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钻石与铁锈》读后感锦集

《钻石与铁锈》是一本由[美] 琼·贝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钻石与铁锈》读后感(一):【共振书评周】传奇女子

身为女人,我对女性也充满了好奇,尤其是琼贝兹这种传奇女性。

美貌与才华并存,年少成名,有过轰轰烈烈的爱情生活,也有过刻骨铭心的伤痛。曾经站过至高无上的顶点,也有过人生低谷期。这样的女性,其实也不少见,每个时代都有一批。

琼贝兹也是其中之一,但如果想把她简单的划入到这个队列,也太小看她了。

在我看来,她身上有一种及其难得可贵的特质,就是对生活的清醒把握。所以她可以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这一点,是许多传奇女子可望而不可及的。

太多传奇女子在高峰顶点处无所适从,骑虎难下,晚年不说凄惨,也非常让人唏嘘。更有甚者,压根没有“机会”过晚年生活,早早离世。

琼贝兹的智慧的确过人,因为年轻时辉煌很正常,年老时平静太难得。

这也是我对这本书好奇的原因,读过后,对这个女人充满倾佩。

《钻石与铁锈》读后感(二):A fighter A singer A writer and A QUEEN

曾很多次听过Joan的歌,也许过于甜美,很多年里我都不太喜欢这种风格。对我来说,她是偶像的偶像。我知道帕蒂奶奶有多爱她,而这份爱也感染了我,慢慢的我开始更多的走心去听她的歌,去听那份甜美声音背后的悲悯之心。

一开始,我只是从网易云评论区看到大家把她和Bob Dylan绑在一起宣传,说她是个很厉害的奶奶,竟然是Bob的前女友;之后看到帕蒂奶奶发Joan和马丁路德金肩并肩走在种族平等奋斗路上的照片,我就明白了这个奶奶真的很厉害,但绝对不是因为她是谁谁谁的女友,而是她是真的一位勇敢的斗士;于是慢慢地,我更能为她歌声中那些自由、平等、反战、和平等充满力量的主题所感动的热泪盈眶。 看完这部自传,我更是佩服她的勇敢,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呼吁自由平等反战的人,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像Joan一样即便因此进监狱也在所不惜,也不是所有人能冒着轰炸的危险前往越南去一探究竟。这真的是一位很勇敢的人。

文章中曾多次提到的伍德斯托克也是让我热泪盈眶。我想Joan奶奶也一样很怀念那个美好的时代,也许就像Joan说的那样,她看到这些年轻人为了那些不属于自己青春回忆的伍德斯托克疯狂,她很好奇。我仔细思考了思考,也许是因为那份纯粹、混乱、勇敢、浪漫、美好、纯真已经是这个商业化时代所无法企及的宝藏。我很向往伍德斯托克以及伍德斯托克所代表的六七十年代所有艺术群体。当我听到1970年本来只有十万门票的怀特岛音乐节最终挤满了六十多万人的时候,我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那些年轻、愤怒、浪漫、纯粹的灵魂们,这是一场无法复制的盛宴。文章中提到的歌曲“八十年代的孩子”,里面每一行字都深深的写出了我的赞美与向往,或许这首歌也同样适用于九十年代末的我以及所有未能赶上六七十年代这班车的人。

《钻石与铁锈》读后感(三):[共振书评周]《钻石与铁锈》读后感

一代民谣女王的传奇一生

《钻石与铁锈》是作者如钻如铁般一生的写照,周云蓬说她的人生坚硬如钻,光芒四射。《钻石与铁锈》也是一首爱情歌曲,齐豫翻唱过这首歌,她解读为“钻石象征坚定和闪光的过往,铁锈代表着质变和时间的印痕”。

