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南方的读后感大全

在南方的读后感大全

《在南方》是一本由张惠雯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018-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南方》读后感(一):一点记录

不是文评,只是干巴巴的一点内容记录,以防自己完全忘掉。

《旅途》:公路文学,一个在爱情长跑中因厌倦而被抛弃的女人,与自己放浪不羁的女伴结伴的长途旅程。爱情这种东西多多少少有些贱气,越把它看中患得患失就越难以抓住,也不被珍惜。

《失而复得》:一个女人,把全部的温柔和爱意放在了一个男人身上,却压得对方喘不过气来。男人出了轨,找了个年轻漂亮的小姑娘,但是又因血栓而残废,小姑娘离他而去,前妻欣喜若狂地前来照料,仿佛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对方明白我才是最爱你的,就算你又老又残,全世界与你背离,只有我对你不离不弃。这无非是女人的一种自我感动,感动中又隐含着独占的残忍——她是要向所有人证实自己坚贞不渝的爱情。而于男人则是折磨。爱情到了这种份上,已经不忍再看。所谓的失而复得也像个笑话。

《夜色》:在加拿大社会备受种族歧视的华人家庭的女儿爱上一个黑人青年,而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女儿和男友私奔出逃。怎么可以爱上黑鬼呢?自己饱受着歧视的痛苦,却又光明正大地歧视他人。

《醉意》:这篇结构挺妙的,结局出乎意料又理所当然,颇有点施蛰存那帮人写的都市文学的风味。无爱的夫妻,酒醉的夜晚,另一个男性温存的态度让女主人公恍惚中觉得是爱,并且享受了这份难以言喻的暧昧,可是最后发现对方并不爱她,只是一个gay。心理活动描写得非常到位。

《华屋》:姐妹两个家庭的结合,这篇文章也挺妙的,四个人各个都有自己的欲望和不满。在貌似平静祥和的家族氛围下实则暗涛汹涌。

《在南方》读后感(二):美国华人移民的“十一种孤独”

张惠雯的短篇小说集《在南方》收录了十一个短篇,写的大多是生活在美国南方的华人移民的日常,“琐碎生活中的怅惘”。或许是巧合,这本书很容易令人想起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十一种孤独》——后者写的是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纽约人的“十一种孤独的人生”。

先来看看《在南方》里面的故事。《旅途》,“她”因为失恋和一个女友结伴旅行,在此过程中发现对方和有妇之夫交往;《失而复得》,讲的是一个有控制欲的妻子对不再爱他的患病丈夫的“占有”;《夜色》,关于一对夫妻面对女儿交了黑人男友这一事实的不同态度;《醉意》,女主人公在雪夜借着酒意“耍酒疯”后对爱情的顿悟;《华屋》,台湾姐妹将各自家庭组合共居一幢别墅后,大家庭里(包括姐夫和小姨子)发生的微妙变化;《维加斯之夜》,三十八岁的独身男子前往拉斯维加斯,只为能召一位上门服务的舞女;《暮色温柔》,香港小伙和美国男友去后者基督家庭“见家长”路上的谈话;《十年》,负心汉十年后赴美见到前妻和女儿,悔不当初;《梦中的夏天》,“我”受人委托,去探望一个为了绿卡和美国老头结婚的昔日校花;《欢乐》,单亲家庭长大的理工男在PARTY上闷闷不乐,心里对刚离世不久的母亲和物质欲望强烈的妻子充满怨念;《岁暮》,除夕聚会上,寡居多年的老妇人面对老情人心绪难平,却佯装平静。

——以上这些故事的主题无外乎“爱情婚姻家庭”,却有一个共同点:故事的主人公(或主要人物)都是生活在美国南方的华人移民。因而本书可以看作是华人移民的感情群像书写,而且他们基本上不快乐,正如作者在《欢乐》中写道的,“但他没有欢乐,灵魂深处的欢乐”。

