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独自生活读后感100字

我独自生活读后感100字

《我独自生活》是一本由[美]弗朗西·希利 / [加]戴莹潆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独自生活》读后感(一):后悔没早看到!宝藏级独居生活指南

“Honjok ”一词最近在韩国流行开来~韩国摄影师 Nina Ahn 用镜头记录下了“Honjok ”现象下的韩国年轻人。

Honjok是被称作“独身一族”的亚文化。Honjok一词由两个词构成,“hon”意为“单独”,“jok”意为“部落”。这个词通常被用来形容喜欢独身和独立的这一代年轻人。这反映出,韩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身家庭,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爱情、婚姻和家庭观念的变化。

其实不指在韩国,在日本的日本“蛰居族”、中国的”空巢青年“都是讲青年独居的群体。“孤独”本多是老年人的代名词,青年应是最朝气蓬勃、精力充沛的群体,但事实上,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最该热闹的人生旅程中与寂寞为伴。

在知乎发起的“如何看待空巢青年”话题上,一个网友写出了自己的心声:

“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孤独得像条狗,我和siri成了好友。

在沙发上看电视睡着了,醒了发现一切依旧,没人给我盖被子,没人关电视……”

如何在独处中生活出自我,如果你在独居生活中感到迷茫、孤单,不如来看看这本书

《我独自生活》。

这本书里从独居生活的好心情打造到如何执行都给出了一系列的方法。

孤独感源于与外界联系的缺失,而非源于没有他人的陪伴。

首先要主动去寻求和联系,制造自己和外界的联系,同时与自己的内心通话,创造自我连接,承认自己的孤独,然后做一些可以让自己摆脱孤独的小动作:。比如冥想,更好地了解自己;比如主动交友,结交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好友!学会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让独处的时间变得丰富起来。

书中还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一些心理学应用知识,让你轻松GET到独处“良药”。

"loneliness comes together with love."(“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所以好好地生活吧!

《我独自生活》读后感(二):“独处”但不孤独的秘密

独处与孤独一样吗? 你是否因害怕独处而难以走出一段彼此消耗的关系? 如果不得不一个人待着,该怎样享受这段时光,为自己赋能? 翻开美国心理治疗师弗朗西•希利的《我独自生活》,将会带你深入了解“独处”的价值,发现“独处”但不孤独的秘密。

作者弗朗西·希利(Francie Healey),作家、临床顾问、心理治疗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自我价值和人际关系。 一、独处是一种选择,而孤独不是 有些人喜欢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远离评判比较。也有些人很难独自待着,他们把独处看成不值得被陪伴,觉得清静是无法忍受的。 可见,独处的体验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中性的或消极的,这取决于每个人的年龄、成长环境、生活经验及自我认知。 字典里对孤独的定义是“不快乐,因为没有朋友或同伴。”同样是一种主观感受,孤独是悲伤难过的。 孤独感并不只在独处时产生,说明它的根源是缺乏能给予鼓励和支持的人际关系,而不仅仅是没人陪伴。关系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网络时代,社交平台扩大了虚拟连接,却减少了有质量的人际交往。此时,自我陪伴的能力更显得重要。 萨特说:“如果你在独处时感到很孤独,说明你正在处在一种糟糕的自我陪伴关系里。”

二、独处,完善内在世界 生而为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如何更好地构建自己的外部世界,追求那些看得见可对比的成绩或物质,直到出现某种影响了生活的心理困境,才发觉内心世界的支离破碎。 为了迎合主流价值观,符合社会时钟,面对选择,更多考虑的是“应该”而非“想要”,忽略内心感受,使我们离真正的自己越来越远,让别人满意和羡慕的“假我”的成功,只会带来与日俱增的焦虑和压力。 与自我的关系是我们生命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关系,独处给了我们关注自己的机会,“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许多痛苦源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 作者在第三章《反思的艺术》中,列举了几个问题,经由这些思索,探寻“在现有的社会文化规范之外,你究竟是谁?” 是什么造就了你,是你自己吗?你的长处和弱点分别是什么? 你希望培养哪些长处? 列出让你备受压力的“应该做的事情”和他人对你的期望。 这些与你想要展现给世人的形象是否匹配?它们是否符合你真实的自我? 你的信念和价值观是什么? 是什么触发了你的负面反应? 你注意到自己有哪些行为模式和倾向? 将自我价值建立在外表、职业和经济条件上,终究是脆弱的,违背意愿的努力也很难持久。深层次的平和是接纳认可自己,增强内心的力量,面对起伏不定的境遇。 三、享受独处,滋养身心 在城市奔波的打工人,无不羡慕悠游自在的慢生活,其实“诗和远方”是一种心境。每周或每天抽出时间让自己远离任务和评判,做些轻松愉悦的事,像一个孩子,玩只是因为好玩,充满爱地陪伴自己。让独处成为滋养身心的活动。 作者在第四章《独处行为》里,详细介绍了自我关怀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尝试找出最适合自己的。

生命的富足包含内在与外在两个部分。关于幸福的研究显示,持久的幸福取决于高质量的关系和深层次的爱。《我独自生活》不仅为独居者提出的建议,也帮助每一个人拥有定义并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勇气。

