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伯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伯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伯林传》是一本由[加拿大] 叶礼庭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5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伯林传》精选点评:

●伯林不可避免地告诉我们一个分裂世界的悲观前景,尽管他的一生快乐幸福。所有人都会梦想成为他这样闲适的狸猫,旁观整个二十世纪的沧桑变幻。

●还可以

●以赛亚八十五岁那年,我曾经问过他,生活中什么事情最让他感到吃惊。“在这么多的恐怖当中,我居然如此平静而幸福地活过来了,这一点是最让我吃惊的。”身为幸存者的罪恶感始终是他幸福生活中的阴影。他怎么能够忘掉黑暗呢?它就是他自身的一部分。正是对包围着他的黑暗的这种认识赋予了他最好的作品以一种带着有忧郁感的雄辩,并且使他对自己的学术生涯充满热情。但他并没有允许这个时代对自己的天性发号施令。在一个黑暗的世纪里,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才智的人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充满怀疑精神与讽刺意味,不偏不倚,并且无拘无束。(伯林与阿赫玛托娃的会面写得动人极了。)

●【藏书阁打卡】终于翻完了叶礼庭这本伯林的传记,知晓了《火与烬》中展现出来的对现实政治的反思和清明其来有自。伯林的一生穿越了整个二十世纪,这个在他眼中被认为黑暗时代的一百年,一个始终矛盾的人用思考来给予自由以更明确的意涵——自由需要个人承担更多的责任,尤其是道德责任。但伯林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自由并非最终价值,自由是在面对诸多权利冲突时的程序考虑,粗糙地表达即选择的余地,这当然是消极的,但却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尊严和价值所在。

●确实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知识分子有趣的一生,光辉灿烂的20世纪。

●看到前半,主线是伯林的犹太身份认同、挣扎,心里觉得有点偏了。后来才发现伯林重要的论文都还后期写成的。当然,觉得前期还是可以加强一下他学术视野、学术训练的情况,只是谈到牛津的一批牛朋友、被维特根斯坦怼得放弃哲学,也实在太少了。

●书里这个细节额外动人: 伯林战后访问苏联,去国立图书馆读了一上午书。紧密监视他的克格勃等他走了以后查阅他的书目,发现只是一些折了脚的儿童读物。

●对以赛亚·伯林感兴趣的话,这本书很有必要阅读。伯林真是一个聪慧并幸运的人,而且他还是一个不拘一格个性奇特的学者,也许这也是他心中自由主义的行动模式。

●以赛亚伯林“浮士德博士”式五重人生追求基本实现的一生,奇怪的是传记里的伯林轻描淡写、轻松恣意,从来没有刻意追求的心态与行为,但知识、爱情、美、事业...所有成果不知觉中都来了。最喜欢伯林与阿赫玛托娃的神交,他站在窗边与女王一样的诗人聊六个小时。“刺猬只知道一件重要的事,而狐狸知道许多事”,以赛亚是一个狡黠灵敏的双子座。除《浪漫主义的根源》之外,没有读过伯林的其他作品,其中语词的碰撞、繁复壮丽的从句是从未见过的学术著作的写法。

《伯林传》读后感(一):这本书记录了我的通勤时光

伯林身上充满了矛盾、分裂和挣扎,只能用一种模糊的思想努力弥合,这也是世界的映像——由复杂冲突的欲望组成的社会,无法用统一清晰的框架进规定。当然,在这本书里,以及其他的文章里,伯林似乎都没能有力地反驳相对主义的指责,比如何为人性的底线?我们还有批评的权利或资格吗?

另外,《血缘和归属》竟也是叶礼庭写的,之前第一印象觉得它太通俗而一直被我丢在一边,感觉可以拿出来读一读了。

基本是在公车上用手机读的,伴随着困倦、疲惫、饥饿,以及晃荡摇摆的车厢、混杂凝滞的气味。前几周台风来,早上骑电摩时被狂风大雨拍打,眼镜上全是水,前方一片模糊;下班时,人群堆挤在小小的站台下,雨伞摩擦着雨伞,公车堵在了遥远的过去如何也回不来。

城市像个饕餮巨兽不断吞食着人们的精神和元气,这本书记录了我充满怀疑的工作日子里漫长低谷的通勤时光,直到我回到寂静的夜色和灿烂的自由里。

《伯林传》读后感(二):好命的绅士

同时读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信集,当下立现,两个人的境遇如此不同:伯林一生丰衣足食,生活优渥,是命运垂青的对象;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对的则是囚禁、癫痫、债务、赌瘾、监视,让人唏嘘。这两位都是伟大的人物,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财富,伯林的哲学、政治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历让他对苦难、人民、信仰等有充分的思考,进而诞生了伟大的作品。可是,伯林的那些悲剧的选择、消极自由等思考是来自于哪里呢?

我想原因有二。原因之一,犹太人的身份。以赛亚·伯林,1909年出生于俄国拉脱维亚的里加,虽少年随着父母前往英国,接受牛津教育,可是犹太人是他永远的标记,犹太人千年的磨难与他如影随形,是他一生的背景。二战期间,虽然身在英美,远离德国纳粹的屠刀,但是他怎么能不对百万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无动于衷,其中还有很多自己家族的亲人。原因之二,站的够高。他是家中独子,父慈母爱的家庭不仅能够给他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也让他能够在最好的牛津教育中接触最好的精神源泉。进入全灵学院工作学习,交往的也都是最为顶级的思想和人物。战争期间,英国人、俄国人、犹太人、知识分子的身份更是让他周旋于各色场合,二次大战、冷战、以色列建国等大事件,来往的也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他自己也成为了那些历史的一部分。是的,站的够高,看的够远,看入那些争斗、较量、悲惨、算计、无奈、妥协,身处暗流却又能跳脱而看。

