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中途换飞机的时候》读后感锦集

《在中途换飞机的时候》读后感锦集

《在中途换飞机的时候》是一本由[美]欧·亨利 等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元,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中途换飞机的时候》读后感(一):世间真的有很多种爱

当时一开封面,虽然看到是写着本书以“爱”为主题,但还是先入为主认为只是在讲情爱,或许炽热,或许温情,会像欧亨利,其实“爱”这个主题很泛,我反而有点排斥,如今的生存环境,很难感受到“爱“这种无名的物质,结果打开后,除了欧亨利的我基本上都很欣赏。印象较深的是布尔加科夫的作品,兄弟间那种一别离即是生死两隔的命运安排的无力感一下子就触动了我,没想到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竟然是这篇,生死后方即是战争的背景,战争使人流离失所,背后的受伤的何止是手足分离。

关于全书”爱“的分配,看完后自觉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

天长地久——马来初皮尼——不齿的爱

新婚的床——纪伯伦——壮烈的爱

味道——萨达特哈桑明都——原始的爱

野牛头——瓦西列伏伊库列斯库——尊严之爱

红色冠冕——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手足之爱

阿夫尔默——肖洛姆阿莱汉姆——夕阳之爱

教长的黑面纱——纳撒尼尔霍桑——点化之爱

国王——伊萨克巴别尔——无畏的爱

朱迪思——贝里曼——复仇之爱

伊莉丝——黑塞——探索之爱

海风——鲍里斯皮利尼亚克——忏悔之爱

拉普兰人——约纳斯李——报应之爱

盲人的假日——欧亨利——误解之爱

怜悯——弗兰克奥康纳——友谊之爱

在中途换飞机的时候——安德烈莫洛亚——后知后觉的爱

地下有蛇——金重赫——阴暗的爱

理想的婚姻——路伊吉皮兰德娄——现实的爱

成功之日——西尔维娅普拉斯——主妇之爱

《在中途换飞机的时候》读后感(二):对于“爱”的种种诠释,在一天内“体验”了个遍

去年“吃完”那颗《西西里柠檬》之后,酸甜多汁的口感仍回味于口时,现在又再次一口气在一天内捧读完这本《在中途换飞机的时候》。其实为了应景,一直挺想在出差中搭乘飞机时阅读,或者在航站楼里等待飞机时,可对于爱惜书籍如命的我来说,自从有了kindle,已经很少在差旅中携带纸质书了,就是怕磕着碰着把书弄残。于是乎一番挣扎后,还是决定在舒适的家中把这本由《世界文学》主编的短篇小说集读完。

再一次被这本小集子所攻陷,一天里啥都不干,就是读它了,如痴如醉般,好像有好一阵儿没有读书读得如此入迷了。如何诠释“爱”这个主题?世界上各个角落里的各个人物都有着他们的关于爱的故事,在这些文学大家的笔下,故事传神又传奇、美妙又微妙,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像是在看一幕幕精彩的短剧。

皮兰德娄、欧·亨利、黑塞一直都是我超爱的作家,在这里一如既往地给我带来惊喜。皮兰德娄点燃充满戏剧性又不失幽默的火花,打造出好玩儿又充满寓意的故事;欧·亨利的《盲人的假期》又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出其不意的故事结尾,而整个篇章精彩纷呈,结构紧凑,真是巴不得一目十行的速度到达故事结尾,最后当然又是一如既往地拍案叫绝;黑塞之于我更像是一位精神导师,他的文笔优美而富有极深厚的哲理,像古典音乐的韵律,起伏间永远不失美感同时还伴随着淳淳引导,使我随之也走向自己那隐秘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来一番探索。

此书中虽然对作者不太熟悉却同样让我为之心动的小说还有《野牛头》里峰回路转的惊艳结尾,了不起的故事叙述;《阿尔夫默》的短小精悍,可满纸的“爱”却仍深深打动我心;韩国作家的《地下有蛇》让我读得如痴如醉,那种隐晦又阴晦的“爱”在作者笔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小说主人公奶奶讲的那个关于地下有多条巨蛇的自编故事同样让我喜欢得不得了,实在佩服其想象力和隐藏其中的深刻寓意;《在中途换飞机的时候》里面那种“伟大的爱”、“奇遇中邂逅的爱”和“纯精神的爱的交流”在一个小小故事中达到了如此完美的结合,惊叹的同时也让我神驰向往,多么希望也能今生有如此一段美丽的邂逅啊!