《我独自生活》读后感(三):《我独自生活》:独处并不代表我很孤独

之前知乎有个高赞的问答:一个人吃火锅是最孤独的时刻,但是我觉得并非如此。 从上学期间我就有一个习惯:喜欢一个人待着,一个人看书,一个人逛街,那种满足感是在人群中无法感受到的。 有人会说我孤僻,不好相处,也有人说我故作高冷,时间长了,我更加害怕与人长时间共处,甚至自以为自己是社恐,变得更加束手束脚,这种感觉比孤独更可怕。 然后我看到了这本书:《我独自生活》,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独处的真正意义。 德国哲学家阿伦特说:独处并不是一种孤独的活动,因为你一直让自己陪伴着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感受,明明身处人海里,却感到非常的孤独和无助,明明身边热闹极了,但是内心依旧很忧伤。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交友圈很广,每天晚上家里都很热闹,但是她身处其中,却感觉如坐针毡。 朋友和自己的喜好不同,话题也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常常是朋友在玩游戏,她在旁边看,所以她一直觉得很不舒服,却不敢开口,害怕失去。 而当她自己独处做喜欢的事时,心里开心非常,完全没有孤独的表现。 书中说道:孤独感源于与外界联系的缺失,而非源于没有他人的陪伴。 所以对于有些人来说,独处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自己,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给自己一个暂停的机会,反思自己的契机。 若是逼迫他与人相处,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当然也有一些人需要同伴的陪伴和安慰,自己一个人独处会觉得难过和悲伤,这种时候该怎么去做才能消除孤独感呢? 首先要主动去寻求和联系,制造自己和外界的联系,同时与自己的内心通话,创造自我连接,承认自己的孤独,然后做一些可以让自己摆脱孤独的小动作: 比如主动交友,找到一些兴趣相同,有共同话题的好友,不需要多,真心相待即可; 养只宠物,增加独处时与外界的互动联系,增加幸福感; 学会接纳和自我安慰,让自己慢慢接受自我陪伴的生活方式; 找到自己想要的做的事情,运动读书追剧都可,让独处的时间变得丰富起来。 无论独自一人还是独处,那都是一种选择,出自我们自己的意愿,而孤独不是,长时间出于孤独之中,也会让我们的内心处于不健康的状态,所以一定要分清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心境状态。 《我独自生活》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心理学知识,同时也有不少真实存在案例可以分析理解,有需要的小伙伴从这本书中找到可以帮助自己的小办法,让自己在独处时学会与自己共处。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来自《瓦尔登湖》的话:人们经常对我说,我想你在那边会感到寂寞,会想离乡亲们近一些,特别是在雨雪天和夜晚。我很想这样回答——我们居住的整个地球只是宇宙空间中的一个点。你想,两个非常遥远的星球上的居民之间距离有多远啊,这两个星球间的距离是我们的仪器至今都无法测量的,所以我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呢? 我们的身边一直陪伴着爱我们的人,而独处只是为了更好的认清自己,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所以请无惧独处的时光,享受生活吧!

《我独自生活》读后感(四):愿你独处时独立自信,而非孤独

作为一名日常开朗健谈的巨蟹座,平时混迹群聊网络也是响当当活脱脱的段子手一枚。当和任何朋友说起自己星座是巨蟹座的时候,似乎大家都很清一色的把我的开朗归结到巨蟹座害怕孤独。虽然一直看同道大叔的星座学,但听到这种奇怪的联系还是觉得有点哭笑不得,性格和星座有什么必然联系?难道巨蟹座就生性热情无法享受自己独处?

如果你对独处有什么无聊的误解,或者说你还把独处看成十恶不赦的贬义词,觉得独处似乎是在描述一个人是有多么不合群,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你推荐这本《我独自生活》,相信阅读完你会对独处有新的认知和看法,也会更享受自己难得的独处时光。

我独自生活

9.1

[美]弗朗西·希利 [加]戴莹潆 / 2022 / 重庆出版社

每天的生活平凡又规律,如大多数社会动物一样,我们的日常遵循着最基本的社会生存法则:我们需要工作,在工作中我们获得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来源,我们在工作后回到家庭,在家庭里去付出自己的情感价值和血脉责任,在这两种生活面的间隙我们去社交,去喘息,然后我们在离群和合群中徘徊,独处久了觉得自己与世隔绝,渴望与人接触,吐露心声寻找慰藉,划清自己生命中的战友和敌人,又因为相处的负累和疲惫感,期望能有一点自己的私人时间,回到自己心灵的净土。人生是不断精简和断舍离的过程,这种削减在本质上也是不断缩小自己生活圈和优化舒适区的行动,最终缩减到自己本身时,就是一个最终的自我独处的疗愈时刻。

很明显,作者对独处者的态度是包容且开放的,在对独处问题的讨论上,除了人格层面人性化的探讨,更包含了文化背景方面的深入研究。从韩国社会早期持续性低生育率说起,当然韩国人的独处方式在历史层面来看有点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感,但后续不断扩大化的独具人群群体不断变多变广也说明现今社会年轻人的心态走向:我们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可持续价值到底在哪里?这种发问更多是一种情绪反馈,在独处中我们可以将更多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并在这种自省中去了解自己和世界的联系。

当你完全属于你自己,你却并未在荒岛中。这简单又浪漫的描述让独处瞬间没有那么悲观,了解了自己的本身、欲望和需求,探索了孤独、自我、和价值,体验真实的自我的同时也得到了内心的平静。在这个章节里,作者从心境的角度去阐述了“孤独”和“独处”的区别,更明确指出了独处不等于个人主义,不应该成为自私者捍卫自私的武器。个人觉得作者心境这二字使用甚是奇妙,颇有中国古代智慧中的禅意,又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辩证法,又有不是风动不是幡动皆为心动的另类解读,甚是奇妙。

当然,这本书中有趣有新意的概念还有很多,比如让我都云里雾里的自婚,比如有全新解读的自我取悦,认真去看能看到作者不一样的解读方式。很多用于自检和自省的问题列表,简单易懂,选项也可以方便你很快了解自己目前的状态,相信能帮你理清思绪,更好的进入和沉浸在独处的世界。

最后用一句话做结尾,希望此时正在独处的你能收获点什么:

记住,你自己就已经足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