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闭症读后感精选

自闭症读后感精选

《自闭症》是一本由[英]乌塔·弗里思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闭症》精选点评:

●基本了解了自闭症是什么样子的,值得一读。

●医生们把某个特征下一系列差异巨大的未解症状归到同一个“谱系”…… 目前他们从生理、行为、思维三个角度研究自闭症。学者们目前还没有找到“答案”,但他们各自的努力已有不少回报,相信终有一天能拼凑出自闭症的完整图像。 作者在这里不得不展示了些未经充分确认的成果。

●只有一点点帮助……看完后搞清了谱系障碍的核心判断标准(社交障碍+刻板行为),但觉得后面的内容与其说是帮我们了解它,不如说是在阐述我们尚未且正在了解它。当然这也是事实,就这样吧……

●很清晰的科普小书,里头有很多研究帮助我们了解自闭症的思维。最重要的感悟是把自闭症和天才划等号对很多患者家长而言是不公平的,他们中不少人为孩子的生活付出了一生的努力。

●澄清了几个概念:自闭症是基于基因缺陷导致的神经发育障碍,是先天的;它会影响大脑发育;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精神疾病;它的病症核心是缺乏参与交互性社交互动的能力;表现出某种特异能力的自闭症患者只占不到10%,更普遍的是患者给家庭带来的无尽痛苦。

●厘清了原来模棱两可的概念。因为有与自闭症人士接触的经验,读起来很容易。如果没有经验,就不知道读起来如何了。书是中英文对照,可以练习英文阅读。印刷质量很不错。

●很薄的一本小书,但把自闭症说的很清楚。如果把自闭症的适用度再扩张的话,可能很多人都有一点点自闭吧。特别是那些不谙世事,或者空谷幽兰,或者瓦尔登湖的那些人,自闭的倾向要更明显一点。

●科普读物;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知道了我是不会自闭的,只是废而已

●前半段不错,后面有点差强人意了,减一颗星

●非常好的科普材料,竟然还是双语的。打算上厕所的时候再把英文内容顺一遍,并后悔本科没好好学发展心理学。 建议每个人都简单了解的读物,因为你身边可能就会有自闭症患者。

《自闭症》读后感(一):觉察永远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身边的3位朋友的小孩怀疑或者确证是自闭症,这个话题越来越多的被大家提及。这种疾病也是近3-40年才发现并总结出来,所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案例被确证。确诊概率虽然还是比较模糊但是,大致上是美国1/60,中国估计是1/100的儿童将会与这个病症,考虑到人口基数,这将是不能被忽略的群体。

确诊的情况略显复杂,因为某些儿童发育迟缓容易被误诊。主要的诊断时间是24个月及30个月的时候。作为一种被怀疑是基因导致的疾病,男孩和女孩在患者中的比例为8:1。主要表现形式为喜欢重复的游戏,用积木搭成车的模样,而且不停的玩同样的花样。将所有玩具排列成一条线,像有强迫症的表现。

如果去研究他们的大脑,会发现他们的前额叶皮质部分有受损,凹凸的地方比正常的大脑更少,脑部连接更少。他们无法理清社交之间的关系,比如和人社交在他们的眼中与和自动取款机的社交是一样的。

如果问他们“去森林中,我们带着刀和____”,他们将会回答“叉”。“海水的味道有盐和_____”他们会回答“糖”。在他们的心里小范围的连接可以理解,比如吃饭的刀叉,盐和糖,但是他们无法在大前提和大环境中去考虑这些问题。

针对公共交通中遇到的自闭症儿童坚持的要求某一个问题,比如找乘务员要求喝可乐,喝完了又要求,他的父母通常会忽略这个请求,但是周围的乘客或者亲人通常都无法理解,认为父母过分而给家长压力。但对于家长而言这些都不算什么,他们早就已经习以为常。真正的压力来自于这种疾病还没有解药,有些家长希望自闭症的孩子能通过和正常小朋友一起上学,融入小朋友之中,但是他们的言行表现的格格不入,最好的方法是交给特殊学校去教育,给他们特别开发潜能的机会,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去学习。

自闭症的孩子是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常在自己的世界中,《雨人》就是一部很好的电影,电影中哥哥总能在赌场中获胜,但是他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阿汤哥饰演的弟弟经常捉弄哥哥,但他总像第一次发生一样。

