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普里莫·莱维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普里莫·莱维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普里莫·莱维传》是一本由[英]伊恩·汤姆森著作,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页数:7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里莫·莱维传》读后感(一):关于《普利莫·莱维传》

当我终于读完《普利莫·莱维传》,我不知道其他方面有没有长进,但记外国人名方面的能力一定有所提高。 刚开始,复杂的外国人名使人眼花缭乱,还有那平铺直叙的情节让我很难投入。 我读书常常是图个热闹,对那些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通俗的小说情有独钟。比如最近在读的陈彦的《主角》,是我所爱的小说的典型。 不知道当时着了什么魔,要把这本厚的吓人的《普利莫·莱维传》读完。 读完这本书已经好几天了,录了两次播客,第一次二十几分钟,第二次将近二十分钟,都没发出去。 我觉得我的语言过于匮乏,不知道该怎么告诉大家这本书所包含的内容,以及我的一些感悟。 1.普利莫·莱维的一生 近年来,读书的数量越来越少,速度也越来越慢。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次三番坚持不下去,差点放弃。 普利莫·莱维的一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为什么要读一个上个世纪意大利犹太人的传记?他的人生跟我有什么关系? 许多次我都在怀疑。 出现转机的时刻是我读到普利莫·莱维被抓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书中对那里生活的描写抓住了我的眼球,那些非人的折磨和痛苦的时刻,让我时时想辱骂德国佬。 普利莫·莱维是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人,这意味着他受过良好的教育。被抓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他刚完成在都灵大学化学学院的课程并且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他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即使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他通过观察在没有足够食物、超负荷劳动以及时时要提防别人的环境中艰难生存。同时因为自己化学的一技之长,被征用进入纳粹的化学实验室,最后成功走出奥斯维辛集中营。 很显然,普利莫·莱维是一个颇有天赋、灵气以及能力的人。但逃出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意味着幸运吗?未必。 2.一个真正的人是拥有良知的人 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德国人是可怕的,他们没有良知,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去摧毁犹太人。 我不太确定能否将他们称为“人”,因为他们丧失了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有的良知。 有良知的人面对他的所遭受的苦难是会感到同情的。比如《辛德勒的名单》里那个放弃荣华富贵,用自己赚的钱去买下一千一百多犹太人生命的德国人辛德勒。 普利莫·莱维在离开奥斯维辛之后,他人生中的苦难并未结束,而是真正开始了。 离开之后回到家乡,他开始书写关于奥斯维辛的一切。出版了《这是不是个人》、《休战》等书。 他的书籍获得了许多荣誉,好评如潮。但他始终是一个诚恳的苦难经历者和见证者。他警醒自己也提醒别人,不可将奥斯维辛的痛苦经历简单化、符号化,使之成为自己赚得金钱和名誉的工具。 普利莫·莱维是一个有极高道德准则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冷静、不被浮华蒙蔽的人。沽名钓誉不是他的追求,他真正的所求是让世人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真正模样,让所有人都能够从这场灾难中有所反省。 但他常常感到失望,因为许多人甚至将奥斯维辛看成一个谎言。再加上以色列建国之后,巴以冲突不断,许多人对以色列政府进而对犹太人有抵触情绪。 莱维对以色列侵占阿拉伯领土感到担忧,他并不支持以色列政府的做法,并未人类未来感到忧虑。 或许是莱维容易过分担忧未来的天性作祟,或许是奥斯维辛的痛苦经历带来难以平复的内心伤痛。莱维被抑郁的情绪反复折磨,或许他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但他生命的一部分死在了奥斯维辛。 莱维最后被抑郁症蚕食,在四楼的楼梯井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很感谢这本传记的作者——伊恩·汤姆森,他历经数十年,采访了三百多个莱维亲近的人,写下了这部巨著。他相对客观、详细描述了莱维的一生。 我想,看完这部传记之后,我最应该做的,是去读一读莱维的书,以及尽可能了解奥斯维辛的一切。

《普里莫·莱维传》读后感(二):普里莫•莱维的一生,平淡无奇,却见证了历史

普里莫·莱维1919年生于意大利都灵的一间公寓里,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1987年自杀也在那里。

莱维的自杀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但是人们知道他很沮丧。一般认为他是刻意自杀的,但其中仍然有一些弄不明白的地方。

莱维一家人像当地许多犹太人家庭一样,由上一代人从皮埃蒙特乡下迁居都灵,并且接受了文化上的同化。普里莫成长在法西斯主义时代,但只有1938年的《种族法》才对他产生了直接影响。

他在都灵大学攻读化学,有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教授帮助了他,使他免于排犹法规的压迫,随后又帮他在各种部门里寻找工作,只要某个地方能不管“种族”而愿意接纳一名犹太化学家。

1943年7月,墨索里尼垮台,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在短短一段时间里,同盟国占领了西西里和意大利最南部,德国尚未从北面入侵意大利,在这之间,意大利茫然不知所从。

但是到了9月,在法国的意大利占领军零零落落地通过都灵撤回,按照莱维的说法是“被打败的一群”,随后就不可避免地轮到德国人了,他们像是“米兰和都灵街上的灰绿色长蛇”。

