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喜马拉雅》经典观后感1000字

《我的喜马拉雅》经典观后感1000字

《我的喜马拉雅》是一部由张馨执导,仁青顿珠 / 旺卓措 / 次德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喜马拉雅》观后感(一):美丽风光

从2017年10月策划,历时两年时间筹划制作。为汲取真实力量,《我的喜马拉雅》编剧团队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协助下,在2017年冬季克服冰雪封山的恶劣路况,艰难深入玉麦乡实地考察并收集采访素材。在行程长达近2000公里的实地采风后,摄制组确定了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巴宜区、波密县等地拍摄场景,并于去年冬季开机拍摄,取景地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最高达到5100米。最终,120余名剧组成员克服高原缺氧和大雪严寒天气,以严肃敬业的创作态度圆满完成拍摄工作。

《我的喜马拉雅》观后感(二):不小心碰上了首播

一个人几十年的执著,令人感动之余,也引发了思考。画面的色调处理得很棒。厚重的历史,凄怆的人生,悲壮的故事。

你去县里,或者去拉萨,都行。你要是来玉堆,爸爸更高兴。

这是父亲对格桑说的话。他的眼里有闪烁的星芒,却并不哀伤。

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是他的荣光。女儿卓玛的离开,是他的隐痛。

在家与国之间,他听从了内心的声音。

《我的喜马拉雅》观后感(三):伟大的精神

送病重的妻子去县城看病,在路上妻子就在牦牛的背上走了。这时的他,不知向前还是往回走,苍茫大地,皑皑白雪,狂风大作,天地之大顿生短促之感,是人走得以致快过了时间,还是人渺小的好像一片雪尘,敬畏之余,空灵神圣,笃定的心在洗涤。 三人乡,阿爸乡长,姐姐妇女主任,妹妹是唯一的群众,守护着这1987平方公里的土地,确实很伟大,但困难可想而知。从之前条件艰苦无人肯进来,离最近的一户人家都要翻过雪山,县城得走四天,这种恶劣人力很难做到,阿妈牺牲了,妹妹一开始也是受不了苦而选择离开这里去县城工作。精神绝对是值得尊敬的,其实也是应了那句话“未必就天下太平,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这种连公路都没接到的地方,信息闭塞,但也因此他们的信仰日久弥坚,不过确实需要政府的力量,才能让更多人到此,守护这一方。 写信这事,在边远的地区,或许很长很长。一封信,从这里到那里,只有邮车和翻山越岭的邮递员,《那山那人那狗》中邮差的活,虽然清贫,虽然困苦,但那些人的意志,是最坚定的,最爱国的,当然也是最无私的,他们在这样艰辛的现实条件下,硬是用自己的精神和脊梁骨撑起了浪漫的理想主义的光芒。或许现在通信发达了,有了网络传媒,信息一发一收之间就已经瞬息到达,也正因为信息的泛滥,而显得廉价而无感,越来越多同质化,因为信息多即使精也只能眼前一亮而很少再三品读。想起如果是写信,从写到寄,写的时候的踌躇与情感的喷发,寄的时候思绪万千以及亲手投递的踏实,再到时间很长很长的等待,越珍贵就越回味,思念也就越沉醉,而且因为旁边接收的信息也就是自己生活的这个小圈子的日常不怎么太多信息冲击。当收到回信的时候,拆开信封的激动无以言表,读了一遍又一遍得如获珍宝,这种才是能真正让感情凝实的纽带,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虽然物质上在外人看起来是短缺,但他们的眼中总是有光。 写给阿姐信中的情郎,毕业之后就自愿报名来到这个三人乡的前头进行开路工作,没想一次滑坡事故就阴阳两隔,而阿姐和她的情郎,只有一次通信(情郎写给阿姐的信,而阿姐的回信情郎是没收到的,因为毕业之后不在原来的地方就被退信了),从没见过一次面,这种滋味,然而又在援助三人乡这一宏大背景下(情郎在开路工作,阿姐在三人乡跟随阿爸巡山保护中国边界),很苦,但也很值得,因为有同样的人跟他们一起坚持同样的梦想,这就是理想主义的热枕,任何时代都不会褪色的抱负。

这是背景,他们守护的是边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