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是一本由(清) 孙温绘 / 王典弋著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裸脊线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读后感(一):很好入门的一本红楼

对于那些只想简单了解红楼故事架构,故事发展脉络的同学来说,这本书真的是合适。阅读门槛极其的低,认字就能看,全篇白话,还有清代绘者孙温根据故事情节的绘画(绝不是找个小清新插图放上去草草了事的那种),全篇的插图跟故事情节是高度吻合的。因为有了插图的辅助,所以文字上大幅度的缩减,一个章回3-5页搞定,文字量不过800-1500。快速梳理完全本的故事架构。第一次阅读红楼的同学,或者小朋友,建议尝试。

《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读后感(二):一笔一划勾勒出的是故事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写到:“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这三个我想大多数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对于红楼梦的记忆大概是从很小的时候爸爸书桌上看到的,当时年纪小只觉好听却不懂其中深意。

曾经很多次脑海里都环绕着“红楼梦”这三个字,只是年纪尚小书桌上白话文文的红楼梦看起来像天书一样,没看几页就把书推到了一旁。小学五年级借了同学的少儿版的红楼梦看,当时被书中的故事吸引,总觉得宝玉和黛玉之间有着太多的遗憾,依旧不懂其中深意。

等到终于看懂了白话文,终于能懂红楼梦里边一点点深意的时候却觉得心境变了。和朋友谈起经得起读的一本书的时候我们俩很有默契的说是《红楼梦》,大概每一次读《红楼梦》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和感受,而随着年龄的变化,心境的变化没看一变读到的东西也不一样,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它也是不一样的感受。

《红楼梦》与我而言是和别的书不一样的,从童年这本书就在我的记忆中,所以我对它的感情已经不仅仅只是喜欢这本书了。而《红楼梦》这本书即便是一读再读它让我看不懂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大概人都是喜欢探知未知的东西,所以我也看了很多关于讲解这本书的东西,而《 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是无意中发现。

以前总听别人说画中有故事,故事中有画,可是自己却总觉得或许真的有,但是却很少,少到自己觉得这辈子可能真的遇不上。可是当真的看到故事觉画结合起来的那一刻忽然什么想法都没有了,只是觉得神奇。

《 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就是《红楼梦》的一个绘本,一页一页的翻过书,每一页都要慢慢的看,看到的不只是画还有画中的故事。画者一笔一划的勾勒落进看客眼中便是全部的故事。

我常常在想画者是拥有怎样一双的神奇的手可以在短短的画纸上将一个很长的故事勾勒出来,并且一点也不少,这大概是是属于画者的秘密。我也经常会羡慕回画画的人,短短的画纸上就被他们记录下了时间的印记。

书中的每一张图都看的我心神荡漾,短短的画纸上看到确实很多的故事。画者的绘画继续高超,每一处精细的地方都给细致的描绘出来,从色彩的搭配,到人物到 建筑再到精细的地方每每仔细看看到的都是精细。

序言中说道:“有可说不可画的,有刻画不可说的。”,我想有的故事变作文字,有的故事变作画像,有的故事可以变作文字也可变作画像,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让读者感到惊喜。

红楼梦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对于红楼梦我又有太多的遗憾,遗憾它没有写完,遗憾可能有些关于红楼梦中的奥秘一辈子都看不懂。

