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谈美》读后感1000字

《谈美》读后感1000字

《谈美》是一本由古吴轩出版社著作,58.00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1-7,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美》读后感(一):美学启蒙书——《谈美》

最近一直在浏览一些关于生活美学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染,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对于美,对于美学,并没有比较客观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虽然对一个物品喜欢或者讨厌的感官感受是非常直观的,不容作假,但是我内心也有一种疑惑,难道我认为的美,就真的是美吗?那么美,它是有标准的吗?它是通过什么来衡量的?作为一个工科女,我自认在这些方面是欠缺的,所以找来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谈美》,作为最近的精神食粮。

手头的《谈美》是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集结了朱光潜的《谈美》、《谈美书简》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作为没有美学基本功的读者来说,阅读不算费力,但是需要慢慢搭建知识的框架。

在阅读之前,我大致搜索了关于朱光潜的美学体系建立,他在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辨证统一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

这本书一开始就纠正了我对美的理解,中国美学才是“大美学”,有意和韵,有感也有觉。艺术的美丑不是自然的美丑,不单单是物的属性,在物本身寻求美是片面的,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

看了第一部分之后,我渐渐明白书中“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他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那不仅仅是一种距离产生美,而是在特定的距离之外,用更客观、更直接的方式,感受到美的撞击。

书中每一个小文都是一个小论文,用希腊女神雕像与英国姑娘为例,就非常生动地解答了美感和快感的区别,而太多的人却总把快感当美感,而不自知。用“绿罗裙”就可以有不一样的联想。“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体现美的欣赏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以那是你人情化和理想化的情人,当然如西施一般美艳动人……

残缺美才是真完美,在美学里,缺陷不仅仅是带来遗憾,而是有了冲突有了矛盾,简单事物有了悲剧属性和喜剧属性,就变得有记忆点,更让人着迷。

书里收录了《谈动》和《谈静》,都是写给青年人的信,浅显,言真意切。动静结合,才是人生。生活之中,充满美,充满对生活的感觉与探索,需要慢慢体会。

美是需要日积月累的,生活中的美学,美学就在生活中。我要继续学习美……

《谈美》读后感(二):发现美,拥有美

美不仅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美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个物体,只有具有了美的普遍特性,才能称其为美,一个东西,虽然不能使一切人都觉得美,却能使多数人觉得美。一个东西,如果一眼就让人觉得丑陋,那它绝不是美,可见美的审别还是带有很大的客观性。美是主观的,如果一个人只见风动,不见心动,那他是无法感知美的。美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美不仅在物,更在于心。就拿本书来说,碧绿色的封面,简单的“谈美”两个大字,简约大气,清新宜人,谁能说这本书不美?

一个人的审美很重要,穿衣是简约风格,还是嘻哈风格?家里装修风格是什么?是欧式田园风,还是中式雍华风?所以我们对于一个事物,是看到它实用的一面,还是美感的一面?为什么有些人觉得没用扔掉的东西,其他人捡回了装扮装扮就变的和艺术品一样?同样一颗古松,有的人看到它上好的木料可以做品茶的茶几,有的人看到它蜿蜒曲折的线条,看到它几千年历经风雨的痕迹。这个世界上美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发现了美,我们才能拥有美。

美需要你倾注感情在它身上。《兰亭集序》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因为它倾注了王羲之内心的情感,一泻千里,岂不快哉?穿越千年,我们能看到他肆意的笔法,磅礴的感情,彷佛我们也经历了那场“酒会”,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彷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我们高兴的时候,看见下雨也是欢喜的,我们难过的时候,看到花也不觉得可爱。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就是苏东坡对竹的偏爱。

美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中国那么多名人字画,价值连城的就那么多,被乾隆皇帝四方搜寻宁可破坏美感也要亲在“盖章”的作品也不多。它们从一面世就得到人们的追捧,人们对于美的追逐夹杂了权力和欲望。梵高的作品在生前不被人重视,在他死后却变成了瑰宝,可见人们对于美的评判标准也是会发生变化的,雍正时期流行粉彩,清新淡雅,到了乾隆时期却变成了五彩大花瓶。断臂维纳斯一开始人们要给她接上断臂,后面发现残缺的美也是一种美。

