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重建依恋》读后感100字

《重建依恋》是一本由易春丽 周婷著作,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建依恋》读后感(一):依恋是儿童养育的基础

拿到易老师的《重建依恋》的书,距离第一次听易老师的《家庭治疗与儿童养育》的课程已经是三年的时间了,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每年都要去听一次易老师的课程,每次听都有新的收获,对自己养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都是一次很好的梳理。

读完《重建依恋》,受益良多,这本书让我全面的了解了自闭症,系统的理解了自闭症治疗的方法、以及自闭症孩子养育过程中的问题的处理,更重要的是对自闭症孩子的父母如何和孩子建立依恋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里内容非常具有指导性,能让父母拿来就用,而且知道了怎么去用,什么情境去用。

细细想来,里面的观点和方法对于正常孩子的家庭也同样适用,父母总是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自闭症孩子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和正常孩子一样,正常孩子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和牛娃一样,这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只能加重父母的焦虑,打击孩子的自信,对孩子的改善和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读书的另一个收获就是真切的明白了父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是养育好孩子的必要条件。在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的过程中父母承受了很大的创伤,书里提到“处理好这份创伤是帮助孩子走出自闭的关键的第一步”,这样才可以给以孩子更好的帮助。其实在正常孩子的家庭也是如此,当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就能很好的接纳孩子的各种表现;当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的一个很小的坏习惯就可以让父母暴跳如雷,所以父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是养育的关键。

通过读书我还认识到父母更倾向于去发现孩子的“问题”,尤其是自闭症孩子的家庭,父母总是看到孩子呈现症状的那一面,总想着处理掉一个个的症状,孩子就好了,易老师主张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读懂孩子,“孩子能和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才是其发展社交技能最安全也是最可及的方式。” 其实在正常孩子的家庭中,父母也总是发现孩子各种错误试图去纠正,总觉得这才是爱孩子最好的方式,父母想让孩子各方面都更好,可是这样的纠错方式容易给孩子造成压力,让孩子产生抵触,总觉得自己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从而丧失了信心。如果父母能把关注点放在和孩子建立好的依恋关系,并着眼点在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孩子的发展也会进入正向循环。

相信易老师的《重建依恋》能给自闭症孩子的养育很好很有效的指导,同时也对正常孩子的家庭养育有所帮助。

《重建依恋》读后感(二):自闭症儿童通往康复的道路

很开心读到这样一本书,我很喜欢!

书中有大量的文献综述,每章都列出了参考文献,给我感觉作者是个非常严谨的学术之人。所说所述都是有根有据,而非主观臆断。同时,作者也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有了大量的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

书里提出了自闭症或许是婴儿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假设,并且认为其发病是与依恋相关的创伤有关,很明确提出不认同“冰箱父母理论”。自闭症孩子在生理层面有其独特的自闭症易感因素,因为感觉超敏,让自闭症儿童在经历负性事件时容易体验到过度的焦虑和恐惧,因而他们对环境(包括父母的养育)有着非常高的需求。

如果自闭症是婴儿期创伤后应激障碍导致,那么书里反对密集型的高强度的行为训练,就成为必然。正常儿童都忍受不了的训练,怎么能让超敏感的自闭症儿童受得了呢?这不是再一次让自闭症儿童经历创伤?!

我非常赞成书里提出的要让自闭症儿童改善社交障碍,首先需要儿童先建立跟家长的社交,重新跟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才可能泛化到外界其他的人。

我三年前见到过经由密集性行为训练的自闭症儿童,我非常惊讶,这些孩子有语言,但跟情景完全不搭,他们的语言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发声而已。我不明白如果ABA训练效果有限,为啥不做调整?既然是世界难题,为啥不做创新?直到某一天我知道中国的七彩梦(支持自闭症儿童康复的经费)有一套自闭症儿童训练的方案,才恍然大悟,原来训练机构只要按照这个方案进行就能拿到国家的经费支持,这恐怕是这个领域创新不足的重要原因吧。

我之所以力荐这本书,也是因为我有三年的实践。我们正是按照易老师书里的方式进行儿童的干预,我们做了大量的家长工作,家长上的课程比儿童上的课程多很多,家长要一年要上28节课(每节2.5小时),要学习儿童发展规律,自我成长,学习沟通技巧。还有两次个案咨询。儿童只有8节课(每节1.5小时,上课45分钟,跟家长沟通45分钟),30:8,这个比例让很多人不敢想象,这能对孩子有帮助吗?实践证明,这套方式让自闭症儿童开始有了比较大的改善。

读完这书,感觉终于有人能站出来指引自闭症康复的正确方向了!希望这本书能给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带来新的希望,让儿童的康复之路能少一些阻碍,少一些创伤!我相信一个新的理论的提出,会带来全新的视角,也会带来新的康复希望!