一笔一笔勾勒出来的是故事,一文一字写出来的还是故事。

《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读后感(三):图文皆绝色,让名著鲜活

《红楼梦》是中国最杰出的古典文学名著,除了是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它还是“清代百科全书”。喜欢《红楼梦》的人很多,围绕着它的品读和研究,形成了“红学”。张爱玲就是其中之一。像刘心武说红楼、蒋勋说红楼等,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红楼梦》有很多个版本,比如有适合学生的青少版红楼。 就我个人的阅读体会来说,太小的孩子不建议诵读《红楼梦》。我记得我到高中时,都觉得《红楼梦》太过琐碎,天天家长里短、迎来送往。而且并不能领会大厦将倾的悲剧,只觉得宝玉他们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面对着繁重的学业,看着宝玉身穿华服,整天和姐姐妹妹们一起,实在是很生气。而最让人自我代入的是刘姥姥,她为了几斗米而故作别人的笑料,我对这群少年人是没有好感的。 是什么时候喜欢红楼的呢? 年岁见长,生活的阅历带来了眼界,学会了去换位思考。尤其是步入社会后,人情世故的往来,一下子就明白了王熙凤的厉害。 再看红楼,真的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值得一读再读。虽然文中写的是过去的事,但里面的内容却不过时,穿越古今照进当下。 虽然我不建议孩子过早读红楼,但我仍然认同让孩子认识红楼的世界。 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小时候有选角还原原著的经典电视剧,也有根据其中片段改编的电影,甚至还有戏曲。87版《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更是唱遍了大江南北。 如今的孩子看什么? 小戏骨的《红楼梦》还是其他? 领读文化出品的这套《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非常非常出色。 它采用了清代民间画家孙温所绘的230幅全本《红楼梦》图,配以当代红学研究者王典弋据每幅图撰写的简短又还原原著的诠释文字,组成了完整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 和曹雪芹呕心沥血写红楼一样,孙温也没有完成全部画作。他历时三十载,最后由其侄子接过他的衣钵,继续作画。我们如今看到的230幅图,就是孙温叔侄二人费尽心血的作品。这些图非常精美,无论是从构图、情节,都栩栩如生,尽得国画的优点,又留了白。就算是脱离《红楼梦》,这些画作亦然是不可多得的精美艺术品。 这些画让人观之亲切,但其中的艺术造诣又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彩绘图又比黑白的更直观、更有表现力,直接把灯红酒绿、衣香鬓影展现到读者的面前。 王典弋的文字就更不用说。他用特别短的文字对孙温的图画进行解说。这些文字脱胎于《红楼梦》原著,又取其精华。对没有耐心诵读长篇大论的人来说,是了解红楼世界的捷径。对初入红楼梦的人,就更是很好的领读人。 这些短短的文字犹如故事简介,牵着你的手,快速阅览大观园的前世今生。 《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的开篇是一张大观园的全景图。图画工整,有朱门,有院墙,有假山有鲜花有绿树,有小桥流水,有豪宅。但没有人。这是红楼人物生活的世界,真乃:“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接下来就从一僧一道携带清埂峰下的一块顽石去人世间走一趟。后来空空道人路过清埂峰,看到石头上写有文字,他讲这些文字抄写下来作为警示,就是《石头记》(也就是《红楼梦》)的缘起。 每一回根据故事的进展,分为一幅或几幅图。比如林妹妹进京的第三回,就分为《雨村依附黛玉进京》、《接外孙贾母怜孤女》、《林黛玉初至荣国府》和《贾宝玉初会林黛玉,宝玉痴狂狠摔那玉》。用四幅图写了黛玉离家进京、初入外祖母家和宝黛初会。从苏州登船时的奴仆如云,写出了林如海的爱女心切,也写出黛玉的旅途劳顿。荣国府里房屋齐整,美人如云,富贵逼人。画中有贾母,刑夫人王夫人,贾府姐妹们,还有泼辣的王熙凤。写出了贾家的繁华,家大业大,也写出贾母对林黛玉的重视。接下来是两个舅母带着黛玉去拜见两个舅舅,却都没见到人。最后来到了最经典的场景:宝黛初会。 文学作品中,宝黛初会是一个经典的场景。除了宝玉痴狂发疯,又写到了“好像见过一般”的熟悉感。 倾盖如故,犹如故人归。 他们两个人之前并没有见过,但血缘和性格里的投缘让他们初见就好像认识了很多年一样熟悉。宝玉在家里如珠如宝,他和黛玉的友好又让疼爱他俩的贾母放下心来,也为他们以后情窦初开打下了基础。 《红楼梦》真是一部奇书。 几乎每一个章节都有名场面。现在流行短视频让一分钟了解全剧,孙温的画其实在多年前就做到了。他的画中有人物山水、花草树木、亭台楼阁,也有舟车轿舆、鬼怪神仙,更重要的是画里各色不重复的人物,尤其是青年女子。这些女子身形窈窕,姿态风流。让人观之忘俗。 不管有没有了解原著,仅凭这些彩绘的画,和这些文字,就足够读者在脑海中还原故事场景。 “人生大梦一场,盛宴终是幻觉。”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盛极而衰,又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宝黛爱情的悲剧带来千古绝唱,让人从胸臆中和他们同悲伤。 很幸运红楼以这种彩绘的形式进入生命,尤其是对孩子而言。它不拘泥于形式,以独特的方式让名著鲜活起来。

