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涯线读后感精选

生涯线读后感精选

《生涯线》是一本由(美) 戴维•范鲁伊 ( David L. Van Rooy)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元,页数:2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涯线》读后感(一):翻译得可以再好一些

新观点不多,关于反馈信息和建议区别的理解算是一个。

在职场中,与同事相处的时间甚至比家人朋友共处的时间还多得多,所以,同事间无意识的信息反馈和影响力都非常的重要。这种无意识的信息反馈,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举止获得的,在工作中我们耳听八方,眼观六路,这可以让我们了解,哪些行为和语言会让他人产生何种反应?能在无意间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和学习提升,例如在大会上听众可能会无意间的提供线索,让你知道,他们感觉演讲是生动,精彩还是枯燥,那这个时候如果是内行的演讲者,马上就可以进行调整。如果你找到了正确的反馈信息,将可以帮助你提升。人们很少花时间去征求反馈信息,也很少会主动的给别人提供反馈信息,我们应该将反馈信息当做指南针,为了让自己不发生偏离的,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 同时我们不要将反馈信息和建议混为一谈。 这种反馈信息是基于他人对你的感知,是你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真正的现实的情况,不管你同意还是不同意。例如,如果他人感觉你在团队合作方面表现不好,这就是反馈意见,不论你赞同与否,这就是你的行为给他们的看法,如果你不尝试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意见可能会影响你们之间的交往。 而对于建议,例如假设你在制定产品策略 时征求他的看法,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与你不同,给你提供一些可以考虑的视角,他们的提供这种信息,那就是建议,最终你可以来决定是否接受这些建议。 当然了,如果你对反馈信息无动于衷,那么他人可能认为你拒绝改变,不愿发展,如果你不听从他人的建议,只要解释清楚自己选择特定道路的原因,你的决定就可以被他人接受。 ‘’当机会出现时,你可以战略性的偏离自己的计划。但一定要牢记,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我们如何设定目标呢。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快速行动。

关键就是要制定一系列的目标,指引你沿着自己的生涯线前行。 同是保持毅力,避免过度思考。

有目标强与于没目标,具体的目标强于泛泛的目标,有难度的具体目标,强于容易实现的目标。

如减肥常常被举例拿来说明如何设定目标,如果你只是想减肥,却从来没有设定过真正的目标,那么体重是不可能减下来的,如果你做出了一个比较宽泛的决定,说我要减掉12斤,那么,相比你说一年内每个月减掉一斤的具体目标而言,你所减掉,这12斤体重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 在讲毅力的这部分,作者取举了一个经典的心理学研究。每个孩子拿到一颗棉花糖,告诉他们,如果等待15分钟再吃的话,就可以得到第二颗。当这位斯坦福大学的沃尔特米西尔,多年来一直跟踪了解这些孩子后来的人生道路,那些此前能够抵制住,棉花糖诱惑的孩子,在美国学业能力测验中得分更高,职业生涯也更为成功,等待15分钟再吃棉花糖,这样的事情它虽然简单,但准确的预示了,人生未来的成功。

《生涯线》读后感(二):生涯线:职场进阶没捷径,但有技巧

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生涯线》。

这本书是由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博士戴维·范鲁伊所写。对于职业生涯而言,点式思维可能会让你把事做好,但线式思维可以让你把事业做成。有意识地用线式思维做好你的职业规划,比什么都重要。

这次,我们重点介绍书中关于帮你走出职业困境的三个内容,分别是:警惕职业停滞、两种停滞方式和突围妙招。

『警惕职业停滞』

“30多岁,科级干部,不上不下,难上难下。”

“一片红海中,市场份额不增不减。”

“行业瓶颈明显,再怎么努力,也难有大的发展。”

以上情况,算是人在职场最难受的处境了。而且很多人往往习惯于,到了一定的层面就想歇歇脚。这一点在体育界最明显,我们常常会看到某个NBA球星或者足坛明星,在签了大合同,拿下了大代言之后,就很难再出佳绩。直到合同期最后一年,他们才又开始发力,为了来年拿个好薪水,奋力一搏。

