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新宋·9-12(大结局珍藏版)》读后感摘抄

《新宋·9-12(大结局珍藏版)》读后感摘抄

《新宋·9-12(大结局珍藏版)》是一本由阿越著作,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180元,页数:14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宋·9-12(大结局珍藏版)》精选点评:

●算是圆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但已经基本上看不下去了

●08奥运到东京奥运

●新宋终于完结了,读了一天看完结局,对我来说13年了。这么长的时间里,阿越的想法(说的大一点儿,世界观人生观)都应该会有不小的变化,我想了好多次这个故事会怎么结局,终究还是放弃了。据说阿越自己也是几易其稿,可我看完之后还是感觉怅然若失,宛若黄粱一梦。随后三章结尾还是仓促了点儿啊

●新宋的主角,是诸夏众生。花开花落,自有其时。看完最后四本,石越试图在这个时代中仅仅作为一个观察者,于是给了一个开放的结局。陌上花开,可缓缓归。钱俶献国,为一富家翁。宋朝能容钱俶,自然能容下石越,这真是一个温柔的时代。

●十五年的阅读,终于迎来终点。不仅是石越在新宋世界里也有无能为力之处,就单看最后四本只能用一个ISBN号,就知道,现实世界也已经是斗转星移。能看到开放的、不致于全无希望的结局,我已很满意,疫区读完,比爽文结局深意太多。然而,作者的白话文还是要炼句,又不是公文论文应用文,何必一句句让人读来喘不过气。

●当年连载时读到封建南海的段落,心中有和李丁文(嗯,旧版的潘照临)一样的疑问:石越终究只是要做一个大宋忠臣吗?不免总是期待着一个石破天惊的反转。惜乎多年后终于一窥全本,看到作者给了石越一个韦小宝、范蠡式结局,却轻描淡写借酒狂之口送出如此一个并不愉快的终结时,不禁哑然。虽然作为读者对结局不甚满意,但对于作者的史学素养和历史观,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终究要道一声感谢,感谢多年来《新宋》的陪伴。

《新宋·9-12(大结局珍藏版)》读后感(一):一个人的名字也许会起错,但“字”却是绝不会起错的

大概是2009年开始看这个小说,看得很累,又啥也记不住,稀里糊涂很多年之后,最近才看了最后一本书中的最后一章。(其实,发现很多老熟人在最后一章仍然能喘气儿,我还挺惊讶的。作者这样心慈手软吗?你看人家“皆杀的田中”,写到最后主角和很多配角都不能喘气儿了。)

至于潘照临和司马梦求两人的行为,真是疯狂。其实潘照临差一点就成功了,无论生前身后。只是司马梦求也看得明白,也回应了相似的一招。

古龙说:一个人的名字也许会起错,但外号却是绝不会起错的 。

在这个故事里,也有类似的事情:一个人的名字也许会起错,但“字”却是绝不会起错的 。潘照临字潜光,司马梦求字纯父,石越字子明。他们是怎样的人,其实作者老早就告诉我们了。

《新宋·9-12(大结局珍藏版)》读后感(二):新宋的写法和个人感受

第三,写作手法。作者的观察点主要是停留在石越身上,但是中途也切换过若干次。作者写法上的一个缺点,也可以说是特点在于,作者会巨细靡遗地把特定场景下主要角色的心理、动机交代清楚。说缺点是少了悬念,少了对人物性格的想象空间。如果能适当精简可能反而更吸引人,当然以作者的性格,要让他把话憋在肚子里不说似乎不敢办不到。(笑)一个有趣的创意是,在几件重要历史事件的尾声,会穿插几段正史或者野史。 第四,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部分。全书直到辽国南犯、迁徙百姓一部分都很喜欢。宋辽两国在河北路的拉锯战很不喜欢。不喜欢的原因有,第一,节奏过于拖沓,大量篇幅耗费在一城一池的得失和一将一军的成败。第二,宋军先败后胜,不论是先败、还是后胜,还是这个转折,都不是很能说服我。第三,石越的性格变化,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有点草率。造成河北垃圾站的部分非常拖沓冗长,个人的揣测是作者在写宋辽战争前,也没有拿定主意这个事件的走向,有点写一步看一步的意思。而我想这是“思维实验”比较糟糕的一部分。 再说喜欢的原因。照理说,开上帝视角是很破坏悬念感和阅读体验的,但是,看着石越从政的前期给你一步一步变戏法,竟然觉得节奏很紧凑,而且很兴奋。到了封建南海,在杭州港看着诸侯王的龙船舰队,在人头攒动的市民注视下,缓缓驶向一个未知而神秘的世界,这幅画面仿佛把我拉到了“泰坦尼克号”驶离安普顿的场景,把我拉到了四大洋上遍布沉沉炮口和猎猎白帆的大航海时代。虽然心里多少觉得有点儿不太现实(工期太快、投入太大),但是仍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但是当视角切换到河北战场时,闪闪发光的南海诸侯似乎就隐匿于岭南的迷雾毒瘴之中,再也看不到了。