《钻石与铁锈》的作者是琼.贝兹,这本书是作者的自传,讲述了作者对爱情的态度,对音乐的热爱,对非暴力运动的执着,展现了一代民谣女王的传奇一生。

琼出生在一九四一年的纽约,她的皮肤是棕色的,虽然母亲是纯正的苏格兰白人,但是她遗传了墨西哥裔父亲。当时的美国种族歧视还是比较严重的,棕色皮肤的琼自然没有她那皮肤白皙的姐姐妹妹受欢迎,这也造就了她的音乐之路以及她一生都在追求的非暴力运动。

作者对于自己童年时期一扫而过,而用大量的笔墨记录自己的青年和中年,也正是这个阶段体现了作者的传奇,作者是幸运的是有天赋的,琼21岁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民谣女王,在世界各地开演唱会,音乐也陪伴了她一生。

作者是个情感丰富的人儿,十八岁的时候爱上了学希腊语的迈克尔,他们爱的如胶似漆,在一起四年,迈克尔似乎总是以傲慢与偏见的眼光看着琼,最终分道扬镳。在一次采访中,琼说自己是属于双性恋的那种,书中也写到她有,这段美好的感情以琼被另一个男性吸引而告终。

琼的另一段感情是鲍勃迪伦,他是一个典型的艺术家形象 ,懂得他的人知道鲍勃是摇滚王子是艺术家,不懂他的人完全会把鲍勃当成乞丐,《钻石与铁锈》这首歌就是琼为了纪念与鲍勃的爱情故事,最终,琼的结婚对象也不是,他们还孕育了一个儿子--加布,他们都爱这个儿子,可是最终还是离婚了,不是因为不爱了,不是因为琼的婚外情,只是因为琼想做回自己的女王而不是谁的妻子。

琼的爱情或许会停止但是他的音乐从未停止,琼在世界各大开演唱会,日本,法国,越南,她的音乐影响的一大批人。琼不仅是个音乐人还是非暴力的榜样,和马丁路德金,甘地一样,一起被人们铭记。

因为主张非暴力,琼曾两次入狱,但这些并不能改变她的初心,在一次因为批评越南政府反人权,而访问越南北部时,遭遇了炸弹袭击,袭击中死伤无数,母亲找不到自己的儿子,孩子从此失去母亲的场景有太多,每一个夜晚都心灵,他们也确实可以从琼的歌声中得到慰藉。

琼是一名公众人物,是一名反对暴力的公众人物,她觉得无论何时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争论,她会站在黑人那边,那个时代给予黑人太多的暴力,而琼像热爱音乐一样热爱非暴力运动。

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仅仅做音乐对我来说是不够的,如果我的生命中不是行动和音乐并行,那么那些声音再动听,也与这个世界唯一,真正的问题毫不相干。必须有人去拯救世界。而且显然,我觉得自己适合这项工作。

《钻石与铁锈》读后感(四):【共振书评周】举起那把吉他

那个反常的、被憧憬的、被浪漫化的、被迷恋的、悲剧的、疯狂的、胡子拉碴的和珠光宝气的时代。它已经逝去并一去不复返了。

这是一部极端个人主义的回忆录。琼·贝兹写家庭、政治、音乐、恋人、活动家,但这些私密的回溯抗拒所谓的他者和社会矩阵对个体的塑造作用,在她的文字里,她是最鲜明的主体,是热爱自由和悲悯生命的歌者,是永恒的女王。琼·贝兹就是符号。

这部回忆录带我们回到那个动荡狂热、不复存在的时代。琼·贝兹把私人史和美国历史密切结合起来,一面讲述一位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儿如何成长为一代音乐巨星,一面描绘六十到八十年代美国和国际的紧张氛围。尽管媒体往往把她与鲍勃·迪伦和马丁·路德·金等人的交往当作噱头,但这些记录是贝兹经历中重要的环节,深深影响了她音乐理念和社会介入意识的形成和改变。对“花边”新闻避而不谈反而会暴露作者的不坦诚。提携、合作、远离鲍勃·迪伦是她民谣创作和演唱风格的剖面展现。她因“非暴力主义”与当时无数人的精神领袖马丁·路德·金跨越年龄差成为亲密战友。她目睹了这位伟人最后的时日,也开启并坚定了自己的社会活动。