《重建依恋》读后感(三):重建依恋 - 致前行路上孤独不孤单的你

重建依恋 - 致前行路上孤独不孤单的你

易老师的这本书拿到手后没有立即读,好像有一种很强烈的阻抗情绪,让我不想翻开,因为我有一个好朋友,她就是一个自闭症儿童的妈妈,孩子快十二岁了,这么多年以来,我在她的身边,目睹了他们一家人为了孩子的病,东奔西走,求医问药,各种方法都要试一下,直至心力交瘁,却并没有看到孩子有明显的好转。所以在我的意识里,自闭症是治不好的。

看着朋友的付出,却在孩子身上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只看到妈妈和孩子更加焦虑,神经似乎永远是紧张和紧绷的,也曾经劝过朋友是否考虑换一种生活,移民到国外,或者在国内的古镇,海边开个客栈,让孩子放松的生活。那时的建议只是自己无意识中觉得朋友这样的方式似乎是孩子不喜欢的,反倒给孩子更大的压力,完全没有任何理论或实践方面的依据。然而如今读完易老师的书,似乎那种方式,比起朋友目前整天带着孩子上各种课程,做各种训练,至少更有利于朋友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的改善,而这一点,如老师书中所述,是自闭症儿童治疗之路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而老师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最初接触的自闭症案例中,有很多都是特别严重的案例,咨询带来的变化非常缓慢。咨询师要能承受这种看起来令人绝望的体验。好在我比较能接受这种缓慢到几乎不动的状态。”让我特别有感触且感动,感触的是,确实如老师所讲,那种看起来令人绝望的体验,我在朋友的身上经常看到;感动的是,老师对这种缓慢到几乎不动的状态的接受。作为咨询师,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即使是面对非自闭症那么严重的来访者时,在经历对方由于各种原因拒绝改变或者改变缓慢的时刻时,我们也可能会有着急,焦虑,自恋受挫的感觉。因此恐怕只有真正接触过自闭症儿童的人,才能体会到“能接受那种缓慢到几乎不动的状态”意味着什么,而这种真正接纳的态度,带给自闭症儿童,以及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应该是鼓励和安全感吧。

老师书中提到的,应该对自闭症父母的心理健康更加关注,这一点是很多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公益机构,医疗机构,政府机构等似乎都忽略的部分。每一个自闭症儿童的父母都在孩子确诊和训练的这条看不到尽头的路上,经历过,或者仍然经历着创伤,加之由此可能激活父母的早期创伤,以及孩子患病后引发的家庭不合导致新的创伤事件。因此父母的心理健康也非常值得关注。

希望老师的这本书,可以让更多的自闭症儿童的家长看到,并能从中获得帮助。更希望老师的理论和方法能得到更多的普及和应用,让更多的人关注自闭症儿童这个群体,哪怕从“不带异样的眼光看他们”“这一小步开始,对自闭症儿童,以及他们的父母而言,就是很大的善意和接纳。

《重建依恋》读后感(四):“扩建”温暖安全的依恋空间

很快看完了《重建依恋 自闭症的家庭治疗》。

让我迅速看完这本书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这本书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另一方面来自于易春丽老师在自闭症家庭治疗方面的学术思维和独特研究方法。

“通俗易懂”是这本书最好的名片。

任何一个对心理学、儿童养育、家庭治疗等等话题感兴趣的普通人,都可以轻松地翻完这本有科学研究支撑、有独特学术观点的著作。易老师讲课的风格就是非常“亲民”的。看书的时候,甚至能回忆起上课时老师生动有趣的语言。比如,书中提到自闭症儿童的家长需要寻求情绪上的支持,“可以考虑多找几个朋友倾诉”,以保持自己对待孩子时候的良好状态;我的脑子里冒出的是老师上课时候笑着讲的一句非常平实的话:”你别渴着一个人坑啊~“。所以,”放心食用“吧,这本专业的著作”很好吃“。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

让更多的自闭症儿童家长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

让更多的社会人理解自闭症儿童以及他们的家长;

所有人一起来“扩建”安全温暖的依恋空间。

我最早认识阿兹伯格症是从《玛丽与马克思》这部电影开始的。电影里马克思刻板规律的行为,时时将”表情手册“挂在身上以便对照辨认他人的情绪,对人际关系的不擅长和回避,带给我最初对于”Aspie“(电影中马克思对于阿兹伯格症的简称)的印象。

Max随身携带的“表情手册”

在生活中,我认识一位妈妈,也和她家里的“Aspie”小朋友成了“忘年交”。

她很喜欢水彩画,用的颜色往往都非常鲜艳饱满充满能量,让我感觉里面流动着生命的充沛热情。

她很喜欢“唠叨”,每次我们俩见面的时候她都要先“占有”我一个时间段,把她最近发生的和每天都发生的事情全部一五一十地“唠叨”一遍、两遍或者某些重点条目重复多次,让我明白她很想和我分享她觉得有趣的生活体验。