同样是日常书写,当下我们看到的小说往往是浸淫俗世生活的泥淖而津津乐道,它们从标题开始就呈现出一种“恶趣味”,内容上文字粗鄙, 把口语当时髦,视流行文化为救命稻草——那些作者还生怕被时代抛下,动辄紧跟热门话题作文章。但张惠雯的小说全然不同。从她早期的《爱》《水晶孩童》《两次相遇》等代表作就能看出,她一直走在“经典”写作的路上。比如《爱》,写的是司空见惯的暗恋,开头是这样的——

这就是张惠雯小说的语言,没有花里胡哨的修饰,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或许和长年旅居海外有关,她笔下的母语简单纯粹,遣词造句更接近汉语的“常规”。而细节描写也是她擅长的,《在南方》中的《醉意》这一篇,她这样写雪夜——

这个场景很有电影的画面感,而“慢得像一辆观光车”的比喻看似普通,仔细想想却反映出一种精准——不是“慢得像蜗牛”,只是速度恰如观光车。在张惠雯的小说里,这样的精准随处可见,对话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无一例外如此。

如果说细腻生动的语言是张惠雯小说的一大特色,对于主题的挖掘则是另一个亮点,她的小说,母题多围绕“爱”,却总是从日常生活中升华出诗意。《在南方》的压轴之作《岁暮》,女主人公嫉妒旧情人和年轻女孩谈笑风生,于是——

很多人写爱的故事,却总是耽于世俗,“俗透了”;张惠雯写爱,总能轻易找到人类心灵的共通之处,令你遐思,带你飞翔。

再回到本文的标题,之所以谓之“美国华人移民的‘十一种孤独’”,概因人生来孤独,而广袤的美国南方恰巧从地理和心理上放大了他们的孤独。

(原载微信公众号:日常审美)

《在南方》读后感(三):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作者:樊金凤

在海外华人作家中,张惠雯是相对低调的一个,从早期的《水晶孩童》到近期出版的《在南方》 ,她的举重若轻和精致细腻给读过她小说的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南方》塑造了一群沉默而孤独的人,他们平静地生活,却时常感到莫名的悲伤,每个人都有面纱,张惠雯耐心地书写面纱背后的东西,在她看来,小说的任务就是要“聆听人们以及万事万物的沉默,从沉默中寻找被埋没的故事和语言” (张惠雯《关于〈场景〉 》 ) 。

在荒凉里生出陌生

《在南方》是张惠雯最新的短篇小说集,这里所谓的“南方”是指美国的南方,以得克萨斯州休斯敦为中心的地区,也是张惠雯在美国生活工作的地方。2013年底,张惠雯随先生迁居美国休斯敦,在这之后,张惠雯的小说便开始以休斯敦等美国南方城市为背景,书写她在那里观察或听到的故事。

美国文学有着伟大的南方传统,文化的血脉与根系决定了张惠雯不可能接续美国南方文学那种幽暗、怪诞、狞厉的传统,她更多地还是关心华人作为少数族裔在这里的生活和渴求。对于移民来说,去国怀乡的生活不仅要面临对自我身份认知的困惑,还可能要承受梦想的落空,并由此衍生出失望和孤寂,以移民为书写对象的张惠雯,小说也不自觉有一种空阔和孤独的气质,这和美国南方荒凉、广袤的地理环境是契合的。

“在这个过于辽阔的南方城市里,总是有这样的空地,有的杂草丛生,有的就是一片赤裸的土地,它们紧贴着繁忙的街道,也许旁边就是一栋办公楼,又或者对面就是一座体育馆,但它们兀自存在,荒凉而沉寂。 ” (张惠雯《夜色》 )或许是美国南方荒凉阴郁的环境容易引发移民们孤独的情绪,移民们有时会感觉这个世界离他们越来越远,天空、背后那片沉寂的荒地以及这座城市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会因此而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孤零零地身处异乡,既而感到有一种肉体上的痛苦。由场景激活人物显然是张惠雯的一种写作策略,她擅长捕捉城市背景下人物一瞬间的落寞,发现他们在面对巨大而陌生城市时的恐惧、失望和孤寂,既而揭开他们内心深处的缺失和隐痛。

