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他们在岛屿写作:我记得》影评摘抄

《他们在岛屿写作:我记得》影评摘抄

《他们在岛屿写作:我记得》是一部由林俊颕执导,朱天文 / 朱天心 / 朱天衣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们在岛屿写作:我记得》影评(一):他们是真的住在旧屋吗?

尊敬作家。并致敬影片。

但两姐妹和唐诺真的如镜头所言住在旧屋吗?

还是另有别居,只是为了拍摄和方便等需要做的一种艺术化呈现?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当然是古中国的传统,是文人的操守,甚至是君子之德。

但是艺术真实还是生活真实?作为观众还是应该有一个清醒了解才是。

如此,真好。

不如此,也对。

《他们在岛屿写作:我记得》影评(二):笔记

影像上:

1 喜欢用长镜头叙事,多移动,少固定,不管室内室外,都喜欢用横移、下摇。

2 台湾的光质,不同于大陆,更柔和明快,进而色彩也不同,整体色彩有一种偏向,绿色。

3 采访部分喜欢带空间,大景,景选的也合适

4 拍空镜视角不同,不给景物特写,不固定,上篇讲到父亲故乡,画面对树的描写,是运动着拍摄树干,树稍内部,突出时间感。

5 从台湾的风貌与朱家小院,看得出历史,人文关怀与人的安然,而转回大陆风貌,是消费,慌乱,意识形态。

总体影像不做作,不刻意,不精致,不过度隐喻。是平实,是缓和的。

《他们在岛屿写作:我记得》影评(三):岁月流转我不转

《他们在岛屿写作:我记得》;《他们在岛屿写作:愿未央》,昨天看了,最触动的还是那个氛围,纪录片中的人物一进入大陆,一切即都立刻不对,而在台湾,他们一家却可以仿佛“庭院深深深几许”,岁月流转我不转。

朱西宁一家也的确是非常有标本意义的一家,两代都是文学人,且都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而他们又因为家国、时代及与传奇人物张爱玲胡兰成的关系,用自己的姿态和书写,牢牢守住了自己的爱与个性,你可以不赞同他们,不欣赏他们,却不能不因他们所动容。一门三代五六个人苦练“文字炼金术”,他们是文学神山的“转山者”,是虔诚的教徒,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阿城说在他们家坐着,看着这些人“目瞪口呆”,他们一起,的确给人那种《世说新语》所言的“琳琅满目”感,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件古旧的缀有金线的手工缎子袍子,而他们一起静置在朴素的木盒子中,客人随便看哪件都可以看半天。

《我记得》的镜头诗意似胜过《愿未央》,大概也因为少了许多过往,浮生面孔都在,不完全是追忆。作为纪录片的优点,它的毋庸置疑,简直面面俱到,足以令传主笑慰平生。缺点我想可能是没有另一个眼光,即挑剔的,批评的,同时的严肃的眼光,对他们的文学和具有争议的人生给予更高层面的定论。纪录片相当崇敬和礼貌,拍出了了不起的文学一家的日常和非常,因此恭敬有余,记录有余,主观有余,而惜乎未能将之錾入更深刻挑剔的中国或仅是台湾文学史位置(靠仅有的几个亲友密友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重要的文学批评家点评,仍然还是有一点点缺憾的,虽然他们讲得都对,但是不是就也能有一点点反面声音呢?不对的也是一个很好的视角)。

另,《愿未央》中,《我记得》中,朱家如今似乎在刻意避谈张爱玲对朱家文学和生活的影响始末,其实张胡对朱家两三代的影响都完全可以做一集,那是很重要甚至是无比重要的决定性时刻。只谈点胡兰成,一笔带过张,而胡若没有张,他们的因缘际会都是无本之木。根本还在张爱玲那里。

不过说来说去,总之,朱家还是纯粹得令人感动的人。朱天文讲她的桌面上透过玻璃看到台风天时云朵倏忽,感觉自己真的像巫。他们也真的是被美丽的艺术女巫吻过的一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