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女孩读后感摘抄

中国女孩读后感摘抄

《中国女孩》是一本由[美] 王苇柯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女孩》读后感(一):评《中国女孩》

哭了两回才看完。有种爱在心口难开的感觉。多少有点理解女主对艾瑞克羡慕又嫉妒的情绪。怎么会有人成长在比自己幸福百倍的环境里,做着自己想擅长的事情还很成功?女主成长环境里,所有的关心与爱都是以对抗的形式出现的,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对艾瑞克的求婚无法回应。想想我现在也是没办法跟妈妈直白的说“我爱你”,倒不是因为妈妈对自己太严苛之类的,只是单纯因为成年以后跟妈妈沟通不畅,她听不进我给她的任何信息...

《中国女孩》读后感(二):也可能只是“我觉得我为你受苦”

说什么爱的另一种说法是我为你受苦,这其实可能也是一个付出者自我感动的说法。嘴上说着我爱你我为你受苦,可行动上却做尽了伤害对方的事。女主和她男朋友两人的原生家庭差别之大,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而最后男方的离去,在我看来也是女主自己给作没的。所以这也是个很奇怪的现象,仗着自己条件不好啊或者生长环境不好啊等等方面不好的人,遇见不错的人想的不是要好好珍惜,而是要百般刁难,把自己受过的痛苦加给对方身上把人逼走才尽兴。所以很多锅其实不该让原生家庭来背,因为就算有的人和你在同样的环境下长大,他们也不会像你那样做,成为你那样的人。不过好在,结尾女主也开始试着慢慢找回男主,至于结果怎么样就不知道了,但我希望还是做朋友吧,不用原谅她了,有的人就是得让她尝尝失去的滋味和难受,才能意识到自己错了。

而且女主的话,心里其实是有点问题,不然也不至于看心理医生,应该是早年活得比较压抑,在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中长大,而且父亲比较严厉母亲看起来有点精神不正常其实……所以女主遇事的话不想正面解决而是想逃避问题。所以俩人要是没有完全成熟的话,就别要孩子了,要么不但给自己添堵还给下一代带来影响。生了就好好养,不想养就别生。

但是怎么说呢,我是真的希望大家都能遇见合适的人,不合适的话就散了得了也不要互相伤害了,俩人别别扭扭合不来以后该怎么办呢。别说什么会改之类的话,一般人是改不了的,只能说两个人铁了心要在一起,然后愿意慢慢磨合,这样也ok。

反正我觉得,你要真爱一个人,你是希望他好的,而不是说站在一个“我为你受苦”的角度上自我感动。可能你谁都不爱,你只是比较爱自己而已。

《中国女孩》读后感(三):碎碎念

我很喜欢这个叙述者,她有点被动但倔强还很好强,她认为得到一个博士学位对她和她的家庭来说是获得认同的必不可少的方式,所以她对自己没办法发表论文和毕业感到沮丧,也一直害怕父母的问候,但是她潜意识觉得博士学位不是证明和认同自己的唯一方式,她想接受这个辜负了父母期望(甚至说有点要向父母报复)的自己,她绕了很大一个圈子,最后坦然放下,迎接了新生活。

里面有很多独白是每一个人都会问自己的,要找到自己之后再结婚吗,哪怕错过一个那么优秀和性格好的男友?难道不可以和他一起共度难关吗?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使我印象深刻‘我害怕因为结婚被别人祝福’我觉得她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和长处,她不想因为婚礼这件和她关系不大的事情被当成焦点被看重,其实是她自我价值观的一个缩影,她真的很想成就自己。

然后,艾瑞克真的是理想中的男友,脾气好而且有足够的耐心。我很在乎叙述者有没有跟艾瑞克复合,然后去问了作者,她说在一起了,还没结婚呢,开心!祝福他们!

客观来说这本书的叙述真的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就是这个有点像自己的叙述者让我一直好奇后面会怎样呢?她的父亲教她学习的那个章节好有趣,反正就是很多谐音梗让人觉得这个人很不快乐木木的,很丧,但是她又很有趣。

如果你很无聊,不开心的话可以去看一看,就是让一个不开心的人发牢骚讲道理让你思考和发笑。

作者写了新书jone is ok 讲的还是关于移民家庭的事,里面的主人公(还是哈佛毕业)是个医生(她哥哥耶鲁毕业在金融业工作)还是这个性格,在思考一些移民家庭常见的问题,可能因为作者就是这个性格吧,我觉得,两本书在价值观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吧。

《中国女孩》读后感(四):女孩,勇敢地向前走!