《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读后感(四):铺陈之盛,错落之美,令人惊叹

《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是本绘画版红楼梦,绘图取材自清代画家孙温所绘的230幅《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此书编者是曾编写过《红楼梦》汉英对照绘画版的当代红学研究学者王典弋,王典弋非常喜爱《红楼梦》,针对孙温彩绘图进行画意的编写,还原了其中的典型场景,这种重新诠释《红楼梦》画意的方式帮助我们从画面上直观理解红楼梦,也拉近人们与红楼梦图画的距离,让画家孙温创作的《红楼梦图》也更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是清代画家孙温所创作的一幅绢本工笔彩绘画。大尺寸规格,纵43.3厘米、横76.5厘米,现存24册,共230幅,此画现收藏于旅顺博物馆。对这样的作品,红学家周汝昌也曾说:这部画册是“红楼瑰宝”。

孙温,丰润人,字润斋,号浭阳居士。生于嘉庆二十三年,即1818年,经历了嘉庆(公元1796年至1820年)、道光(1821年—1850年)、咸丰(1851年-1861年)、同治(1862年-1874年)、光绪(1875年-1908)等多个朝代,至于哪一年逝世,有人说他可能到中华民国之后才辞世。孙温从同治六年(1867年)开始酝酿构思绘制《红楼梦》,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绘制完已是八十五岁,也有说,孙温绘制完是在七十三岁,因为这个在画面上有作者惟一的题识“七十三老人润斋孙温”为证。无论如何,三十六年人生都沉浸在这幅洋洋大观的画作中,真是半生心血才铸就的宏篇,遗憾的是这样一位民间绘画大师其他作品再无任何流传和考证之处。

手中这套《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绝对是收藏佳品,无缘得见真品时可以看看这本孙温原画复刻版,也相当不错。《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从大观园全景开篇,精描细刻大观园景观,将无比美好的人间仙境呈现在我们面前。“俯瞰大观园,一派层峦叠翠,葱蔚洇润气象。掩映其间的亭台楼阁,或轩峻,或清雅,或玲珑,或温煦。铺陈之盛,错落之美,令人惊叹。”此后每一幅都是一幕红楼梦故事情节,每一幅的花草树木,四季山水、人物情态活动、楼台亭阁、珍禽走兽、舟车轿舆、鬼怪神仙等等都精致细腻,内涵丰富,生动逼真,让人百看不厌。

孙温画技高超。宋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体现了宋时汴京繁荣,而孙温的《红楼梦》则还原了清时贵族生活的奢华盛景,正是“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除了正常的社居交游,画中还描述了很多民俗:比如社火花灯,家家户哀悼檐下挂着灯笼,各色的流苏。比如秦可卿的大型出殡,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各家路祭,景象堪比过节。