《新宋·9-12(大结局珍藏版)》读后感(三):新宋的写作意图和人物塑造

从初中时通过科幻世界读到橙黄色封皮的《新宋十字》,直到前几天以有声书的形式终于读到了新宋的结尾,真的是感怀良多,心潮起伏。 首先是我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新宋》是对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有着大量独到思考的作者进行的一场思维实验。“实验”是作者自己的评价,很贴切。实验的培养皿就是神宗(高宗)年间的北宋社会,在崇文抑武的特殊政治文化下,诞生了一批有强烈使命感、高度自尊心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士大夫阶层,作者于是取巧地把撬动北宋社会的楔子插入了士大夫阶层,这个楔子就是石越。纵观石越的献策和施政历程,时刻透露着作者对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的思考,前期的核心问题是“怎样能让北宋富、强?”(富以安民,强以驱虏),后期的核心问题是“怎样能让北宋打破王朝周期律,走上一条持续富强的路?”这两个确实是非常有趣的问题,尤其是第二个,不亚于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在古代中国发生?(李约瑟问题)说来可笑,初中时受此启发,自己也试着写过以戊戌变法为背景、怀有类似企图的小说。(捂脸) 那作者是怎么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呢? 第1个问题,作者的回答方式非常朴素,就是抄西欧国家的作业,俨然一场熙宁年间的明治维新。办书院,办报纸,改官制,兴商贸,重技术,本质上都是“改用不改体”,但是为深化改革做了充分的铺垫。推进手法上,表现得审慎而圆滑。 第2个问题,直到结尾作者我也只是才有了一些头绪。我概括起来有两点,第一,从人治过渡到法治;第二,把文明的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前者针对北宋国内,后者针对周边各国。前者的体现有,石越退居西湖之前提议的门下后省改革和最终落地的大宋律法修撰工作。后者的体现有封建南海、破夏而不灭夏、破辽而不灭辽。个人揣测,作者在写到封建南海和存夏而不灭夏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得这么长远,但是当时间线推进到绍圣年间的宋辽战争史,当石越考虑如何说服小皇帝不要直接收复燕云时,作者已经想通了。 其次是人物塑造。一方面,作者塑造了大量性格迥异的配角,另一方面,大量的配角身上都有一种理想主义的烙印。作者说自己的审美偏向于汉朝风气,个人的理解是汉朝的朴茂之风。同时,个人认为,与其说接近汉朝,不如说更接近于春秋战国时的国士之风,如唐雎、季札、聂政、苏秦、张仪等。

《新宋·9-12(大结局珍藏版)》读后感(四):亦余心之所善

作者写这本书十五年。起笔时,作者与读者我都是小青年,作者大开金手指,我也读得很爽;中间部分,伐夏和封建南海,大开大闔,我深陷坑中;结尾时,这本书的地位和价值几乎已盖棺论定,怎么结尾都会被喷,因此阿越收尾时并不太顾忌读者情绪。小说就像长江流水,上游窄而急,下游缓而宽。到结尾宋辽之战时,故事结构就像长江中下游的水系一般,铺陈宏大缓缓道来。

主角石越穿越至熙宁年间,但他能做的改变十分有限。他阻挡不了王安石变法(有些人认为这是北宋由盛至衰的转折点),甚至连吕惠卿的熙宁归化都阻止不了(所以益州大乱)。作者在这本书,尤其是中后部分,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尽了克制的义务。石越能做的是提出主张,是劝说,是转圜,是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而非轰轰烈烈大快人心的变革。所以到后半部分,有些书友读起来觉得憋屈,而这些才是我最为欣赏此书的地方。

我喜欢作者的写法:有些情节,并不靠叙事,也不靠对话来推动,而是靠外国商人的日记、靠“野史”记录的引用,在不经意间交代。细节处藏着故事,藏着伏笔,需细细读来,才不会错过。

我也喜欢宋辽之战的叙事结构:在小说前半部分,石越是当仁不让的叙事核心,大幕围绕着他徐徐展开,而越往后,石越慢慢退为背景,常常十几页也不出现一次。宋辽之战写群像,小人物有血有肉,石越似乎无所作为(伐夏何尝不是),我们只能透过那些在前台展现的情节去看见他。而新宋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唐康,他身上一直保留了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痛快。石越的老成持重常让人堵得慌。我看潘照临和司马梦求自尽时,有书友评论道:石越可以死,潘照临和司马梦求不能死。可见小说群像,每个人都有各自特点,书友各有所爱。

有人诟病结尾草草,有人批评阿越不会写战争,一部作品,不一定哪里都好,读者各取己所需。于我这个追书十几年的人,读书如交友,喜爱他扎实的历史与文字功底,认同他对于历史规律的敬畏和谨慎,也欣赏他并不在乎读者而追求作品自我完成的心态。“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阿越在后记中说:我留下的这些遗憾,既是我丧失勇气的铁证,也是我和自己妥协的标注。生活总是有我们需要去妥协的地方。