她也很喜欢拥抱,当我主动拥抱她的时候,她会非常开心地大笑着使出全身力气紧紧地抱住我,是那种让我会深吸一口气”顶住“的那种”紧紧的“,让我结结实实地感受到她对我的喜欢。

这本书中也提到过关于拥抱的一个例子:自闭症儿童可能在某个时期很喜欢拥抱别人,甚至是(男孩子)拥抱女生。我读到相应的内容时,想到我迎接的那些”扎实“的拥抱。我会理解为这其实是这样的孩子向他人表示友好和喜欢的一种方式。可能他们觉得用动作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来得更直接,更真实。但是家长们可能会有担忧,担心孩子这样”强力“的动作会给他人带来不适,这也是有现实意义的。如果换成一个不喜欢身体接触的朋友,换成一个承受不了”紧紧”拥抱的朋友,换成一个异性的朋友,怎样应对更合适呢?我认为书中对于自闭症儿童既全面又细节的“画像”以及心理学视角的行为解读,应该能为父母们应对这类的困境带来一些思考和指导。

开卷有益/放心品尝/亲测有效。以上。

《重建依恋》读后感(五):家庭这门艺术

老早就听易老师念叨着自己终于要出书了,作为易老师众多的小迷妹之一,我自然是一直期待着它的诞生。所以一收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开始拜读。我本是看书比较慢的人,不管什么书,一般来说再怎么也得啃个十来天才能结束。但也许是自己老师写的书的缘故,恰巧又正上着易老师的家庭治疗这门课,这次竟只花了两三天就读完了。

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简直可以列入我心中的最佳体验前三。整个阅读过程是非常愉悦的,整体的感觉就是既酣畅痛快又引人深思。我总是一方面被老师通俗诙谐的语言风格、不按套路出牌的画风逗乐;另一方面又因为老师独到的看法、犀利的见解而陷入对自己家庭回忆和思考之中。整个阅读过程中还总能在脑海中浮现易老师时候上课的形象,机灵的眼神、精辟的发言,甚至是幽默的语音语调,都栩栩如生、如临其境,像是自己在寝室看书,又像是坐在教室听课。

这样的体验是其他书从来没有给过我的,在这样有深有浅、有起有伏的阅读中,我既像是看了一本书,又像是上了一堂课;既像是完成了一次自我家庭的探索之旅,又像是做了一次“一个人的家庭咨询”。我本人是离自闭症比较遥远的,但我觉得看完本书我所收获的,定不会少于那些受苦于自闭症家庭的读者朋友们。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给那些受苦于自闭症家庭的一剂良药,也是给所有新手爸妈的一本指南,更是给所有拥有家庭的人们的一份珍贵礼物。

说它是给受苦于自闭症家庭的一剂良药,是因为这本书里介绍了大量关于自闭症的宝贵知识和经验。从开始的认识自闭症开始,到家庭治疗的入门知识,再到强调处理自闭症父母的情绪与创伤、如何重建亲子间安全的依恋以及最后对自闭症儿童的正性养育。该书由浅入深地从自闭症本身开始,到治疗的基本理论,再到实际的治疗过程,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全书还结合了老师十多年来累积的大量、丰富的个案,不仅能让读者更清晰全面地了解自闭症,更能立马为读者所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迅速缓解正受苦于自闭症的读者的焦虑,重拾对幸福生活的希望。

说它是给新手爸妈的一本指南,是因为本书不仅对自闭症家庭有极好的指导作用,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也有非常多的值得借鉴之处。特别是第二章到第四章,不管是家庭治疗入门知识或是处理父母情绪问题的部分,都对父母的正性养育和健康家庭的建立有非常重要的科普和指导作用。文中有许多看似与我们默认文化冲突的犀利观点,在被这些观点一次次的挑战过程中,我们慢慢从集体无意识里醒来。

最后说它是给所有有家庭之人的一份珍贵礼物,是源于我自己的亲身体会。在上易老师家庭治疗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我个人其实是有非常大的扰动的。我发现我一直以来引以为豪的健康幸福的家庭背后其实同样隐含着很多被压抑的创伤和不健康的地方,发现它们是不易的,承认它们是艰难的,处理它们是痛苦的,但结果却是非常值得的!在和家人的沟通和谈心中,我们解决了很多之前潜伏着问题,也打开了不少被压抑的心结,我明显感到我和家人更加亲密,我们的幸福也更加真实。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幸能上这门课,但每个人确实是都有机会能阅读这本书,本书的内容和我们的课程内容有极多的相似之处,相信所有阅读过的人,都会与我产生深深的共鸣!

家庭是一门艺术,每个家庭都是一个艺术品,艺术品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精心对待,不论早晚,我们定能拥有让自己满意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