美具有多样性,自然、文学、艺术,甚至宇宙,都是美的。悲剧是美的,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都是美的,喜剧是美的,周星驰喜剧、卓别林喜剧,都是美的。有大美,一望无垠的草原是美的,潮起潮落的大海是美的。有小美,蜂蜜、蚂蚁是美的,小草、石头也是美的。女人美,男人也美,像男人的女人美,像女人的男人也美。美是不完美的,不完美才是美。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美是一门学科,美是一场修行。眼中有美,心中有美,人生才能更美。感谢作者为我们带来一场美的盛宴。

《谈美》读后感(三):发现美,从有所思开始

什么是美?怎样学会欣赏美学?美学除了自身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其背后有没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朱光潜先生的这本《谈美》通过书信与具体问题的讲解,为我们了解美学,接触美学提供了一种思路。

关于美感,存在着许多误解,正如先生所说,“我们第一步要打倒享乐主义的美学。”这是非常有必要的,“美”字本身是不需成本的,喝一杯佳酿,看到路边一朵尽态极妍的花朵,或者拿一幅画给没有经过美学教育的人,他们也可以回答,“它很美。”但要继续问,“具体美在何处?”可能就答不上来了--在很多人眼中,“美”就是“好看”,就是在接触到一类事物感受到的喜悦感受。

但显然这种混为一谈是需要被纠正的。想起学生时代的一本作文素材中提到的,一位老板认为维纳斯“不美”,“断掉两个胳膊的雕塑一定是残次品!等我新家装修好了就买个有胳膊的!”而旁边还有人随声附和,“对,一看就是半成品就出厂了!X总这么有品味的人家里怎么能放一个残品呢,宁可多花钱,也要买个齐全的正品!”虽然是个比较荒诞的例子,但不难看出,在一些人眼中,“美”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而一些由于特定原因造成不符合他们观点的,就是不美的,就是“残次品”。正如《红楼梦》因其结局的散佚而在一些人眼中不值得一读,“一本没有结局的小说,有什么研读的必要?”殊不知这本融合了家族兴衰,隐喻贯穿全书,“一喉二歌”意味显著的名著,其艺术价值早已超出了它是否结局完整的局限性--并且在诸多红学家的倾心研究之下,根据前文以及不同版本的《石头记》、《红楼梦》的互相印证、脂砚斋的批语等帮助下,结局并非遥不可及,只不过作为后人勉力将它续写并非是对待前人杰作的好方式。欣赏有遗憾的美并非“抱残守缺”,依据流传下来的图册用电脑制作圆明园复原图也并非不会欣赏当时可以赏玩的山水园林。有些美纵然是令人抱憾,但它蕴含的价值并非用伤痕去衡量,而只着眼于光彩夺目的“美”忽视了其他的“美”,只能局限于狭窄额眼界,而无法体会“美”广博的世界。

如何从一块顽石中得到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据说很多雕刻家在购入石料后不会立即着手创作,而是将它摆放在目之所及的地方,思虑再三后才会下刀雕刻,而在真正动手雕刻时那一笔是线条,哪一块是废料已经完全确定--前期的思虑准备充分,真正动手时便如有神。而把这种思路发散开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好,“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也罢,这样生动、有活力甚至有些纷乱的场景,经由诗人的截取、加工便成了名句,而这种截取的能力源自于诗人对于美的理解--因此不难想象为何有的诗人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有的诗人同时也是画家--对于美的理解对于不同领域是互通的,只要领略其关键加以勤奋,为人所知指日可待。

代夜萱发

《谈美》读后感(四):用一种客观的理论的态度去看待美

今天读的是朱光潜老师一本美学哲学书——《谈美》。

自己是从读朱光潜老师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然后慢慢开始了解朱光潜老师:当代著名的美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文艺理论家。

这时才发现朱光潜老师的作品相当多,比如《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 《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 美学拾穗集》等。

而这本《谈美》是由刘悦笛主编,古吴轩出版社出版,32开,880*1230,胶板纸印刷,采用锁线胶订。

这种装订的优势就在于书籍不易掉页,书页可以翻至近180度,不影响阅读的感觉。特别是对于本书前面的十八幅图,对于那种跨版图片,不会因不能相连而影响阅读。

《谈美》一书可以说是朱光潜老师给我们的美学启蒙书,自出版畅销至今八十余年,还入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读物。

