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难民读后感1000字

难民读后感1000字

《难民》是一本由[美] 阮清越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难民》读后感(一):解开心结,be a normal person

是一本短篇集子,不看翻译过后挺一般的语言的话,真的很白先勇。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像《纽约客》,内容表达像《台北人》。(没有不尊重作者的意思,只是整个过程都会很自然分有这样的感觉,其实很大可能是作者是亚裔,写的也是“异乡人”的故事) 最喜欢的是第一篇《黑眸女人》,所以翻开书页就马上被吸引了,一本正经地读了一个“鬼故事”,单看故事本身很horror film,氛围营造得很好,读完却发现作者表达的是远远更深沉的主题,还特意在微信里搜到《子夜书社》对这个小短篇的解读,因此间接地触发了本月的一个新爱好——播客。现在每天看B站已经被每天听播客替代了。

《难民》读后感(二):有些逃离无法停止

无论年纪或性别,流离失所与背井离乡会在人的记忆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身份的错位与无法追溯的历史使人总是处在一种悬空的状态中,随时有可能会被一些与自我相关的问题打翻。

难民在此是一个比因战争逃离家园的人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概念。空间上它包含了被裹挟进现代经济秩序的亚洲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看似主动的迁移——而这实际上却是处在一个巨大不平等的推力的完全控制之下。时间上它将迁移这个动作延展到完成后,难民是如何在一片与自己生活习惯,精神信仰,语言传统都毫不相同的社会中构建自己物理和精神层面的家园呢?难民们如何化解冲突,消解欲望,建立亲密关系,实现梦想?如何利用难民身份(或者说是身上带有的亚洲的小聪明,投机讨巧的气质)从这个社会中获利?

最喜黑眸女人与祖国两篇,以逃离为线索从女性的丧失与歉疚写到女性的欲望与向往。年轻女性叙述者的选择很好,因为这一身份差不多是集合了权力种族性别年纪所有方面的弱者了,在这倾斜而坎坷的世界上,她们的逃离是无法停止的——甚至在战斗时也是如此。

除此之外有一两篇读起来甚至有推理小说的味道。我也没想到第二篇会读到一个简短的bl小说,不过透露着权力的倾斜背景的少数群体的亲密关系探索指向的不单单是爱——甚至不是爱,而是一种无处安放不会止息的躁动和迷茫。

主要缺点在于语言风格不统一,可能是因为翻译问题,有些口语表达用得怪怪的,突兀的口语和俗语,还有一些文言表达,让人摸不到头脑。尤其在读完蒲宁之后接着读,难免显得干涩扁平,顺便吐槽一下大部分当代小说对语言是真的没什么洁癖了啊,这点不得不让人转头去读当代之前的作品来获得精神净化(我扑倒安利蒲宁。

「他活到今天,仿佛一直倒退着在一片沙漠上行走,随时随地抹去他的足迹。」

《难民》读后感(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异乡人就是程度轻一些的难民

虽然隔着一层可能并没有那么好的翻译,但还是能感受到故事本身的好,也难怪阮清越作为一名亚裔作家还是能得到普利策小说奖的肯定。书名虽然叫难民,但书里的故事,除了第一篇《黑眸女人》,却并没有那么沉重。或者说,阮清越把它处理得没有那么沉重。故事都是哀伤的,但这份哀伤非常的淡,像快要被太阳照散的晨雾,已经和阴郁没什么关系了,甚至还有些惹人怜惜的脆弱的美。

书里一共七个故事,《另一个男人》在哀而不伤这一点上做得最为极致,语气非常的克制,把非常戏剧化的情节讲得很是稀松平常,让故事反而更有余韵,莫名有一种“淡极始知花更艳”的味道。另外,这个故事处理的主题,有一部分很契合我。所以,这个故事给我的触动最多。

《移植》和《我想要你爱我》这两篇的故事性最强,最适合影视化。《移植》很像是英剧《黑镜》里会出现的故事,而《我想要你爱我》则是一个非常东亚的爱情故事,非常适合李安导演来拍,说是专门写给李安的也不为过。当然,移植这个词的隐喻意味也很明确。难民,可不就是那些被移植到陌生土壤上的人么?

最后一篇《祖国》可能是写得最好、最完整的一篇,因为书里的其它故事都戛然而止得太明显了。但我最喜欢的却是《美国人》这一篇。这一篇也是最不扣题的一篇,唯有它没有写难民,写的是一家三口三个异乡人的故事。而异乡人这个概念,一直都是我在写作时试图去探究的。因为从离开老家的那一刻开始,它就开始困扰我了。

今天晚上去倒垃圾的时候,院子里一点灯都没有,只有满天的星星照着我。隔壁的院子倒是亮着灯,非常西式的路灯,造型很复古,灯光幽黄,在夜里有点瘆人,和烛火的效果差不多,倒是很契合它复古的样子。 我突然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异乡人就是程度轻一些的难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