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像个孩子:谈美》读后感1000字

《像个孩子:谈美》读后感1000字

《像个孩子:谈美》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4,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像个孩子:谈美》精选点评:

●情趣越丰满,生活也越美满。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老先生眼里的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对我而言最理想的就是,像个大人一样生存,像个孩子一样生活。

●其实,更愿意将这本书当作是孟实先生美学思想体系的精简版,当然,这本书代表着朱先生学术初期的思想。虽然,后续有更庞大的体系和深刻的东西,但在这本小书中已经有了核心的东西。其实回想朱光潜先生的美学生涯,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可以说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主要从黑格尔美学走来,后来加持了克罗齐的直觉说,主张主客观一统的美学理论,这基本上注定是要走向唯心主义的,这才有了建国后,朱老先生美学思想的转向……所以,更喜欢这本小书,也许这本小书理论方面依然是雏形的,甚至是青涩的,但却是与生活结合最紧的,也是最贴近我们普通人的,也许“人生的艺术化”和“无所为而为”才是我们最需要,也是最实际的人间美学。

●下雨天收到了这本书。晴耕雨读,最好不过。朱光潜老师不愧是当代大家,文学和思想修为都非常高,看书的时候我连读书姿势都不自觉的坐直了。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可以把美写得这么美,难道不是艺术家吗?印象最深的是结尾的那段「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 慢慢走,欣赏啊!” 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文案中有两句话很吸引人:像个大人一样生存,像个孩子一样生活。这是一种多么令人艳羡的状态啊!在我看来,朱光潜老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人,在这本书的最后,朱光潜说了一个故事: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 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 “慢慢走,欣赏啊!”

●朱先生是我的美学启蒙老师,这套书做的很美~

《像个孩子:谈美》读后感(一):美学喂奶

你不能改变世界,世界也无法修改你。

朱光潜先生,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泰斗式人物,1936年出版了这个小册子《谈美》,内附,基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沉淀,以及西方文化的介绍与研究,这部融汇中西的美学正成为我国美育教学以及文学作品中具有开拓性的地位。正是所向的那种老知识分子的中西合璧,学富五车,淡泊从容的旷世风范……

美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作为对象的精神体验。美学作为哲学的第二学科,研究人类的对世界的感性认识“Aesthetic”(感性学),辐射到从古至今,每位哲人都有自己本源的看法。本书更着重的是“谈美”,所谈论的范围基于作者对西方美学的认识和评论,结合他自身中国文化传统的底蕴之中的一本谈论,它并不是独创之下的审美概念,分析研究艺术哲学,自成体系的美学学科,所以这本书是处于他生存的时代背景下,他本人学识范围内对美学的体会感悟与总结。

这本书除了作为考试教材以外,也可以作为一本美学的喂奶学籍,这方面它的优势在于语言易读,文体亲民,而且每个论点都依附数个接近生活化的比喻,以便读者容易领会。意识形态方面,它思想端正,中西结合,是一部传统且保守的教育正经人的好书。首先它的论述取材并不广泛,谈论的方式更为个人评论,而非介绍式理解。比如他否定弗洛伊德的快感的,原欲的,力量的一种,否定将它们列入美感,认为性感与美感之间有着一条卡利甘达基大峡谷,且这条峡谷是暖流无法穿过高山,气候十分干燥;还有他否定艺术游戏说中的脱离社会实践性,这个观点是席勒的没有从生物学的视角看待艺术的起因,否定艺术与功利的对峙关系;

所以这不是一部刺痛读者的读物,也不具有揭示性或开拓性的启发,不是一把凿开冰封内心的斧头,朱光潜老爷子非常有安全感,此书适合温和的读者,在我看来这更可是一部美感乡愁读物……

[第一部分]前六章关于美感的讨论,1-3章谈论美感是什么;4-6谈论美感不是什么;[第二部分]进一步美的本质探讨,7-8章;[第三部分]创造话题,9-14章;[尾片]人生艺术化,15章。

你不会改变世界,但可以更变自己。

我之前因为考试总结过一个关于《谈美》的笔记: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8745784?dt_dapp=1

《像个孩子:谈美》读后感(二):年轻人需要的不是一盆八宝饭,而是一贴清凉散

记得学生时代就有读过《谈美》,此次重读,感受依然颇深。

《谈美》是经典读物了,但是它诞生的背后,其实有段故事。

初版的时候是20世纪30年代,那段时间是我们民族饱受煎熬的一段时期。

朱光潜在书的开场白中说道:

谈美!在那样一个急迫煎熬的年代,朱先生决定和青年人——谈美。

这话在当时的人看来是疯狂的,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思“谈风月”?