“幸福并不仅仅是成就,还有其他许多事物构成。”要想获得幸福,需要一些勇气去争取与把握。《中国女孩》就是一个亚裔女孩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人生经历。她的生活有很多困惑,希望未来,多一些勇气相伴,助她走出人生困境。 《中国女孩》的作者,王苇柯,5岁时,随父母出国,辗转澳大利亚、美国,层以3.98分的GPA成绩毕业于美国博龙菲尔德山国际高中,并获得国家奖学金,入围总统奖学金半决赛,以SAT2满分、SAT、ACT、MCAT接近满分的成绩被哈弗大学录取,主修化学,辅修英语。2011年选为哈弗大学优秀毕业生,获得化学学士,在读公共卫生博士期间转行写作,并且在波士顿大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这个优秀的女孩,与我同龄。看到她靓丽的成绩,不禁让人心生艳羡。对于她的人生经历相当好奇。当读完《中国女孩》全书就会明白,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烦恼。 全书围绕着作者的学习工作、恋爱、友情、家庭进行展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移民美国的华裔的生活情况。 女主与男友艾瑞克一直相处轻松愉快,然而面对男友的两次求婚,她却产生了恐惧的心理。两人短暂的分离,使女主倍感思念男友,决定写信给他“你会不会考虑一下回来做做客,仅仅作为朋友也好。” 女主在婚姻恋爱上表现出的不自信,也许来自于东西文化的不同。女主在东西两种文化的碰撞下成长,使她的内心丰富敏感。女主的想法是很多西方人不理解的,即使她的心理医生也似乎无力帮她解决掉她的心理问题。 女主在攻读博士的过程中也不太顺利。在自己觉得不适合继续搞科研之后,决定退学。这是一个勇敢的决定。她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 。 生活中的很多困惑,内心中的很多纠结,多多少少都受到家庭和自身经历的影响。初中时,作为唯一的亚裔学生受到嘲笑;高中时,父母闹离婚,经常吵架,让她敏感、脆弱。 因此,女主有着高学历,并不讨厌她的导师,阳光帅气的男友,无话不谈的死党,却总是觉得不安。 女主是情况正是很多亚裔子女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真实写照。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很多亚裔年轻人甚至美国本土年轻人的共鸣。本书语言幽默、天真、直愣愣、一本正经又自有自动人和深邃之处。让人看到了一个女孩的成长历程。 总之,女孩,希望你能勇敢的向前走!适合的职业,美好的爱情,你都值得拥有的!

《中国女孩》读后感(五):这就是成长

文:薇薇安

你是不是也有遇到矛盾的时候犹豫不决的时候呢? 当我们因为内心的矛盾犹豫的时候, 最终选择怎么去面对呢?

王苇柯,5岁时随父母出国,辗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以3.98分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布隆菲尔德山国际高中,又以SAT2满分的成绩被哈佛大学录取,主修化学,辅修英语。2011年被选为哈佛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在读公共卫生博士期间转行写作,并且在波士顿大学获得艺术硕士专业学位。

该书描述的中国年轻人成长的典型经历与心路历程,不仅让亚裔读者,也让许多美国本土年轻人产生了强烈共鸣。《纽约书评》《巴黎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客》等主流精英媒体纷纷给予报道和评论,《娱乐周刊》书评给予了满分A。

普利策奖得主安·帕切特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哈金等多位知名作家都对该书的创建性给予了称赞。本书迅速在当年获得了包括海明威笔会奖、怀丁奖在内的一系列文学奖项,王苇柯也因本书被美国图书基金会评选为”五名最杰出的35 岁以下作者“之一。这部幽默、诡谲、个性而诚实的小说也被亚马逊影业看中,已成立制作团队,为其操刀电影改编。

《中国女孩》的作者5岁跟随父母来到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成为了一个化学系的研究生。还有一位很爱她的男朋友。书的开始,她就提到了和男朋友在化学实验室一起做实验时的情景。 她朋友艾瑞克,是一个红发少年,家里的独子,家住在风景如画的小镇上,有着非常疼爱他的家人。他的第一次求婚既没有被拒绝,但是也没有回应。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一样的情况,文中的女主也是这样, 她从小接受的是中国的教育,父亲经常教导她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这也是我小时候很流行的一句话, 那个时候学好理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她的父亲一家来到美国之后,父亲用了3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要多年才能完成的学业, 在最初到达美国的时候,母亲放弃了自己在国内药剂师的工作,用自己的积蓄以及放弃的事业来支持父亲完成学业。 但是父亲完成学业有了自己独立的工作之后,家里的状况由母亲一个人支撑转变为父亲养家并没有让家庭幸福感更多,相反母亲和父亲开始争吵。 也许这也是作者拿不准主意要不要和艾瑞克在一起答应他的求婚,两人去另外的城市生活。 这意味着放弃现在的生活,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中国女孩》一共11个章节, 每个都是关于生活中的故事。 也许这是成长过程中的多数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故事的最后给艾瑞克写短信:“你会不会考虑一下回来做做客,仅仅作为朋友也好?"

我们不清楚艾瑞克是否回来做客了, 也不知道最后她有没有答应艾瑞克的求婚, 但是生活中看待自己的成长就是面对自己的困扰,正视它。这是一个女孩子的成长的过程。 她每周都去做心理咨询,每周都去跟学生补习课程。 也在和狗狗的作伴的过程中学会了坦然的面对生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