阶段性的成功或者进步,很容易让人满足现状。这对大部分人而言,都是事实,只是我们很难意识到,毕竟阶段性胜利的光环太耀眼。

可是,那些在大合同中不思进取的人,很快会面临三个挑战:一个是自己的状态还能否恢复,另一个来自于新人,再有就是你的既有习惯,还能否适应市场规则。

比如,近4年拿了3个总冠军的金州勇士队,靠着三分球几乎改变了NBA的游戏规则,造成其它球队也越来越青睐外线球员。这让那些拿了大合同,但还想吃老本的内线球员,完全不敢怠慢。

因此,如果你一心只关心自己精通的领域,可能就不会留意到外部事物的变化速度有多快。否则,迎接你的一定是衰退,生涯线也会往下画。

『两种停滞方式』

让我们职场停滞的陷阱有两种,分别是:内在停滞和人际停滞。这两种停滞对职业发展都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你觉得自己很久没有进步了,职业变动不大,市场也没什么反馈,就要小心自己是不是正陷入这两种停滞中。

内在停滞是自己造成的。比如,你会对现在正做的事情没把握,或者你对自己的职业储备很有信心,再或者你只是一直做事,但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职业道路做过评估。受内在停滞影响,你的生涯线是下降的。这种停滞方式的本质是:不自知。对经济环境的不自知,对行业的不自知,对所属工种的不自知,这非常可怕。

而人际停滞,不是指人际关系,而是拿你的生涯线和别人比。比方你和同事的职业发展和能力是两条相似的平行线,可是当你的进步速度赶不上同事时,人际停滞就会出现。

假设你和一位同事绩效大致相当,随着市场的发展,新的需求和技能成为了行业门槛,可是你却没有注意到这种需求,还在使用过去行得通的方法;同时,你的同事洞察了市场,并且快速调整。尽管你还是原来的高绩效,但和他相比,你就是衰退的。

比如,两年前,一个新媒体编辑的要求里有:会使用各种公众号编辑软件。但现在这种要求早就消失了,不是说这个要求不重要,而是它们早就成了默认条件。

『突围妙招』

想要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线始终处于向上态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找到市场的平均生涯线。

怎么理解呢?

就是说,我们不要把个别成功太当回事,而是脑子里始终装着行业进阶图。比如麦当劳的店长培训计划,某领域销售员的进阶之路,新媒体人的成长曲线等,只要你多请教行业牛人、人力资源行家甚至猎头,都能有很多上升信息,帮你提前洞察未来的职业发展。

你可以把工作当成一个反馈机器,并且通过利用不同的“反馈源”来审视当下的进展。它们包括:你的工作、部门、公司、行业和全球市场,这5项共同构成了你的反馈圈。

尤其不要忽视其他领域的人给你的反馈信息。充分利用这些反馈源,你才能从中了解市场,快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新技能,不断把自己的职场生涯线往上画,领先他人。

在学习上,高效能人事最常用的就是7:2:1学习法。它是指我们70%的时间要用在体验式学习上,来获得反馈;20%的时间要用在观摩上,即看看高手是怎么做事的;最后10%就是参加正规的课程和培训来巩固理论知识。

这样,在外在反馈和内在提升的过程中,前文所讲的两个停滞问题,就能被轻松解决掉。

总结一下,千万不要被阶段性成功迷昏了眼,你应该把精力和时间放到新的方向上,去取得下一个成功。要始终带着刷新自身技能和知识领域的观念提升自己。不然,留给你的,就只剩别人的背影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给你带去启发,记得给我们点赞鼓励哟。

参考书目:《生涯线》[美] 戴维·范鲁伊

——END——

《生涯线》读后感(三):生涯线,带你体验一场不塞车的职业发展

文 / 董小琳

在上一辈的眼里,职业只是一种生存手段。

从学校毕业,就会“被”分配到一份“能一直做到退休”的工作。然后通过付出脑力或者体力,获得物质回报来支付生活。

然而,到了今天,这种方式似乎……变了。

这是一个要通过职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时代。

就像错综复杂的轨道线,将每一个人生站台连接起来,纵横交错。即使起点和终点一样,仍会有n种通达的可能。这就是现代职场人的——生涯线。

没错,我们今天要读的这本书就叫《生涯线》。作者是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博士,主管人才与组织效能的沃尔玛副总裁,戴维·范鲁伊。作者在书中说:

我们既要关注眼前具体的点,同时还要为下一步铺设好跳板,才能在互联时代获得满意的职场发展。

乍听起来,有点像俗话说的:高灯照远亮。强调的是长远规划对职场发展的作用。

实际不然。

这些都是“长远计划”,却缺少了中间的“实现路径”。

也就是说,只能指出终点,却看不出怎样抵达。

如果换做“生涯线”视角,每一站都是前一站的延伸,不仅目的地明确,中间的线路也一清二楚。职业计划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通过踏实的努力和智慧的选择,来一步步实现的未来。

听起来更靠谱了,是不是?

要想拥有生涯线,首先我们要澄清两个职场上常见的误区:

前几天,徒弟小伟找到我说:“师父,明明我和大雄是一起来的。他每天就点点公文,到点下班。而我偏偏参加了这么一个棘手的项目,每天加班不说,动不动还得挨说。都拿一样的工资,这能上哪说理去?”

“你觉得大雄比你幸运,是吗?”

“可不,这小子运气太好了。我这才是‘操着卖白粉的心,拿着卖白菜的钱’——命苦!”

“要不,你和大雄换换?他刚从我这走,也是对工作不满意呢。”

“他不满意?为什么?”

相信聪明的你,一定明白了大雄为什么不满意。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如果再用“一份工作干到底”的观点看待职场,已经不合时宜了。取而代之的,是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每天点文,看似轻松,背后却是0成长的事实。因此,大雄找到我要求接受更有挑战性的工作,逐步积累出自己的核心能力,才能沿着生涯线不浪费时间地快速前行。

你会因为这趟地铁特别挤,就放弃上车,继续等待有座的下一趟吗?

肯定不会。

同样的,在“生涯”这件事上,我们也不会避重就轻地图清闲。

如果,我们已经有了核心能力,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就像你登上了一趟开往终点的列车,但它突然不走了,就停在那。你会怎么办?

大多数人会先问发生了什么,然后或者安心等待恢复运行(短时间的),或者干脆下车继续前行。

这个时代要求职场中的我们,也是同样。

为什么近两年知识付费的市场越来越火?

因为走出校园的我们发现,不学习就等于倒退,迟早会被高速运转的时代车轮所碾压。

今天,职场中的核心能力不再是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我们不断付出努力去提高和改善的。

那,如何改善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书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构建生涯线的七大策略。分别是:

其中,除了在起步阶段,要重视反馈以及用毅力创造价值之外。在后续的策略中,作者多次提到了“职场转折点”。

当一份工作成为了我们的习惯,失去了往日充满挑战的魅力时,你会想到“换乘”的问题吗?

突然发现,这里的个人发展像极了企业转型。

同样的,作为个体,如果发现当下的工作没有了挑战,个人成长失去了动力。这时,“职场转折点”就出现了。

如图所示,3个选择中,唯有“保持速度、继续前进”,能带我们顺利达到终点。

那,如何才能做到突破,实现“换乘”呢?

只有在当下的领域中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才会出现“是否要换乘”的问题。

否则,基础还不具备,就要跳到另外一个领域,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组织来说,都不会有太大的价值。

很有可能是到处挖坑,一无所获的结果。

其次,寻找缺口、扬长避短。

美丽是我们部门的文员,主要负责会前资料打印、会后文档整理,以及物资材料出入库的登记等等。这两天,我感觉她的朋友圈有变化,才知道在朋友的劝说下,她开始做了微商。

美丽在枯燥单调的工作之外,发现了微商的机遇,找到了“换乘缺口”,却最终被困在了“扬长避短”上。

这个时代给予我们很多选择和可能。其中,有适合自己的,但更多的恐怕是自身条件不能胜任的。看不到机会,与看到机会就上,结果都不会理想。

因此,我们既要发现速度更快的列车,更要理性评估出自己是否能换乘得上去。

完成了前面两个步骤后,下面就要从实际行动上做出改变了。

想做微商,就要根据客户人群的需求,选好货源商品;想做新媒体大号,不妨从模仿爆文的写法开始练习……

总之,只有行动了,顺利“换乘”才有可能成功。

3个步骤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当一切进展顺利时,要刻意做出改变、调整方向,真的会非常艰难。如果你的目标是要到达终点,实现自我价值,而非生存度日的话,相信这些努力,也会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值得。

