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地下》读后感1000字

《地下》读后感1000字

《地下》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019-6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下》读后感(一):灾难来临之后,重建才是主要命题

这是和记录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或是爱情题材很相近的一本书,读这本书的期间恰好赶上两名租客带着孩子自杀的事情,我了解了一下,似乎也是因为邪教。沙林毒气事件也是源于奥姆教,作者采访了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本来是想养成做书摘的好习惯的,但是通篇读下来,也没有几处想要记录下来。

旁观者对于这种大规模的灾难事件,总是很难感同身受的,但不妨碍我内心觉得压抑和惋惜。我想作者写这本书,不仅是想记录历史真相,更想呼吁社会关注因突发的事件而受害的人们吧。很多受访者都说,自己在经历过沙林时间之后,变得记忆里下降,视力下降,睡觉做噩梦,生活失去动力,但是因为这些都无法直接和沙林毒气联系起来,所以也只能自己忍受。

这本书的受访者也很有日本特色,大部分日本人在遭遇毒气的时候,为了不给人添麻烦,都是强忍着不适,很多人还坚持去上班,甚者就医了还要给公司打电话表示歉意。

在灾难来临的之后,重建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地下》读后感(二):地下

读这本书,是在从东京回来以后。因为亲自乘坐过千代田等诸多线路,或许还正巧经过事发的车站甚至车厢,才得以对本书中纪实性的文字产生诸多共鸣。 除开错综复杂的线路和昂贵的交通费用,我很钦佩日本交通的有序与体贴,从女性专用车厢的存在,到需要在人多时关闭手机来确保心脏起搏器使用者能接受到信号的特殊席位,再到封闭式车厢的设置,都让我感觉到人的温柔。谈这些是因为赴日的经历让我得以在脑中构建一张网,对《地下》的细节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于这本书我的评价是:很有意义。一则,它让我接触到另一个时空的日本东京,世人通勤之群像、在那个时刻究竟在想些什么,这些东西真实地展露在眼前。奥姆真理教、沙林倒像是次要的东西了。二则,村上不接受正义与无序的全盘对立,他质问读者,谁是绝对自由的呢?谁能保证自己的物语是不受外物影响的,百分百属于自己的呢?是了,我也正是牺牲了部分自由,以换取生活在某种秩序之下的权利,以不为人所知的,近乎sub的心态逃避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啊。三则,下学期开始辅修复旦新闻,村上写这本书的心情,很大程度鼓舞了我。 另外,也由此确定了下一本要读的书:闻名已久的《IQ84》,因为已然了解了村上创作的该书两大基础,即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事件,很是期待。

《地下》读后感(三):用心的记述,但过于冗长

《地下》是村上春树先生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记录了1995年东京地铁毒气袭击事件亲历者的口述内容,受访者多达60余人。

首先,先生的行动力让人佩服,其忠实记录的作风也让人感动,先生的文字让我们得以走进每个受访者的生活体会他们的想法,感受他们的内心。

但是,这部纪实文学也有着很明显的缺点:过于着眼于受访者的受害经历,导致大量描述记录有很多雷同,读多了就显得过于疲劳,无论多么震撼人心的人间悲剧,在同一写法的记述下都会显得千篇一律,冗长重复的描写受害者所经受的悲惨遭遇只会无限次地揭开受害者可怜的疮疤,而作为旁观者的读者则会因“疲劳”而显得冷血。就好像一个残疾人,他不需要强调自身的缺陷也能博得人们本能的同情,可是他如果一味强调自己的不幸,那就是卖惨,连应有的同情也得不到了。所以,此书虽好,但是在材料筛选上也存在明显问题。

其次,作为一部纪实文学,《地下》的思想性偏弱,它只做到了第一步忠实记述,而没有深层次的思想探讨,奥姆真理教事件本身是一个思想性的社会问题,但是村上先生似乎弱化了这方面的分析,这对作品整体的可读性大打折扣,会让相当一部分人半途而废(当然,先生在地下2中也对邪教成员进行了访问,但是仍以记述为主,对于缺乏思辨性思维渴望从书中获得明确结论的读者而言很不友好,但是正文后附上的与河合隼雄先生的对谈似乎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但是作者自身的见解依旧模糊不清)