当越来越多的人觉察到这个问题,才会有更多解决的可能性出现。觉察永远是解决前的第一步。

《自闭症》读后感(二):魏坤琳:向所有人推荐这一本书

(此为本书序言,原序无标题)

魏坤琳/文

乌塔·弗里思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自闭症研究者之一。在长达五十余年的研究生涯里面,她著作等身、贡献卓越, 其理论和实践深远地影响了自闭症的科学研究。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是一位充满同理心、对自闭症群体及其家庭有深刻理解的女性,为自闭症的科普做了大量的工作。而您手中这本书是她精心撰写的一本简约但全面、文字浅显但思想深刻的自闭症科普读物。

我的学术研究方向是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专长是人的感知运动控制。但是过去几年中,我开始有意识地涉及自闭症研究,因为我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着未知和挑战、又被社会和广大自闭症家庭迫切需要的研究领域。美国目前的自闭症发病率约1/60;中国的官方数字尚缺,但粗略估计在1/100左右。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基数,我们的自闭症患者群体庞大,其影响了千万家庭的生活和幸福感,对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系统构成了严重的挑战。遗憾的是,目前科学家和医学界只揭开了自闭症的部分奥秘,也只提供了效果有限的干预手段。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直接、简单的医学诊断手段,而是主要依赖专业人员的临床观察和家长访谈;我们没有根除这种复杂的精神类疾病的行为学疗法,或者药物和基因疗法;我们甚至没有统一的认知和神经学理论来解释自闭症。

科研的滞后造成大众不能理解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也对如何有效地诊断、矫正和教育这些孩子感到疑惑。同时,市面上有成百上千的宣称能“治愈”自闭症的话术和骗术,有数不清的非科学、非专业的干预手段。甚至,某些研究者宣称自闭症是后天养育造成的,仅仅因为他们发现自闭症患儿和应激后创伤的患者之间存在行为特征的相似性。其实,这样的“理论”早已被自闭症的神经和心理学研究所推翻,因为大量科学证据表明自闭症是有基因基础伴随终身的神经发育障碍;环境对自闭症有影响,但不是致病的主因。可见,当科学还没解开所有谜团, 伪科学和迷信总会有机会沉渣泛起。

乌塔·弗里思这本“牛津通识读本”的中文版出版得恰是时候。她从自闭症患者的故事入手,从行为表现到主流理论、从诊断到矫正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我们目前对自闭症的认知。并且,她直面的是目前与自闭症最相关的问题,例如:

● 目前我们能多早诊断出自闭症?

● 为什么自闭症的表现如此复杂多样?

● 自闭症的成因是什么?和后天养育有关系吗?

● 我们能为孩子做点什么?

● 自闭症目前有什么理论解释?

● 为什么每个理论都只是部分解释了我们看到的现象?它们各自的优劣是什么?

我相信这些问题的解答和论述能让你收获颇多。在我个人看来,书中作者对自闭症的认知和神经理论进行了合理的延伸和大胆的猜想,显示了其稳重而智慧的学者风范。

我向所有人推荐这一本书。如果你是对心理学和脑科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那么从自闭症切入,能帮助你学习人类认知和社交情绪的发育特征,深刻理解大脑的复杂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闭症为我们理解人类的神经多样性提供了一扇窗口。如果你是自闭症患者的亲属和朋友,你可以透过这本书更好地理解自闭症的行为和后面的可能机制,也会对诊断、干预、病情发展进程有一定的预期,并对市面上各种骗术和伪科学说法(我相信你们看见了很多!)建立起一定的免疫力。如果你是自闭症的教育及科研人士,本书中列举了自闭症多样而特异的行为现象,及其现象所对应的可能的神经和认知机制;我相信这些全面的论述能让你获取专业见解,同时激发你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创新性工作。

魏坤琳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主攻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中担任过“科学判官”。

《自闭症》读后感(三):《自闭症》笔记

笔记。

每100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患有自闭症,男孩患病概率是女孩的5倍。

盲儿和聋儿能通过特别的感官接收并回应社交信号,但自闭症的孩子没有这个感官。他们无法意识到其他人的行为、反应以及给他们发出的信号。

自闭症有轻有重,其所有谱系内病例全都典型地缺乏参与普通交互性社交互动的能力,存在行为上的刻板,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三个核心特征:

第一,与交互性社交互动有关。不仅仅是孤独、表现得让人尴尬或者是社交场合中的笨拙,最困难的还是在与人交际方面,一个明显的标志是与其他孩子一起时缺乏投入。

第二,与交流有关。交流不一定非是说出来的话,也可以是手势或面部表情。比如,有的自闭症患儿语言使用极其有限,有的则无法理解别人说话传递出来的感情(比如是不是在开玩笑)。

第三,与重复性的活动和狭隘的兴趣有关。有的患儿会日复一日重复某种行为(比如用固定的玩法重复玩玩具,看同样的视频,吃同样的食物),这是在强烈抵制改变,厌恶创新。

自闭症远在出生前就已经发病。

基因图谱的某处发生了细小的错误,这些基因最终会让人成长成一个具有极其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人。

这个错误非常细微,而绝大多数基因图谱能顺利运作,因此婴儿诞生时看上去十分正常,直到大约第二年这个微小的错误才会显现,造成严重后果。为什么是第二年左右?作者认为,可能是因为这个时间节点对建立典型人类社交行为的基础至关重要。

孩子出生时,几乎所有神经细胞都已经长成,在飞速发育的是神经细胞间的联结。神经系统被数以百万计的突触和连接纤维像电源一样串联起来,大脑通信的高速公路就这样修建起来。

最早的信号之一,是孩子几乎不会通过眼神和手势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其实自闭症孩子并不是察觉不到他人的存在,他们也依赖旁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只是他们不会用对其他孩子来说很简单、明显的方式来取得旁人的注意,比如不会寻找眼神接触,不会用简单的手势吸引大人。

雪上加霜的是,大人们往往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即便是大脑非常健康的孩子,社交技能的发展也可能会迟缓。孩子们的性情和社交兴趣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学讲话就是比别人要晚一些。

自闭症的诊断是基于行为的,因此决定性的裁决只能在事后作出。也许未来可以通过生物测试,在出生以前就诊断出来,但目前(截止写作这本书时)还遥遥无期。

而依赖行为的诊断,意味着必须接受模棱两可的结论,考虑到不同孩子之间差异巨大,即使是有经验的医师也难免误诊。

自闭症的概念首次出现时,指的仅仅是谱系中的一小撮孩子。提出人坎纳发现了每个医生都能辨认的一整套标志和症状。

这些孩子显得很疏离;如果会讲话,他们多半使用刻板习得的短语和词汇;他们不仅表现出简单的重复性运动,比如拍手、来回摇晃,还会表现出复杂、详细的刻板行为;他们自己开发出复杂的机械程序,然后一再重复之;他们的特殊才能令人赞叹,比如超强的记忆力。

然而,自闭症孩子表现出的高功能,只是幻像。只有10%的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拥有极高天赋,这并不足以抵消这一人群在低功能方面的棘手问题。

阿斯伯格综合症可以被视为自闭症的一种,与自闭症有相似的生物学原因,对大脑和思维的发育有类似的效果,但在行为上表现却不大一样。

它最奇特的地方在于,通常在8岁甚至更晚才能被诊断出来,有时候要到成年才能确诊。

相较于自闭症患者,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的语言发展并不滞后,相反通常还会领先。

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往往对其他人兴趣浓厚,幼儿患者常把成人当作他们自言自语珍贵的聆听者。

自闭症与阿斯伯格综合症的诊断标准,几乎在每个方面都一样。它们最显著的差异在于,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孩子表现出极高的言语智商,这让它在许多父母那里大受欢迎。

但这并不意味着阿斯伯格综合症比自闭症更有意思,或者更容易驾驭。它给患者带来的困境,同其他类型自闭症一样顽固。

神经发育障碍是指,由基因原因导致,并在幼年时期显现的精神障碍。在大脑或思维发育初期,即便是非常轻微的正常路径偏离,也会造成巨大的后续影响。

如果有基因缺陷,人就会变得自闭吗?并不是。基因缺陷让人患有自闭症的倾向,实际情况还取决于其他因素。有的因素是风险性因素,会使得自闭症发生的可能性更大,例如身为男性。如果身为女性,那便是保护性因素,可以降低发病风险。

第一,心智理论。

正常情况下,大脑和思维的社交部分使我们自动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反应。我们不需要思考,但我们通过考虑别人所想、所需就能解释人们在做的事情。这被称为「心智化」。