与莱维同时代的许多都灵犹太人早已加入了抵抗运动组织“正义与自由”,而在德国入侵后,普里莫·莱维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他在阿尔卑斯山脚下参加了武装抵抗运动,仅仅过了3个月,他所在的小组被叛徒出卖给了法西斯游击队,他于1943年12月13日不幸被俘。

莱维公开了他的犹太人身份,于是他被送到卡尔庇的佛索里中转集中营,然后在1944年2月22日同另外649名犹太人一起,被运到奥斯维辛集中营。

到达奥斯维辛时,莱维被烙上编号174517,被选送到“奥斯维辛3-莫诺维茨集中营”,在那里的合成橡胶厂干活,厂主是I.G.法尔班,但是工厂由党卫军管理。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一直被关到1945年1月德国人从集中营撤离,1月27日苏联红军推进到解放此地。

接下来的9个月时间里,他辗转加利西亚的卡托维兹,白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德国,最后回到家里。他在《再度觉醒》里描述了这场流浪式的、非常不情愿的漫游。

一旦回到都灵,他在奥斯维辛和后来20个月的“技术色彩”的插曲之后,又过起了“单调乏味”的生活。

在一种“绝对的、病态的叙事压力”的驱使下,他写了《这是不是个人》,记录了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经历。这本书于1947年出版时,几乎没有读者。于是普里莫·莱维放弃写作,结了婚,开始替当地的西瓦油漆公司工作,而且成了合成金属丝珐琅方面的专家,成为国际权威。

1958年,都灵著名的爱因诺迪出版社重版了他的书,销售得相对比较成功,因此激励莱维撰写了续篇《再度觉醒》,出版于1963年。

此后几十年里,莱维越来越成功,成为引人注目的作家,出版了《元素周期表》和《破坏》两本文集;描写战时欧洲犹太人抵抗运动的长篇小说《若非此时,何时?》;关于集中营生活经历的回忆和短文合集《死缓期》;几本随笔集和诗集;并且定期为都灵的日报文化版撰写文章。

1975年,他离开了西瓦公司,专事写作。他的最后一本书《被淹没和被拯救的》出版于1986年,次年他就去世了。

1996年,都灵一所犹太会堂前的小广场以他的名字命名。

《普里莫·莱维传》读后感(三):普里莫·莱维:去理解,不代表去宽恕

普里莫·莱维的书房书架最上面一层有10只巨大的深绿色盒子,里面有过去10年里莱维从全世界收到的来信,其中大部分信件都和《这是不是个人》有关。但在书架下方的一个角落里,就在他的书桌正后面,有一个盒子上面写着“1986年”,那个盒子正被很快地填满,这些信件都是和莱维新近由艾诺迪出版社出版的《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有关。40年以来,作家一直在回到奥斯维辛,他一直在他的记忆里通过那个旧日地狱的层层环圈。但这一次,他并不是作为一个见证者,而是一个审问者。而他的读者的反馈也非常急切。

按照莱维的初衷,“被淹没与被拯救的”应该是他的第一本书的名字。这个标题确实在第一本书中出现过,作为其中一个章节的题目。他是在但丁的《地狱》篇的第四个火狱(bolgia)的开头发现这个词组的:“我现在该作诗描述新的刑罚,给写沉沦者的第一部曲的第二十歌提供题材了。”(Di nuova pena me convien far versi /e dar matera al ventesimo canto /della prima canzon,ch'è de'somersi)但是弗朗科·安东尼切利(Franco Antonicelli)——莱维在1947年的第一个出版商——被这本书的题词中的那一句“这是不是个人”深深打动,然后他建议更换书名;也因此那本书最开始的标题要在39年之后才会出现在书封上。而且,和《这是不是个人》的封面上那些穿着破烂的集中营制服的囚犯形象不同,这本书的封面上是梅姆林的《最后的审判》中那些绝望的、恳求的面孔。从编年史到历史,又超越了这两者。

为什么在有了其他这么多经历(无论是文学还是其他方面的)后,普里莫·莱维要重新回到这个主题?是出于对真相的渴求,他迅速回答道。为了对抗华丽的修辞。

莱维:把我们这些曾被驱逐的囚犯和那些先前的游击队员们做比较,那是对的,也是合适的。但在后者那种胜利的反抗和前者被动的、不体面的监禁之间,存在着一种本质的区别。我想去重建这些差异,我也准备好去接受某些修辞,我们需要这些才能活下来。我们需要纪念碑,需要庆祝:“纪念碑”这个词从词源来看意味着警醒。但是我们同时也需要一个对立面。在那些华丽修辞之上,我们同样需要一些平凡的实况报道。我试图提供这些,我同时也知道会触犯到一些敏感的人。这些主题仍然还是禁忌。

他创作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初衷,一个触及我们历史核心的原因。

莱维:我感受到时过境迁,我自己的时光也在飞逝。当时间流逝的时候,我能感觉到,这些记忆被世界理解的程度在下降。

莱维经常去学校里和那些年轻人面对面交流。

莱维:我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一种非常强烈的,甚至激烈的情感参与,但是他们并没有太多历史性的理解。当我走进一间教室时,我能感到,当他们看到自己读过的一本书的作者出现时的那种震惊:我还活着,我说的是意大利语,而不是拉丁语或者希腊语。