《地下》2部曲的纪实文学地位无可置疑,但是,对于广大读者而言,此书内容安排并不十分友好,希望大家能耐心读下去,毕竟,我们也要学会自己从书中获得自己的结论,而非依赖作者对我们的施舍。

《地下》读后感(四):对地下的一些感受

看完最后20页,我发现我在前面400多页对村上的理解错了。

第一,村上本身是想探索 奥姆 存在的真正能原因的,即社会问题产生了这样的产物,包括制度和思想的不完善。但日本社会主流文化本身否定了这一意义(很多想站在奥姆角度思考社会问题的言论被打压了),所以村上不敢。

第二,村上作为在西方社会生活多年的人,发现了战后日本社会延续了战内 社会为了一个目标,思想统一化的精神模式,所以战后年轻一代在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下与原来的集体思想化产生了巨大矛盾。村上总结为 自律性动力 和 外律性动力 (这点我其实不太认可)

第三,为了避免第一点,村上选择了从受害者角度出发,去寻求社会在正义本身下,人文意义的挖掘,然后再反向推动读者考虑受害者是人(而不是正义),被害人也是人的想法。 但这条路太绕了,本身村上这个做法也是在第二点中走不出去

第四,村上也是想通过日本人去理解这个社会,让你知道,原来战后日本都是这样的。

我决定打4星,最后那颗星是觉得,如果无法努力硬撑看到最后20页,那之前那些努力又有什么用。这就仿佛给你一堆珍珠,最后突然发现珍珠中有条线,一拉起来藏了串珍珠项链,可是大部分人看见一箱珍珠那么多就扔了,珍珠还几乎都长一样。

对跨年代或非日本的读者并不友好。

仅写来留念。

《地下》读后感(五):不停打成村下春树而不自知

关于这本书,吸引我开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这是村上写的应该是第一本非虚构的书,于是我就产生了好奇,这么一个有名的作家在写非虚构是什么样的场景?不过实话是,我一本村上之前的书都没有看过,就像很多明星(虽然不应该这样类比),从来看过其作品(或者作品很一般完全没有印象),但是他就莫名其妙存在在我的脑海里,只以一个名字的身份存在着。

第二,现在一些线下的书店,或者线上的软件(个人更倾向于书店),会互相借鉴对方的排行榜,或者新书速递,所以这本书就这样莫名的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一遍遍,线上及线下。

第三,这是一本描述类似恐袭的书籍,我对于经历了如此灾难的人们的状态具有很大的好奇心(无意冒犯),就像村上在自己写作目的及方法等写到的,很想知道这些人之前做什么的,发生时在做什么,事情结束后时如何处理,如何生活的。

关于本书的个人看法:

实话说我没有读完,读这本书中间调查的内容,就像是写论文时候看五、六个文件夹,上百篇文献一样,同一主题,同一研究方向。就要开始疯狂深挖内在规律及含义。感谢村上先生中间部分排列的非常严谨工整。但是看到一半以后我就直接跳到了最后村上自我总结的部分了。(依旧无意冒犯受害者,我理解每个人在发生如此事件之后产生的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

地下。我理解,是每个人不敢面对的,逃避的这一状态指向的源头;是应该解决,却似乎连面对的勇气都需要积攒的一个困境。事件总是可以激发人性的光辉或者弱点,社会的不稳定及体制的不健全。但是没有解决为什么,如此不稳定不健全甚至不健康,依旧可以错的数年而无法更正。这就是地下。

群访这个工作本身其实非常有意思,在于你一下子可以因为一件事情感受到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反应,不加修饰,不加个人评判是很难的,即使改动一个标点,或者删除一个语气词其实都有可能改变原有的语境或者受访者的状态。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这种方法的难点和魅力。

这本书翻译还是有一点难搞,不少地方我都无法理解中文的内容。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的理解力不到位。但是看总结部分的时候,真的是玄而又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