该理论认为,患上自闭症就是心智化机制出现了问题。

对该理论的主要批评之一是,并非自闭症谱系的所有人都有心智化的困难。也有反对声音认为,自闭症的社交障碍出现在典型发育进程中心智化出现之前。

第二,社交驱动理论。

该理论认为,自闭症患者生理上缺乏社交固有的内在驱动。表现在患儿会避免眼神接触,被人抱起来时身体会不配合等等。

这种社交驱动,在大脑中是有基础的。有研究者认为,有个大脑系统支持着我们对他人的情感回应,该系统主要位于杏仁核内,假如这个系统发生错误,就会导致自闭症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交和交流问题。

这一理论的问题是,难以解释退化型病例的存在——孩子在婴儿早期是有社交兴趣的,只不过后来丧失掉了。

第三,碎镜理论(人类镜像系统理论)。

该理论来自研究人员对猴子所做的研究。该研究发现,无论猴子看见实验者做动作,比如抓花生,抑或是猴子自己抓花生,都会引起同一个细胞活动。这些脑细胞充当了镜子。

即便不能记录到人脑的放电,研究者也假设了人脑中也有个镜像系统。

人类镜像理论认为,在人观察他人动作时,大脑的镜像系统会变得活跃,这样我们就能准备好自己完成动作。镜像系统使得看和做之间建立起自动连接,这一机制使我们能理解他人动作或内在意图的意义。如果镜像系统出现了问题,那么是否就意味着移情的缺失?这能否解释自闭症的社交困难?这一理论的证据还不完善。

自闭症孩子的特殊能力

并非每个自闭症孩子都有杰出天分,不过他们多数拥有出乎意料的能力。

狭隘的兴趣是自闭症谱系障碍,还是阿斯伯格综合症诊断的核心特征。

第四,弱中央统合理论。

弱中央统合,指追寻意义的通常比较强烈的动力;强中央统合,指会有预设偏好,想要观察整体而不是部分。

自闭症人士青睐一种自动聚焦细节的策略。根据该理论,自闭症人士观察世界的方式与众不同。

某种程度上,弱中央统合可以解释天才技能。因为自闭症患者会聚焦于细节,避免接触新事物,因此他们会针对某一个焦点反复练习,因此能够形成某一些突出的技能。

有研究表明,自闭症人士总体更倾向于近距离放大小元素,但不大能缩小、拉远以注意到整体。

第五,大脑中执行系统出错理论。

通常被称为执行功能失调,关注自闭症人士在应对日常生活时面临的困难。

该理论认为,假如失去控制,人的行为就失去了边界。人陷进去了很难走出来,被随机事件俘虏,人的行为是基于冲动作出的,而非基于远见和规划。

大脑中的额叶的作用,是做出高级的执行决定。在惯常行为不得体或是需要被打断、推翻时,这些执行决定都非常必要。而额叶受损的病人就会失去抑制的功能。

有足够多的证据暗示自闭症人士的问题与糟糕的额叶功能有关,尽管这一群体的行为与额叶受损的病人非常相似,人们还是没有在他们的大脑额叶中发现解剖学上的异常。不过,依然可以确定的是:虽然额叶看起来健康,但功能并不正常。

执行功能异常的理论被广为接受,它的问题在于过于宽泛,几乎可以应用到所有神经发育障碍上,而不仅仅是自闭症。

目前还没有大一统的理论。关于自闭症的知识,大体可以归入三方面:生物学、思维和行为。

生物学上的发现:

发育不稳定性、遗传倾向性、变异、环境风险因素、概率和事故都有可能导致自闭症。

对自闭症的大脑人们还知之甚少。

自闭症儿童有更大的大脑,但并不是生来如此,而是在一岁之后会经历一段快速增长期,大约在八岁后有所下降。这可能与神经连结的此消彼长有关:先是神经连结的大量增生,然后猛烈地修剪。这些极度复杂和动态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可能是众多不同成因的最终共同路径。

行为学上的发现:

两个孩子,即便他们的自闭症是由相同的生物学因素引起的,也可能看起来互不相同。每个孩子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它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他们自身的内部资源、受教育程度,以及从外部世界得到的支持。

思维上的发现:

五大理论都属于此类。

心智化理论、社交驱动缺失理论与碎镜理论都希望解释交互性社交互动的缺失;弱中央统合理论试图解释天才技能及整体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若执行功能理论试图解释自闭症人士的日常困难。

五大理论一起让自闭症的很多令人费解的现象变得有意义,为有可能出错的内在神经机制提供了研究线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