再如元春省亲前修建大观园时宝玉等为几个园子题名的场景,每一场景画意皆与题意吻合,非常妥贴,可见孙温绘画技术高超。曲径通幽,飞楼插空,雕甍(méng,意为房屋、屋脊)绣槛,青溪泻雪,石磴穿云,兽面衔吐,出亭过池,穿花度柳,抚石依泉,......无论是一带粉垣,数楹修舍,还是一带黄泥墙,数楹茅屋,或者一折带朱栏板桥,水如晶帘般大桥,皆如寻幽探趣,跟随画意,一路惊喜,值得细细观赏。

无论惟妙惟肖的人物、还是明暗远近的地理风貌,或者灵动虚实的生活场景,或者轻重、缓急、松紧、浓淡的氛围等等,孙温的画作也为我们了解研究明未清初的生活提供了最直观的范本。这样的传神解读作品的存在,无疑也让我们对《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更加自豪。

《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读后感(五):尘世梦影:一场红楼梦,道尽世间物

说起《红楼梦》,当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还要数黛玉泣吟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孙温绘黛玉葬花(书中图局部)

少年之时,每每读来,总是觉得满面哀怨,难免的跟着心疼。 等如今再读,却觉得《红楼梦》之中,都是些可怜人儿,命运之间,往往都是由不得自己来选择的。 这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悲哀。大观园,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从极尽繁华到大厦将倾,一步一步,都藏在这看似琐碎的家长里短中。 就像是作者曹雪芹自己也曾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因由此,《红楼梦》才成了中国最杰出的古典名著。多年以来,也有不少的学者来研究《红楼梦》,各有观点不同。 但我想,在这众多的“粉丝”当中,有一位,还是要说一说的。 那就是孙温了。 孙温,生于清代嘉庆二十三年,历经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几个朝代,可以说得上是《红楼梦》的狂热粉丝了。 从五十岁左右,一直到八十五岁,都用于创作《红楼梦》的景观,几乎是把他的生命完全投入到了对于《红楼梦》的绘画之中。 其所绘之画,笔锋细腻,篇幅宏大,套画之中,除却亭台楼阁,花卉树木,珍禽走兽之外,还将大观园当中的人物绘制的袅袅婷婷,满布古典韵味,足以可见“一个是阆苑奇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之感,更是把大观园由盛到衰的过程表现了个通透! 而最近我刚收在手的这一本《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里面全部都采用了孙温所绘制的红楼图,再配以对画中情景的讲解,可以说是耳目一新。无论是对于多次体会《红楼梦》,亦或者是一直对《红楼梦》有所不解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独特视角的全新体验。

《尘世梦影:彩绘红楼梦》

彩绘四大名著系列

石头记大观园全景一图当中,以俯瞰的角度,足以感受到大观园中的葱蔚洇润气象。隐约可以得见掩映在其中的亭台楼阁,一眼望去,足以叹一声,真乃金门玉户!

孙温绘石头记大观园全景

贾宝玉初会林黛玉一图当中,宝玉面上隐若含情,温言问候,而后痴狂摔玉的举动跃然纸上,眉眼之间,处处传神。

孙温绘贾宝玉初会林黛玉

至贾政游大观园时,着墨最多,前后共计十三幅之多。偌大景致,若干亭榭,处处得见佳木茏葱,奇花烂漫,亦或有清溪泻雪,亦或有石磴穿云,俨然仙境。

孙温绘贾政游大观园

孙温绘贾政游大观园

一篇一幅看下来,时时叹孙温绘之传神,能将《红楼梦》之韵味全然体现。一边品其画,一边思其文,两者结合之下,倒是对《红楼梦》又多了几分喜爱。在加上这套书背用了裸脊线装,尽了显古书之气。 一时间,只觉恍如梦中,似水中月,镜中花一般不竟真实,却久久沉醉其中,不可自拔,恨不得自己就这样坠入《红楼梦》的世界里。 古前彩绘之图,其中韵味,果然是今来难以比对的。 读书能有如此之体验,又怎能是一个“妙”字可言? 当真是美哉!奇哉!醉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