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国家孩子》经典影评有感

《国家孩子》经典影评有感

《国家孩子》是一部由巴特尔执导,傅浤鸣 / 杨舒 / 徐洪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家孩子》影评(一):无力吐槽

把这部剧完整的看完了,里面的女人看着没一个正常的。老公出轨,这个乌兰其居然还能原谅,更夸张的是还要去照顾他。并且时刻表现出一张圣母脸,仿佛在说你看啊我就是老好人来打我,我也绝不会反抗。 里面的阿藤花自私自利,没有做过一件好事,居然晚年还跟朝鲁搞起了黄昏恋,这是想晚年再找个长期饭票了。全剧看着正能量,细看下来全是不符合当下女性的价值观。编剧想表示:出轨可以原谅,自私自利也能过上好日子,善良的人早死。行了,我们知道了。

《国家孩子》影评(二):人生的颠簸

40集故事,要讲尽这么多人在这个历史时刻的人生,显然很多都是粗粗一笔的略过。再细细地说说对这些人物的看法。 整个剧里,整体来说,朝鲁和阿藤花是明显借着别人的宽容和爱,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前面,朝鲁是不多想着别人,也不想着别人是怎样的爱他照顾他,就一门心思地要回上海,要放电影,身旁的亲人被他伤害着,却又宽容待他。幸好有毕力格这个深爱他妹妹的男人,把自己的孩子过继给他,让他忽然间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飘忽的心思终于安定下来,事业有成,成了全剧里最富裕的大老板,最后在上海买个四套房都是轻而易举的小case。电视剧里可以这么塑造,在真实的世界里,每一次的闯祸,都可能是一次人生的掉落,而每次的掉落,大概都需要爱和机遇来回到起点。

阿藤花,从一开始就是只想着自己,缺吃让她缺爱,脑瓜子很活,吃不了苦,会挑人。每次选择都别人吃亏她得好处。同来的孩子还和她做朋友,不知道是真实的可能,还是全靠编剧的努力。这种只想着自己,舍他人的利益,得自己的好处,看着生气,实际中大概每个人都难免做个一两次。故事能这么写,也全靠草原上人的心胸宽广了。

故事里这两人最后都还是单身,没成为一家,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因为缺了替他人着想的能力。

若水,就像弹幕里说的,是最知道感恩的孩子,放弃自己爱的选择,回馈了妈妈对她的爱。

通嘎拉嘎,她得到的爱,和她给出去的爱,都很多。

人生,很曲折,好好爱,好好努力。

《国家孩子》影评(三):一首绵长悠扬、辽阔深情的草原之歌

《国家孩子》是三千孤儿进蒙的亮点吸引了我。这种非常时期下惊天动地的血脉故事、蒙汉民族交融、第一大都市上海和最大的草原内蒙的牵连,宏大而又见人见事的题材,让人充满好奇和期待。剧集拍的还不错。背景选材就占了一大优势,故事编剧虽然很多局部生硬不妥但总体上合理,人物很有个性特色,时间跨度涉及的少年和成人两大阶段前后五十年,都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围绕着具体的人事演绎,将内蒙养父养母的博大厚爱、当地老百姓兄弟姐妹的深厚情感、尤其是广袤草原上的那方水土养育出的孩子们从成长到工作生活的各个场景下领悟养成的善良、勇敢、担当、宽广的人格和精神,进行了充分的挖掘、赞美和讴歌~~很多片段场面都令人感动~~

看这个片子联想很多,来不及系统挖掘,记下几点印象深刻或联想的要点。

1. 大草原的地景和生态基底,是决定所生所养的人的决定性因素。很遗憾一直还没去过真正的大草原,但是从很多文学艺术媒体上都有认知。连绵起伏的草原是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和精神的家园。

2. 时常让我想起《黑骏马》所感受过的某些草原、蒙族的精神线索;张承志原著对草原文化的探寻、谢飞导演通过电影的演绎都太过经典震撼,曾经给我留下深刻的冲击。尤其是《黑骏马》里女主承袭额吉而来的那种“生养”的带有宿命和自发式的生育和养育的“母亲”人格,在本剧的乌兰其其格的身上得到了生动完美的再现。总是因为游牧民族依赖于母系社会那种生育所带来的繁殖、生产力保障的决定性因素吧,女人的地位和社会角色在这方面得到了相应的尊重和固化。也因此,其本身也养成了这样的自我认定,包括并不太在乎“男人”的身份、行为、态度等等?一方面是“善”的本性,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因为环境并不追求定居民族已经格式化了的伦常约束乃至并无那样的思维方式吧?乌兰为代表的这种善良和爱是自然而然和发自内心的,并不如有些评论里说到的刻意刻画“圣母”形象的——也许从另一角度而言,犹如天主教里圣母一样的崇圣吧——她们确实就是“圣母”本体~~

3. 哈图是本片印象最深的男性角色。他是最具有草原血脉和灵魂的代表,他是曾经的草原上的搏克沁,他就是草原雄鹰、草原之子。生于草原、死于草原,骑马奔腾在草长水美的地方,风餐露宿地牧马摔跤,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他们是草原生态的一部分,他们的魂灵就散漫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他们对草原的最坚定的挚爱和梦想,也是未来我们养育草场、重现绿草茵茵的金山银山般的大草原的心中膜拜的神祗。

4. 通嘎拉嘎是令人怜爱和敬重的女性。小时候的她最令人怜爱(演员也是),长大后也受到乌兰的耳濡目染,形成了善良有爱的性格,无论对待亲哥哥、好友、恋人、养父母、长辈等,都能如此;但同时又有着坚强、隐忍的抗压力。

5. 草原居住形态的选择和取舍,与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历史上冷兵器时代,农业以牧业为支撑,人是随着放牧的马牛羊而迁徙的,是为“游牧”的居住形态,蒙古包是标配。由于地理生态格局的不可更改,这种草原帝国延续了数千年,元朝达到了鼎盛;但也因为其游走在定居和游牧的边缘而无法长久——或者说尚未成熟进行两者的切换吧;清朝就转型的很好——对于本片中的人们,牲口和草场的分家分割既是生产关系上的取舍也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的取舍。一方面,游牧的传统特色有着与“草原”特征匹配的生态和谐和天人合一;另一方面,定居的城镇化又有着现代文明的巨大魅力。草原之子们不可避免地在“故乡性”和“异乡性”的场景和精神世界间选择和适应;阿藤花追求城市文明,通嘎安心在草原村落,谢若水选择从城市回到草原乡村,朝鲁选择“放电影“这样一种新形式的”游牧“~~但是,本片始终钟情于”草原“这一故乡性的场景;这是毫无疑问无可辩驳的众望所归~~

6. 继续上一条。由于没有实地调研和专门关注,但是对于草原地域的城镇形态,感到很有挑战性。集中和分散都有需求,如何掌握其中的平衡?很有意思的课题~~

7. 草原风格的音乐是很大的亮点。自然,这个有很多的成熟的艺术基础和原料;然而,马头琴的悠扬辽阔和情深意长,仍然令人着迷动容~~

2021,4,6,更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