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中的生涯规划,只有把所有必经的点连成线,才会实现一条通路。而这,正是我们今天说的——生涯线。

职场上,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否和生涯线有关?打算如何去解决呢?欢迎留言。

—END—

《生涯线》读后感(四):你是不是既害怕失败,又渴望立即成功

来访者大琳在述说自己经历的时候,一直没有抬头看我。

她低着头,表情藏在披散的头发阴影里面,让我有点儿看不清。于是我问她:

她似乎没有想到我这么快问出这个问题,嘴角抽搐了几下,想要组织一下语言:

看来,又是一个把状态当作问题的生涯困惑者。好吧,这样有生涯困惑的人,其实大有人在。他们每天按时上班下班,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都有什么意义。他们渴望着成功,那些成功的画面似乎和当下的一切毫无关联。

这种时候,不妨用下面的问题给自己打分:

以这些问题的年份为时间轴,以自己打分的分值为纵轴上的数值,把它们连接起来,就是过去一段时间里面,你的“生涯线”。有的人会惊喜的发现自己的线段波澜起伏,也有的人沮丧于自己生涯线的波澜不惊,不过不要紧,这些生涯线代表你的过去,而且,这些生涯线是当时你自己的积累。 正如湛庐文化的新书《生涯线》的作者,沃尔玛副总裁戴维·范鲁伊说:

回顾自己的生涯线,你会发现自己的过去往往存在发展、深入、跃迁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是由不同的“里程碑”事件构成。 正如开头的大琳一样,也许自己通过回顾能够看到:自己过去的一切确实波澜不惊也好,跌跌不休也好,总归是代表过去。而当下我们需要知道的,其实不过是三句话:

也许这个时候的你会反驳:

其实对或错倒是有一些衡量的方法:对于自己主观上幸不幸福、满不满意之类的分值,不管是对于过去还是现在,打分唯一的依据就是“我自己”是否感觉幸福,感到满意。而对于一些客观上的能力和素质指标,可以参照客观指标来进行。 其实,反驳的人自己隐隐知道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打分不够客观。我们可能会很客观的知道自己尽管喜欢画画,但距离专业水准还差的好远;我们可能会很客观的知道自己尽管喜欢吃鸡,但距离职业杀手也差的很远。唯有在专业的工作领域里面,不管是专业技能还是通用的职场技能,往往人们都会不自觉的高估自己。

几乎所有男性驾驶员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超出平均水准,但这个数据显然是错误的。可惜的是,只有没有考出驾照的人和真正职业赛车手才对自己的驾驶技术有较为客观的认知。驾驶技术如此,销售、研发、沟通、领导力、运营等各种职业技能,往往人们都没法客观的评估自己的职业技能。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自己的生涯线是错误的呢?答案其实并非如此。

所谓反馈信息图,是指自己进入具体的职场环境中,为了让自己不偏离成长目标,保持职业发展向上的曲线,就要综合利用反馈信息圈中的各种资源,让他们的覆盖的范围远远大于自己工作范围,以便客观了解自己的绩效实绩。实际上,在个人职业生涯里面,我们往往关注的只是身边人的反馈,尤其是老板的反馈。

我们可能往往只关注职场上老板对自己工作的评价,比如:

或者

不管正向的还是负向的,这种来自上司的反馈都仅仅是部分而不是全部。对于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绩效而言,获取更多的反馈源,对你的了解可能更加客观清晰。所以,《生涯线》告诫我们:

有人可能会说:

有句话叫作:“平庸的决策只能带来平庸的收获”,如果你的职业生涯只局限于当下这一个小小办公室,那么,凭什么你想要更好的收获,更快速的成长呢?《生涯线》中给出了两个建议:

然哥是我从小的好友,在体制内当一名小职员。他一直对我说:

我也很羡慕然哥的潇洒,以及从不加班的生活状态。不过最近然哥有点儿烦,因为国家要搞机构改革,单位精简人员,首当其冲就是然哥这个级别的职员。面对苦恼的然哥,我突然把他和不久前新闻上那个因为取消收费站而失业的大姐联系了起来。 《生涯线》里面强调: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行业和企业对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往往会超过自己技能提升速度。自己必须不断扩充技能。这不是为了跟上“资本家贪婪的无止境要求”,而是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否则,自己就会停滞不前。

正如然哥说的那样,你的收入,你的晋升速度总有一天会停留在某个节点上很难获得突破。不是每个人都能年薪千万,不是每个人都能稳定升迁。 即便是这样,你也不应该把进入稳定期和停滞不前混为一谈。在《生涯线》中,这两者是全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的红桃皇后说:

那些不能奔跑的,以为自己不动整个世界都不动的人,叫作“恐龙”,或者叫“黑莓”…… 所以,这样真的挺好吗?答案是——未必! 当自己抱怨当下波澜不惊的时候,当自己感觉生活单调到停滞不前的时候。即便是自己选择的选择享受当下稳定,也要记得自己像一只池塘里的鸭子,看起来安静水上漂,水下的鸭蹼依然在拼命划着。

《生涯线》读后感(五):八大原则,让你的职业生涯稳步“增值”

如何更好地规划你的职业生涯?

职场中,很多人常会有这样的纠结:现在的工作很无聊,该不该继续;要不要为了更高的待遇选择跳槽……这其实是因为,他们只关注了某个时间点。事实上,我们的职业生涯不是由一个个独立的点组成的,而是一条很长的线,每一步都是连续的。

想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你必须把眼光放长,做决定时不能只考虑当前,甚至也不能只考虑未来3-5年,而要考虑每次的职场经历,对你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是否有正向影响。

那具体应该怎样规划我们的职业生涯呢?

湛庐文化出版的《生涯线:7大策略重塑你的职业生涯》一书中,作者戴维·范鲁伊支出妙招。其本人既是组织心理学博士、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博士。发表了20多篇广受同行好评的论文,在Inc.com网站上定期发布专栏文章,作品还发表在《今日美国》、CNN和《福布斯》等媒体上。在国际会议上演讲达30多次。同时又是沃尔玛的人才与组织效能副总裁。 他曾经负责全球最大的绩效管理和员工激励项目,这个项目覆盖沃尔玛220多万员工。在沃尔玛工作之前,他在万豪国际集团和汉堡王公司工作,拥有开发人才发展项目的丰富经验。 他在书中提出了8大原则7大策略,帮助读者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除了绩效管理和员工敬业度,他在情商评价、员工评估和甄选方面也是公认的专家。

值得一提的是, 戴维·范鲁伊的这本书,从其丰富的人才经验中来,与市面上大多数生涯规划方面的书籍偏重理论化的系统化的职业生涯理论不同,它更注重在实际工作中经过检验的执行层面的策略。也因此,这本书距离我们更近一些。

戴维·范鲁伊的8大原则7大策略

1. 首先记住一个公式:能力×毅力=绩效。

戴维·范鲁伊在策略2——“面对险境,利用毅力脱颖而出”——的开始,引入了纳尔逊·曼德拉被困牢狱4年后又当选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的故事,说明成功不仅仅要靠能力和运气,还要靠毅力。 作者说,成功和失败之间的真正区别就在于毅力。拥有毅力的人会将失败视为一种激励因素,再次进行尝试,付出更多努力。长期的成功离不开毅力。因此他给出了上述公式。

职业生涯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有能力的人或许擅长短期冲刺,但不一定能跑到马拉松的终点。有的人或许能力并不是最突出的,但凭借强大的毅力,能够在几十年中一直保持稳定、向上的表现,也能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

能力加上毅力,才能让你拥有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

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给出过一个成就公式:成就 = 技能 x 努力 。塞利格曼成就公式中的技能,就是戴维·范鲁伊所说的能力,努力意指花在任务上的时间,取决于自律和毅力。

这两个不同领域的人给出的公式,本质上是一样的。

毅力与激励因素有关。激励因素分为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当你去追求那些自己内心想要实现的东西,也就是你喜欢做的事情时,毅力就会增强。

关于毅力,有两个特别令人欣慰的点:

2. 不要因为一份工作短期内薪资福利很高,就马上接下。

你要牢记,下一份工作必须有利于你整体的职业生涯,否则薪酬再高都没有意义,需要抵制它的诱惑。心理学有一个“棉花糖实验”,给孩子们一颗棉花糖,孩子被告知如果等15分钟再吃,就可以得到第二颗棉花糖。多年来的追踪结果发现,能够等待的孩子学业和职业生涯都更成功。你看,能沉得住气、明白自己目标的人,更容易获得长期的成功。

3. 主动为工作赋予使命和价值。在职业发展初期阶段,很难立马接到大项目,可能会觉得工作枯燥无聊。但如果这能积累职业技能和经验,那就有必要继续做下去。与此同时,你不妨主动给工作赋予使命和价值,这能让你正确应对消极情绪,把精力集中在有用的目标上。

4. 定期把职业目标向更高的方向调整。你可能有了一个清晰的职业目标,比如“创立一家在媒体界首屈一指的公司”,但这只是第一步。在职业的每个阶段,你都应该确认方向是否正确。你可以尝试给三年后的自己写一份简历,注明职位和具体职责,并且列出三年内发生了什么。这样就能促使你去思考下一步需要培养的技能、追求的晋升路径等,从而逐步达成你的目标。

5. 有想法就快行动,不要等太久。很多人会想等万无一失的时候再行动,但其实从来就没有完美的计划,因为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当你有了大目标,就要尽快将它变成一系列小而具体的事项去实施。比如,你决定开一家餐馆,那就列出需要做的事:申请执照、找食材供应商、获得资金、选定店面、招聘厨师等等,你可以给每项规定需要的时间,然后尽快行动,逐个搞定。

6. 保持自我更新,投入更深层次的工作中。工作几年,取得了一些成果之后,我们很容易对工作丧失热情,把大量时间都放在琐碎的工作上。但如果想有突破继续上升,你必须从间断、被动的工作转向更有自主性、更有深度的项目中,比如做行业调研、推出一款有潜力的产品。虽然这些工作可能无法带来即时回报,但从长远来看,你能因此获得丰厚的利益和极大的认同。

7. 建立自己的反馈圈,听取多方建议。我们都知道反馈在工作中很重要,但很多人只看重上司的评价,这远远不够。你还需要关注这些人给你的反馈:与你职务有关的同事、同行的牛人、竞争对手,以及与你职业生涯目标相似的人,尤其是已经实现了这些目标的人,他们能给你提供宝贵的经验,告诉你在那些领域可以进一步发展,从而及时进行调整。

8. 最后,不要害怕职业生涯中的挫折。很少有人能在一场职场马拉松中永远保持领先,暂时落后是很正常的,比如创业失败、短期失业等等。关键是遭遇挫折后,不要自暴自弃,而是把这次挫折当作审视自己的机会,去发现能力的短板,或者调整生活工作的节奏。当然,你也多去学习和事业目标有关的新事物,从中发现新机会。

1. 策略1:接受真话,寻求深度反馈

学会提问;克服抵抗情绪;保持客观,在乎他人的感受;征询导师,多听少说;充分利用反馈信息;不要只往上看,既要观察行为,也要观察结果,同时关注无意识的信息反馈。

2. 策略2:接受真话,寻求深度反馈

牢记目标,争取均衡的激情。上文的原则1中提到“毅力”一词,但职场中不仅要有毅力,还必须要有准备,必须坚持自我改进,领先他人一点点,积跬步而至千里,在培养毅力的同时,秉持有耐心的紧迫感,通过毅力塑造你自己。

3. 策略3: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快速行动

学会制订目标,按照你自己的生涯线前行。前行的过程中注意两点:一是小步快走,绝不拖延;二是快速行动,但要有耐心,同时快速决策,停止过度思考,因为高效决断才是成功领导者的标志。努力做到以上两点,你才有可能攀登巅峰,让成功概率最大化。

4. 策略4: 突破平稳期,做出正确选择

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某个时刻,你会接近或达到一个关键的节点。比较理想的状况是,你在靠近这个节点时就意识到了节点即将出现,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制订相应的计划。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人人都会遇到一次或多次这样种情况。 这就是职场转折点,个体的关键时刻。

