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伊芙琳的七次死亡》读后感1000字

《伊芙琳的七次死亡》读后感1000字

《伊芙琳的七次死亡》是一本由(英) 斯图尔特·特顿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2021-4图书,本书定价:48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芙琳的七次死亡》读后感(一):一本适合改编成影视剧的推理小说

开头就非常引人入胜,从一桩不知从何而起的杀人案开始,到一位位宿主的变换,谜团慢慢被揭开,结局虽稍显单薄但也在情理之中。这本小说改成类似无人生还的那种短剧会很合适,阴暗的色调、喧闹而又弥漫着怪异气息的大宅、瘟疫医生的鸟嘴面具、不同身份的宾客和艾登混杂且挤在一起的人格,相信会非常吸引人。

《伊芙琳的七次死亡》读后感(二):废话和信息量成反比

又是一本典型的欧美小说,有一个好的idea,但是缺乏耐心去构思细节,无法架构出一个完整精彩的故事,只能是用废话堆砌。人物对话极多,但是信息量极少。一开口必要开一堆无关痛痒的玩笑,互相调侃斗嘴,就是不能正儿八经地让你读到有用的信息。安排如此多的出场人物,却又缺乏刻画人物的能力,每个人物看完就忘了。而且欧美人的first name和last name都比亚洲人长,描述一个人出场一会儿用first name,一会儿用last name,十个人读起来就像变成了二十个人,简直是个噩梦。可能是文化差异吧,欧美人读起来也许比较容易记这些名字,对中国人来说就是种折磨。设定其实很不错的,后面的反转也不赖,但是就是前面读起来把人的耐心都耗光了,只想早点看到谜底结束这本书。一场糟心的阅读体验。

《伊芙琳的七次死亡》读后感(三):一场必然知晓但无法逃脱的旅程

企图跟上作者的思维和故事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一个庄园,一场看似无法改变的死亡结局,无比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过于薄弱的支撑点。

作者把每一个闭环都做的很精美,我能察觉到很多人物的背景或者神态动作描写是无益于结局的但却无法跳过。

伊芙琳是一个有些片面的立足点,她的冷漠无情和近乎变态的心理是没有来由的,布莱克西斯像一个酝酿罪恶的摇篮,虽然它最终果真是关押罪恶的地方。

关于安娜的罪恶很难让人有直观感受,这就让她的被拯救没有那么多的动人色彩。

艾登的整个人物性格最终已经和几个宿主发生了融合,所以他拯救安娜的思维方式和贝尔时很像,有些懦弱。

一所监狱,困着罪大恶极的犯人,布莱克希思有很多罪恶也有一点点浪漫。

艾登折磨了安娜三十年,或许每一个轮回里他的灵魂真的留在了每一个宿主身上吧。

《伊芙琳的七次死亡》读后感(四):当执念消失后的前路

我阅读有大量主要人物的外国小说的能力真的太差了,花了很久才进入作者构建的世界。书的一些情节和阿加莎的《弄假成真》有些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游戏,也同样有替身,不同的是《伊芙琳》中在主要人物中跳跃的设定还比较有趣。庄园中的每个人都隐藏着秘密,当秘密一个一个被揭开,真相也浮出水面。我原本对主角和安娜最后的相互依赖非常不屑,觉得仇人变朋友的剧情老套又没有道理,当写到这时,我突然想到,这就是监狱存在的意义吧,“对人的改造”,只不过这种改造似乎更彻底一些,保留着上个轮回残存的一丝记忆,重新获得一次做人的机会,或许主角和安娜正是放弃了当时的偏执,找到了另一种不那么极端的安身立命之法,才最终能刑满释放吧。书中主角的宿主相互影响着彼此,通常来说都是现在影响着未来,但书中更多的是从未来决定现在,这像极了一个怪圈,之前主角和其他犯人都不停的、固执的在圈里打转,当蒙蔽他们双眼的固执、恶意消失之后,恭喜他们终于看到这个圈上通往新生的旁枝。

《伊芙琳的七次死亡》读后感(五):一场稍显遗憾的酣畅阅读体验

一部融合了时间循环、人格转换等多种要素的暴风雪山庄式推理小说。讲述了艾登·毕肖普在时间循环中不断化身不同人物以寻找伊芙琳死亡真相的故事。

这本书构思的很巧妙,读者一方面以艾登的主观视角不断体验纵向展开的线性时间循环,另一方面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也会发现这些时间循环在客观上其实是横向铺开同时发生的,这两种不同的观念所产生的碰撞不仅产生了吸引读者读下去的不协调感,也营造了一种大卫·林奇式的诡异氛围。而书中人格转换的多重叙事也让故事在变得更加精彩的同时将真相埋藏到了更深处。

但可惜本书的结局是一大败笔,在邻近故事的高潮处,艾登通过打破时间闭环改变了命运,找到了真相的钥匙。这明显是作者取巧的手段,因为虽然这样读者很容易接受,也能感受到艾登在经历冒险后的成长,但这意味着此时时间变成了线性的循环过程,这明显和构成全文的基础有矛盾。

虽然这一点让我很遗憾,但作为一部推理小说,这本书还是可圈可点的,而书中隐藏的蛛丝马迹和不断反转的真相也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精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