西方式幽默。

阿巴斯式大远景叙事,近5分钟超长镜头。克制家人别离的悲伤。

1987,清澈害羞的艾哈迈德。《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小男主疯狂小酷哥。比1987年阿巴斯镜头下的小男孩艾哈迈德进化了,不再害羞木讷寡言。他充满幻想勇于表达,超级活力释放甚至不受控制,当然也逃脱不了美国文化熏染。全球化使他更有战斗力面向未来,也不失民族自尊。

实际上,戛纳电影节给予本片金摄影机奖的提名就是对其阿巴斯美学传承的肯定。 传承阿巴斯的同时,本片人物塑造是全球化语境下的,不用贴上任何标签,影片已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当代伊朗人的梦想和力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