这时,你的抉择可以被归纳为 3 个方面:你可以决定做截然不同的尝试,突破平稳期(发展路径);也可以享受当下,安安稳稳过日子(稳定路径);或者拒绝接受现实,罔顾平稳期的出现(停滞路径)。

突破平稳期的两种可能途径是自我提升和培养新的技能。在这个时候,可能会寻找一份新的工作,或者做一些截然不同的尝试。比如我,选择了离开组织,开启自由职业。

安守平稳期,需要想明白几个问题:

如果你是因为生活目标发生变化而选择安守平稳期,这也是一种积极的选择。

当你固守某样东西时,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发展和创新的能力,这可能会破坏你的生涯线,所以,即便你选择安守平稳期,也必须积极地做一些事情,确保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不会慢慢变成下坡路。

拒绝接受现实的情况,不说也罢。

书中提到了“心流”(英语:Mental flow),它在心理学中是一种某者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某者在此状态时,通常不愿被打扰,即抗拒中断。定义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心流似乎可遇而不可求,那么在职场中,我们就要深度学习,从而创造心流状态。

5. 策略5: 及时刷新,避免停滞不前

产品溢价是指较正常竞争条件下所确定的市场价格为高的那部分价格。比如,一件普通衬衣的成本可能是50元,而一件高品质衬衣的成本可能是100元,如果前者定价100元,后者定价200元,则会被认为是正常定价,因为高品质产品理应收取更高的价格。然而,如果后者定价300元甚至更高,此时,我们说产品存在溢价。不同于持心理学分析思路的学者,持经济学分析思路的学者认为,消费者为确保其产品的品质,愿意支付溢价,但溢价的支付不一定是企业影响的结果,而是消费者理性思考使然。从消费者角度,溢价是其对企业提供质量担保的回报。只要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不能确认,而企业承诺且确实提供一致的产品质量,消费者将愿意为此支付溢价。同时,溢价的存在,又为企业出售一致的和高品质的产品提供了刺激。正是上述两方面的结合,产生了溢价得以存在和维持的机制。

职场中,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创造并维持“个体溢价”。

《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红桃皇后说过一句奇怪的话:“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这句话,正是我们职场生活的写照:

你必须在工作中创造并维持自己的溢价。如果不这样,企业会用业绩更出色或性价比更高的员工来替代你。

IBM 从 2013 年以来,陆续裁掉了 2 万多名 40 岁以上的员工,华为也劝退了很多 38 岁以上的员工,很多公司招人时注明年龄 35 岁以下,所有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公司觉得,大龄职工很难创造溢价。

所以,为了防止自己被替代,我们必须避免停滞,维持溢价。

避免停滞不前的核心就是警惕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以保持领先。一不小心,过去的成功就会轻易地变成维持成功的最大障碍。除了不让过去的成功阻碍自己继续改变和发展之外,你还必须改变那些没有意义的习惯,将精力放在有发展潜力的追求上。在扩充自身技能上所付出的努力,将会为你创造巨大的红利,助你保持领先。

保持警惕,终身学习,才能跟上节奏。

6. 策略6: 7大要诀,快速战胜失败

要诀1:接受失败,形成习得性乐观

要诀2:创造性利用失败

要诀3:反思,继续前行

要诀4:别因为害怕失败而拒绝冒险

要诀5:从两个角度思考,让成功率达到最大

要诀6:快速取得小胜利,避免连锁故障

要诀7:乐于尝试,保持开放的心态

7. 策略7: 用4大方法创造持续的绩效

方法1:想象成功

方法2:利用期望效应,提高自我效能

方法3:先追求快乐,再追求成功

方法4:过滤噪音

作者说,当你将目标理论、自我效能和期望效应等联系你在一起时,就能拥有强有力的工具,你会创造出永恒的成功圈。

综合运用上述方法, 在制订并实现目标时,自我效能就会得到培养。随着自我效能的提高,争取更大目标的意愿也会增强。人们会注意到你,看到你的成功,由此他们对你的期望也就更高。接着,你将会更努力让那些期望变为现实,你的绩效随之也能得到提高。

这是一个成功螺旋,它的生成意味着,

一个永恒的成功圈正在无限循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