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好好告别的读后感大全

好好告别的读后感大全

《好好告别》是一本由凯特琳·道蒂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9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好告别》读后感(一):好好告别

不能不说,这本书,确实让我对死亡少了那么一点点点点恐惧,其实具体是多少,我自己也不知道,只知道我读着它的时候不再害怕死亡,不惧怕尸体,感觉尸体对我来说就像日常见到的动物尸体一般。我或者没有作者那般勇敢,但我也怕得少了。最大的感悟是这个,但是不小的感悟还有对处理尸体的认识。作者举了例子,入殓师原来不止给尸体化妆,还要抽干血液,注入防腐剂等等。且不说陌生的人给身体注入乱七八糟的化学试剂,就是化的妆容不像平时正常的风格,要以一反常态的样子消失在这个世界都让人接受不了,不论是对逝者还是家人。我想到奶奶以前会去给死去的,对她来说亲近的人换衣服。如果只是相熟的人帮忙换衣服,清洗清洗身体,这也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吧,毕竟很多已受病魔折磨得不像人样了。再说到火化,有看到流出的人油,有没烧完的人骨需要捣碎,有腐臭的尸体需要忍受,但我觉得作者都没有嫌弃的情感,她很认真地对待每一具尸体。

《好好告别》读后感(二):好好告别

不能不说,这本书,确实让我对死亡少了那么一点点点点恐惧,其实具体是多少,我自己也不知道,只知道我读着它的时候不再害怕死亡,不惧怕尸体,感觉尸体对我来说就像日常见到的动物尸体一般。我或者没有作者那般勇敢,但我也怕得少了。最大的感悟是这个,但是不小的感悟还有对处理尸体的认识。作者举了例子,入殓师原来不止给尸体化妆,还要抽干血液,注入防腐剂等等。且不说陌生的人给身体注入乱七八糟的化学试剂,就是化的妆容不像平时正常的风格,要以一反常态的样子消失在这个世界都让人接受不了,不论是对逝者还是家人。我想到奶奶以前会去给死去的,对她来说亲近的人换衣服。如果只是相熟的人帮忙换衣服,清洗清洗身体,这也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吧,毕竟很多已受病魔折磨得不像人样了。再说到火化,有看到流出的人油,有没烧完的人骨需要捣碎,有腐臭的尸体需要忍受,但我觉得作者都没有嫌弃的情感,她很认真地对待每一具尸体。

《好好告别》读后感(三):愿我足够幸运能够腐烂于泥土中

死亡是人生大事,对此避而不谈是非常愚蠢的,可惜一直以来没有学习谈论它的环境,以至于心怀恐惧无处疏解。每每想起自己消失的那一天(夜深入睡前经常想象)惊恐从心底战栗,那种害怕的心情跟独自走黑巷子不一样,都是惧怕未知,但后者尚可应对,而死亡让我感觉自身无处安置。于是,这本书一下吸引我,它懂得我的这份焦虑,在用一种很温柔的方式开解我,总说要多看世界开阔眼界,看世界不同葬礼的操办习俗对死亡不同的理解,意外有效的平息着不安。就像塔纳托拉雅的信仰,死亡并不是一道强行把生者和死者隔开的“难以逾越的鸿沟”,万物有灵尸体亦然。

介绍了许多国家处理尸体的方式,最合我心意的是柯洛威的鲸落式回馈自然,能够和土壤融为一体,死亡也是新生,如果足够幸运能够成长为一棵树就再好不过了,楠木,原来我的名字还是很有寓意的。阳光下树影摇曳,是尸体腐烂的绝佳选景。认真讲,很美。

而对亲人,更喜欢塔纳托拉雅般的呵护,家人会尽心清理尸身,装扮造型,带着化身木乃伊的爱人参加活动,为他洗衣喂食,还能亲吻他的双手抚摸他的面庞,仿佛他们从未离去,恐怖的干尸骷髅也能充满温情。开始并不能理解,这种不肯放手的眷恋,如何能走出伤痛,可见信仰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软弱如此无力,不能承载这样的怀念,可地球另一面的那些人可以,相比他们我们为去世亲人做的太少太少。正是这样满是差异的方式形成了对死亡截然不同的理解,对我们是惧怕和逃离,对他们是面对和依偎。如果从小有着照顾木乃伊亲人的习俗,在面对死亡时我们会不会多一些从容和淡然,能把我们彼此相隔的只有我们自己。难怪有这样一句话,死亡也不能将我们分离,因为我们住在彼此心里。

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对待生命的态度,指引我们如何对待生活,越是了解它,越是发现我从未认识过它。非常感谢有这样一本书,带着我去认识死亡,更感谢有这样一群人,走在前面,思考操持着所有人都会遇到却大多数人都无法懂得的人生大事。

《好好告别》读后感(四):生命之后 阳光照耀

大多数时候,「死亡」被理所当然地视作禁忌,大概是和我们的历史传统、文化意识相勾连,面对死亡,人们往往选择三缄其口,连带着亡灵、墓地、魂魄,甚至是入殓师这样的正经职业,都成了避之不及的话题。

《好好告别》,不只是要我们和故去的亲友告别,也是和那些陈旧的思想态度告别,用另一个视角,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生与死,因为,死亡是一个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因为,“抗拒死亡......是整个文化的失败”。

高二的某个周五,误闯入电影鉴赏课的教室,那天放映的便是泷田洋二郎执导的经典日本电影《入殓师》。那是我第一次直视死亡。在那之前,我一直很回避和别人,尤其是和家人探讨这个话题。后来,看了B站纪录片《我是xx生》,其中一集讲的就是殡葬专业,对殡葬、对死亡,又多了些了解。凯特琳的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除了大家所熟知的传统火葬、土葬的葬礼新世界。

大概是天生胆子小吧,小时候在医院瞥到的移动病床上盖了白布的画面,过了二十年记忆竟依然那样清晰,所以我无法想象逝世后,与尸体共同生活,甚至是同床共枕、梳妆打扮的场景。这样想来就让我后脊发凉的画面,却是实实在在的他国殡葬文化。

提到生后居住的地方,除了方方正正的小匣子、墓园里的某个小方碑、墙上的某间小格子,我好像想不出其他太别致的“住所”。但日本运用日趋成熟的技术,打造了一个四季分明的琉璃墓室,就好像,TA们还好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还能感受到春日暖夏蝉鸣、秋落叶冬雨雪。

逝者留给这个世界的,除了墓园里刻着的总结此生的墓志铭,好像只剩下一捧骨灰,和无尽的悲痛。健在的人给予逝者的,除了一场像样的追悼会,在倾尽哀绝的眼泪和呜咽后,好像也只剩下逐渐模糊的记忆了。但凯特琳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结并不应该因为天人相隔而断裂,那些爱,那些情,不会被遗忘,相反的,会以另一种形式重聚。“大地赋予了我们生命”,美国小镇“让肉体化作泥土”,经堆肥作用,反哺新生命。在生理层面已然死亡的生命,自此有了延续能量的方式。

每个生命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走在了一条离死亡越来越近的路上。换句话说,生命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被创造、被孕育,都终将走向同一个终点。这是我们从降生就注定的结局。

我们重视「生」,就更应当好好地接纳「死」。

“我们要把徘徊在死亡周边的恐惧、羞愧、哀伤,暴露在具有杀菌作用的阳光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