“爱”总能让我们更强烈地感知到这个世界,从而向内感知我们自己的内心。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各个文学大家笔下,我们有幸体会对“爱”的种种诠释和感应。这就是读完最后一页,合上此书时我久久回味无穷的。

《在中途换飞机的时候》读后感(三):爱情需要距离

《在中途换飞机的时候》这本书是让我即使在路途中也舍不得放下的好书。在这些作家笔下,红尘之人如何爱自己,爱他人,以及由爱即生的恨,由失去所导致的癫狂,在无私大爱面前对个人情感的牺牲和舍弃等等,都展示了爱这一人类永恒情感的复杂性。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的第一篇,《天长地久》。 侄子去看望伯伯,结果遇到了伯伯新娶的年轻妻子,一个热情似火、追求自由的女人尤帕蒂。她与侄子一见钟情,陷入了"不伦之恋"。 恋情当然败露了。伯伯把两个年轻人的手抓在一起,用手铐铐在了一起。 "我听见你说,但愿两个人能在一起整夜,整天,整年,一辈子,天长地久,一刻也不分开。我不阻拦你,我还要尽我所能帮你实现最大的心愿。" 大家可能难以想象,这两个年轻人来说,那是多大的折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必须和一个人亲密相处,即便对方是你爱的死去活来,时刻不愿移开视线的人,若让你们整天身子和身子,无论情绪好坏想把脸撇开都不行,不管是喜欢还是厌烦,想离开一下都不行。 熟悉会令人厌烦,当内心苦闷时他们抗拒对方,无论什么样的接触,目光也好身体也罢,只会越来越增加相互的憎恨。 最后的结果是尤帕蒂自杀了,而侄子疯了,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发出凄厉非人的哀嚎。 这是一篇让人过分现实又让人瘆得慌的所谓爱情故事。起鸡皮疙瘩的同时不禁让我思考。 爱情需要距离。毫无距离的爱情,容易导致熟悉变为厌烦,由变为熟视无睹,从而也就失去了珍惜对方的动力。不管是不是处在一段感情中当中,都应该保持一定的独立与自由,从来不要失去自己内心的独立世界。 然而爱情更需要陪伴。写下这段书评的时候,我刚经历了感情的一场地震。我们输给了将近一年都没有见面的事实。每天的视频与无数的讯息消解不了彼此的思念,我们在孤单无助、懊恼愤怒、悲伤绝望的边缘都无法给予彼此一个踏实的拥抱。我不知道这种令人绝望的情况还要维持多久,仿佛等不到见面的那一天。 爱确实需要陪伴,陪伴不是爱情的润滑剂,而是必需品。 所以在陪伴与适度的距离之间,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个度。24小时黏在一起可能只适合于热恋的情侣,就像书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但是时间一久,激情会褪色,只有细水长流的感情才能相濡以沫走到终老。

《在中途换飞机的时候》读后感(四):就印象最深的11篇来说说感想

说真的,并不想给那么高的评分,相比西西里柠檬真的差了许多,但有几篇实在太出彩,下面来说说吧

《天长地久》马来.初皮尼:全书印象最深的一篇,确实很精彩啊!本以为会是很浪漫的小说,结果却出乎意料,当尚猛发疯似的想找把刀斩断尸体的手,原来爱也可以如此惊悚。

《新婚的床》纪伯伦:第一次接触纪伯伦的小说,很久以前就听过他的声名,他的叙述和文笔真的太有力量了,不能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就一刀捅死喜欢的人,还以殉情来证明自己的爱情,无法不全身起鸡皮疙瘩。

《阿夫尔默》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之所以会记住这一篇,实在是因为它写得太坑了,就像作者最后写道“真的很想知道阿夫尔默的故事。”我也想知道啊!你倒是写啊!!!

《教长的黑面纱》纳撒尼尔.霍桑:也是久闻大名的一个作家,我怀疑霍桑根本在探讨人性,那块黑面纱象征每个人的污点,每个人的阴暗面,伊丽莎白倒是陪教长到生命的最后,但那根本不是重点,很遗憾,霍桑,是人都会有污点,这才是人,如果人有所救药那就不再是人了,很有兴趣把他的红字翻来看看。

《朱迪思》贝里曼:很难确定这是一个反战还是复仇,还是一个讲爱的故事,或许全部都有吧,真的很会讲故事。

《伊迪丝》赫尔曼.黑塞:就是因为这篇小说我才愿意给这本书给高分,不是没接触过黑塞的书,悉达多和彷徨少年时都读过,也熟知黑曼心理分析的写法,但这篇真的从立意,叙述,文笔都好到巅峰,真的很难以形容,蓝色鸠尾花象征着人一个最为重要的存在,童年,最纯真的存在,居然没看到别人的解析。