紧接着,朱老做了解释:

朱老的想法是超脱于物的。他相信人自我的力量,相信只有每个人的修养提升,国家和社会才会好。

以上算是《谈美》这本书诞生的缘由。

虽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今天截然不同,但几十年过去,人心的本质没变,“利”“害”之心有过之无不及。“谈美”对当下的人们来说,可以说更加必要。

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谈美都是必要的。一个人如果连欣赏“美”的能力都不具备,眼里见到的都是“有利”之物,那他真的可以说,枉来世间一遭。

最后说下这个版本的特色。

1、内文是依照1987年《朱光潜全集》做的编校,对文中一些不符合现代人阅读规范的文字进行了校注。

2、书名在原版的基础上做了美化,提炼出“像个孩子”这一人生态度,希望更加直观地传达:要像个孩子一样生活,懂得发现事物的美(不是只能看到事物的实用或科学价值)。

3、装帧很精美,内外双封,外封插画由水墨画家林曦操刀,内文也有上海画家李知弥创作的插图,整体的感觉很舒服。

4、有套书版本,套书中除了这本,还收录了朱光潜的另外三部作品《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谈美书简》。

《像个孩子:谈美》读后感(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这段话出自全书的结尾,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所以把它引用在开头。非常喜欢也非常认同: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提到朱光潜老师的名字,脑海里第一时间想起的是「民国美学大师」这个头衔。但是看完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更像一个文学家、思想家。

和当今世界所理解的美不同。这种美不是网络视频里夺人眼球的红人、不是经过滤镜和美化过的数码图片、也不是奢华秀场上的华服和模特儿,如果一定要用现在的流行语来概括,那么这种美应当是一种 “高级美”。

朱光潜老师所理解和描绘出来的美,像一首宋朝诗人笔下的诗,字字推敲。

早前跟着中学老师的推荐,拜读过朱光潜老师的两本书。

第一本是《谈读书》。

那是一本很神奇的书,因为他把美写得非常美。 看书的时候我非常非常投入,甚至会不由自主的坐直姿势。像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老者在侃侃而谈,每一句话都精准无误地说进了我的心坎里,读完书之后觉得心境通透无比。 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刻:「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

第二本是非常有名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据说,所有十八九岁迷茫着的年轻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自己想要的答案。 「任何科目,只要和你兴趣资禀相近,都可以发挥你的聪明オ力,都可以使你效用于社会。所以你选课时,旁的问题都可以丢开,只要问:“ 这门功课合我的胃口么?”」 在现今这个讲求 “走心” 的时代,朱光潜老师提出的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无疑也是非常中肯甚至时髦的。

说回到这本书。

开篇的序引就很有来头,执笔的是朱自清。不过作为民国时期有名的学界泰斗,能邀请到同时代的杰出才子朱自清写序,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整本书总共十五个章节,从美感与快感、美感与自然、创造与格律、以及人生的艺术化几个不同的层次和维度来谈论美的观点。每个章节看似有独立的主题,其实层层递进又环环相扣。

阅读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感叹朱光潜老师学识的渊博,书中的比喻和引用的之广、之深让我佩服不已。

德国的文学作品、唐朝书法家的座右铭、汉代的古诗、挺拔的古松、远郊的一处山脉、甚至是小童用扫帚做骑马的嬉戏,都能成为它笔下活灵活现的一件小玩意儿,它们从我的固有思维里褪去了旧衣,成为了美的化身。

最喜欢的一个章节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美与现实有距离,美是主观作用于客观而两者统一的产物。

看到这段书中的这段比喻,不由得觉得很亲切。因为我就是那个 “每天都看西湖的南方人”。所以我也就更能理解北方人们向往和初见西湖的心情了。

什么叫作美呢? 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 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你要先学会欣赏自然美,才能进阶的学会欣赏艺术美。

把快感认为美感,把联想认为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美” 字是不要本钱的,喝一杯滋味好的酒,你称赞它位年轻姑娘,你称赞她 “美”;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座雕像,“美”;看见一朵色很鮮明的花,你称赞它 “美”;耐也还是称赞它 “美”。这些经验显然不尽是一致的。究竟怎样才算 “美” 呢?

一般入虽然不知道什么叫作“美”,但是都知道什么样就是愉快。拿一幅画给一个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入看,征求他的意见,他总是说“很好看”。如果追问他:“ 它何以好看?”他不外是回答说:“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

通常人所谓 “美” 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书的前半本章节都倾向于描写美的欣赏,后半本开始讲创造与灵感。既然明白了欣赏的道理,进一步来研究创造,便没有什么困难,因为欣赏和创造的距离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远。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不都有欣赏。

因為有情感的飽和,原来看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看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

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

最容易显现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灵感是周遭的事物在不自觉中给我们留下的影响,我们在无形中驱遣它,左右它。

歌徳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经过,便是如此。据他自己说他有一天听到一位少年失恋自杀的消息,突然间仿佛见到一道光在眼前闪过,立刻就想出全书的框架。他费两个星期的功夫一口气把它写成。在复看原稿时,他自己很惊讶,没有费力就写成一本书,告诉人说:“这部小册子好像是一个患睡行症者在梦中做成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