一些意大利语作家感觉自己和更年轻的一代读者已经开始脱节了。

莱维:我想揭示,这些事件属于一个很近的过去,不只是在地理层面。奥斯维辛的种子绝对不能被允许再度发芽。然而,暴力近在咫尺,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而暴力自身就会滋生暴力。我们能在两场世界大战之间,以及在阿尔及利亚、俄国、越南之间,发现一种隐蔽的关联。我们的社会,通过那些信息媒介(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必要的)在传播暴力。它会使用那些放大暴力的机制。

而实际上,在这本书中集中营的记忆仍然将自身的阴影投射在我们今天的世界里。在书中时不时会发现一些让人不安的联系:书中最关键的《灰色地带》一章中,你详细分析了人类——甚至是受害者——试图获得对他的同伴,对任何处境比他更糟糕的人的控制权。《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是否想要处理那段经历的历史特殊性,或者说在我们今天的时代仍是一个问题的那种恐惧?

莱维:我的一个希望确实是在当下再次提起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最关键的问题是历史是否会重演?我并不是先知。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不认为在欧洲我们会重新走向这个方向。但是这种危险仍然存在,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对柬埔寨的一点点了解会让我们惊恐地想起在德国发生的那些事情。地球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曾为了一个狂热的理想而被牺牲。他们想让我们去承受任何东西,利用那些我之前提到的媒体让人民相信任何事情。

在《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中,有两个动词经常出现:“去理解”和“去宽恕”,有时候这两个词带有负面的意思。这是否是这本书的两个关键表述?

莱维:“去理解”,是的,我花了40年的时间,不停地尝试去理解德国人,去理解这一切何以发生,这是我生命的一个目标。但同时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另外一种层次的理解也令我着迷:作为一个化学家,我想去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

“去宽恕”呢?

莱维:“去宽恕”不是我用的词。它是被附加在我身上的。我收到的所有信件,尤其是那些年轻读者和天主教徒读者的来信,都会回到这个主题。他们会问我,我是否选择了宽恕。按照我自己的标准,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公正的人。我可以宽恕一个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我只能就单独的案例来进行判断。如果艾希曼在我面前,我也许会判他死罪。我并不接受——正如一些人让我做的那样——宽恕一个整体。谁是德国人?我并不是一个信徒,所以,“去宽恕”这样的词组对我并没有实际的意义。我并不相信,任何人——即便他是一位神父——拥有捆绑或者释放别人的权利。任何一个犯下罪行的人都应该为此付出代价,除非他进行了悔罪,但这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口头上的悔罪并不足够,我愿意去释放那些用他的行为来表明他已经悔过自新的人。而且他不能拖上很久才完成这些行动。

关于奥斯维辛的知识分子的那个章节,强调了和没有文化的人相比,那些有文化的人在奥斯维辛面临的一些劣势。在《交流》的那一章,你论证了最首要的需求是能够理解那些命令,好让自己活下来。如果语言能够拯救我们,那些知识又是如何导致他们毁灭的呢?

莱维:我说的是那些日常、普通的交流,并不是智力交流。我们都是思考的生物,但是在奥斯维辛,我们甚至被剥夺了那种日常的语言,意大利人尤其如此。当然,在那里,“去理解”是一个优势,但在我们到达的那一刻起,这也被一些严重的劣势抵消了。任何一个宣称自己是律师、教师或者哲学家的人会立马遭受殴打,而修鞋匠或者电工的情况要好很多。

但是,知识分子们能去观察奥斯维辛,并且对其进行见证。

莱维:在那之后。当然,在那之后,身为知识分子是有帮助的,去描述那段经历。在我接受了学校教育之后,奥斯维辛将我转化成一个知识分子。正是集中营的经历让我变成一个知识分子。我想起了莉迪亚·罗尔菲,她是蒙多夫伊(Mondoví)的一名教师;她在17岁那年因为庇护了一个抵抗分子被送进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她身上和我一样的那种想要去理解、去适应的意志,让她活了下来。在她回来之后,她意识到集中营是她的大学。

这40年的时光,是否改变了那个曾经被淹没、沉沦的人?面对这个问题,普里莫·莱维有些尴尬。

莱维:这40年,有生活,有工作,而最主要的不停拷问我大脑的是“去理解”。

他摘引了这本书第一页上柯勒律治的四行诗句:“从此后这无比的痛苦,时时出现,将我折磨……”他评论了第一句:

莱维:在某些时候,也就是时不时地……并不是说我还生活在那个世界里,否则的话我永远也不会写出《扳手》,我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家庭,永远也不会做那些能给我带来快乐的事。但这是真的,有时候,这些记忆会卷土重来。我是一个惯犯。

奥斯维辛的记忆无法被抹除:无论是在一个人的生活里,还是在世界历史中。

—End—

本文选编自《记忆之声》,注释从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