《海风》鲍里斯.皮利尼亚克:纯粹是个人喜欢这篇小说吧,生长在一个海边的港口,迎面吹来舒服的海风,掌起舵和生死相依的伙伴开始自己的冒险,实在太浪漫主义了,结局也舒服得很。

《盲人的假日》欧.亨利:这真的是欧亨利为数不多有好结局的小说,你也很善良嘛。

《在中途换飞机的时候》安德烈.莫洛亚:做为能成为标题的小说,说真的并没有太多感触,甚至很一般很俗套(好吧故事都是俗套的),我想不明白她究竟放弃了什么又得到什么,无解。

《地下有蛇》金重赫:唯一一篇韩国小说,实在是太稀缺了,才印象深刻,然后,没了。

《成功之日》西尔维娅.普拉斯:看到最后一篇,接近提心吊胆在看,所谓爱也太折磨了,简直是异常的,但作者又把那种恐慌自己可能惨遭抛弃的中年妇女心理描绘到极致,我肯定是不会这样对待自己妻子的,绝对会让她放心的,但难说呢,呵呵,男人,对吧,女人?

简而言之,把爱做为宣传真的不知道编辑怎么想的,真正有写爱也太少了,害我还以为这整本书都是在撒狗粮的,莫名其妙。

《在中途换飞机的时候》读后感(五):爱之形

我试图寻找爱的踪迹,它总是幻化成各种各样的形态,而当它在哈桑·明都笔下散发出浓郁而复杂的气味时,我开始真正地感受它:“它像湿润的泥土散发的芬芳——不,还有些不同,它丝毫没有薰草和香水味,而是出自天然——就像男女间的本性行为一样真实而永恒”。

性是一种爱的形态,气味也是,爱的天然、真实而永恒与其他更广阔的东西联合起来,在《天长地久》中,爱的自由性被零距离的手铐切断,尚孟流失的爱带走了动物的天性,爱和自由仿佛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存在,却在离去时也抽离了作为人的一部分;而在《新婚的床》中,爱又幻化成猛烈而决绝的情绪、流淌的血液、混合的婚床。自由是爱的翅膀,而融合是爱的葬礼,这些都是爱,双向蜿蜒在人性的缝隙中,弥漫在每一个呼吸的颗粒里,当需要迸发的时候便蓄积成“有形”的力量。

相对于无法捉摸的爱,人性总是在追寻爱、传播爱、体会爱的过程中体现其脆弱性。《教长的黑面纱》中,一块薄薄的黑面纱就成为了广博之爱的传达的阻碍,“他想到,把他与幸福拆开的,只不过是这么一个物质的象征”,而人们内心蒙罩的“黑面纱”,无法开诚相见的卑鄙,才是真实地对爱的交流的阻挡。《盲人的假日》中美好的爱情被一种卑劣的、被承认的“平等”的需求破坏;《怜悯》中爱的体会被丹尼斯脆弱的尊严拒之门外;《地下有蛇》中郑敏哲长时期无法磨灭的爱意在共同经历的余震的力量过后“想要躲避,却又无处可躲”,既是指地震,也是指由爱衍生出的丑陋……爱不总是美丽的。

关于爱的思考总是片面的剥离,而当多面的爱来临,人们又如何辨别真实与假象?《伊莉丝》中爱之中隐含的迷恋的表象最终被寻回的空白填补,然而爱的走向的断裂却无法再弥补,爱是背离而无法湮灭的遗憾;《在中途换飞机的时候》则表达了一种安慰式的反思,进而衍生出“一个人只有不再为自己谋求通常所说的幸福,或许才能恰如其分地去爱别人,才能获得另一种方式的幸福”,然而究竟有多少人能逃出“通常所说的幸福”而寻找真正的爱?至少深有感触的女主角也做不到。更接近于无私存在的爱,更贴近本质却更难触及。在《理想的婚姻》中对于幸福美满的“爱”更是讽刺,一种缺失与补偿的关系衍生的畸形幸福;而《盲人的假日》里则“爱”则化身为共同堕落的卑弱感,一份最初纯粹的爱情竟然因为未能共同背负罪恶而蒙尘。真正的爱总是难以触及,却极易丢失,而那些伪装的、扮演的、甚至心甘情愿陷入的爱的假面充斥在每一个常见幸福的背回。当思索过后,真正的爱还能留存多少?爱是《味道》中“把拉提勒和部族女孩黏合在一起”的味道,是《阿夫尔默》中朦朦胧胧的呢喃,越是模糊地去感受,越是接近爱的形状。

当我们定义爱,为爱设置规则,铺就道路,爱就不再是爱了。一切的思索和人性的需求在看清爱的部分时失去更多,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去感受爱,触摸爱,就像深手去触碰那道极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