《新宋》作为一本影响我十几年的书,常常读之,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人之所以喜欢某个东西,是因为它满足了自我内心的投射。如果说《银河英雄传说》向年少时的我普及了民主与专制,那么完结版的《新宋》让中年的我反思“择善而固执”的心态。“ 心里认为不正确的事一定不要做,但心里认为正确的事,却未必一定要做。小恶固当毋为,择善不必固执,这是许多人无法理解的道理。”我行事经常固守原则,有些道德洁癖,读到这段,心中不免委屈,但也有些释然。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成熟后的石越,在我心中超越了一个小说的主角,让我在为人处事时,有时会想想如果是石越,他会怎么做。

阿越在《新宋》有声书的发刊词中说:我相信这部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作者不应该说过多的多余的话。我想表达的一切、我想传递的态度,全部在这部作品之中。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部作品,进入到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并且喜欢上那个时代。

作为一个读者,我感谢他通过书表达的一切、传递的态度,我也确实通过此书,了解并喜欢上那个时代。

感谢《新宋》给我开了一扇门,恭喜《新宋》完结,也期待阿越的新作。

《新宋·9-12(大结局珍藏版)》读后感(五):读新宋大结局的遗憾:十五年后,新宋最终变成了旧宋

作为一个从新宋一开始出现就跟的老读者,快二十年了,终于填坑了。

于是买了全套,终于读完了。

读完后感觉是非常非常的遗憾。

新宋的优点就不用说了,为什么有这么多读者能这么多年念念不忘,肯定是非常优秀的一部书。

我就在这里说说为什么遗憾。

新宋最优秀的部分是伐西夏以前的部分,伐西夏以后,整个作品就变了,甚至可以说完全变成了2本不同的书。

伐西夏以前,这本书的主题基本上是十月怎么样引入现代思想,改造宋朝这个死气沉沉的封建社会,于是我们看到有三代之治,有石学七书,有白水潭学院,有桑充国,有兵器研究院,凡此种种。伐夏之后,白水谭,桑充国之类,慢慢没有了,十月变成了和司马光王安石并无二至的一个官僚,石党和新党旧党如出一辙,无非是靠着主角光环,靠着一点小聪明在到处救火。权谋越来越多,激情越来越少,到最后一篇,新宋好象还是变成了旧宋。

为什么呢,我个人理解就是作者在获得成功后,背上了包袱,这个包袱就是生怕别人评价新宋是一篇穿越爽文,于是我们看到穿越的力量越来越弱,历史的考究越来越细,作者连篇累牍地介绍宋朝的风俗,官制等等,生怕我们不知道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

为了怕变成爽文,作者还人为地为十月增加了很多困难,很多情节都非常的刻意:比如

皇帝,高太后,小皇帝对司马光,王安石,包括韩维,富弼等,年轻的吕惠卿,陈元凤,章惇等等都非常非常的信任,但是就是莫名奇妙的对十月及其警惕,个人感觉十分的刻意。

还有,明明是宋朝先研究出了火药辽国,但是在辽宋大战中,居然是辽国大幅度使用,宋朝居然没有从火药火炮中获得任何优势。

还有,明明西夏已经不构成威胁,大量精兵居然不考虑一点布置到河北防线,一定要形成一种先输后赢得局面。而且还把辽国刻画得过于强大,如果经过熙宁改制,兵器也增强了,军官也增强了,结果打内乱后得辽国仍然这么困难,那么在以前,宋朝岂非被轻松灭国?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总之就是绝不能变成爽文,爽文该有的元素,一丝一毫也不能有。

于是,在伐夏后,这本书就不好看了,用了大量篇幅及其冗长地去描写宋、辽、高丽等各个朝廷的权术斗争,对于胜利,总是不肯正面描写,总喜欢侧面一笔带过,就好像你做了半天前戏,需要一泄如注的时候,给你加了一把冰块。

我个人十分不以为然,如果你不想写爽文,那为什么要穿越呢,既然穿越,就必然有爽文的某些因素在里面了,你完全可以再写一本宋朝历史小说,因为我们之所以要看十月,就是因为他是现代人,不是宋朝人,如果他不过是一个宋朝名臣,旧宋还是那个旧宋,只不过富强了一些,强大了一些,我们看他干什么呢。

作者在后记中说,不满意十字的青涩,而我个人意见,这部书的价值正在于所谓十字的青涩,吸引万千老读者的,就是哪些东西,桑充国的坚持,白水谭学生的热血,当作者磨去了十月的棱角,把这些青涩当成了缺点,这部书也就失去了光彩。

另外这部书纸质,印刷不令人满意,感觉出版社还是想最后利用一下老读者的情怀,不能不说也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