书写平静生活里的绝望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华人移民还曾经历过挣扎和艰辛,新一代的移民已然摆脱了生存层面的需求,他们靠中规中矩的读书、工作立足于此,生活体面,至少不再需要与饥寒作斗争。但即便如此,他们也常常产生对周围一切的陌生和挥之不去的孤独,这或许是所有移民都绕不过的精神之殇。

《欢乐》呈现了圣诞派对的喧闹欢乐与“他”的孤独悲伤的对比。派对充满了欢声笑语,他却不断陷入冰冷的回忆,他想起自己刚过世的母亲,想起极度消瘦、躺在病床上受苦的她,想起一生过得孤独而拮据的她,他意识到自己早年的冷漠和亏欠;他还想起那个乏味而冷漠的家,想起他与妻子的争执和隔膜。“他觉得他处于两个世界的交界地,冷与热的边缘。 ”他希望有人能解脱他的孤独,但他知道所有这些热情和气的人当中,没有谁会真的关心他和他的事,“他的周围全是人,但他却感到这是个寂寥的空间,明亮、喧哗而又寂寥! ”每个人都极尽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客气而不失礼节,但也努力维护着自己不可侵犯的孤立权利。 《十年》讲述“他”从约翰内斯堡到休斯敦看望前妻和女儿的经历,这也是十年后的第一次见面。十年,他对她“最初是怀着厌恶、报复和仇恨,然后是疯狂的怀念,如今,只有让人痛苦的爱和悔恨” 。张惠雯小说里的人物敏感、自尊,他们甚至将隐忍和报复作为捍卫尊严的一种方式。当问题出现时,他完全被嫉妒和自尊控制了,他极力地避开问题,却用其他的方式实施报复,沉默的僵持、粗暴的侮辱、冰冷的鄙夷……这些年,他不断地回忆,慢慢意识到,是他的骄傲和轻蔑赶走了她和女儿。

读张惠雯的小说感觉有一种沁骨的冷,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面临几乎无法解脱的痛苦,张惠雯缓缓地诉说在那些平静而乏味生活里不为人知的绝望,它们有时会出现在喧闹华丽的欢乐场中,有时在激烈的痛苦和沉默的争执之后,有时仅仅是因为某个阴沉而孤寂的夜晚。

“我”十分珍视这份孤独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孤寂一点儿也不可怕,孤寂起来便会更多地关照他人、思索自身。写作者怕的往往是热闹,是在生活表层的浮华泡沫上载浮载沉、不得沉静。所以,我对于来美生活是满意的,而且十分珍视这份孤独。 ” (张惠雯《在南方·后记》 )作为小说家的张惠雯的确是珍视孤独的,甚至于对孤独有些迷恋,她把她的故事几乎都放置在一种孤寂沉闷的氛围中,小说里的人物或多或少面临着某种隐约的、晦暗不明的情感危机,他们对生活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为了表现这种情绪,张惠雯用了大量冷色调词语,“彻骨的阴冷”“阴沉的窒闷”“孤寂而冷清”“荒凉而沉寂” ……它们像一股冷飕飕的风灌进身体里,让那些无法逾越的距离或难以愈合的伤口变得更加坚硬、寒冷。

显然,张惠雯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某些复杂而深刻的东西。小说中的“他”不过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他们努力地工作、平静地生活、亲切地交谈、愉快地微笑,虽然那种愉快会让人怀疑当回到自己的家里,在完全属于自己的静寂和荒凉里,他们是否也会一样温柔、欢乐?张惠雯敏锐地观察着那些微笑背后的叹息,虔诚地书写生活中人们试图掩藏却无处不在的东西。

张惠雯始终保持客观、平静且细致的叙述,她充满耐心和兴致,一点点揭开生活的真相,当一切尘埃落定,反而让读者生出许多无力或悔恨。世间本是复杂艰涩的,那些疏远、冷漠或隔阂,在生活的某个阶段也曾让我们不知所措,只是后来,我们学会了把不好的东西按压下去,然而它们从未消失,只是被我们隐藏得更深,但在某个时候,当它们突然浮出水面,它们倒比以往更能让你清醒地认识自己。张惠雯的小说便具有这股力量。

本文原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18年6月6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