这是两种方法,要么历经多年苦役,进去和出来的不再是同一个人;要么,走在时代的最刀锋,与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那批人共事。当然,必须有一颗时刻观察、思考的头脑,和一颗悲悯的心。

《伯林传》读后感(三):伯林教会我宽容

1.这本伯林传写的真是不错,译文也流畅无比。强烈推荐。

2.伯林思想的几个“矛盾”点几乎都有涉及:三重身份的冲突(俄国人、犹太人、英国人),学术志向的取舍(做狐狸还是刺猬),在政治事件上的暧昧(犹太复国主义、越战)等等等等。用这本书作为我阅读伯林的开始,不仅文笔优美,读来乐在其中,还对他的生活经验有了些许了解。阅读此书可以一直尝试伯林所提倡的“移情”(在不同于自身的陌生见解、性格和感情面前持一种开放、接受而毫无恐惧的态度)。[第十六章]

3.读毕此书,此前对伯林“两种自由”概念的纠结可以告一段落,我对伯林的兴趣正如伯林自己一样完全转入了他的观念史研究。接下来可以试着看看他的《俄国思想家》《苏联的心灵》《浪漫主义的根源》这几本书。希望今年能看完。

4.本书中有几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1)伯林两次难堪的恋爱经历。

2)伯林和阿赫玛托娃的见面[第十一章],一位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位是俄罗斯诗歌的“月亮”,这次深夜的长谈给伯林的一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对阿赫玛托娃也是),对比二人的命运不禁让人感慨万分。伯林回忆说他从阿赫玛托娃身上学到的是“对个人良知绝对地坚守可以让历史在它面前屈服”。

《伯林传》读后感(四):撒向世界的思想酵素

休宁索师谓予:

2020年2月16日读完《伯林传》。十年之后重新回到伯林安放身心,是因为这一年的春天如此沉重,我需要明亮而有力的人格来分担我。于是,开始读赫尔岑《往事与随想》第二卷与叶礼庭的《伯林传》。叶礼庭写到,以赛亚八十五岁那年,我曾经问过他,生活中什么事情最让他感到吃惊。以赛亚·伯林说,“在这么多的恐怖当中,我居然如此平静而幸福地活过来了,这一点最让我吃惊。”八十六岁的伯林还在计划着两年后的音乐节之行,行程拟定之后满意地叹气,既悲哀又充满欢乐地喃喃自语,“我实在是太喜欢音乐了。”在洞悉时代与自我的危机与困境之时,经由思考与行动而得到的洒脱与快乐,法朗士称之为“勇敢者的精神”,深刻的洞见与天真的快乐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并行不悖,伯林大约就是这样的人,叶礼庭笔下的伯林真是极其迷人。时代如此这般,更要平衡好身心,不要给软弱与无力留下心灵的缝隙。伯林一生的点点滴滴,他对自由与友爱的珍视,以及他所具有的积极的勇气与审慎的智慧,都仿佛阿伦特赞美莱辛所说的,是“撒向世界的‘思想的酵素’”,可以刺激我们独立思考。

《伯林传》读后感(五):一只怀揣刺猬心的狐狸

我很少读人物传记之类的书,此前读过的唯一的一本是弗格森的自述传记。还是因为有着极大的兴趣和了解程度才会去读的,这一次花了十几个小时读完了《伯林传》,也算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和突破。重点感谢推荐书目的顾老师,以及对伯林思想进行阐释的刘擎老师。

我对于伯林的感觉,就是这是一个思想非常敏感和开放的人。在他的故事和经历里,我不仅能看到他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也能看到他在传统的道德观里坚守着自己该坚守的东西。说直白一点,就是伯林是一个有着真正完整独立人格和清醒头脑的人。我喜欢伯林,就是喜欢他的这种状态。顾老师说伯林是二十世纪最聪明的英国人,这一点可能各有见解。但是我认为伯林的伟大并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他独立,不轻易被这个世界的潮流所裹挟。即使是在他所认同的观点之内,他也不会一味地盲从。“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多疑”,这种活跃的思维一直伴随着伯林的一生。也是我梦寐以求所希望达到的境界。

在伯林的故事和观点里,诚然我会看到一些很书生气的观点,比如他会批判一些政府的政治口号,从个人的角度去看一个国家政府的行为。就我个人而言我不知道这种视角是否偏颇,因为这种自下而上的角度一定会存在着视角丢失和以偏概全,更重要的是,政府站在高处所拥有的视角,伯林是否都有考虑过呢?我很认同伯林对于自由的阐释,以及人类作为个体对自由的追求,这无可厚非。但是这种自由的追求是否会妨碍国家的决策,或者被国家决策作为工具来利用?而且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多种价值观并行的百家争鸣更好,还是全国上下齐心拧成一股绳更好?有人说前者适用于和平年代,后者适用于战争年代。但是历史证明这也并不是绝对的存在,或许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与调和才是最重要的吧。

我想这是我接下来一直想要搞明白的一件事:国家决策和个人行为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就目前而言,洛克的那句:国家只有作为个人权利的保护者这一消极身份出现时,它的统治才具有合法性。我也很喜欢这句话,我认为这句话所传达出来关于国家管理和自由之间的理解应该是正确的。但是“管理”和“自由”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消极自由,很容易就会变成路易十四或者雅各宾的那种统治,值得我们警惕。一旦侵犯个人自由,便是孔子说过的“危邦”“乱邦”,我认为这应该就是伯林最痛恨的形式,即思想的极端。

狡猾的狐狸总是不会让自己陷入极端的思维处境,致敬伯林这只怀揣着刺猬心的狐狸。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