从《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我们可以知道: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朱光潜老师以元代盛懋的《松石图》中的古松为例,世人皆道此为古松。但是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甚至职业不同的人看到后,眼中的古松是不一样的,因为都带有了自己的几分主观的色彩。甚至可以说都是随观者的性格、喜好而变化,反射出的是观者的性格和喜好。那么真正的美,要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见,要抱了美感的态度才能看到。朱光潜老师指出美,需要一种客观的,理论的态度去看,抛开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去看。

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中,我们可以知道:研究美学要懂点艺术。

朱先潜老师介绍了艺术是诗歌、音乐、舞蹈、建筑、雕刻和绘本、戏剧等综合性艺术。而德国美学家把艺术分为空间性和时间性的两大类。空间性的包括建筑、绘画等,状物的或写静态,主要是视觉感官。时间性的包括舞蹈、音乐等,主要是叙事抒情,涉及感官较多。艺术要有诗意,所以墨格尔认为诗是最高的艺术。

从《无言之美》中,我们知道: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朱光潜老师以希腊雕刻《拉奥孔》为例,将痛的神情雕刻出来,这种悲哀是含蓄不露的抛开美学的知识。

《谈美》中的也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和富有哲理的话语。

比如《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比如“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依样画葫芦》中“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

比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中“他看见星说是天眨眼,看见露说是花垂泪”

比如《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中“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这本《谈美》收录了除《谈美》全篇的17篇文章,还有《谈修美》《谈美书简》等书中的“谈美”九篇,并且是参校了2012年版的《朱光潜全集》,可以说是保持了原文原样。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谈美》中的十八幅图全为高清彩色典藏版!

《谈美》读后感(五):原来美学是如此有意思的东西

第一次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时,是在初中时候。但那时候的我并不能完全读懂朱光潜先生书中所谈的“美”,所以也没能完整的读下来,便一直搁置了。时至今日,当我再重新看这部作品时,里面的内容已不似当年那般生涩难懂了。

《谈美》一书畅销八十余年,是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代表作,一版再版,影响几代人。由生活美学家刘悦笛主编,古吴轩出版社再版的《谈美》,除收录《谈美》全编17篇外,另附加《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美学书里的“谈美”精要9篇,以及“近代实验美学”的内容,是一部更广泛意义的“谈美”。根据内容选用了中外历代名画、书法、雕塑、建筑等1亿+像素的高清配图,充分展示了各时期的美学特色,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当代美学大师,中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他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也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谈美》是一本关于美学基本思想的论述,阐述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朱光潜先生以极具亲和力的畅谈口吻代替了严肃的学术语气,用一种明白和畅的语言层层解析他对于美所坚持的理想。

美学,听上去就是一门很高冷的学科。但其实它就源于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

如何欣赏美,如何创造美,如何将美与人生意义相结合。从最浅显的概念开始,一步一步跟着先生进入美学的世界,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慢慢变成创造者,再慢慢尝试着去融入到生活中。

书中以对于一棵古松的态度为开端,有的人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性,比如它可以用来做什么;有的人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性,比如它是属于植物中的什么科;有的人看到的是古松的美感,比如它的饱经风霜、昂扬向上。

由此可见,对于同一种事物,不同的人是会有不同的感受,产生的美感也是不同的。

朱光潜先生将枯燥繁冗的美学理论渗透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对于初学者来说,也会不禁恍然大悟:原来美学是如此有意思的东西。

自然美、艺术美、人生美,这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美的事物,也是我们无法忽略的存在。也许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大多数都无法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但我们依旧有属于自己的最美的人生。

这本书让我对美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虽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美学,但并不说明我们就不懂美。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都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我们的生活,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艺术品,艺术人生其实也可以很近、很亲切,就存在于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阿尔卑斯山山谷中有一条路,路旁立着块标语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意在劝告那些匆匆过客,不要因无暇欣赏路上迷人的风光而留下遗憾。

人生路很长,当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用寻找美、发现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也许能让心灵更丰富,对于生活也能更加从容、更加尊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