琼·贝兹是个极度的矛盾体,也是最深刻的个体。琼·贝兹不吝啬对自己私人情感的暴露,她依赖又畏惧亲密和人群,她活跃又脆弱,她狂热又孤独。青春期对男女情爱的幻想和沉溺,成年的一段段恋情,为成为稳定的人妻和人母做的努力,这些都让她意识到:一个人,独自的个体才是她想要成为的。

她的疯狂直率是她对自由的向往和生命的热爱的体现。她为他人和世界而歌。我们能在书中看到她在公共领域积极发声,从少数群体平权到反战运动。她为自己的财富感到不安,寻求真正的同在。她不惧怕入狱,持续身体力行着。就像她在世界各地的多年巡演中反复唱到的,we shall overcome。在亲身经历河内的炮火后,她满怀深情地创作了新专辑献给越南人民。歌词唱道,“我听说战争已经结束,此刻你在哪里,我的儿子?”这巨大的悲痛在平静的口吻中显得更加沉重。这让我们想起辛波斯卡的短诗中所写的“战争正在进行着,你必须有所选择。——我不知道。你的村子还存在吗?——我不知道。这些是你的孩子吗?——是的。”

And we both know what memories can bring. They bring diamonds and rust.

感谢回忆和文字,让我们穿越时光看到人潮中那个永恒的女王高举着吉他。

《钻石与铁锈》读后感(五):【共振书评周】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曾经读过这样一段话:

什么样的人,才能担当起这段话,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呢?读过《钻石与铁锈》,我可以说,就像琼·贝兹这样的人。

我不是一个乐迷,对民谣知之甚少,在读到这本书之前,并不了解琼·贝兹这位民谣女皇。我听说过鲍勃·迪伦,听说过马丁·路德·金,听说过史蒂夫·乔布斯。但是,我不知道贝兹与迪伦亦师亦友;不知道金博士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那篇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22岁的琼·贝兹作为金的朋友,正站在他的身边抱着吉他,带领数十万“为工作和自由游行”的人们,一起唱南方黑人教会传唱的圣歌《我们一定会胜利》;不知道乔布斯奉琼·贝兹为自己的女神。

然而,琼·贝兹并不是由这些耳熟能详的名人定义的。她独立、自由,她和他们都不一样。

“我(琼·贝兹)觉得我能改变一些事,他(鲍勃·迪伦)却觉得任何人都改变不了什么。”

琼·贝兹与鲍勃·迪伦

在一次接受媒体访问的时候,琼·贝兹谈到了自己与金的不同,她认为社会的不公永远存在,跟肤色和职业无关。少年时的贝兹曾在日记里写道,“一个人是怎样的人,在于他把自己塑造成怎样的人”!

在这一点上,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知识分子托马斯·索维尔与琼·贝兹持有相似的立场——黑人的出路是通过黑人的自立,而不是政策倾斜。

琼·贝兹的观点可能来自她的直觉,却与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托马斯·索维尔暗合。

琼·贝兹拥有会唱歌的好嗓音,在自传《钻石与铁锈》的开篇,她说:“我生来就有天赋。谈及天赋,我几乎毫不谦虚,但极为感恩。”

同时,她在自传的后记写道:“仅仅做音乐对我来说是不够的。如果我的生命中不是行动和音乐并行,那么那些声音再动听,也与这个世纪唯一、真正的问题毫不相干。”

她的生命已经是民谣的一部分,时代的一部分,当之无愧的民谣女王,社会行动家。同时,这些又仅仅是她生命的一部分,是她绚丽人生的某个章节,某个音符。

她抱着吉他,

站在那里。

自由放歌,

声音仿佛天上来。

她悲伤,

她喜悦,

她感受着世间的悲伤与喜悦。

无需前簇后拥,

她抱着吉他,

站在那里,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